克里米亚事件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是指2014年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爆发的一场政治和军事冲突。
这场危机源于乌克兰政权更迭和克里米亚地区的争端,对于乌克兰和俄罗斯等相关国家来说,都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和安全意义。
背景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至2013年11月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拒绝签署与欧盟达成的贸易和政治协议,引发了一系列示威活动。
示威者主张更加靠近西方,并对亚努科维奇总统及其亲俄政策表达了不满。
2014年2月,乌克兰爆发了“欧洲广场革命”,结果导致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迫辞职。
克里米亚地区的乌克兰俄语人口占绝大多数,而克里米亚历史上曾是俄罗斯的一部分。
在乌克兰政权更迭后,克里米亚地区发起公投,决定脱离乌克兰独立并加入俄罗斯联邦。
此举引发了乌克兰政府的不满,并遭到西方国家的谴责和制裁。
随后,俄罗斯军队占领了克里米亚,并将其纳入俄罗斯领土。
影响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对整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导致乌克兰内部矛盾加剧。
乌克兰东部多数地区也有俄语人口居多,他们对乌克兰政府接连推行的亲西方政策表示不满,要求自治或独立。
这一矛盾最终演变为乌克兰东部冲突,持续至今。
其次,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加剧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对立。
因支持克里米亚公投并吞并克里米亚,俄罗斯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导致两者之间的关系紧张。
此外,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也令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斗争加剧。
乌克兰危机使得北约对俄罗斯的威胁感加深,北约加大了对东欧地区的军事存在,采取一系列军事手段来应对。
解决方案针对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国际社会曾努力寻求和平解决方案。
2014年,乌克兰政府与克里米亚危机各方举行了谈判,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然而,由于各方对于克里米亚归属权的立场分歧,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国际社会也组织了多轮对话和峰会,试图促使各方通过谈判寻求解决办法。
然而,受到地缘政治和历史背景的复杂影响,解决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问题依然存在困难。
一战中的克里米亚战役与东线战场第一节:克里米亚战役克里米亚战役是一战期间东线战场的重要战役之一。
它发生在1914年夏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后。
克里米亚地区位于黑海北岸,军事战略位置重要,因此成为了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
克里米亚战役的主要参战方包括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
俄罗斯希望通过占领克里米亚地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控制黑海。
而奥斯曼帝国则试图阻止俄罗斯的扩张,并保护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在战役开始时,俄军迅速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并围困了位于塞瓦斯托波尔的奥军要塞。
然而,奥军并未被彻底击败,他们展开了顽强的抵抗,并接受了德国帝国主义盟友的支援。
战役进入了胶着状态。
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俄军最终未能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而奥军也无力将俄军从克里米亚驱逐。
1915年初,俄军被迫撤退,并重新集结在自己的边境线上,准备东线战场的下一轮战斗。
第二节:东线战场东线战场是一战期间欧洲战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东线战场的战斗主要发生在俄罗斯的西部边境地区,包括波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等地。
东线战场的战斗呈现出激烈而复杂的态势。
德意志帝国试图通过进攻俄罗斯领土,迫使俄军撤退并分散兵力。
俄罗斯帝国则希望能够坚守住西部边境,并依靠人数优势和广袤的领土来对抗德军的进攻。
同时,奥斯曼帝国也参与了东线战场的作战,试图占领俄罗斯的领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东线战场的长期战斗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德军在进攻初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俄军并未被彻底击败,他们展示了高度的抵抗意志,并成功保卫了一些重要城市和地区。
