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心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5
生态环境的论文1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
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
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
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
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 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
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
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
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从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
环境生态治理发展现状思考论文(共3篇)文章一:环境生态治理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频繁出现,使环境生态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环境生态治理的现状出发,探讨环境生态治理的优缺点,提出环境生态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环境生态治理的现状在中国,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困扰着政府和民众。
从2015年开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包括“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旨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这些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减排、治理、监管等,对环境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在部分地区,逐步开展了生态环境修复和重建工作。
如红树林修复、湿地恢复、森林防火等,重点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我国还大力推动绿色能源、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环境生态治理的优缺点环境生态治理优点是明显的。
首先,它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其次,它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可持续发展。
此外,环境生态治理还能够聚集各方力量,促进各方的合作与共赢。
不过,环境生态治理也存在缺点。
首先,经济因素和社会施工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环境生态治理需要协调各方利益,避免利益冲突。
其次,治理成本较高,涉及到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环境生态治理需要时间长期推进,缺乏短期显著效应。
三、环境生态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综合来看,环境生态治理的未来发展需要继续积极推动。
首先,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特别是提高治理和监管能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其次,推进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网。
此外,需要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共识,推动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这些方面有很多待改善。
总之,环境生态治理在我国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希望未来各方能够加强协作、共建共享、共谋发展,推动环境生态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8篇1. 文章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定义、意义和必要性,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改善生态环境。
2. 文章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本文将重点讨论工业化、生活方式变迁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来减轻这些影响。
3. 文章三: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有人认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对立的,然而,本文将介绍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文将分析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中国的绿色发展政策。
4. 文章四: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角色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和义务,并提出如何改进政府的监管和管理,以实现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5. 文章五: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正面临许多威胁。
本文将介绍一些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方法,并讨论其重要性。
6. 文章六: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生态旅游的定义、特点和意义,并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巴厘岛的生态旅游模式。
7. 文章七: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社会参与是生态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社会参与的定义、规模和方式,并强调社会参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8. 文章八: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分工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球协作和责任分工。
本文将探讨各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承担的责任和角色,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
以上是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八篇论文的简要介绍。
每篇论文都具体涉及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同方面和相关的主题,如重要性、影响、协同关系、政府角色、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旅游、社会参与和全球责任分工。
这些论文旨在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并为保护地球生态系统提供解决方案。
《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研究述评》篇一一、引言生态中心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旨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自然界中寻求伦理道德的全新定义。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中心主义逐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述评,包括其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
二、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生态中心主义思想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变化和价值观的转变。
其认为人类应当从中心主义的视角转变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整体主义视角。
它主张在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关注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关系。
这种关系建立在理解自然和生命的共生关系之上,而非简单的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
三、生态中心主义的发展历程生态中心主义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阶段,这一阶段人类尚未形成明确的生态意识;其次是工业革命后的人类中心主义阶段,人类过度开发自然,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最后是生态中心主义的兴起阶段,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四、生态中心主义的研究方法生态中心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
