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着“易经”里的养生之道
- 格式:docx
- 大小:4.24 KB
- 文档页数:1
易经国学中的养生保健与长寿秘诀养生保健和追求长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在广博的国学体系中,易经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养生保健和长寿的秘诀。
本文将介绍一些易经国学中的养生保健与长寿秘诀,并探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
一、阴阳调和与养生保健在易经中,阴阳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阴阳代表着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两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力量。
保持阴阳的平衡是养生保健的关键。
1. 饮食调理根据易经的观点,食物也具有阴阳属性。
合理安排饮食,使阴阳平衡,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例如,夏季气温升高,人体易出现阳气过盛的情况,应多食用一些寒凉性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以达到阴阳的平衡。
2. 调节作息根据易经的理论,人的作息也应该符合阴阳的变化。
早睡早起可以补充阳气,而午休可以平衡阴阳。
因此,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身体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二、五行调理与长寿秘诀在易经中,五行是另一个重要概念。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调养、制约,保持五行的平衡有助于延年益寿。
1. 木行养肝心木属于阳性,而肝脏和心脏也属于阳性。
木行养肝心,可通过锻炼身体、保持积极心态和愉悦的情绪来达到。
此外,多食用柠檬、山楂等食物也有助于养护肝心。
2. 火行养心脾火属于阳性,而心脏和脾脏属于阴性。
火行养心脾,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和良好的睡眠质量来实现。
此外,吃一些具有养心脾作用的食物,如红枣、蜂蜜等,也有助于养护心脾。
3. 土行养脾胃土属于中性,而脾脏和胃属于中性。
土行养脾胃,可以通过养成定时进食和合理饮食的习惯来实现。
此外,多食用红薯、山药等食物也有助于脾胃的养护。
4. 金行养肺肾金属于阳性,而肺脏和肾脏属于阴性。
金行养肺肾,可以通过合理的呼吸训练和运动方式来实现。
此外,多摄取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豆腐、菠菜等,也有助于肺肾的养护。
5. 水行养肾肝水属于阴性,而肾脏和肝脏也属于阴性。
水行养肾肝,可以通过多喝水、保持水分平衡和适当的运动来实现。
易经履卦的健康与养生之道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涵盖了众多领域的智慧和知识。
其所包含的履卦,是一个能够指导我们修身养性,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易经履卦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与健康和养生相关的方法和理念。
第一履——“志行正也”易经中的第一履卦被解释为“志行正也”,意味着在追求健康与养生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地树立正确的目标和行动。
无论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还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都需要我们不断践行并保持积极的心态。
只有积极地行动,才能真正追求到健康和养生的目标。
第二履——“难乎止也”易经中的第二履卦被解释为“难乎止也”,意味着健康和养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我们在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要持之以恒,不能止步于临时性的行为。
例如,只有在日常的饮食中保持营养均衡,远离垃圾食品,才能真正享受到健康的身体和免疫系统。
第三履——“穆穆若”易经中的第三履卦被解释为“穆穆若”,意味着在追求健康和养生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态度。
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身心的平衡。
此外,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社交活动也是保持内心宁静的一种方式。
第四履——“以终则始”易经中的第四履卦被解释为“以终则始”,意味着我们在追求健康和养生的过程中,应该先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只有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健康和养生状态,才能更好地规划和实施相关的行动。
例如,如果想要减肥,就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和进行适当的运动。
第五履——“兴邦发矣”易经中的第五履卦被解释为“兴邦发矣”,意味着健康和养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与社会和环境息息相关。
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健康,还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和环境的改善中去。
例如,积极参加环保活动、支持公益事业等,不仅有利于他人的健康,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
第六履——“群履”易经中的第六履卦被解释为“群履”,意味着在追求健康和养生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养生之道与健康观念易经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养生之道和健康观念。
