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方式选择
- 格式:pptx
- 大小:739.88 KB
- 文档页数:25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案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骨肿瘤,通常发生在长骨的表面,如肱骨、胫骨等。
该疾病主要由骨巨细胞的异常增生引起,表现为疼痛、肿胀和功能受损。
对于骨巨细胞瘤的治疗,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以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袭程度等因素,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一、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切除肿瘤、填充骨水泥以及骨移植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切除肿瘤组织,减轻疼痛,恢复患者的骨功能。
然而,由于骨巨细胞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手术后的复发率较高,因此需要患者长期的随访和监测。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手术治疗方案被应用于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中。
例如,射频消融术通过高频电流的作用将肿瘤组织烧灼坏死,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量。
射频消融术在治疗小型骨巨细胞瘤方面效果显著,但在大型肿瘤的治疗中效果有限。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作为骨巨细胞瘤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在手术之前或之后使用。
主要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靶向治疗和放疗。
1.药物靶向治疗:靶向药物是指通过特定的分子靶点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增殖的药物。
对于骨巨细胞瘤,靶向药物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肿瘤细胞增殖所需的信号通路进行阻断。
近年来,一些靶向药物如依达拉奉等已经在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放疗:放疗是一种使用高能量的X射线或其他放射线来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
对于一些手术困难或复发性骨巨细胞瘤,放疗可以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放疗可以在手术前或手术后进行,帮助控制或清除残留的肿瘤组织。
三、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穿刺导管将治疗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注入肿瘤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在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中,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栓塞和射频消融。
动脉栓塞是通过将栓塞剂注射到肿瘤供血动脉中,使其闭塞,从而导致肿瘤组织缺血坏死。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那些较大且位于靠近关节的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法,治疗骨巨细胞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骨巨细胞瘤应该吃什么药。
*骨巨细胞瘤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基于本病的自然史。
Hutter等指出,刮除者约有30%在2年内复发,50%在5年内复发。
所有复发病人中90%发生在5年以内。
因此5年以后的局部复发应考虑有恶性变可能。
他们报告经1次手术而治愈仅1/3病例,经两次手术治愈者亦为1/3病例,其余1/3则经3~5次手术才得根治。
因此若希望1次手术获得治愈,必须采取根治性手术,即彻底切除肿瘤,包括适量正常组织的大块切除术。
彻底刮除和植骨Thompon的报导第1年后复发率为29.6%至第5年复发率上升至54.1%,约有10%的骨巨细胞瘤转变为恶性。
这同样说明对大多数的骨巨细胞瘤来说刮除和植骨的治疗是不太合适的,对躯干骨的巨细胞瘤经刮除和植骨后其预后比肢体骨者为优。
经刮除而反复复发的病例,有恶性变可能者节段切除术应考虑选用,节段切除同时可行关节融合术,半关节移植术或假体成形术。
对原发恶性巨细胞瘤或恶变的肉瘤者需作截肢,肿瘤病变范围广泛或已侵入软组织内节段切除后难以重建肢体功能或不能达到根治要求者也须考虑截肢。
放射照射后发生肉瘤变的机会较多,只有在人体的某些部位不适宜手术时才可谨慎选用。
手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主要手段。
扩大刮除是常用的病变内切除的方法。
单纯刮除术后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因而可用一些辅助方法来处理瘤壁,扩大外科边界。
常用的辅助方法有液氮、酚、高速磨钻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刮除边界扩大1~4mm,并可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率。
用骨水泥或植骨填充刮除后造成的空腔。
对于切除后不会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的部位,如腓骨近端、尺骨远端,则可行大块切除。
另外,如果肿瘤反复复发或肿瘤巨大也可考虑行广泛切除。
由于放疗有可能导致肉瘤变或继发恶性肿瘤,所以仅对难以切除的罕见病例才考虑采用放疗。
1.肿瘤刮除+残腔植骨术(1)复发率与处理方法: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在19世纪为截肢术。
骨巨细胞瘤ICD-10诊断标准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ICD-10编码为M8717/1。
