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 格式:doc
- 大小:186.54 KB
- 文档页数:6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解析)1.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出现2.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
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
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A.强化国家政权机能B.扩大统治区域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D.完善宗法制度3.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
这一现象A.助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变化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C.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D.是劳动力市场化的直接体现4.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的物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后来两千多年来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
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铁犁牛耕的出现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5.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
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C.雇佣劳动趋于普及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6.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
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所以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市镇发展B.抑商政策松动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重视商业信誉7.如图是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的青铜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1.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
(明)嘉靖四十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
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匠籍的这些变化A.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B.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C.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走向衰落D.说明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答案】A【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材料讲的是从明代到清代对手工业者的不同管理,而这使手工业者的人身获得了自由,也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所以答案选A。
B、C材料没有涉及,排除;不能由此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匠籍制度2.东汉章帝建初元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
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
”这说明当时()A.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D.自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时期的流民安抚政策,题干材料表明皇帝重视安抚流民,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恢复,A项错误,排除;安抚流民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B项错误,排除;安抚流民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C项正确;东汉时期我国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一诏令只能说明其促使流失的劳动力回归农业生产,而不能说明自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排除D项。
答案为C。
3.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
对此不合理的推论是A.鼓励垦荒、减税,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B.大量垦荒,可能加速人口的增长C.禁止官吏勒索,保证了清朝政治的清廉D.过度垦荒,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鼓励垦荒,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可能加速人口的增加,但过度垦荒,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故ABD项正确;材料中禁止官吏勒索,是为了垦荒,但无法保证清朝政治的清廉,故C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鼓励垦荒2.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已经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本题选B项。
A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早已有制瓷业;C 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明朝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但不是占领了整个市场,D项表述错误。
3.《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 土地私有制为主导D. 男耕女织的家庭经营模式2、在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中,哪种行业最能体现技术的传承和发展?A. 丝织业B. 制陶业C. 冶铁业D. 造纸业3、题干: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最为普遍的土地制度是 ______ 。
A、井田制B、均田制C、屯田制D、自耕农土地制度4、题干: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形式是 ______ 。
A、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手工业作坊5、下面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应用。
B、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C、唐宋时期出现了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在农业领域。
6、下列哪个朝代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商业和手工业的税收?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7、唐代初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异是:A、北方以农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B、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渔业生产为主C、北方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商贸业为主D、北方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南方以渔业和商贸业为主8、在宋代,以下哪项商业制度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A、旧市区制度B、夜市垄断制度C、塌坊制度D、生财铺制度9、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主要特点?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重视粮食生产,忽视手工业发展D、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10、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A、市井繁荣,商业活动频繁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D、海外贸易活跃,海外市场广阔1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1.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答案】A【解析】民营手工业在明清超过官营手工业,在于自身发展的动力,而这个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要,即面向市场生产商品,这恰是官营手工业的局限性;官营技术仍占优势,排除B项目;地域分布不是决定其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地区的选择还是源于市场因素,排除C;明清制度的腐朽是其阻碍因素,排除D。
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经营形态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D【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
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
排除ABC。
因为均田制指的是国家对无主荒地进行重新分配,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3.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给出三幅图片,展现的是农具的发展过程,从骨农具到石农具最后到铁农具,说明生产工具发生质的飞跃。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变化。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革新4.“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
【一轮复习】综合测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
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
”这表明当时()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2.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农业收获。
生活上已经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并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A.西周B.战国C.西汉D.魏晋3.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这反映了( )A.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4.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这反映清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A.维护统一B.重农抑商C.思想专制D.闭关锁国5.下图明代“耕耘图”揭示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A.刀耕火种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6.“昼出耘田夜绩麻(“绩麻”意为把麻搓成线),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诗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家庭手工业艰难经营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7.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8.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夯基础对点精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2021山东济南章丘区测试]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
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停滞1).农村租佃关系迅速发展2.[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测试]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谷物为食,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3.[2021福建高考]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f农业生产的场景。
据此可推知,东汉吋期该地区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4.[2021江苏南通模拟]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日趋成熟。
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的影响。
筒车的挹水筒利用/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做提水桶、饭盒的传统。
