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张春林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感受后期作品的情感特征。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通过想象,构造情景去品味诗歌情感。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

【学习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通过想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学习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

【课前积累】

琴瑟和弦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合著《金石录》,共赏奇文“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颠离漂泊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48岁,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报官告发了张汝舟,获准离婚,按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约73岁,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2、故作回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郭沫若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课堂学习】

1、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怎样入愁(起手十四字写了什么?)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还有什么深刻内涵

4、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存在什么逻辑关系?如果改动,可改成什么?

5、怎敌他、晚来风急?有的版本作怎敌他、晓来风急?你怎么看?

6、结合助读材料,分析词人的愁绪包括了哪些内容?

7、情读词作,领会词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诵全词。

【拓展认知】

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茅暎《词的》

须戒重叠字面重犯,随绝妙好词,毕竟不妥。如易安《声声慢》叠用三“怎”字,虽曰读者全然不觉,究竟敲打出来,终成白璧微瑕。——孙致弥《词鹄》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亦作客)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后两句也作(灯花空结蕊,离别共伤情)

《声声慢》导学案--优.doc

《声声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听读思考】1. 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 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二:【解读愁情】 1. 找出直接表现词人别样愁情的句子并做赏析 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之感,词人主选了哪些意象? 3.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举出本首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并分析词人是怎样借助这一意象表达愁情的。(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三【自主表达】统观全文,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2020-03-11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

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听读思考】1. 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 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二:【解读愁情】 1. 找出直接表现词人别样愁情的句子并做赏析 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之感,词人主选了哪些意象? 3.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举出本首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并分析词人是怎样借助这一意象表达愁情的。(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三【自主表达】统观全文,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2020-03-11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

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 《声声慢》是词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马上就要学习到《声声慢》这首词了,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一起来看看吧! 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导入: (音乐起:《秋日私语》)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流光溢彩,倾国倾城。三月桃夭、七月流火,呦呦鹿鸣、瑟瑟秋风,大江东去、冷月无声。一串串鲜明的意象,一曲曲动人的歌谣。在众多的诗人中,我偏爱易安一人。当我回望千年的天空,总会想起那个在秋风秋雨中寻寻觅觅的美丽身影。 本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两宋,一起解读乱世美神李清照的《声声慢》。 二、听朗读,整体感知,说出最初感觉。找出定下全诗情感基调的句子。 师:请用一个字说出对此词的感觉。

师:你认为哪句词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三、知人论世,探究诗歌开篇情感美 探究1:诗人到底在寻觅什么?寻觅到了没有?内心感觉怎样?怎样用声音传达?请小组代表把探究的结果和大家分享。 生1:我们小组通过认真查找资料和细心探讨,认为这是词人南渡后的作品。“寻寻觅觅”时,李清照已国破家亡夫死。词人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所以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生2:我们小组通过查找她的后半身经历和诗词文章,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觅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他们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

《声声慢》导学案及答案

《声声慢》导学案及答案 制作:郭仁玲 2009-3-3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 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听读思考】 1 .你从这首词里读出了什么?找出词眼和直接抒情的句子。 2 .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请选 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加以分析,并举出古诗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这些 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直接抒情的句子: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主旨句,点明词眼“愁”。) 词中的主要意象: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 海口市琼山中学蔡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本次教学目的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引领学生走进丰富的“环境”描写世界,帮助他们感受认识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之美,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能力,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高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在学习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有过古代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鉴赏古代诗歌的体验经验和鉴赏基础,这种学习的基础可以完全迁移到词的学习之中。因此,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具体的鉴赏方法和角度,加强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为以后的古代诗词鉴赏打下基础。 (三)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本次教学选择的教学环境是多媒体教室。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要让学生体会《声声慢》的情感以及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除了要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交流,还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和实践。因此,需要的是一种可以既满足实时性,又能够将学生作品进行整合展示交流的教学平台,而博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操作性较强,同时可以展示出学生的作品,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实现能力锤炼和提高。