以下是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遗传因素和治疗方式等方面。
1.临床诊断骨巨细胞瘤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疼痛通常为间歇性,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加剧。
肿瘤通常位于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
临床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病史。
2.影像学检查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
X线表现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CT能显示骨皮质变薄无膨胀,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溶骨区内有间隔或斑点钙化影;MRI表现病变部位骨端偏心位溶骨性病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其间可见条带状影,部分病例可见线状分隔。
3.病理学诊断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学表现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病灶呈肥皂泡样改变。
镜下可见肿瘤由许多相互交错的片状或条状瘤细胞组成,这些瘤细胞由薄而弯曲的纤维分隔开。
肿瘤细胞的核大小不一,染色深,形状不规则,可见核仁。
部分病例可见瘤细胞多核现象。
4.遗传因素骨巨细胞瘤与遗传因素有关。
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以增加患骨巨细胞瘤的风险。
这些基因包括P53、COL1A1和RANKL等。
因此,遗传因素也是骨巨细胞瘤诊断的一部分。
5.治疗方式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药物治疗等。
手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主要方法,切除肿瘤并重建骨骼的稳定性是必要的。
对于不能切除的肿瘤或复发的肿瘤,可以采取放疗或药物治疗等辅助治疗措施。
总之,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遗传因素和治疗方式等方面。
对于每个患者,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案引言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常见于骨骼发育成熟的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
骨巨细胞瘤通常发生在骨的内侧,如骨髓腔、骨突等部位,也可以发生在长骨的骨干部分。
患者常常因疼痛、肿胀和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就医。
本文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和药物治疗等。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的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并保持患者的运动功能。
根据病变的位置和临床表现的不同,手术可以选择多种方式:1.剜除术(Curettage):常用于肿瘤局限在骨骼中部的情况。
术前会通过X光、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手术时使用特殊的钻头将肿瘤剜除,并注入骨替代物填充骨腔。
对于较大的肿瘤,可能需要使用人工骨或异体骨进行填充。
2.限制性切除术:适用于较大且在骨干部分的肿瘤。
手术时,外科医生会尽量保留患者的骨骼结构,并切除包围肿瘤的一些正常骨组织。
在切除肿瘤后,可能需要使用金属植入物进行骨固定。
3.骨肿瘤切除及骨重建术:适用于肿瘤比较大或位于关节附近的情况。
手术中,一部分患者的关节将被切除,然后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或骨移植来维持关节的功能。
4.全骨切除术:适用于高度侵袭性和局部侵犯关节、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的肿瘤。
全骨切除通常需要在手术后进行骨肢植入物修复或使用义肢来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放疗放疗在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放疗可以用于术前、术中和术后辅助治疗,以防止肿瘤的复发或进一步生长。
常规的放疗剂量为45-60Gy,常规分次治疗为1.8-2.0Gy/次。
然而,放疗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如皮肤炎症、疲劳和骨质疏松等。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中通常被用作辅助治疗或对于手术不可行的病例。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1.二磷酸盐类药物(Bisphosphonates):二磷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骨吸收来减少骨疼痛和骨骼破坏。
它们可以提供短期的疼痛缓解,并帮助控制骨巨细胞瘤的生长。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介绍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介绍: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应用切刮术加灭活处理,植入自体或异体松质骨或骨水泥。
本病复发率高,对于复发者,应作切除或节段截除术或假体植入术。
属G1-2T1-2M0者,宜广泛或根治切除。
本病对化疗无效。
对手术困难者(如脊椎),可放疗,放疗后易发生肉瘤变。
1.局部切除
骨巨细胞瘤切除后,若对功能影响不大,可完全切除,如腓骨上端、尺骨下端、桡骨上端、手骨、足骨等。
2.刮除加辅助治疗
本疗法既可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又可保留肢体的功能。
化学方法可应用酚溶液或无水乙醇涂抹刮除后的肿瘤空腔的内表面。
细胞毒素物质可用于局部复发的表面。
物理疗法有冷冻或热治疗。
用骨水泥填充肿瘤内切除所剩的空腔时,产生的热量可预防复发,即骨水泥的致热反应造成局部发热,使残存肿瘤组织坏死,却不损伤正常组织,避免并发症出现。
我们/整理搜集
3.切除或截肢
