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2
- 格式:doc
- 大小:266.00 KB
- 文档页数:10
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包括氢、碳、氮、氧、磷、硫、卤素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非金属元素及其一些常见化合物。
氢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其化学符号为H。
它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广泛建筑装饰运用最多的是含氢氢氧化合物,水(化学式H2O)。
除此之外,氢也可以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例如氢气(H2)、氨(NH3)等。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其化学符号为C。
碳是生命的基础,在有机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例如甲烷(CH4)、乙醇(C2H5OH)、葡萄糖(C6H12O6)等。
氮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其化学符号为N。
氮气(N2)是地球大气中最丰富的气体之一、氮也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例如氨(NH3)和硝酸盐(例如硝酸钾,化学式KNO3)。
氧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其化学符号为O。
氧气(O2)是地球大气中第二丰富的气体。
氧是许多化学反应的必需品,也是生物呼吸所必需的。
常见的氧化物化合物包括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磷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其化学符号为P。
磷在生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ATP(细胞能量的主要物质)中。
常见的磷化合物包括三氧化二磷(P2O3)和五氧化二磷(P2O5)。
硫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其化学符号为S。
硫具有特殊的气味,常见于生活中的一些化合物,如二氧化硫(SO2)和硫酸(H2SO4)。
卤素是一组非金属元素,包括氟、氯、溴和碘。
这些元素都具有毒性和强烈的活性。
它们通常以单质状态存在,如氯气(Cl2)和溴液(Br2)。
此外,卤素也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和碘化钾(KI)。
这些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化学和生物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对地球的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反应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应用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都非常重要。
专题十一 常见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考纲展示】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考点探究】考点一 碳、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 核心透析图11-1【特别提醒】 (1)Si 、SiO 2用途混淆:Si 可用作半导体材料、光电池和芯片;SiO 2用于制作光导纤维、石英玻璃和光学仪器等。
(2)HF 是弱酸,但能够与Si 、SiO 2反应,其他的强酸都不能与Si 、SiO 2反应:Si +4HF===SiF 4↑+2H 2↑、SiO 2+4HF===SiF 4↑+2H 2O 。
(3)硅单质能够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H 2:Si +2NaOH +H 2O===Na 2SiO 3+2H 2↑。
(4)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但高温下碳可用于制取粗硅:SiO 2+2C=====高温Si +2CO ↑(另两个反应为Si +2Cl 2=====高温SiCl 4、SiCl 4+2H 2=====高温Si +4HCl);以及SiO 2能够与Na 2CO 3反应:SiO 2+Na 2CO 3=====高温Na 2SiO 3+CO 2↑(工业制玻璃原理之一)。
【典例探究】1 下列关于硅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 )①[2016·全国卷Ⅲ] HF 与SiO 2反应,故可用氢氟酸在玻璃器皿上刻蚀标记②[2016·江苏卷] 向Na 2SiO 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 2SiO 3+2H +===H 2SiO 3↓+2Na +③[2016·江苏卷] 各物质间的转化均能实现:SiO 2――→HCl (aq )SiCl 4――→H 2高温Si ④[2016·四川卷] 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⑤[2016·海南卷] 石英砂可用于生产单晶硅⑥[2016·上海卷] 氧化铁中混有二氧化硅,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两种试剂能分离⑦[2016·上海卷] SiH4的沸点高于CH4,推测H2Se的沸点高于H2SA.①②④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③④⑤⑥⑦D.①④⑤⑥⑦式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硅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纤通讯B.工艺师利用盐酸刻蚀石英制作艺术品C.水晶项链和餐桌上的瓷盘都是硅酸盐制品D.粗硅制备单晶硅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式2 二氧化硅(SiO2)又称硅石,是制备硅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其相关转化关系如图11-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1-2A.SiO2属于两性氧化物B.盛放Na2CO3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C.硅胶吸水后不能重复再生D.图中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考点二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核心透析图11-3【特别提醒】(1)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可能是2N A,也可能是N A[与NaOH、Ca(OH)2反应]或小于N A(与水反应是可逆反应)。