在古代,人们注重身心的平衡和自然的和谐,将养生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易经国学的角度,探讨其中的养生之道和健康观念,带领读者领略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一、阴阳调和与身心健康易经国学中,阴阳是重要的哲学观念,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
阴阳之间的调和与平衡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人体被视为一个小宇宙,同样需要阴阳的平衡来维持健康。
比如,在饮食上,人们需注重食物的阴阳平衡,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阳性食物,少食肉食等阴性食物,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此外,在情感上,人们也需要保持心理的阴阳平衡,学会释放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以维护身心健康。
二、五行运行与生活调理易经国学中,五行学说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也被应用于养生之道中。
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每个五行都代表着一种能量形态。
通过调节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可以调理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比如,五行学说认为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可以通过调节饮食结构、居住环境等方面,协调五行相生的关系,促进身体的健康。
三、中庸之道与生活方式中庸之道是易经国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养生之道和健康观念的精髓所在。
中庸强调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追求和谐、平衡的生活状态。
在养生方面,中庸之道要求人们避免过度和极端,如过度劳累、过度饮食等,同时也要避免过分追求享乐和过度寻求安逸。
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人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健康和幸福。
四、定期养生与节气养生易经国学中的养生之道也注重按照时间和节气进行养生。
中国传统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养生方法与之相配。
比如,在春季,人们宜多参与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健康;在夏季,人们宜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在秋季,人们宜多摄入丰富的食物,增强免疫力;在冬季,人们宜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引发疾病等。
从易经中学习养生在易经中有哪些养生之道呢?易经倡导的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而天人合一有助于人体的机能与大自然变化保持一致,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易经之养生,欢迎阅读!今天,随着经济腾飞迅猛发展,人们已经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向多元方面的需求转变。
关注“健康生活”在当下已经成为全社会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经》里就已经有了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
只有我们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当中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享尽天年。
养生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在易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易经》倡导我们要认识和把握健康的本质,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只有整体的阴阳保持平衡的状态,身体才是健康的。
“人活一口气,”。
体内之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寿命就会延长。
身体不健康就是阴阳不平衡,表现为病态。
这就是《周易》与中医养生的五行平衡身体就健康的道理。
《易经》一书中告诉我们很多古人的养生方法,这些都凝聚着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养生智慧。
《易经》中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
人和天地,“同呼吸,共命运”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是相互对应的。
这就是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经》中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
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得变化,科学地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来实现强身健康,延年益寿。
《易经》是以一阴一阳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也是中医保健养生的根基。
而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易经》与中医养生就是要把握阴阳平衡的运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的人体保健和养生。
《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就是明确阐述了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
才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调理养生,古人很重视对环境卫生的维护。