奥军的参战也为东线战场的形势增添了更多的变数。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程,东线战场的长期战斗最终对俄罗斯帝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内部的动荡和政治危机使得俄军无法有效应对德军和奥军的进攻。
最终,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在1917年崩溃,推翻了沙皇统治,并退出了战争舞台。
克里米亚危机研究克里米亚危机的起因和乌克兰的领土争端反思领土争议与国际秩序的冲突克里米亚危机研究:克里米亚危机的起因和乌克兰的领土争端反思近年来,克里米亚危机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场危机涉及到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领土争端,引发了国际秩序的冲突。
本文将分析克里米亚危机的起因,并对乌克兰的领土争端进行反思。
一、克里米亚危机的起因克里米亚危机起源于2014年,当时乌克兰政府发生政治动荡,导致了政权更替。
在这一动荡的局势下,克里米亚地区的分离主义情绪高涨。
乌克兰政府试图加强对克里米亚的管控,然而遭到了俄罗斯的干预和支持。
1.分离主义情绪的高涨克里米亚地区历史上长期与俄罗斯有着紧密的联系,大部分居民以俄语为母语。
因此,当乌克兰政府试图推动乌克兰化政策时,引发了克里米亚地区居民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克里米亚地区的亲俄势力借机发动示威和抗议活动,要求独立或加入俄罗斯。
2.俄罗斯的干预和支持面对克里米亚地区的分离主义情绪,俄罗斯积极干预并提供了支持。
俄罗斯派遣军队进入克里米亚地区,进行控制和干预。
并且,在克里米亚召开了一次公投,结果显示大多数克里米亚居民支持与俄罗斯合并。
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了对克里米亚地区的控制,并将其纳入俄罗斯领土。
二、乌克兰的领土争端反思克里米亚危机的发生揭示了乌克兰的领土争端问题。
这不仅涉及到克里米亚地区,还包括东部地区的分离主义活动。
乌克兰领土争端问题与国际秩序的冲突有着密切的联系。
1.民族与文化问题乌克兰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冲突。
这些差异在乌克兰的领土争端中被放大和利用,加剧了分离主义情绪的蔓延。
2.地缘政治因素乌克兰处于东欧与俄罗斯之间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尤其是克里米亚地区更是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争夺克里米亚的控制权既牵涉到乌克兰的国家利益,也触及到俄罗斯的安全和战略需求。
3.国际干预和利益冲突乌克兰领土争端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干预。
年克里米亚危机导言:年克里米亚危机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场危机涉及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克里米亚地区之间的领土争端和民族问题。
本文将通过回顾事件发生的背景、分析各方立场以及评估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全面阐述年克里米亚危机的事件经过和影响。
一、背景年克里米亚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独立,乌克兰是继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立国家。
然而,乌克兰一直存在分歧,尤其是与俄罗斯的关系仍然存在摩擦。
克里米亚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有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等居住。
这使得该地区成为领土争端爆发的导火索。
二、事件经过(1)领土争执的爆发年,乌克兰政府原计划与欧盟签署一项经济合作协议。
然而,俄罗斯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试图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阻止该协议的签署。
乌克兰内部也存在不同派别对此协议的态度意见,这令乌克兰内部局势复杂化。
(2)克里米亚地区公投在这种紧张氛围下,乌克兰政府遭到克里米亚地区以及俄罗斯的压力。
克里米亚地区之后在年举行了公投,结果显示出了多数居民支持离开乌克兰,加入俄罗斯。
这一公投在国际社会引发争议,因为部分人怀疑投票的公正性和克里米亚地区是否具有独立性。
(3)俄罗斯的吞并行动在公投结果出炉后,俄罗斯直接介入,并宣称克里米亚地区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俄罗斯军队占领了该地区,并得到了当地的克里米亚领导人支持。
乌克兰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制止俄罗斯的侵略行为。
三、各方立场(1)乌克兰政府乌克兰政府坚持认为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一部分,且年的公投违反了国际法。