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1).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5.[2022湖南名校联考]“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的六分之一,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当时的人口迁徙()A.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导致士族门阀政治袞落6.[2022百校联考]宋代时,江南的粮食问题一般通过当地的苏常之米解决。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据此可知,宋代A.农民的负担不断减轻B.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C.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2.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说的是春秋时期,在各类手工业中,制车业需要聚集的工匠人数最多;考古发现表明,春秋时期不仅出产了大量的兵车,而且还有大量用于人员或货物运输的车辆。
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的制车业A.私营为主、面向市场B.服务战争、分工细密C.技术垄断、工匠匮乏D.规模较大、产品多样3.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从下表中,你能获取的信息是中国古代农业A.经验丰富B.农具繁多C.灌溉发达D.技术先进4.下表所示为商代农事耕作与夏历、殷历月份对照表。
这反映出商代A.农业历法混乱B.农业技术先进C.农事安排细密D.小农经济兴盛5.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 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
据此可知,屯田制的实行A.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B.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C.解决了豪强地主广建封建庄园问题D.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6.下表是唐朝后期南北户数升降比较表,表中数据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D.两税法取代租调制7.西晋实行占田荫客制,按照官吏的品级确定占田与荫亲族为佃客的数量;东晋有送兵制,州郡长官离任,官府以兵送给离职的官吏;北齐时,皇帝也常将大量人口送给官吏作为其劳动人口。
这A.承认了私人依附人口的做法B.消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C.有利于政府官员队伍的稳定D.促进了官僚阶层的均衡发展8. 汉武帝时期,朝廷招募百姓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 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统一收购。
私自煮盐者受钛左趾的刑罚,工具和 产品没收入官。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北师大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模式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经济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制度因素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
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X、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
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作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三、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中外关联]。
专题综合测验(六)一、选择题1.(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孝的对象由祖先变为父母,说明春秋时期更注重个体家庭的和谐,故A项正确。
无论是祖先崇拜,还是敬养父母,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建立的,故D项错误。
2.(2019·浙江杭州高二期末)将史事定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是历史认识的基点。
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因素有()A.采用铁犁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B.王景治理黄河以解除水患C.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D.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的咸阳即秦国所在地,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已推广铁犁牛耕技术,故选A项.王景治理黄河是东汉时期,排除B项;都江堰在四川一带,排除C项;西汉时期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排除D项。
3.(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
这反映了唐代()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分配土地严重不均,故B项错误;C、D 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2014·高考重庆卷)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由“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和“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可知,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形成,B项正确。
A项中“迅速超过”、C项中“优势地位不复存在”的表述错误;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D项错误。
答案:B2.(2014·高考广东卷)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唐代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
根据材料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可知均田制受到破坏,故C项正确。
A项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D两项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排除。
答案:C3.(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
“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正确。
答案:D4.(2013·高考安徽卷)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图中数据表明,除隋朝外,两汉至唐朝水利兴修的次数总体呈上升态势,其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
图中并不能反映出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也无法说明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A、C两项错误;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
答案:B5.(2013·高考江苏卷)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钅矍、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成套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
答案:B6.(2013·高考浙江卷)(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经济特点,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的概括。
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一、选择题1.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解析: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使得农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
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铁器为主,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题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能体现,D项错误。
答案:A2.(2015·济南调研)《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充给,故B项正确。
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B3.(2015·石家庄质检)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 )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C.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解析:“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表明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在削弱,“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实际上表明政府强调私人的土地产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4.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东家采桑妇,雨来苦愁悲。
蔟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
西家荷锄叟,雨来亦怨咨。
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萁。
”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B.宣扬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C.体现唐代丝织业发展艰难D.说明小农经济的富足情况解析:从材料信息“东家采桑妇”“西家荷锄叟”,可知诗歌体现了唐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选A项。
D项说法错误,B、C两项材料虽有所反映,但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答案:A5.(2015·天门调研)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解析:古代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王朝战争、农民起义会使人口大量减损,不能说持续增长,A项错误;从“瘠卤沙冈”“陡绝之地”均被开垦,可以推知农业增长方式是粗放型,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并未提及传统农业的特点,故C项错误;这种土地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但不会必然导致发展停滞,故D项错误。
答案:B6.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该学者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A.具有极强的稳定性B.具有明显的脆弱性C.具有顽强的再生性D.生产工具特别简陋解析: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小农经济需要的生产资料简单,与稳定性无关,A项错误;脆弱性主要是在抵御天灾人祸时的反应,与材料侧重点不符,B项错误;生产工具简单,需要的劳动力又少,只要与土地结合就可以再次生产,具有顽强的再生性,故C项正确;生产工具简陋只是再生产的前提之一,不是材料的意图,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7.(2015·南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
”——《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
”——《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材料三据谭其骧、邹逸麟的研究,秦汉实关中时期,由于黄土高原的大量开垦,黄河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平均为5.7次。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因而河水决溢每百年平均只有 1.3次。
隋唐五代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是半农半牧,河水每百年决溢为10.3次。
北宋至明清时期,黄土高原都大量开垦农耕,河水每百年的决溢次数增加到375次……——张子珩《论生态环境对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
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
解析:第(1)题,第一问,梳理三则材料,提取各代为促进人口生育从不同侧面采取的不同措施中的共同之处,概括予以表述;第二问,从材料中梳理并罗列相关促进生育的措施即可。
第三问,先分析人口在古代中国的意义,然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细化分析说明统治者采取政策的原因。
第(2)题,第一问,纵向比较数据变化,同时注意变化的趋势及其中的观点,予以概括表述;第二问,梳理三则材料再叙述人口增加影响所选取的角度,进而从这些角度予以概括说明。
第(3)题,结合材料二、三,从正反两个方面予以分析。
答案:(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
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
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
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与耕地有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土地过度开垦,导致河水泛滥,破坏农业生产。
(3)看法:在封建社会某些特定条件下,人口的增长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一种历史表象;人口的骤增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应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用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