自然界与生态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的状况。
《周易》的易理中,关于家庭装饰,室内摆设,人与自然环境的磁场和气场,风水选址等,都有诠释。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引言概述:《易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养生的智慧之书。
通过研读《易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从而提升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一、调整身心状态1.1 静心养神:《易经》中提到了“守静笃志”的原则,通过静心养神,可以调整身心状态,舒缓压力,提高免疫力。
1.2 知行合一:《易经》强调行动与思想的统一,通过实践行动,使身心得到平衡,增强反抗力,预防疾病。
1.3 心态调整:《易经》中的“和为贵”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分追求功利,从而减少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
二、调整饮食习惯2.1 饮食养生:《易经》中提到了五行八卦的理论,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效果。
2.2 调整饮食时间:《易经》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建议根据自然规律调整饮食时间,如早餐要在早晨阳光浮现后食用,晚餐要在日落前完成。
2.3 忌口忌嗜:《易经》中提到了“有嗜欲者不可以为长久计”的观点,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嗜食某些食物,如辛辣、油腻等,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三、调整运动方式3.1 适度运动:《易经》中提到了“中和”之道,强调要适度运动,既无非度消耗体力,也无非度歇息,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2 循序渐进:《易经》中的“渐”思想告诉我们,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3.3 多样化运动:《易经》中的“八卦”理论提醒我们要进行多样化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全面锻炼身体各个部位。
四、调整作息习惯4.1 规律作息:《易经》中提到了“乾坤之道,守其盈虚,以定其概”的原则,建议人们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整。
4.2 合理歇息:《易经》中的“休”思想告诉我们,适当歇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疲劳,保持身心的健康。
4.3 睡眠质量:《易经》中强调了“肃静”和“守常”的原则,提醒我们要创造一个肃静的睡眠环境,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恢复。
《易经》告诉我们养生的真谛(第五篇)根据《易经》的阴阳理论,我们受到启发,阳气才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
我们要想永葆健康,必须坚持不懈地保养与延长我们的阳气,对抗阴气的生长,从而使阳气始终处于旺盛的状态。
气为阳之始,阳为气之末。
意思是:如果我们没有保护好阳气,就会发生阳虚,阳虚最大的表现就是气虚。
气虚-----气弱,脉弱,怕冷,身体发凉,说明已经阳虚。
气虚最长见的是脾气虚(中气虚),脾气虚最长见的表现是不想吃东西,吃下去不消化。
中医叫食少膨胀。
阳虚还有心阳虚。
心阳虚的表现就是胸部发凉,心脏部位发凉,怕凉,而且稍微劳累一点就心慌,脸色不好,气短。
肾阳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神疲乏力,另外,伴有腰以下发凉。
腰部是藏肾的地方,肾阳虚了,火种减少了,火力减少了,所以腰以下发凉,最典型一个症状是小便多,晚尿尤其多。
肝阳虚的表现为生命萎靡不振,没有生机。
因为生气是主肝,肝气是属木,主生发,中医的肝和西医的肝不能划等号的,它是一种肝气。
肺阳虚为肺部的阳气虚。
特点是气喘,所以动一点就气喘,气短,甚至咳嗽。
阳虚会导致多种疾病,所以我们一生中都要保养阳气。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应早发现,早治疗,不能让气虚发展到阳虚。
阳气对生命而言是至关重要,我们如何保养阳气?一:我们应该和天时相应,学会四季养生,四季中春夏是阳气最多的季节,我们春夏应该养阳。
养阳要和四时阴阳相结合。
我们要借助天之阳气,长阳我们人之阳气,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多晒太阳。
现代女性为了保养皮肤,往往怕晒太阳,这是有违养生之道。
我们身上的阳气与天上的阳气息息相通。
因此,保养阳气就要多晒太阳。
《易经》中最简单的道理转化为我们最简单,最有效的养生方法。
三:结合阴阳的消长来做运动,一天中,早上的太阳就要出来了,当太阳逐渐升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阴阳是阳长阴消,阳气增加的时候,这时候的运动以动养为主,要多做运动。
《易经》讲“动则生阳”,特别是阳气虚的人,在这个时间养阳气比其它时间的效果要好。
易经涣卦中的健康生活与养生之道易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是一部具有博大精深思想的典籍。
其中,涣卦是易经八卦中的一卦,也被广泛解读为涵盖健康生活与养生之道的象征。
现在,让我们来探索一下易经涣卦中的健康生活与养生之道。
涣卦以水为象征,象征着清凉、滋润和生命的源泉。
在健康生活中,饮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水是人体组成的主要成分,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适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这是涣卦中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另外,涣卦还涵盖了养生之道。
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通过保持身心健康来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涣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养生的线索。