乌克兰政府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要求重新恢复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控制,并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
(2)俄罗斯政府俄罗斯政府则主张克里米亚地区的民众有权决定自己的归属,并将克里米亚的吞并视为保护这一民众权益的行动。
俄罗斯认为乌克兰的政治动荡和西方的干预是导致危机发生的原因,并通过军事手段确保了自己在克里米亚的影响力。
(3)国际社会国际社会对于年克里米亚危机持不同观点。
战争与和平揭示克里米亚战争的地缘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永恒存在的两个主题。
而克里米亚战争作为21世纪初期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无疑更加彻底地揭示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探究克里米亚战争背后的因素,分析其对全球政治格局和地缘安全的深远影响。
一、背景与起因克里米亚战争是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始于2014年。
该地区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领土争端的焦点。
而这场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乌克兰政治形势的动荡以及两国在地缘政治上的纷争。
1.1 乌克兰政治动荡乌克兰历史上一直是东欧地缘政治的重要板块,而乌克兰人民对欧洲的向往与俄罗斯的政治尚管相互交织。
然而,在2013年乌克兰爆发“欧洲之春”运动后,乌克兰国内政局急剧动荡,俄罗斯试图通过干涉乌克兰内政来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这直接导致了克里米亚危机的爆发。
1.2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地缘纷争克里米亚位于黑海地区,是乌克兰重要的地缘要点,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驻地。
乌克兰和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控制权问题长期存在争议。
俄罗斯认为克里米亚是其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所在,而乌克兰则坚持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种地缘政治纷争最终导致了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
二、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地缘政治是研究地理环境、资源和政治因素对国家利益和地缘安全的影响的学科。
而克里米亚战争正是地缘政治研究的经典案例之一,揭示了地理和政治因素对战争与和平的重要影响。
2.1 地理因素的作用克里米亚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重要的地缘资源和战略要地。
地缘位置使其成为俄罗斯和乌克兰争夺的焦点,并对两国的安全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克里米亚峡谷的战略重要性使得俄罗斯试图通过占领该地区来巩固自己的黑海地缘利益。
2.2 政治利益与权力博弈克里米亚战争不仅仅是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领土纷争,更是地缘政治利益与权力博弈的体现。
俄罗斯试图借助克里米亚地区的控制来补强其国际地位,保护自己在黑海地区的利益。
而乌克兰则积极争取国际支持,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1篇一、背景2014年,乌克兰发生政治危机,随后克里米亚地区宣布独立,并入俄罗斯。
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法律战。
本文将以克里米亚事件为例,分析俄乌法律战的过程、特点及影响。
二、俄乌法律战的过程1. 克里米亚公投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决定是否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
公投结果显示,超过96%的选民支持加入俄罗斯。
乌克兰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公投是在俄罗斯军队占领克里米亚地区后举行的,违反了乌克兰宪法和国际法。
2. 国际法庭介入乌克兰将俄罗斯诉至国际法庭,指控俄罗斯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
国际法庭于2014年7月16日开庭审理此案。
3. 国际法庭判决2014年10月16日,国际法庭作出判决,认为克里米亚公投无效,俄罗斯的行为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4款。
判决指出,俄罗斯未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克里米亚地区居民免受武装冲突的影响,且未能阻止克里米亚地区局势恶化。
4. 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法律诉讼乌克兰对俄罗斯发起多起法律诉讼,包括违反《欧洲人权公约》和《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等。
