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中考试优秀作文题目及范文.doc
- 格式:doc
- 大小:719.5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届高三语文写作练《浓缩的就是精华?》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对这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解】(一)审题此题目,审题很简单,一定要抓住两个关键词:“浓缩”“精华”——前者是核心概念,后者是一般概念。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三个例子是对“浓缩就是精华”的具体阐释,“……”是在提示我们还可以做补充。
a.园林——人为仿自然空间缩小密度增加b.缩写读物——保留主干内容简单删减降低含金量缩未必浓c.博物馆——与园林类似代表性物品集中展现历史文化载体概念的界定:(1)例子列举(“……”省略未提交可做补充)(2)下定义(内涵:化工领域减少事物的不需要的部分使需要部分的含量相对增加二次加工)(二)立意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认同,反对,辨析。
1.一个切入点:整体把握浓缩的事物是不是精华?(“精华”的判断具有主观性)怎样的浓缩能得到精华?(“浓缩”“精华”两者都要涉及相互勾连)怎么办?(怎样看浓缩物;反思思考)辩证地看待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浓缩(浓缩的对象、方式、方法)2.另一个切入点:针对性分析这一观点背后产生的原因:道理如此简单,为什么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联系社会现实)3.注意“倾向”这个词语。
作文题目中,“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
这是一种“倾向”,透露出题老师的看法,“倾向”,是不是“一定”?不一定。
所以大家很容易就能想到,“浓缩的一定是精华吗?”不一定。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浓缩”?“浓缩”是不是有一定价值?是的。
那么,接着就要问了,什么样的“浓缩”有价值?什么样的“浓缩”不仅没有价值,反而有害呢?回答这个问题,就用到了我们高中作文写作的第一铁律:文学是人学,关注的是人的内心和精神品质!什么样的“浓缩”有价值呢?很简单,用心进行的“浓缩”,懂得敬畏的“浓缩”!相反,急功近利,不懂得尊重的任意删减,则不是“浓缩”!(三)存在问题1.重点偏离,分析浓缩的利弊;2.扣题不紧,抛开“浓缩”谈“精华”,抛开“精华”谈“浓缩”,不能对两者进行有机勾连;3.泛泛而谈,没有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4.结构扁平化,逻辑层次不够;5.例子冗长或者堆砌,以例代议【范文】1.浓缩不与精华划等号在人们认知事物、了解世界时,往往会惊艳于纷繁之中的一点“浓缩”,方寸之间便能体验“造化钟神秀”的精巧蕴藉——于是人们赞叹“浓缩就是精华”,然而我认为,浓缩与精华未必等同(引用分析材料,提出观点)。
2021高三联考作文“袁隆平和李子柒“同框””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袁隆平、李子柒等6人受聘担任首批推广大使。
其中袁隆平和李子柒“同框”,引发了网友热议。
材料二:近日,李子柒被写入小学语文考卷,再次和袁隆平“同框”,引起家长热议,冲上微博热搜。
[注]李子柒:中国知名短视频博主,2017年开始,以录制制茶造酒、养蚕缫丝、做竹子家具、搞活字印刷等富含文化韵味的网络短视频,迅速走红网络,她所展现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令人向往,火遍全球。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受、认识和思考?请联系时代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本作文题目要结合提示语“近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袁隆平、李子柒等6人受聘担任首批推广大使。
其中袁隆平和李子柒‘同框’,引发了网友热议”“李子柒被写入小学语文考卷,再次和袁隆平‘同框’,引起家长热议,冲上微博热搜”分析,这是一则思考袁隆平和李子柒能否“同框”的作文题目。
材料中袁隆平是科技界巨擘,李子柒是网红,两者很难交互,而现在却同时获聘“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都被“被写入小学语文考卷”,这打破了行业之间的束缚,两个不同圈子的人发生了交互,这是让很多人不能理解的。
考生在具体写作时,应该联系时代和生活,对袁隆平和李子柒能否“同框”表达出自己具体的见解和认识,避免抽象的描写和空泛议论。
参考立意:1.网红也可正能量,子柒亦能成大使2.网红李子柒可以代表国家3.思想壁垒无,勠力合作妙4.突破次元壁,迎接新惊喜可用素材:1.人民日报评论说:“李子柒的样本意义,绝不应被忽视。
语文考试作文10篇语文考试作文篇1其实我在写作文时,我没想太多,就是提笔就开头愣愣地写……在写该作文首段时,由于时间仓促,为了不至于低分,所以我确定用老师平常教的一些技巧开头,先夺得一些分数。
我们老师说比较简单得到阅卷老师青睐的开头,一般是修辞手法比较集中的。
所以,我确定采纳比方、对比〔这是由关系型作文题确定的〕等等。
当然,为了使形式好看些,我是比较想用整句的。
我原来是想用上排比的,但由于单单一组显得有些单薄;但后来发觉写完两组后,再加上一组就有点拖沓,就算了。
至于,比方喻体的选择,我的感觉是主流给人以博大厚重坚实的印象,另类则让人觉得“微小零碎”,所以我选择喻体主要从浩大、微小两方面去联想。
选择自然意象,则是由于老师的一篇文章的启发,其实只要往自然意象一想,首先当然是日、月、天、地、林、海……至于怎样想到皓月、林海、华章、小令、交响、独奏,我也不清晰。
我在能在记忆中生拉硬扯了……去年在老家过年时,半夜一家人在路上走,那晚的月亮特殊的光明,照亮了夜空中漂移的云朵,皎洁的月光落在地上,像霜一样晶莹冷清,那时我觉自己是在时间的流里前行,浮想联翩思接千古,连连感慨;至于林海,则是可能是由于小时候常到山上野炊吧。
林,从小就在我的记忆里;海,则是为了显其大。
华章和小令是平常读优秀作文常遇到的;交响和独奏,则是由于前几天兴起看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获得的启示。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用主流另类做本体,我也不清晰。
其实当时我脑里只想着皓月、林海、华章、小令等等,完全把主流和另类忘了,两组比方完了之后,才突然想起应当扣题,于是干脆再用了一组比方。
没想到效果好像还好,这是运气吧……“考试,有时真要点运气。
”我们语文老师的这句话或许正式我这篇作文的最正确概括吧!谁知道,意外这么多……起先,当监考老师〔事实上也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宣布时间仅剩50分钟的时候,我刚刚完成文学类阅读,正下决心改下仿写题,待仿写题拿下后,时间仅剩45分钟左右,那道短评是怎样也不能写了——转移战场吧!可是我还是慢悠悠地预备写作文,我知道我可以完篇——完篇的作文成果也许不至于太低吧。
潍坊高三期中考试作文
最近,潍坊市的高三学生们忙碌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
高三是一个承载
着无数梦想和希望的年龄段,他们肩负着压力巨大的学业任务,期中考试也成为了他们目前最紧迫的挑战之一。
考试即将到来,学校的教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同学们面对紧张的学习任务,全神贯注地备考,翻阅着书本、做练习题、互相讨论。