第2讲 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考纲点击】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 、C 、N 、O 、Si 、S 、Cl 等):(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考点 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一、碳、硅及其化合物1.转化关系(1)理清知识主线C -4H 4C 0 ―→C +2O ―→C +4O 2Si -4H 4Si 0 ―→Si +4O 2(H 2Si +4O 3)(2)形成网络构建2.重要反应方程式用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Mg 在CO 2中燃烧。
2Mg +CO 2=====点燃2MgO +C 。
(2)向饱和Na 2CO 3溶液中通入过量CO 2的离子方程式。
2Na ++CO 2-3+CO 2+H 2O===2NaHCO 3↓。
(3)侯氏制碱法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O 2+NH 3+NaCl +H 2O===NaHCO 3↓+NH 4Cl 。
(4)氢氟酸不能用玻璃瓶盛放,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SiO 2+4HF===SiF 4↑+2H 2O 。
(5)盛放NaOH 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SiO 2+2OH -===SiO 2-3+H 2O 。
(6)熔融Na 2CO 3不能选用普通坩埚,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 2CO 3+SiO 2=====高温Na 2SiO 3+CO 2↑。
(7)将硅酸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会形成美丽的水中花园,其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SiO 2-3+CO 2+H 2O===H 2SiO 3↓+CO 2-3。
3.知识盲点(1)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具有部分金属性,如①晶体硅具有金属光泽和特殊导电性;②单质主要表现出还原性;③单质能和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2)工业上制备粗硅,是用过量的C 和SiO 2在高温下反应,由于C 过量,生成的是CO 而不是CO 2,该反应必须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
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Cl、N、S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漂白粉的成分为次氯酸钙B.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干燥氨气C.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处理NO2和HCl废气D.Al2(SO4)3可除去碱性废水及酸性废水中的悬浮颗粒解析:漂白粉的成分为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为Ca(ClO)2;氨气应用碱石灰干燥,其与浓H2SO4反应会生成(NH4)2SO4或NH4HSO4;NO2、HCl等酸性气体可用NaOH溶液来吸收;明矾的净水原理是Al3+水解生成Al(OH)3胶体,吸附悬浮物质,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废水呈酸性会抑制Al3+水解,呈碱性则使将大量Al3+沉淀掉,所以均不宜用Al2(SO4)3来净化,应该先中和,后用Al2(SO4)3处理。
2.Cl2和SO2都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若将等物质的量的Cl2、SO2混合再通入品红与BaCl2的混合溶液,能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溶液很快褪色②溶液不褪色③出现沉淀④不出现沉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尽管潮湿的Cl2和SO2都具有漂白作用,但Cl2具有强的氧化性,而SO2具有还原性,若同时使用,它们将会发生如下反应:Cl2+SO2+2H2O===H2SO4+2HCl,这样两者等物质的量混合,会完全丧失漂白作用,溶液不会褪色,而生成的H2SO4和BaCl2反应生成不溶于水和酸的白色BaSO4沉淀。
答案 C3.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
现将此无色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气体很快变为红棕色。
下列对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A.肯定有SO2和NO B.肯定有Cl2、O2和NO2C.可能有Cl2和O2D.肯定只有NO解析:由于气体“无色”,排除掉有色气体Cl2、NO2,同时由于反应2NO+O2===2NO2知,NO和O2只存在一种。