首先,涣卦强调了保持身心的平衡。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
因此,保持身心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一些放松的活动,如瑜伽、太极拳等来缓解压力,保持身心的平衡。
其次,涣卦提醒我们注意饮食的健康。
在养生中,饮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均衡的营养摄入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饮食和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选择健康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谷物等,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
此外,涣卦还告诉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是养生的一部分。
通过锻炼身体,我们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等。
除了身体健康,涣卦还指引我们关注心灵的健康。
心灵健康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注重修炼内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对于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保持身心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在易经涣卦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关于环境和健康的含义。
涣卦中的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提醒我们保护环境和水资源,关注环境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为后代留下一个清洁健康的环境。
名着“易经”里的养生之道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说文解字》里曰:“日月为易”,篆体里的“易”字就是上日下月书写的,所谓易,变易也,表示日月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而所谓经者;是指易经64卦的卦形符号与卦辞。
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所涉及的领域极广,涵盖哲学、数学、天文、地理、人文、医学等等,无所不包。
作为中医理论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也只是《易经》的支流和诠释,或者说,《易经》才是中医各类医学典籍的源头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易经》中仅仅选取与中医养生有关的一个小小的层面,但就是这一点点零金碎玉也已经够人们受用无穷了。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中,按照《易经》的理论就是要淳朴、简单、万元归一。
在烹调时,要求我们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不要进行太复杂的加工过程,以免破坏它的原始营养,另外,尽量不要将多种不同的食物合煮,如果一定要合煮的话,最好弄清它们的各自属性后再加热,以防止相克以及化学变化。
《易经》与我们的家常饮食业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江浙一带很普通的家常菜:青豆炒虾仁就很好地体现了易经在饮食中的哲学。
这一味儿菜里有三种主料:青豆、虾仁和茭白,按照《易经》的推理;青豆、虾仁和茭白都具有坎水之气,青豆性平、茭白性凉、虾仁性热,三者组合在一起,不仅色、香、味、型俱佳,还能大补,而且性情平和,口感滑嫩,从营养角度说,就像一剂完美的中医营养处方!
可见,在日常生活里处处都可以运用和借鉴《易经》的原理啊!。
中医养生易经国学六十四卦中的中医养生智慧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而易经国学中的六十四卦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养生智慧。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易经国学六十四卦中所蕴含的智慧,以期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第一卦:乾卦(qián guà)乾卦代表着天,象征着健康、活力和生命力。
乾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调节身心健康的方法。
其中,掌握呼吸法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中医理论,呼吸是人体与外界交流气血的重要途径,通过正确的呼吸可以调整气机,保持身体的平衡。
因此,每天进行深呼吸和呼气训练是很有益的。
第二卦:坤卦(kūn guà)坤卦代表着地,象征着蓄养和滋养。
坤卦中的养生智慧告诉我们要注重饮食,保持节制和均衡的饮食习惯。
中医养生强调的调养之道也是基于此。
在饮食方面,应注重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和优质蛋白质,减少油腻和过量的糖分摄入。
此外,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卦:屯卦(tún guà)屯卦代表着雷,象征着动力和激情。
屯卦中的养生智慧告诉我们要注重适度的运动,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强健。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活化人体经络,调节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因此,每天适量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或瑜伽等。
第四卦:蒙卦(méng guà)蒙卦代表着山,象征着固守和稳定。
蒙卦中的养生智慧教导我们要有固定的生活规律。
中医强调的“有节制、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正是体现了这一智慧。
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饮食规律和情绪稳定都对健康有益。