每个人都想取得好成绩,验证自己的努力与汗水。
图书馆、教室、甚至是食堂,都可以看到高三学生们埋头苦读的身影。
这场考试不仅仅是一次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机会,更是一次历练和挑战。
在备考的日子里,学生们不仅在课业上努力,更在心态上进行着调整和磨砺。
一次次挫折、一次次突破,都在锻炼着他们的意志和毅力。
高三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青春的洒脱和无悔。
在这个年龄,他们不仅要面
对学业压力,还要面对前途未卜的选择,他们在挣扎中成长,在奋斗中前行。
潍坊高三学生们,加油!期中考试是一个检验自己的机会,无论成绩如何,都
算是一次锻炼和历练。
相信每个人都会收获自己想要的,迈向更好的未来。
2019届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
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
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_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
其实不然,( ),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
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
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
类似事件____________,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
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后”“90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_____________,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另辟蹊径 耸人听闻 数见不鲜 良莠不齐 B . 剑走偏锋 混淆视听 层出不穷 参差不齐 C . 另辟蹊径 混淆视听 数见不鲜 参差不齐 D . 剑走偏锋 耸人听闻 层出不穷 良莠不齐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B .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C .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D . 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山东烟台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作文原题、参考立意一、作文题展示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
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他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
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
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
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
中山君盂孙到野外去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
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
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
中山君以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太子。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报告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阅读材料后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分析(一)立意分析此材料出自陈子昂《感遇诗》第四首,原诗这样写道:“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一个为了贪立军功,居然忍心吃儿子的肉羹。
骨肉之情薄到如此,这样的人,对别人岂能有忠心呢?一个怜悯孤兽,擅自将国君的猎物放生,却意外地提拔做王子的太傅。
这样的人,对一只孤兽尚且有恻隐之心,何况对他的国君呢?他肯定是能忠君到底的。
两个人的行为,一反一正,结果截然相反,追其根源:前者源于“残忍”地吃自己儿子的肉羹。
后者“忠厚慈善”,“心中不忍”,将小鹿放生。
两个人物,两个事件,一贬一褒,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材料的倾向性很明显,应批驳材料中的乐羊“残忍”,赞赏秦西巴的忠厚慈善。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准确归纳概括,全面理解事件真正含义,合理引申,即可得出材料主旨。
参考立意:淡薄骨肉亲情,岂能履职尽忠?恪守人伦亲情才能尽职于家国天下。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坚守仁善的人性底线,是建功立业的基础。
仁爱之心是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根本和保障。
最新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思想“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智”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智”强调知识与智慧的结合。
既要有丰富的学识,又要能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智慧。
其次,“智”注重理性思考。
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冷静分析,运用逻辑思维做出合理的判断。
最后,“智”倡导创新精神。
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
“智”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拥有智慧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一方面,“智”对于社会的进步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等方面,智慧的力量不可或缺。
在当今时代,“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理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智”只强调知识的积累,不注重智慧的运用。
C.“智”思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意义。