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考纲点击】1.1. 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 、C 、N 、O 、Si Si、、S 、Cl 等)等)(1)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2.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核心要点突破】一、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的共性和特性一、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的共性和特性1.1.常见非金属单质:常见非金属单质:常见非金属单质:Cl Cl 2、Br 2、I 2、O 2、S 、N 2、P 4、H 2、C 、Si (1)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特点:)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特点:①位置:在已知的元素中,非金属共22种(包括6种稀有气体元素),除氢元素位于周期表的Ⅰ,除氢元素位于周期表的ⅠA A 族外,其余都集中在元素周期表阶梯线(硼、硅、砷、碲、砹斜线)的右上方。
外,其余都集中在元素周期表阶梯线(硼、硅、砷、碲、砹斜线)的右上方。
②原子结构特点及化合价:②原子结构特点及化合价:Ⅰ.最外层电子均大于、等于3(除H 以外),与其主族序数相同。
,与其主族序数相同。
Ⅱ.最高正价分别为:Ⅱ.最高正价分别为:+4 +5 +6 +7+4 +5 +6 +7+4 +5 +6 +7(与族序数相等)(与族序数相等)(与族序数相等) 对应最低负价:对应最低负价:-4 -3 -2 -1-4 -3 -2 -1-4 -3 -2 -1(等于族序数减(等于族序数减8)Ⅲ.非金属元素一般都有变价:除呈现上述最高价及最低价以外,有的非金属还呈现其它价态。
如:Ⅲ.非金属元素一般都有变价:除呈现上述最高价及最低价以外,有的非金属还呈现其它价态。
如: S :+4价;价;N N :+1 +2 +3 +4价;价; Cl Cl Cl::+1 +3 +5价。
【命题规律】非金属元素部分在保持原有考点不变的情况下,弱化了对磷的考查,但在以往高考中不被看好的元素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新高考中的地位相当突出,要引起重视。
从考点的变化情况来看,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其命题形式一般为实验探究、计算、推断等。
预计今后的高考中,将会进一步注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的整体性和探究性,强化与生活、社会实际问题的联系,试题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实验题和无机推断题的形式出现,以环保为主题设计问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重点知识梳理】一. 卤素(1)分清氯水、溴水的成分,反应时的作用和褪色的原理。
氯水中正因为存在可逆反应Cl2+H2O HCl+HClO,使其成分复杂且随着条件的改变,平衡发生移动,使成分发生动态的变化。
当外加不同的反应物时,要正确判断是何种成分参与了反应。
氯水中的HClO能使有色物质被氧化而褪色。
反之,也有许多物质能使氯水、溴水褪色,发生的变化可属物理变化(如萃取),也可属化学变化,如歧化法(加碱液)、还原法(如Mg、SO2等)、加成法(加不饱和的有机物)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虽然发生化学变化,但仍生成有色物,如Br2与Fe或KI反应。
(2)区分清楚萃取和分液的原理、仪器、操作以及适用范围与其他物质分离方法不同。
萃取和分液是物质分离的众多方法之一。
每一种方法适用于一定的前提。
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而萃取是根据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性有很大差异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
一般萃取和分液结合使用。
其中萃取剂的合理选择、分液漏斗的正确使用、与过滤或蒸馏等分离方法的明确区分等是此类命题的重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命题以选择何种合适的萃取剂、萃取后呈何现象、上下层如何分离等形式出现。
解题关键是抓住适宜萃取剂的条件、液体是否分层及分层后上下层位置的决定因素。
分液操作时注意“先下后上、下流上倒”的顺序。
为确保液体顺利流出,一定要打开上部塞子或使瓶塞与瓶颈处的小孔或小槽对齐,与大气相通二氧族:(1)掌握常见物质的俗名、组成、用途,防止张冠李戴。
专题十一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2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为迎接北京奥运,北京曾采用机动车按照单双号行驶的方案,该方案既保障了交通秩序,又大大减少了空气污染。
汽车尾气中所含污染物除碳氢化合物、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外,还主要含有() A.氮气B.硫化氢C.二氧化硫D.氮的氧化物解析:汽车的尾气中,除了含有碳氢化合物、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外,还含有氮的氧化物,汽车尾气最主要的危害是形成光化学烟雾。
答案:D2.某地发生了食用熟牛肉中毒事件,导致四个死亡、一百多人中毒。
经过对该牛肉的检测,发现其中某盐的含量比国家标准允许的含量高800多倍,则该盐可能是()A.NaNO2B.NaNO3C.NaCl D.BaSO4解析:亚硝酸盐是工业用盐,它在外观上类似食盐,误食会引起中毒,国家标准中,肉制品的亚硝酸盐含量是被限制使用的;由题意知,该盐为NaNO2,A项正确;NaNO3、NaCl、BaSO4食用后,不会引起中毒现象,B、C、D项不正确。
答案:A3.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A.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B.SO2、漂白粉、活性炭、过氧化钠都能使红墨水褪色,其原理相同C.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D.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是SO2解析:浓硫酸浓度降低的原因是由于吸水,而浓盐酸浓度降低的原因是由于氯化氢气体的挥发,所以两者不能用同一原理解释,A项错误;SO2漂白是利用其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漂白粉、过氧化钠漂白是利用其强氧化性,破坏有色物质的结构,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是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将有色物质吸附在活性炭的表面,故漂白原理不同,B项错误;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是由于吸收CO2和水生成HClO,然后见光分解,而水玻璃的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了硅酸的缘故,两者也不能用同一原理解释,C项错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物质除SO2外,氯水、过氧化钠等也可使品红溶液褪色,D项正确。
