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固定原理及器械
- 格式:ppt
- 大小:11.87 MB
- 文档页数:54
脊柱内固定基本原理
脊柱内固定是一种外科手术技术,用于治疗脊柱疾病,如脊柱骨折、脊柱侧弯、脊柱滑脱等。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患者的脊柱上植入金属器械(如螺钉、钩子、棒子等),将患者的脊柱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使其能够愈合并维持稳定性。
脊柱内固定的手术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清洗和消毒手术部位
2.进行全麻或局部麻醉
3.通过小切口进入患者的脊柱
4.植入金属器械(如螺钉、钩子、棒子等)
5.对器械进行调整,使脊柱处于正确的位置
6.关闭手术切口
脊柱内固定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和手术后康复时间,同时减少了手术期间的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但是,它也有一些风险和并发症,如器械损坏、神经损伤、感染等。
因此,患者在接受脊柱内固定手术之前,应该仔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利益,与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决策。
- 1 -。
脊柱内固定基本原理王先祥脊柱内固定最初是从下肢体骨折的外固定支架构思而来的,作为临时复位系统并辅助脊柱融合。
上世纪60年代, Harrington和Luqne问世后,扩大到脊柱创伤治疗上世纪70年代,椎弓根螺钉装置,例如Dick钉、RF钉杆装置上世纪80年代,由法国的Cotrel和Dubousset发明了C-D钉棒结合装置系统。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材料技术的发展,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脊髓脊柱病变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重点介绍临床常用的与神经外科关系密切的的神经脊柱内固定的前路和后路常用的方法技巧,仅供我们共同参考学习。
一、颈椎内固定1.颈椎后路固定颈椎后路固定可通过颈椎重建固定板或钉棒系统来完成。
这些技术均基于侧块螺钉的应用。
所谓侧块,亦称关节突侧块,为脊柱后外侧柱较为短小的部分,在颈椎侧块垂直方向为圆柱状,前后方向稍微扁平,前内侧与椎弓根相连,前方为横突后根,内侧为椎板,通常每一阶段均与神经根相邻,C3至C6阶段同时与椎动脉相邻。
矢状面直径约12-18mm。
1.1上颈椎后路固定(C1-C2)1.1.1 C1侧块螺钉的置入C1侧块进针点和C2侧块进针点在同一直线上,正好位于C1后椎板的下方,C1/2关节间隙的上方。
通过神经剥离子,剥离C1椎板下的软组织,显露C1侧块,进针点为侧块中点,钻头与C1后弓平行向C1前方,通常具有10゜-20゜(根据术中C臂定位)向上的倾斜角度。
在矢状面上,钻头向内侧倾斜约10゜,必须穿过双层皮质,在侧位片上,当钻头至C1前结节约3mm处时停止钻入,探子探查,并测量长度,必要时进行攻丝,双皮质置入3.5mm , 多轴螺钉。
1.1.2 C2侧块螺钉置入C2侧块峡部做骨膜下剥离,显露侧块的上下椎间关节和侧块内外侧缘,进针点为侧块中点。
矢状面上位于C2关节突中垂线的上下关节面连线的中点,钻头向上倾斜约25゜,向内侧倾斜15゜-25゜,一般选择3.5mm螺钉。
脊柱内固定专用器械如何使用以及注意事项脊柱内固定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将一种金属的内置物放到体内去矫正脊柱骨折或者脊柱病变所引起的畸形、错位,对脊柱进行稳定,帮助脊柱恢复正常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按照三柱分类的概念说法,脊柱的稳定性是依赖中柱的完整,后方韧带复合结构对稳定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柱分类中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
其中前柱是指前纵韧带、椎体前二分之一、椎间盘的前部;中柱是指椎体后二分之一、椎间盘后半部分、后纵韧带和椎管;后柱是指关节突、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进行脊柱内固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植骨、椎间盘植骨融合器(BAK)、钛钢螺纶椎体融合器(TFC)等将脊柱复位并进行固定,通过机械装置避免上、下椎体负荷过重,增加脊柱稳定性,最终达到骨性融合。
脊柱内固定最初是为治疗脊柱侧弯设计的,作为一种临时的复位系统辅助脊柱融合。
进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主要原则就是减压、固定以及融合,对脊柱的载荷进行重新分配,限制局部运动来保持其稳定性,在稳定的基础上促进骨融合。
进行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原理。
主要是以患者出现病变的椎体为中心,对其上下两个椎体之间进行融合,将他们变成一个整体。
进行手术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肢体的运动,防止椎体畸形的发生。
植骨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自体骨和异体骨两种。