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养生的方式,如按摩、针灸等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第五卦:需卦(xū guà)需卦代表着水,象征着润泽和柔顺。
需卦中的养生智慧告诉我们要保持水分的平衡。
中医理论中有“水润则脏腑和谐”的说法,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可以润肺、滋润皮肤、促进新陈代谢。
易经中的养生
很多人都认为易经是关于玄学之术的一部著作,其实易经里面也有养生。
我们现代人有一个观念,生命在于运动,并且把这个观念无限放大,认为只要运动,就会有健康。
在易经里面,讲究动与静的结合,静中之动,才是最符合养生之道的。
在《内经》中提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因此我们一提到养生养命,就一定要讲究天人合一。
天长地久,以其静也。
天地之所以能亿万年而刚健如初,就是因
为天地保持寂然不动,无思无虑。
在恒静之中,又存在着四季的轮回之动,所以能生万物之气。
人也要效法天地的静中之动,这里的静,是指人要有充足的休息。
在充足的休息后再去追求适当的运动之法。
这一点在我国传统功夫里有着最充分的表现。
人在修炼外功时,一定要重视内功的练习,不然必定会有损元气,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可惜现在的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只要运动就会有健康,在忙碌一天后,晚上还要去健身房健身,可能当时会感觉到精力充沛,实际上是元气的一种透支,是硬把体内的精力又熬了出来,这就是竭泽而渔。
没有了充分的休息,再多的运动只能事得其反。
现代人养生最重要的一点,先要保证一个充足的睡眠,得到充足的休息。
我给很多人通过易经调理过睡眠,其实有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失眠,晚上少些应酬,少些娱乐,9点多就上床,此时正是养肾之时,肾中藏元。
不要看电脑、电视、手机,可以手捧一本书,能看则看,困了就闭目养神,保持无思无虑,寂然放松,很快就会安然入睡。
《易经》养生大法,学会了这个就可以长命百岁了!《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我们熟知的《黄帝内经》其理论体系和中医方证瓣治体系,都是在易经思想方法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易经》也成为医家必读之书,中国一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医“,充分说明了《易经》对中医学重要影响。
《易经》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是从阴阳来的,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
太极图就是阴阳运动的缩影。
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都是来自于这张太极图。
在养生学方面,《易经》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易经》的养生思想: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易经》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
就象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人和天的和谐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顺其自然,因天而序。
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
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
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
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
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包括脏腑平衡、寒热平衡、气血平衡。
阴阳平衡要做到气血足、五脏安好。
《易经》与养生之道(全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卦》《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位居十三经之首,有“冠绝群经”之称。
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理奇书。
实则旷世杰作,博大精深。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智慧的先人就发出了刚健的、向上的声音。
天的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而君子的作为,就应该像天一样,铿锵有力,奋发向上,永不止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而君子就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易经》以乾坤二卦为纲,乾为日光普照,坤为地气充盈,用它最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济而生变化。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生礼仪。
古今养生大家,发掘《易经》中蕴藏的生命的奥秘和养生之道,并著书立说,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许多医学经典,均得到《易经》的启发,《易经》也是一部最古老的中医理论经典,是指引人们防病治病的万宝全书。
《易经》虽是一部旷世奇书,历代有多少人用一生的时间,皓首穷经,亦不能掌握其精髓。
按照传统说法,《易经》成书是“人更三圣,历世三古”,也就是说《易经》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经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三个古圣先贤相继完成了《易经》。
上古时代,伏羲就是人们所说的包牺氏,他是一个神话人物,为创世之神。
在中国古代传说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为“三皇之首”“万王之先”,其地位十分显赫。