这些诉讼主要涉及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地区对乌克兰公民权利的侵犯。
5.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法律诉讼俄罗斯也反诉乌克兰,指控乌克兰在克里米亚地区侵犯俄罗斯公民权利,并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
三、俄乌法律战的特点1. 涉及面广俄乌法律战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国际法、国际人权法、国际刑事法等。
2. 纠纷复杂俄乌法律战涉及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纠纷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
3. 政治因素浓厚俄乌法律战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因素,各方在法律战中的立场受到政治利益的驱动。
四、俄乌法律战的影响1. 国际法权威受到挑战俄乌法律战使得国际法的权威受到挑战,一些国家开始质疑国际法庭的判决。
2. 国际关系紧张俄乌法律战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使得国际社会对乌克兰局势的关注度提高。
3. 乌克兰国内政治动荡俄乌法律战使得乌克兰国内政治动荡加剧,民族矛盾和地区问题进一步凸显。
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它改变着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命运,而经典战役则是其中最能代表战争精神、最能体现战争艺术的重要事件。
从古至今,世界军事史上发生过许多令人瞩目、流芳百世的经典战役,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探究。
1. 克里米亚战争-卡尔洛凯卡1854年至1856年,英法土耳其联军对俄罗斯进行了一场历时两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其中最为著名的战斗之一即为位于卡尔洛凯卡的战役。
此时俄罗斯实行堡垒战术,重点防守敌人向冲击的位置,以枪垒冲击为敌人冲锋方针,制造巨大杀伤。
英国第93步兵团及法国步兵在对冲击方针理解不到位下做出冲锋,无巨大威力,还总是不避开铁扣并遭到俄罗斯军队猛烈火力地攻击。
经历了激战后,盟军在发现了俄罗斯散兵队的薄弱环节,才在短时间内缴获了敌人大批物资,从而夺得了胜利。
2.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中日全面战争爆发。
随着日军快速地沿着海岸线向南推进,江苏省会南京也在敌人的目光中逐渐变得重要。
此时感受到了中国军民面临出路越来越窄的压力,国民党政府决定要配合华北地区抗战,坚决保卫南京。
1937年12月12日,大约30万的日本军队开始向南京进攻。
然而,面对着来势汹汹的日军,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城内居民们也加入到了抵抗中来。
经过上百天的苦战,最终南京保卫战令日军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最后南京仍在1943年后期被日本占领。
3.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6月,德国希特勒发动巨兽行动,试图攻占斯大林格勒。
德国投入了2,100多万士兵,而苏联却只有不足一百万的军队。
苏联军队固守斯大林格勒,穆罕默德尔在这场战斗中表现优异,使德国的战线大大缩短。
到了11月中旬,德军已经滞留在斯大林格勒及其周边区域粮草未继之时,在朝红铁路、突围路线及北克里马水乘冰糙烂深渡等方面遭到了苏联军队的残酷攻击,随后在深深的河边近村庄处受到了打击和毁灭,并在后来的战斗中,不仅撤退了所有炮弹和口粮,也被割断了支援线路,收效惨淡,最终导致了德国军队在此次战斗中的失败。
世界历史中的领土争端克里米亚战争世界历史中的领土争端——克里米亚战争领土争端一直以来都是国家之间核心利益的争夺焦点,世界历史上涌现过众多的领土争端事件。
其中,克里米亚战争作为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领土争端,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本文将围绕克里米亚战争展开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各方立场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克里米亚战争的背景克里米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北黑海地区,历史上曾为多个帝国的争夺焦点,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廷、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等。
19世纪初,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克里米亚半岛成为了俄罗斯的重要地缘战略要地。
1844年-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维也纳体系崩溃,战争推动了国际体系的变革。