答案:D4.绿色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指导下的实验新方法,以减少污染,防止浪费等。
下列符合绿色化学实验的是()A.用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CuSO4,并用少量品红溶液吸收尾气B.将CO还原Fe2O3后的尾气直接排入空气中C.用CCl4完成萃取操作练习时,将溴水改成碘水D.将Zn和稀硫酸制H2后的废液倒入水槽后再清洗玻璃仪器解析:品红溶液可以用来检验SO2气体,但不能用来吸收尾气,A项错误;CO还原Fe2O3后的尾气中含有少量CO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污染,B项错误;溴易挥发,而碘不易挥发,C项正确;锌与稀硫酸制氢气后的废液倒入水槽会污染环境,D项错误。
答案:C5.烧瓶中放入铜片和稀硝酸,用酒精灯加热来制取较纯净的一氧化氮,反应开始后发现烧瓶中充满棕红色气体,这时的操作应是()A.立即接收集容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排水法收集D.立即用排水法收集解析:在制取NO过程中,常常会混有NO2气体,要得到纯净的NO,需除去混有的NO2的气体。
直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得到纯净的NO气体,A项错误;NO中的NO2是由于NO和装置内的空气发生反应得到的,所以不能自行消失,B、C项错误;由于NO2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NO和硝酸,故可以直接用排水法收集到纯净的NO,D项正确。
答案:D6.下列关于氨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氨既能用浓硫酸干燥也能用无水CaCl2干燥B.NH3是电解质,所以氨水能导电C.沸点:NH3<PH3<AsH3D.用水吸收NH3用如图装置可防止倒吸解析:氨气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A项错误;氨本身不能发生电离,NH3是非电解质,其水溶液导电是由于生成的NH3·H2O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B项错误;由于NH3分子之间可形成氢键,故其沸点比PH3高,C项错误;四氯化碳为非极性分子,NH3是极性分子,不溶于四氯化碳,故可防止倒吸,D项正确。
答案:D7.为了证明[(NH4)2Fe(SO4)2·6H2O(硫酸亚铁铵晶体)]的成分中含有NH+4、Fe2+、SO2-4和H2O,下列实验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取少量硫酸亚铁铵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试管口有液体生成,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结晶水B.硫酸亚铁铵晶体溶于水,得淡绿色溶液,滴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入几滴新制氯水,溶液变为红色,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Fe2+C.硫酸亚铁铵晶体溶于水,加少量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SO2-4D.取少量硫酸亚铁铵放入试管,加入少量稀NaOH溶液,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NH+4解析:将晶体加热,试管口有液体,可证明晶体中有结晶水,A项正确;Fe2+遇KSCN溶液不变色,加入氯水后可被氧化为Fe3+,溶液变血红色,可证明有Fe2+的存在,B项正确;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再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含有SO2-4,C项正确;在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不能产生NH3,故不能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D项错误。
答案:D8.有a、b、c、d、e五种气体,进行下列实验:a、bA.O2、NO、HCl、NH3、CO2B.O2、NO、NH3、HCl、SO3C.NO、O2、NH3、HCl、SO2D.HCl、CO2、NH3、H2S、CH4解析:由a和b混合,气体变成红棕色,可知a和b为NO与O2的混合气;b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黄色沉淀,则b为氧气,a为NO;c和d混合产生白烟,则c和d为NH3、HCl的混合气;c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则c为NH3,d为HCl;e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e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黄色浑浊,则e为SO2。