据说,在远古时代,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这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他带领着部落先民辛勤劳作,而他们的生存环境却是极其恶劣,伏羲茫然不知所措。
在劳碌之余,他时常盘坐卦台山巅,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泽壑的法则,冥思苦想宇宙自然的奥秘,终年不息。
忽有一日,伏羲眼前一亮,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岸龙马山洞开,有龙马自河中跃出,背负的太极图闪闪发光,凭着他超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体悟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密码,唯天地阴阳和合而已,他飞快地记下了龙马背上的图形,这就是被后人称颂的“河图”,他又根据“河图”的指引推演创立了八卦图。
易经一书中告诉我们很多古人的养生方法,这些都凝聚着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养生智慧。
其中,最简便且最有用的当属吞津功,吞津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我们讲了吞气,《黄帝内经》早有记载,它说:“天地和气,命之曰人。
”意思即为人是受天地之气来养生的。
吞津也是一种养气的方法。
那么吞津法怎么练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有肾病或肾亏的人,就可以静心呼吸,然后用舌头搅拌舌下的唾液,并徐徐下咽,这就是吞津法,中医上也叫做“饵舌”。
吞下舌头下边的津液,每天数十次,就可以养生长寿。
很多人感觉奇怪,这可是唾液啊?吞下又有什么用呢?但中医上讲,舌头下面的液体是肾液分泌的,吞下去可以养肾、助消化、抗癌、增加抵抗力,还可以长寿。
所以我们人体充满了宝贝,普普通通的唾液竟然也是宝。
我们很多人在锻炼的时候,把唾液一口一口地吐掉了,这就很可惜。
所以,以后我们在锻炼的时候,可以随时搅拌我们舌下的唾液,把它咽下去。
这种养生方法在古书上是有记载的,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个闺阁小姐生病了,越来越瘦。
她的老父亲很着急,就把老中医请来。
老中医来看了一下,发现门后有一大堆瓜子壳。
就问小丫鬟说:“小姐是不是爱嗑瓜子?”丫鬟说:“对啊,一天要嗑一大碗。
”老中医说:“肯定是用嘴嗑的吧!”丫鬟点头称是。
于是老中医告诉她父亲说小姐的病根就在这瓜子上,就是因为她的唾液随着瓜子壳都被吐出去了。
老中医告诉丫鬟把这些瓜子壳通通地收集起来熬成水,让她小姐一天喝一点,几天以后就好了。
瓜子是很好的食品。
向日葵是天阳的骄子,太阳转到哪儿它跟到哪儿,它吸收太阳的精气最多。
我们看南瓜、石榴、柿子等,凡是向阳的东西、高处能够得到阳光的东西,都补阳气。
瓜子是很好的补阳的食品,但是你不要老用嘴嗑,用手剥最好。
吞津法在有些时候还是救命的方法。
比如说有一个人,他掉到一个枯井里面去,他就想起古书上这个吞津的记载,于是就举起双手,让天之阳气从百会穴进来。
然后就用舌头搅拌舌下的唾液,让口中充满津液,然后徐徐地咽下。
养生先养心,《易经》这一卦道破正确的养生之道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养生,已经成了现在很多人经常谈论的话题。
在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今天,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都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身体保养了。
但在养生的问题上,可能有些人走入了误区,或者是把自己交给了一些养生机构,或者是大吃补品。
这样做法是否正确?其实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易经》这本书上提到了这个事。
请看《易经》第二十七卦:颐卦颐。
贞吉。
观颐,自求口实。
象曰:山下有雷,颐。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看《易经·颐卦》的卦象,是不是象人的嘴巴?上下两个阳爻,看起来象上下两片嘴唇,中间的阴爻就象是牙齿。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一语道破天机,养生之道全在于嘴上,一不乱说话,二不乱吃东西。
关心养生问题的朋友,你是否注意过这个问题?其实《易经》告诉我们养生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养心和养身。
养心第一、何谓养心?心就是一个人的心境、心情、情绪等等。
保持良好的心境、舒畅的心情,没必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动不动就跟别人或者跟自己闹情绪,到头来伤到的只有你自己的身体。
所以养生必须先养心。
如今,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你觉得心理负担重,看着很多人很多事都不顺眼,有时候还会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背后发牢骚,说别人坏话,或者直接跟人发生言语冲突。
无论你觉得自己有多在理,也不管你跟别人吵架是赢是输,最终你都得不偿失。
你不可能在发牢骚吵架的时候,还能保持平静的心态。
只要你的心态不平静,你心里的阴阳之气就失去了平衡,《易经》的核心就是阴阳平衡。
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平衡则生生不息,阴阳失衡则必衰退。
所以,你还以为只要每天吃好东西就能让你的身体保持健康吗?养好你的心比养好你的身体更重要。
不会养心就勿谈养生。
养身第二、当然,身体作为人的躯壳,是心所安置的地方,也是需要养的。
人的身体也遵循万物生老病死之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功能会逐渐衰退,为了减慢衰退的速度,大家都想找到合理的办法。
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人都比较健康,而今,条件好了,却普遍身体健康程度大不如以前。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易经》的智慧与养生《易经》原理告诉我们,形神之养其实就是动静之养,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万物生。
《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万物茂盛,心神之气处于内应状态,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并使得气发散开泄。