自体骨主要包括肋骨、胫骨、腓骨和髂骨。
脊柱内固定时要使用专有的内固定器械。
那么这些内固定器械又是如何使用的,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下面来一起了解一下。
脊柱内固定器械有他的优点,可以帮助脊柱复位,维持复位的稳定性,防止畸形进一步发展,并促进骨性融合。
1.内固定物的基本构成内固定物可以分为长构件结构,固定椎体构架以及将上述二者连接起来的部分。
长构件结构包括棒、钢板和线缆。
固定椎体构架包括椎弓根螺钉,椎板钩,椎板下钢丝、前方椎体螺钉。
2、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使用(1)颈椎器械螺钉的使用颈椎单纯的螺钉固定在在使用的最初是为了治疗上颈椎的不稳定。
C1-C2后路关节间螺钉固定技术可以保持C1-C2复合体的稳定,促进融合,并且不需要Halo支架,前路单纯螺钉固定用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轴向固定。
脊柱内固定专用器械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脊柱内固定专用器械
英文名称:暂无
成份:
脊柱内固定专用器械主要由开路锥、直开路器、弯开路器、压棒器、后路加压器、原位弯棒器、椎弓根定位器、复位螺钉折断器、横连折弯器、椎弓根直探针、椎弓根弯探针、梅花起子、插塞起子、万向钉起子、短尾万向钉起子、单
轴钉起子、短尾单轴钉起子、万向复位钉起子、万向螺钉起子、单轴复位钉起子、临时锁紧起子、最终锁紧起子、横连接起子、T型扳手、六角旋棒扳手、套
筒扳手、对抗扭矩扳手、丝攻、快速连接手柄、模棒、复位套筒、横连接模板、撑开钳、大力钳、加压钳、持棒钳、弯棒钳、横连接钳、蛙式复位钳、折断钳、摇摆钳等多个品种规格组成。
适应症:
适用于脊柱骨折复位,椎体滑脱复位及脊柱侧弯矫正手术操作。
用法用量:
暂无
不良反应:
暂无。
禁忌:
暂无。
注意事项:
暂无。
贮藏:
暂无
有效期:
暂无
标准文号:
鲁威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1100013号。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新技术新项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脊柱手术技术,通过在椎体椎弓根部位植入螺钉进行内固定,实现脊柱的稳定和恢复功能。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对手术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逐渐成为脊柱手术领域的热门技术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技术原理、操作步骤及优势。
同时,结合新技术和新项目的介绍,探讨这些创新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效果评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关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知识,促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组织架构及各部分内容的主要意义和逻辑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将介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背景和意义;文章结构部分便是当前所在的这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所要讨论和分析的主题与目的。
正文部分将包括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简介、新技术介绍和新项目实施步骤三个小节。
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简介中,将介绍该手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新技术介绍部分将通过分析新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来评价其应用前景;新项目实施步骤将详细介绍新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步骤和操作要点。
结论部分将包括新技术应用前景展望、临床效果评价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小节。
在新技术应用前景展望部分,将对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临床效果评价部分将通过案例分析和临床实验来评价新技术的实际效果;未来发展趋势将探讨该新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路径和应用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新技术新项目的相关内容,探讨这一技术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优势。
通过全面介绍这一新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和临床效果,旨在为医疗工作者提供更多关于脊柱内固定治疗的参考资料,促进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