答案:C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预测不正确的是()A.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B.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盐酸至过量,开始有沉淀出现,后来沉淀又溶解C.向Ca(ClO)2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D.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溶液又变浑浊解析: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通入CO2过量,生成NaHCO3,但H2SiO3沉淀不溶解,A项错误;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盐酸,开始由于胶体发生聚沉,出现沉淀,随着反应Fe(OH)3+3HCl===FeCl3+3H2O进行,沉淀溶解,B项正确;Ca(ClO)2溶液中通入CO2,Ca(ClO)2+CO2+H2O===2HClO+CaCO3↓,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使品红溶液褪色,C项正确;将CO2通入Ca(OH)2溶液中会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生成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后发生反应CO2+H2O+CaCO3===Ca(HCO3)2,沉淀消失溶液又变澄清,若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又会发生反应Ca(HCO3)2+2NaOH===CaCO3↓+Na2CO3+2H2O,生成白色沉淀,溶液又变浑浊,D项正确。
答案:A10.根据陈述的知识,类推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磷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相应氧化物,则碳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氧化物B.稀硝酸能将木炭氧化成二氧化碳,同理稀硫酸也能将木炭氧化成二氧化碳C.CO2与SiO2化学式相似,则CO2与SiO2的物理性质也相似D.NaHCO3、(NH4)2CO3固体受热后均能生成气体,则Na2CO3固体受热后也能生成气体解析:磷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只生成P2O5,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C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也只有CO2,A项正确;稀硝酸有强氧化性,可将木炭氧化成CO2,稀硫酸无强氧化性,与木炭不反应,B项错误;CO2为分子晶体,而SiO2为原子晶体,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C项错误;Na2CO3的热稳定性很好,加热很难发生分解,D项错误。
答案:A11.奥运会会标是五环旗,假定奥运五环旗中的一环表示一种物质,相连环物质间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常见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且四种反应中必须包含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及复分解反应,适合的一组是()2反应,稀H2SO4、CO2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B项正确;C项中无置换反应,C项错误;D项中无化合反应,D项错误。
答案:B12.有一瓶可能部分被氧化的Na2SO3溶液,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此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
下述有关此实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A.Na2SO3已部分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B.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BaSO4C.加硝酸后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BaSO4D.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解析:Na2SO3具有还原性,放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a2SO4,取少量溶液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3,亦可能是被氧化后生成了BaSO4,亦可能二者兼有,加入足量的稀硝酸,仍有白色沉淀,此时沉淀为BaSO4;因BaSO3、BaSO4都是白色沉淀,故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溶液是否部分被氧化,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13.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白色K2SO3粉末,元素分析表明粉末中K和S元素的质量比为39∶16,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根据元素分析结果推测该粉末为纯净物B.将粉末溶于水,加入氯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是K2SO4C.将粉末加入盐酸中,产生气泡,证明原粉末是K2SO3D.将粉末溶于水,加入氯化钡和过量的盐酸,有白色沉淀和气泡生成,证明原粉末是K2SO4和K2SO3的混合物解析:亚硫酸钾具有还原性,易被空气氧化为K2SO4,K2SO3与K2SO4中K和S元素的质量比都为39∶16,故从元素分析结果中不能确定该粉末为纯净物,A项错误;K2SO3与K2SO4都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加入氯化钡也不能证明原粉末中含有K2SO4,B项错误;粉末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只能证明粉末中含有K2SO3,但不能确认其是否变质,C项错误;加入过量盐酸,有气体生成,证明粉末中含有K2SO3,且同时加入氯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粉末中含有K2SO4,D项正确。
答案:D14.工业上以硫铁矿为原料制硫酸所产生的尾气中含有SO2,为便于监控,实施环境保护,下列适合测定硫酸尾气中SO2含量的试剂是()A.品红溶液B.氨水、酚酞试液C.碘水、淀粉溶液D.以上都可以解析:品红不能精确测定硫酸中SO2的含量,A项错误;氨水会与硫酸反应,使测量结果误差较大,B项错误;碘水与SO2反应生成I-,可根据淀粉溶液变化情况,测量SO2的含量,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