骨巨细胞瘤如为恶性,范围较大,有软组织浸润或术后复发,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局部切除或截肢。
有的切除肿瘤后,关节失去作用(如股骨颈),可考虑应用人工关节或关节融合术。
4.放射治疗
骨巨细胞瘤在手术不易操作,或切除后对功能影响过大者(如椎
体骨巨细胞瘤),可采用放射治疗,有一定疗效。
少数病人放疗后可发生恶变。
经手术或放疗的患者,应长期随诊,注意有无局部复发,恶性改变及肺部转移。
骨巨细胞瘤临床路径(最全版)一、骨巨细胞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ICD-10D48.101)行股骨远端肿瘤刮除、瘤壳灭活、植骨、内固定术(ICD-9-)(二)诊断依据。
1.病史:患病部位疼痛、肿胀等。
2.体格检查:病变部位可触及包块、压痛,患肢功能受限。
3.辅助检查:患肢平片、CT、MRI,全身骨扫描等。
4.病灶活检:提示骨巨细胞瘤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巨细胞瘤(ICD-10D48.101)。
2.全身情况允许手术。
3.除外侵袭性或严重病理性骨折无法保留完整股骨髁关节面的病例;除外其他引起巨细胞反应的病变。
4.首选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血沉;(3)胸部X线平片、胸部CT、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患肢CT、患肢MRI、全身骨显像、患肢动静脉血管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肺功能、血气分析、肌电图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患者影像学显示病变范围及活检病理提示,选用刮除、植骨、内固定术。
前提:患者股骨髁关节面主要部分完整,未受肿瘤侵犯,尚有一定强度的骨质可以满足内固定物固定。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
为入院后第1-3天。
1. 麻醉方式选择腰-硬膜外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
2. 手术方式:股骨远端病灶刮除、瘤壳灭活、取髂骨植骨、内固定术。
3. 手术内植物:股骨髁解剖型重建钢板带自锁功能;可能合用异体骨或人工骨。
4. 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生素、灭活用高渗盐水。
5. 输血:视术中具体情况而定。
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常识
一、概述
巨骨细胞瘤是比较常见的一个原发性骨肿瘤之一,会穿过骨皮质,形成卵细胞胞块,通过刮除术后它的复发率是非常的高,有少数会出现局部的病变就会出现转移,本病,一般在二十岁到五十岁,发病与性发病比较的高,会随着病情的扩展组件,侵蚀到身体的其他组织,引起巨骨细胞瘤的病因,不是很清楚他的,留住只睡功非常的丰富,像肉芽组织,细胞核比较的大形态像肉瘤。
二、步骤/方法:
1、诊断巨贾细胞瘤,它的诊断要点,临床上是出现了关节疼痛,并且出现了肿胀,会出现功能障碍,通过x线可以看到膨胀性的姑婆患病与比较的清楚,一般会有明显的包块。
通过病理检查,可以发现肿瘤有稠密的大小,一致的单核细胞群组成。
2、治疗骨巨细胞瘤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的方法或者是植入制剂或者是异体骨制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但是本病的复发率非常的高,对于手术困难者可以通过放疗,但是放疗后很容易会发生肉瘤变的情况。
3、可以通过方式方法来进行治疗,对于切除后功能影响过大的患者,可以通过放射的治疗效果一般还是比较不错的,到时候也要常记得去医院复诊,注意有没有出现局部复发或者是出现恶性转移或者出现肺部转移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1.0几分之几早治疗。
三、注意事项:
一定要多注意休息,不要有一些太过于剧烈的运动,适当的散散步还是可以的,平时要补充蛋白质,多喝牛奶,多吃鸡蛋都是大太阳,心情要保持愉悦,做完手术后定期复查。
膝关节骨周围巨细胞瘤治疗决策小探【摘要】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是一种常见的骨科侵袭性肿瘤,由于其高发人群为青壮年,其社会家庭特殊性决定了治疗措施及目标有别于一般肿瘤,本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措施,探讨其各自利弊,为今后临床骨巨细胞瘤治疗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膝关节;骨巨细胞瘤;gct;外科治疗;肿瘤骨巨细胞瘤(gct)是一种侵袭性、破坏性的骨骺病变,约占原发骨病的5%~7%,多发生在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1]。
最常见发生部位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等大关节部位,也可见于脊柱、骨盆、胸骨、肋骨、颅骨、跟骨等处[2-4]。
由于gct多发生于青壮年膝关节周围,青壮年既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国家的发展的主力军,其家庭、社会的作用价值,决定了其治疗需要考虑因素的复杂性。
如何进行青壮年膝关节gct的治疗,如何在损伤最小的情况下获取膝关节功能保留的最大化和复发率的最小,是每一个骨外科医生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鉴于gct生物学行为特殊,其局部侵袭性常导致局部复发,其治疗目标是清除肿瘤,有效的减少复发,并最大限度的保留肢体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方式可选择性的增多,从病损内刮除到阶段性切除,各有优势,众说不一,尚无统一方案[5-11]。
但依据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分期分级,恰当的选择治疗方式,既保存了肢体功能,又避免了复发。
目前病灶刮除和瘤段切除是骨巨细胞瘤的主要的常规外科治疗方法。
以下主要讨论目前已经报道的膝关节周围gct的治疗方法,比较其利弊,探究最佳治疗方案。
1 病灶刮除术病灶刮除术是骨巨细胞瘤的基本治疗手段,适合于campanacci i、ⅱ级骨巨细胞瘤,主要缺陷是肿瘤复发率较高。
单纯瘤腔内刮除植骨术治疗骨巨细胞瘤后局部复发率高达27% - 52%[12]。
为控制肿瘤复发,一些学者通过采取如高温灭活(微波、电烧等),低温冷冻(液氮冷冻),化学试剂涂抹或浸泡(石碳酸、无水酒精 50%氯化锌、双氧水等)[13-14]、高速磨钻和脉冲冲洗[15-16]等辅助治疗处理刮除后的病灶,可明显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