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索是当时主要争议焦点之一——拜占廷圣地争夺。
当时的俄国、奥斯曼帝国以及法国、英国等大国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权有所争夺。
战争最终以俄国战败收场,签订了《巴黎和约》,确认了克里米亚半岛归属奥斯曼帝国。
二、克里米亚危机的爆发2014年,乌克兰总统亨尼亚库奇下台,对乌克兰的亲俄派政府表示不满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开始了推翻中央政府的行动,并向俄罗斯发出求援信号。
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出动军队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并举行了公投,宣布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这一事件引发了乌克兰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和不满,认为俄罗斯的行动违反了国际法和乌克兰的主权。
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制裁措施,试图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施压俄罗斯。
三、各方立场和影响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在各方产生了不同的立场和影响。
1. 乌克兰:乌克兰视克里米亚作为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俄罗斯的占领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
乌克兰政府坚决主张恢复克里米亚的控制权,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但目前仍未能实现收复。
2. 俄罗斯:俄罗斯认为克里米亚半岛是其传统的领土,对克里米亚的控制具有历史和地理的合理性。
从国际法角度谈克里米亚公投克里米亚于2014年3月17日正式宣布从乌克兰“独立”,并且申请加入俄罗斯联邦。
根据对克里米亚全民公投选票的统计结果,参与公投的9677%选民投票支持加入俄罗斯。
克里米亚这一行为再次牵动世界,其中热点问题在于克里米亚“公投”是否符合国际法,应如何对真评价。
一、克里米亚公投事件背景(一)事件过程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
24日,10万人走上基辅街头抗议,促使政府回到通往欧盟的道路上,就此展开长达三个月的示威抗议活动。
2013年11月30日,政府出动“金雕”特警部队,暴力驱散和平抗议,正式点燃危机导火索。
12月1日,抗议者对乌克兰总统办公厅周围路障发起冲击,有人驾驶铲车冲向特警组成的人墙,双方均有人员伤亡。
2014年1月16日,乌克兰政府通过反示威法,对公众集会进行严格限制。
然而,就在2014年2月18日,国内动荡再起。
18日上午,乌克兰示威者在首都基辅议会大楼附近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当晚警方开始实施清场行动,这一行动导致至少26人死亡,800多人受伤。
总统亚努科维奇将20日定为全国哀悼日,与反对派达成休战协定,再次展开谈判。
2014年3月1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举行全民公投,决定继续留在乌克兰,还是加入俄罗斯联邦。
对克里米亚做出的公投决定,乌克兰基辅中央政府表示坚决反对,称违宪、违法,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阻止,但称不会军事干预克里米亚。
但俄罗斯方面认为,公投完全合法,俄罗斯尊重“克里米亚人民自由表达意愿”。
2014年3月17日,对公投全部选票的统计结果表明,9677%的选民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反对加入俄罗斯的仅占251% 。
俄罗斯同意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
2014年3月18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宣布,从星期二(3月18日)签署条约开始,克里米亚被视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二)各国不同的态度美国:克里米亚公投非法,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将对俄罗斯实行制裁。
观察:俄乌美欧在克里米亚的得与失
2014年03月18日04:30 中国青年报我有话说(552人参与)收藏本文
从乌克兰危机开始,克里米亚就已经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决战场。
一边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乌克兰及其背后的西欧社会模式,另一边是强硬的俄罗斯。
在3月16日这场被称为“决定命运的最后摊牌”的公投之后,不论是克里米亚本身,还是介入其中的俄罗斯、乌克兰及美欧,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得与失。
就克里米亚而言,加入俄罗斯联邦,当地经济与民众将从中受益,多数居民将会士气高涨,因为离开了纷争的乌克兰局势,傍上俄罗斯,克里米亚很可能会有全新的发展,而农业与旅游将会成为支柱。