李清照 第7课声声慢优质课教学实录

第7课《声声慢》优质课教学实录 一、视频导入 导语: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情感世界。走进《声声慢》,体悟一代词宗的夕阳岁月。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目标导向的教学。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老师读)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和作用。 2、品味词中特定属性的意象,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学以致用,积累写作素材。 三、初步感知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首词情感深沉悲戚,我们在读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声声慢。因为这首词词风婉约,所以老师想请咱们班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展示PPT)。请同学们调整坐姿,酝酿情感,穿越千年,扮成清照,轻读慢吟,吐露内心。老师给大家起个头:“寻寻觅觅,1,2!” 三、师: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对这首词有了一个整体感知。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你会选择哪个字?(PPT) 生:愁! 师:对,全词所写,不外乎一个愁字。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还有没有呢? 生: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来品析第一句。(PPT)“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为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它们究竟好在哪呢?请同学们自己细细品读这几句,体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生1能根据资料书,回答出叠词的作用,寻觅是动作、冷清是环境、凄惨戚是心境,以及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师深入点波:如果我把这一句换成“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生1:不好。因为失去了叠词的音韵美。 师:对。李清照是用韵高手,七组叠词在音韵上徘徊婉转,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再举出几例带有叠词的句子呢? 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同学们思维敏捷,对旧知的掌握也很稳固。接着问生1,你刚才回答说寻觅是动作,老师没有异议。那么词人在寻觅什么呢? 生1:寻觅过去的美好时光、和丈夫琴瑟合鸣的岁月。 师:那……她找到了没有呢? 生1:没有。如果她找到了,就不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了。 师:很好。寻寻觅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找啊找,如果不是失去的东西特别珍贵,她何至于要找个不停?但是最终希望还是落空了。此时她的心里该是多么的失落和无助啊! 生1: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肯定都绝望了。 师:是的。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在无助想哭的时候,会怎样做? 生1:找家人、朋友诉苦。 师:李清照有人诉苦吗? 生1:没有。 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冷冷清清。词人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倒,只得自己借酒消愁。 师:你真的读懂李清照了,好,请坐。大家都认为冷冷清清四个字描写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处境,还有没有其他层面的解读呢? 生2:我觉得还有心境上的冷清。因为习惯了无尽的孤独,以及总是怀念过去,所以词人的心境一定是如死水般沉寂冷清吧。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也同意你的解读。其实冷清是由外到内的,对不对?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又仅仅指心情难过吗? 生3:应该还有对命运的嗟叹。 生4:我认为是处境凄惨。 生5:我觉得他们两个说的是一样的,但处境和命运可以说凄凄惨惨,而内心特别特别伤心、伤到心底,惨到心碎才是戚戚的真正内涵。 师:好,非常棒。同学们真的是用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和一颗细腻善感的心在品味这首词。这三句在感情上层层递进,作者的愁情可谓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深而重,由重至绝。令我们也不禁动容。好,接下来我们看一看第二句直接抒情的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课下注释告诉我们,“次第”是光景、境况之意。可见前面几句应有意象的出现。“了得”是什么意思呢? 生:完结? 师:“了”是完结、结束之意,“得”是能够之意,“了得”即能够结束,而“怎“了意即一个愁字根本概括不尽我的言外之隐啊!是一个反问句,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设计理念】 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 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 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 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 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

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 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 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 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 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 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声声慢》课堂实录

《声声慢》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声声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课文,本单元学习宋词,要求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词的声律之美,在理解内容时,领悟景与情浑然交融的意境。古典诗词是经典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教改的深入,诗歌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关注。根据新课改精神,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走向智慧,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2.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意图。《声声慢》是慢词,便于写景、叙事、抒情。学习本词要强化诵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知人论世,体味李清照愁的内涵;并通过联想、想象,从意象、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被人们所称道。作者在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而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不仅如此,在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俩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所以,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品味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 师:现在,我们就尝试着进入这样的背景,齐声朗读一下这首词。 (师生齐读) 师: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能否用词中的一句话来表述? 众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在这句中,“愁”是关键词,而这个“愁”字可以说是整首词的词眼。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分析和品味李清照是如何运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写这种愁绪的。先看起句,作者连用七组叠字。对于这七组叠字,历来对其评价都很高。我想,恐怕大家对这首词的了解也多是缘于这七组叠字,可见其确实写得好,那么你能分析一下这七组叠字到底好在哪里吗?(分组讨论) 投影1:起句七组叠字好在哪里? 提示:可从情感内容、语音特点、在整首词中所处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人教版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方式: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1、导入1: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导入2:课前播放《一剪梅》mp3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2、美读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2、鉴赏: 请问大家在读了这首词后有什么感受?(请同学回答)

《声声慢》教学案例

《声声慢》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 品风格。( 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 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 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 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 之内涵。 【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

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

《声声慢》导学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四 《声声慢》 编写人:任小燕时间:2011年5月17日 【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展示点拨探讨 【知识链接】 (一)时间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一、本词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二、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憔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时候。 三、《声声慢》一词中主要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课堂探究】 1、《声声慢》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声声慢》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什么?