D.在当今时代,“智”思想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智”的内涵、价值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在论述“智”的内涵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C.文章在论述“智”思想的价值时,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D.文章在论述“智”思想的现实意义时,结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状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识与智慧的结合是“智”的重要内涵之一。
各地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作文解析福建省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人民日报》“夜读”说:“蹉跎只能感动自己,行动才能打动别人。
”现代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说:“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
”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写作提示】(一)材料解读材料引用了两句话,解读材料重点是解读这两句话的含义。
《人民日报》“夜读”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的行为只能感动自己,只能自欺欺人,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改变现状,才能打动别人。
傅雷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实际行动比其他的论证方式更有说服力,无论是个人的成长、事业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空洞的幻想,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材料引用的这两句话都指向了一个关键词“行动”,学生可围绕“行动”来立意,可以阐释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可以谈论如何付诸行动,提升自我,实现梦想。
(二)参考立意①以行动为笔,书写人生华章;②以实际行动追求目标,不被蹉跎岁月束缚;③一切进步与成功都离不开行动;等等。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参考立意】①从零开始,须勇敢;尚未完成,要坦然;②不念过往,从零开始;重视过程,忽视结果。
广东肇庆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语文作文:有关“学会审美”话题作文指导及优秀范文【试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以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思点拨】这个作文材料由两段话组成,核心概念是“审美”,旨在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学会审美。
第一段话以吴冠中的名言提醒学生,“美”比“知识”更重要,进而说明审美的实质和懂得审美的意义;要求考生围绕“懂得审美”进行阐释与分析。
第二段话是三个同学有关审美的观点:第一个是“学习生活无美感论”,事实上,学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身就是一种美。
遑论神秘浩瀚的知识海洋、丰富多彩的校园风光、个性各异的亲人老师同学等审美对象。
“学习生活无美感论”实际上是忽视了审美主体对美感的挖掘和追求。
第二个是“打扮就是审美论”,这是对审美理解的狭隘化。
诚然,审美与个人打扮有共同的部分,但个人打扮只是审美的一部分,审美要比外在形象更深广,更有精神力量。
第三个是“向美乃小资情调论”,审美需要生活的仪式感,因为审美需要生活的“小确幸”,审美需要关注生活细节,审美需要优雅地生活。
小资情调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具有的生活态度;相对而言,小资情调更需要花费与开销,而审美只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与开销。
2024届高三语文写作练《关于“学习之道”》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些关于“学习”的句子精炼而含义深刻,含有劝诫和教育的意义。
如“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一个人不一定要越走越高,但千万不要停留在原地”……这些句子有的来自书本,有的来自同学,有的来自长辈。
语文老师为了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组织以“学习之道”为主题的班级研讨活动。
请你围绕“学习之道”,写一篇文章,在班级研讨会上阐述你对学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解】本题对于正处于学习之中的考生,具有熟悉感,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并以班级研讨会的活动形式展开。
这道作文题由材料、写作引导语和任务要求等三部分构成。
(一)对材料的解读材料列举了三个与“学习”有关的句子:第一个句子“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意思是“小鸟如果想展翅高飞,那就先要学会如何振动自己的翅膀;人如果想上进,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关于学习的意义。
第二个句子“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是关于学习方法。
第三个句子“一个人不一定要越走越高,但千万不要停留在原地”关于学习的持久性,需要有坚持之道。
这三个句子的内容有一定的逻辑层次,由学习的意义到学习的具体做法再到学习的持续性。
(二)对写作引导语的理解引导语由三个层次构成:“有些关于‘学习’的句子精练而含义深刻,含有劝诫和教育的意义”为第一层次,引导我们去关注学习的深刻意义;“……这些句子有的来自书本,有的来自同学,有的来自长辈”为第二层次,引导我们思考学习不仅来自书本,而且是可以来自多方的;“在班级研讨会上阐述你对学习的认识和思考”为第三层次,体现考生的主体意识,要求有理性的深度思考。
(三)写作任务①语文老师为了达到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的目的;②要有主体意识,以“学习之道”为主题的班级研讨会;③阐述你对学习的认识和思考。
2019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 .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 病:担忧C .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顾:回头看D . 王曰:“何坐.?”曰:“坐.盗。
”(《齐桓晋文之事》) 坐:犯罪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负:依仗B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当:把守C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假:借助D . 族.庖月更刀。