不过,克里米亚人暂时还得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因为当地的电力、水和其他能源全部由乌克兰提供,“脱乌入俄”后,当地人将可能因缺水断电而生活困难。
对于俄罗斯而言,派军队入克里米亚、支持入俄公投,确实有所“得”。
首先由于克里米亚的回归,俄罗斯不仅保护了南部的战略要地,俄国内也将更加团结,普京的支持率将与民众的爱国情怀一起增长。
爱国主义高潮不仅将席卷爱国选民,还会冲击部分自由派选民。
反对派的“沼泽运动”将进一步削弱,今年9月的选举将对执政党更加有利。
俄罗斯政治学家在评论收回克里米亚的利弊得失时甚至认为,如果俄罗斯能重新拥有塞瓦斯托波尔(注:乌克兰直辖市,俄黑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那么国内“愤怒的公民”将会原谅普京总统的一切。
俄罗斯虽得到了克里米亚,却很可能会彻底失去整个乌克兰。
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其后果将是俄罗斯不愿也无法承受的。
此外,乌克兰工业能力相当可观,农业潜力也不容忽视,而巨大的页岩气和页岩油储量以及其与壳牌公司、雪佛龙公司的合作协议,预示着乌克兰很可能将在2020年前后实现能源自足,从而摆脱俄罗斯通过天然气和石油供给对乌克兰的钳制。
从地缘政治方面看,失去了对乌克兰的影响力,俄罗斯的南部边境将失去掩护。
近年来,俄罗斯一直重视北极方向的军事存在,如今一旦乌克兰被排除在俄罗斯的利益圈之外,俄罗斯南部边境的安危便必须纳入莫斯科的筹划之内。
如果保不住整个乌克兰,至少也要保住克里米亚,因为这里历来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战略要塞,是俄罗斯确保南部安全的重要地区。
不论是苏联在此建立庞大的黑海舰队和战略设施,还是普京此番派兵闪电般控制克里米亚,都是出于这一考虑。
从传统民族观看,俄罗斯的民族性应该追溯到基辅,而非莫斯科。
以“基辅罗斯”为荣的俄罗斯,如今却要面对失去其对基辅的影响力,这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
既然要承受如此多不能失去乌克兰之痛,那么,普京此番为何还如此强硬地向美欧、乌克兰摊牌?这是因为他有更迫切、更现实的危机——陷入孤立,不仅在国际上,更在本国社会。
欧盟向乌克兰提供伙伴关系,将与俄罗斯完全不同的欧盟社会模式推到了俄边境,如果普京任由其发展,未来将越来越难以抑制俄罗斯内部不断壮大的反对浪潮,这无疑将阻碍甚至断送普京复兴俄罗斯的勃勃雄心。
因而,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乌克兰“拥抱”欧盟是克里姆林宫保护自身政治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不论是之前运用能源手段警告亚美尼亚,还是此次出兵促克里米亚入俄,普京的用意都是如出一辙。
对于乌克兰而言,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失去了一个自治共和国,一个战略要塞,并与俄罗斯“正面决裂”。
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在美欧与俄罗斯两大阵营之间选边站,将使乌克兰变得更加不稳定。
这就像2008年格鲁吉亚的亲欧路线使其失去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如今倒向欧盟的乌克兰也可能将面临再次分裂的危险。
事实上,本月8日,亲俄民众在顿涅茨克、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多座乌克兰东部城市集会,要求仿效克里米亚,就是否脱乌入俄举行公民投票。
乌克兰也有所得。
为了克里米亚,乌克兰虽与俄罗斯“彻底决裂”,但却很可能就此获得美国与欧洲的完全庇护。
这不仅将满足乌克兰人的意识形态诉求,更可能挽救濒临灾难的国家经济。
首先,不论是乌克兰国家层面还是国民显然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未来与俄罗斯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面对的将不只是文化断裂,甚至是文化冷落。
相较于文化,经济的诉求则更加直接、紧迫。
尽管乌克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潜力,但因管理不善其国家经济已濒临灾难。
2013年第三季度,乌克兰经济陷入衰退,财政形势异常严峻。
此次,乌克兰“叫板”俄罗斯后,美国已宣布向乌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并派出金融专家援助;欧盟也公布了对乌克兰中短期经济援助计划,总金额超过110亿欧元(约合150亿美元),而这些正是乌政府急需的“救命钱”。
此外,乌克兰急切入欧还因为欧盟将向其提供一个不断发展的大市场,而这恰是俄罗斯无法满足的。
尽管美国、欧洲是此次乌克兰危机的关键角色,但却没有收获预想的成果。
俄罗斯派军入克里米亚搞“沉默控制”,克里米亚公投“民主入俄”,对此,美、欧除了不断警告、威胁将让俄罗斯付出代价外,似乎并没有太有效的反制措施,甚至欧盟还对俄罗斯为恐吓乌克兰而采取的报复性一击显然有些措手不及,而其之前高歌猛进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备受考验。
另一方面,面对一心倒向美欧的乌克兰和其提出的下一步请求,美欧似乎也显得不知所措。
此外,因为此次克里米亚危机,美欧与俄罗斯都还得再次承受“不和”的代价,双方的“不配合”甚至对抗往远了说有可能引发新一轮“冷战”;往近了说,将使一系列全球性议题的解决因此受阻甚至搁浅,比如叙利亚危机、伊朗核危机,又或是全球气候问题应对等。
(原标题:俄乌美欧在克里米亚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