(北京版必修2)优质课堂实录《声声慢》

优质课堂实录:《声声慢》(北京版必修2) 课前语文课代表抄写有关诗词。 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 生命的价值――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温馨提示: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教师:刚才这个故事讲得非常好,无论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最后人生的价值是不变的。我想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个人――李清照,她虽然遭逢战乱,一生坎坷悲苦,但是她的人生价值,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始终如一。 几点意见,一是抄写的有些慢,第二个是有些乱,应该讲究一个构图,这样抄写我板书的时候就不好写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学习《声声慢》。同样是男同学先齐读,然后是女同学读。 李清照的词,我们知道是属于婉约词,应该如何去读? “声声慢”开始(男声)。 女同学,自己开始(女声)。 (整体效果还不错,所以教师没有作过多的点评,只是在下面直接点出朗诵的技巧与方

(完整word版)《声声慢》学案

《声声慢》预习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预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二、背景介绍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此时,李清照44岁,目睹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三、走近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父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宰相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1128)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

亡,并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请根据上面材料,概括李清照人生阶段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基础知识积累 1、解释下面词语含义 寻寻觅觅: 将息: 憔悴损: 怎生: 次第: 2、根据提示,补写出上下句. (1)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 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五、预习思考 1、你认为本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声声慢》教学案例资料

《声声慢》教学设计 课前欣赏:Flash《月满西楼》 一、导入: 穿过历史的尘烟,回望中国三千年古代文学史,能将愁情咀嚼到极致的,非李易安莫属。 二、朗读,感知相关词作。《一剪梅》、《声声慢》 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溢满心间?为何而愁? 三、讨论,探讨相关情感。1、比较它们情感的异同。 【知人论世】:如果把李清照的人生分成两半来看,那一定是以1127年靖康之难为分水岭。前半生是喜,后半生为悲;前半生得意,后半生失意。前半生品尝的是甜,后半生吞咽的是苦。 1、前期的幸福生活:(李清照曾拥有过令人艳羡的生活,出生书香世家,父亲是苏轼的学生,母亲系出名门,父母均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自幼耳濡目染,加之她天资聪颖,又好学不倦,使得她秀外慧中,才名远扬。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走进婚姻时,她一下子跌在爱情的蜜罐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志趣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真可谓天赐良缘,共同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 2、后期的悲惨遭遇:可是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却随着金兵的入侵,北宋的灭亡,而被彻底毁灭。靖康之乱后,他们夫妇被迫逃难到江南,不久相濡以沫的丈夫染病身亡。李清照流离失所,寄人篱下,没有儿女,孑然一身,孤苦无依。视若生命的耗尽半生心血收集的金石文物也丧失殆尽。晚年的李清照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 前期的词写得清丽柔媚,后期的词写得凄婉哀怨。 五.赏析《声声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在人生的秋天,吟唱出的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声声慢导学案

学校:上饶县二中模块:语文必修四编写人:徐德军审稿人:郑承波使用时间:第九周 《李清照词两首》之 《声声慢》(1课时) 班级:学生姓名:完成时间:评价得分: 【课前预习】 一、本词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二、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憔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时候。 三、《声声慢》一词中主要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课堂探究】 1、《声声慢》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声声慢》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什么? 3、《声声慢》选取的意象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4、《声声慢》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5.《声声慢》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当堂检测】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靖康之难以后,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家乡。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2.默写《声声慢》 【拓展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1.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红润的荷花正在凋谢,只剩下一镂残香。玉簟,簟是竹席子,因其清凉光滑,故称玉簟。这“玉”字给人一种温度感和触觉感,与红藕之“红”也产生色彩上的对照和联想。这里点出凉秋季节。 2.雁字:群雁飞行时,常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故称雁字。大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飞。秋天正是“雁字回时”。相传大雁能为人传书。词中出现雁的意象,同时也暗含渴望收到丈夫来信的心情。 3.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在独自孤寂的自飘自落,水在独自孤寂的自流自逝。它们无法违背自然界规律,又有谁去关心它们的命运,去怜惜它们呢?这句话貌似平淡,实际有很深的感伤和寄寓,含有对一天天飘逝的青春和美好的年华的依依怀恋之情。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分离的双方都在为同样一种相思而愁苦。 5.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使眉头刚刚舒展,却又涌上心头。言相思之情的深挚难排,真是“无计可消除”。