夏天属阳,阳主外散,如果夏季人们不能大量排汗就极易损伤心神。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夏三月要夜卧早起,不要怕阳光,心情要愉快,不要闭汗,经常到户外活动。
立夏一过,就意味着炎夏即将来临,清热消暑自是重中之重,但同时按照中医养生学理论之说要注意饮食,以免伤了脾肺之气。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
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
由于心火能够克肺经,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食物,如辣一些的萝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
人与天地相应。
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天人归一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养生上做到防补自然,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互补养生的方法。
一防环境刺激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健康养生易经国学六十四卦中的养生秘籍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追求健康和长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和国学都有着深厚的根基,并在养生领域中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六十四卦作为易经的核心内容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
本文将为您介绍六十四卦中的一些养生秘籍,帮助您获得健康和长寿。
第一卦:乾卦(天)乾卦代表天,主要强调阳性能量和活力。
在养生方面,乾卦提醒我们要注重饮食平衡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保持适当的运动和户外活动也有助于增加阳气和提高免疫力。
第二卦:坤卦(地)坤卦代表地,主要强调阴性能量和稳定。
在养生方面,坤卦提醒我们要注重休息和平衡身心。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有助于调整身体机能和增强抵抗力。
第三卦:水卦水卦代表活泼和流动。
在养生方面,水卦提醒我们要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水分代谢。
多喝水,适当进行水疗和水上运动,可以帮助排毒养颜,保持身体健康。
第四卦:火卦火卦代表热情和活力。
在养生方面,火卦提醒我们要适当调节体温和保持内外平衡。
适度的太阳浴和热瑜伽可以帮助提高体能和增强免疫力。
第五卦:雷卦雷卦代表活跃和震动。
在养生方面,雷卦提醒我们要注重呼吸和身体运动。
深呼吸和有氧运动可以帮助增加氧气供应,改善肺功能,同时还能减轻压力和焦虑。
第六卦:风卦风卦代表自由和灵活。
在养生方面,风卦提醒我们要注重通风和改善血液循环。
保持室内通风,参加适当的舞蹈和呼吸练习,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和身体灵活度。
第七卦:山卦山卦代表稳定和坚守。
在养生方面,山卦提醒我们要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姿势。
注意保持正确的站姿和行走方式,参加力量训练和瑜伽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健康。
第八卦:地卦地卦代表稳定和安宁。
在养生方面,地卦提醒我们要注重身体的根基和基础。
保持良好的消化系统和经络系统功能,有助于提高养分吸收和身体底气。
以上只是六十四卦中的一部分养生秘籍,每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养生意义和方法。
了解和运用易经中的养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身心和谐、延年益寿的效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名着“易经”里的养生之道
导语:《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说文解字》里曰:日月为易,篆体里的易字就是上日下月书写的,所谓易,变易也,表示日月生生不息、变化...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说文解字》里曰:“日月为易”,篆体里的“易”字就是上日下月书写的,所谓易,变易也,表示日月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而所谓经者;是指易经64卦的卦形符号与卦辞。
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所涉及的领域极广,涵盖哲学、数学、天文、地理、人文、医学等等,无所不包。
作为中医理论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也只是《易经》的支流和诠释,或者说,《易经》才是中医各类医学典籍的源头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易经》中仅仅选取与中医养生有关的一个小小的层面,但就是这一点点零金碎玉也已经够人们受用无穷了。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中,按照《易经》的理论就是要淳朴、简单、万元归一。
在烹调时,要求我们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不要进行太复杂的加工过程,以免破坏它的原始营养,另外,尽量不要将多种不同的食物合煮,如果一定要合煮的话,最好弄清它们的各自属性后再加热,以防止相克以及化学变化。
《易经》与我们的家常饮食业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江浙一带很普通的家常菜:青豆炒虾仁就很好地体现了易经在饮食中的哲学。
这一味儿菜里有三种主料:青豆、虾仁和茭白,按照《易经》的推理;青豆、虾仁和茭白都具有坎水之气,青豆性平、茭白性凉、虾仁性热,三者组合在一起,不仅色、香、味、型俱佳,还能大补,而且性情平和,口感滑嫩,从营养角度说,就像一剂完美的中医营养处方!
可见,在日常生活里处处都可以运用和借鉴《易经》的原理啊!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