(《庖丁解牛》) 族:众多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列传》) 短:缺陷B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举:尽C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胜:尽 D .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擒”),上下肃然。
(《张衡传》) 阴:暗中4.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 . 不如因.而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C .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若.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D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杳不知其所之.也 5.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奚以.知其然也 B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 . 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出,火且.尽 D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第II 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测试卷语 文 (A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江西新余四中2019届高三9月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布依族民居 杨三山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
考古学家们在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百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
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
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
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奠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优秀作文题目(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
诗歌)。
生活中,人们大多相信自己的判断。
其实每个人的认识不过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只有承认这一局限,才可能有接近真相的判断。
优秀作文
鸿鹄之见于泰山
每个生命都拥有一个相对孤立的世界。
我们逐渐习惯于从自我的双眼猜测世界,却总会忽略,那只能算是一片碎片。
鸿鹄环泰山三日而还,仍不一定能见到泰山全貌。
春之繁茂,秋之萧瑟;晴之万顷,雨之雷鸣,都是景色的一部分。
同样,我们的认
识或许也一样只是冰山一角。
人们何尝不感受到所知甚少,但不愿承认的理由,大多不愿示人。
不愿承认的理由,或许是因为固执。
不是仅指那种性格上的固执,还包括了对于既定判断不愿深思的介于懒惰与固执之间的那种性格。
曾读过一本书:“懒惰与无知有时并非毫无关联。
”我觉得,与其无知,倒不如说是片面化的理解所造成的局限。
如果鸿鹄立于一石曰:“吾至泰山矣。
”与其说是可笑,不如说是悲哀。
这种片面化的固执
1
在阻隔着许多人认清自己片面性的同时,也会造成更多的困扰:如果说一个无知的人容易被他人鼓励,那么一个惰于思考固执己见的人,
更容易被自我鼓励,而其结果,往往不可预知又令人惊悸。
不愿承认的理由,或许是因为不相信。
外在的世界纷乱嘈杂,无
法辨别绝对的真与假,因此很多人选择了逃避,超脱外物以静心。
可我们无法学庄子垂钓,学梭罗隐居于森林的尽头,因为我们必须活着,以现代人的身份活着并奋斗着。
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宁可相信自己所知的便是世界,因而免于卷入自己并不认可的各色漩涡之中。
鸿鹄绕华山而曰至泰山,尤不听鸾凤之劝诫,不失笑?
而消除这种对局限的无法认识的本源,其根本之道在于我们的内心。
每个个体都是无知的促进者,但与此同时,每个个体也都是知识
的建构者。
我们必须以一个不同的视角来俯视,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天空—即使仍只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然更接近真相的碎片,也是真实的判断的来源。
鸿鹄飞之越高,其见必越奇。
而一个更高的视角,不仅需要包括
我们自己,还需要考虑到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而这一点,必须要克服心态的懒惰与对他人的不信任。
虽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我相信,
一定会有曙光出现的时候。
鸿鹄游于泰山,以万丈之姿飞三日,其见必奇。
承认自我的局限
生活中,人们大多数相信自己的判断,其实每个人的认识不过是2
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只有承认这一局限,才可能有接近真相的判断。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自我的,因为人们比起不确定的事物来说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主观认识,从而做出看似正确的判断,熟不知,当做出这种判断之时,就已经否定了自我的局限性,导致自己越来越远离真相了。
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能一味地坚持自我主观判断,要承认自我认识的局限性,毕竟真相也不是信手拈来的。
有那么一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
仔细推敲,不无道理,纵观历史,历代灭亡的皇帝有那么多是因为固执己见,无视忠臣的治国之道,盲目地跟从自我的判断,好比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因为清政府的愚昧无知导致了最终的惨淡下场,如果当时跳出固有的判断,像欧洲各国一样进行文化改革,后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又
好比无知山谷中的守旧老人呢,由于自己的观点和落后的思想,不仅禁锢了同村人也湮灭了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好游者的探索精神,一味地根据自我判断而扼杀的行为不免让人感到痛心。
也正是因为不敢承认这一局限性,终究不能开创未来而永远牵绊于无知山谷中,与外界的真相脱轨。
会看现在,及时到了如此开放的时代,仍是存在对于这种局限性的不敢直视。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不同的人自然是各抒己见,于是就出现了网上的炮轰、对骂现象,甚至有些人分不清真相,就跟风凑热闹,误以为自我的随意判断不会给人带来影响,仍旧不负责任的发表所谓的意见,无视真相,导致不可收场的结果。
人生来便有局限性,自然也有属于自我的判断,在这大千世界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