《声声慢》教学实录

《声声慢》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 (播放《月满西楼》flash动画) 师:我们过去对李清照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李清照在你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李清照在南渡前轻柔婉约、柔媚的有才情的女子。她曾一度指出苏轼、晏几道词中的不足之处。十分犀利。我更喜欢她南渡后的词风。她的第二任丈夫是贪图她的钱财。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背着坐两年牢的痛苦,把丈夫告到官府。我觉得李清照十分固执,作为一个女子,告夫君,李清照很坚强。 师:说明她“固执”? 生:是执着。 师:一千个读者之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声声慢》来感受李清照的情感。 文本解读 师:老师先来读一下课文,同学们在下面听准字音和断句。(读略) 师:大家在下面放声读,要求读准字音和断句。 (学生齐读)

师:课前同学们提出在解读这篇文章时,有一些疑难。老师总结了一下,我们一起来讨论。 师:问题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环境凄凉冷清。 生:不仅表达环境还表达心里,有双层含义。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还有同学问“寻寻觅觅”,作者在寻觅什么?这个问题我们放在后面解决。 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么理解? 生:两层意思。一层是:菊花凋落;一层是:表达自己的憔悴。 师:“如今有谁堪摘”怎么理解? 生:内心的孤独,独自一人。 师:“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么理解? 生:“怎生得黑”是怎么能熬到天黑。 师: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生:守着窗儿,就好像盼望谁的归来。充满了亡国之痛,身世之悲。 师:为什么说“雁是旧时相识”?可以结合注释想想。 生:李清照在这时想到了赵明诚。

声声慢教案

课题进课堂优质课活动教案 《声声慢》李清照 课题与教学: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积累的优 秀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学和语文教学历来有“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更关注的是“渗透”二字,不露痕迹地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女词人那种不输于男子的胸襟和抱负,从而使学生受到一种民族精神和博大胸襟的影响,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 地鉴赏诗歌。 2、在情景的自然结合中感受凄苦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深入文本,揣摩语言,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共同鉴赏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①情与景的自然结合,②凄苦意境的深切感受。 三、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词人愁情的厚重。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词坛上,有这样一位女子,她集“豪情、才情、悲情”于一身。说她豪情,因为她曾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说她才情,因她写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绝唱,说她悲情,因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丧这非常人遭遇的不幸。这位女词人是谁呢?(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后期代表作品《声声慢》。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朝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词人。北宋末期的李清照曾拥有过令人艳羡的生活,她出生在名门望族,父母知书能文,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秀外慧中。她和夫婿赵明诚是文学知己,两人情投意合,共同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可是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却随着金兵的入侵,北宋的灭亡,而被彻底毁灭。他们夫妇被迫逃难到江南,不久相濡以沫的夫君染病身亡。晚年的李清照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 (三)感知质疑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句说的是谁伤心?为什么伤心?-----词人、旧时相识。 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真可谓是“同是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李清照《声声慢》公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导读:【设计理念】 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三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问题化,无疑处设疑,在问题的引领下,

《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 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声声慢教案1

声声慢教案1

声声慢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象与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中) 一、以学生初中学过的两首李清照词《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有这样一位作家,她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唯一伟大的女作家,她的词是被称为正宗一派的,她反对柳永的粗俗尘下,她非难苏轼的诗化的词,她的词富于性情与生命的表现,她的词具有空灵高尚的艺术品质,她就是——李清照。对于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读过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少女时代的她有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有的是开朗活泼的性格;有的是闲适的心情。 我们也读过她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中我们读到了“物是人非”,读到了伤离感乱,读到了凄楚哀苦。 同是李清照的作品,为什么两首词的心境与情调却如此不同呢? 二、走近作者李清照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1084—1155)人生的分水岭。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李格官至礼部员外郎,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于状元之家,琴棋书画皆通。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其父吏部侍郎赵挺之)为妻。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 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1125(41岁)年金兵入侵,两年后(1127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