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实证研究法则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探讨生态中心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跨学科研究法则结合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和实践。
五、生态中心主义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研究,生态中心主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理论上,生态中心主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在实践上,生态中心主义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六、生态中心主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当前,生态中心主义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中心主义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生态中心主义的研究仍需关注其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实践效果的评估等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8篇)风疯狂地吹着——发出令人心碎的吼声;雨太大了——全世界都在哭。
建筑物在晃动,洪水向我们逼近,大地在晃动。
灾难降临了!哇!天空变黑了,家具被冲走了,孩子们被淹没了......嘣!地面开裂,房屋倒塌,无数生命被夺走......这是怎么回事?是大自然在惩罚我们吗?为什么?!因为我们冒犯了大自然!难道是因为我们乱砍乱杀了自然的保护者大树?是因为我们乱扔垃圾,污染了血液、水和自然界的一切吗?山呼海啸,天翻地覆。
灾难是警告。
主宰地球的人,醒醒吧!大自然成了需要呵护的婴儿,地球受不了我们的虐待!关心她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暴风雨、洪水和地震是我们滥用自然的代价!窗台上的“未知物体”冬天,尽管有太阳,还是难免会有寒意,凉风吹过,扫走的只是几片梧桐叶。
环顾四周,出现了一片萧条。
我靠在窗户上,看着这所学校暗淡的风景,心里却有些失望。
小窗户一年四季反射不同的风景。
透过这扇窗户,我总能看到许多不同的东西,所以我喜欢躺在窗台上,看太阳升起和月亮落下,看人们来来去去,看春天去秋来,看花开花落。
但最近不知怎么的,窗台上总是散落着灰色的“不明物体”,又细又小,既不是灰尘,也不是碎石。
我每天都在抹去这些“未知的物体”,但很快它们又会回来,这真的让我很头疼。
但苦于找不到原因,只好每天勉强用抹布把这些脏东西擦掉。
今天是第四天。
我倒在窗台上,托着腮。
我平静地看着窗外。
凉风依旧一如既往地吹着,吹着光秃秃的树枝,发出“沙沙”的和谐乐章;昨晚的新鲜空气被雨水湿润了,让人神清气爽。
“咳,咳,”一股刺鼻的味道侵入了我的鼻腔。
顺着嗅觉看去,楼下不远处有一家小商店在烧火取暖。
火焰在烂铁桶里摇曳,噼里啪啦的应该是木块的呻吟,黑烟直冲云霄。
风一吹,炭灰就像柳絮一样飞来飞去,几乎遍布在树枝上、阳台上、窗台上、风吹的地方。
“原来窗台上的“不明物体”就是木炭灰!这些人,我真的没有公德。
”我心里很生气,忍不住喃喃自语和责骂。
当时清新的空气已经被呛人的烟雾取代,潮湿的空气瞬间变得干燥刺鼻,压抑的景象笼罩在黑暗之中。
生态环境论文篇一:生态环境与保护论文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各种污染事故频频发生。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
但是现在,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人类必须意识到,人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
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命运已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
我么每天都面临着因为自己对环境的不加爱护而引发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分为许多种类,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
这些简单的词语引发的自然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
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
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有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
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
如果人类再不行动,那么100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有可能融化得无影无踪。
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保护生态环境的议论文作文800字5篇保护生态环境的议论文作文800字(精选篇1)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的资源和条件。
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它。
谁不想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好,更漂亮?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五花八门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垃圾都是会造成环境污染的。
比如说我们常用的电池,如果用完后不进行适当的处理,那么将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
据研究,一节废的纽扣电池能使60万升的水不能饮用。
如果每人丢弃一颗废电池,那么到了那时,水,将成为奢侈品。
所以,为了保护环境,请将垃圾分类。
我国于20XX年6月1日起实行“限塑令”,这一做法,使我国每年节省三千七百万桶石油。
塑料袋,这种东西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吗,塑料袋却是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
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而且还需要500年的时间才能被自然分解。
所以,为了保护环境,请减少使用塑料袋。
最近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使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虽然最终未能达到预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做到,开再大的会议也只是形同虚设。
会议上说,现在全球平均气温正逐渐升高,大部分冰山已经开始融化。
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么世界将被水淹没。
现在的全球平均气温较以前已经升高了1.1℃,别看只是小小的1.1℃,可这是“全球平均气温”啊!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4℃,那么北极和南极的气温将升高16℃,到那时,北极和南极也可以看到大树了。
你想一想,到那时,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其实导致这些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
据研究,我们每天使用的电器或其他东西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却是使气温升高的一大因素。
如果减少使用电器,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随之减少。
汽车尾气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应随时提醒爸爸妈妈上班或外出旅游时,应乘坐地铁或公共汽车,尽量少开私家车,这样能减少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
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环境论文1摘要:文章针对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展开系统分析,通过研究数据预处理、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数据库的建立、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监测要点,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GIS 技术的认知,提升动态监测结果的通畅性。
关键词:GIS技术;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能够对区域内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有效提升整个监测过程的有效性。
1、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在具体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1)在对区域内部进行监测摄影时,需要对区域内的天气情况进行提前了解,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云量在10%以内的天气进行影像勘察,并且区域内的云雾不能对地形进行遮挡。
在监测地形起伏相对较大的区域时,对于采集到的图像需要及时进行修正,修正工具为DEM,并且修正后的误差需要控制在10m以内,而图像配准误差应用过程中,误差单位需要控制在0.5个像元内。
(2)在监测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性的坐标系统,从而准确了解各个控制测量点的分布情况,通常情况下,所选择的坐标系统以高斯坐标系统为主。
(3)在绘图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了解区域的基本情况,可以构建不同地貌、地类的特征图斑,便于后续数据的分析应用,而各个类型的图斑数量需要超过10个,并且在分类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最大相邻法对其进行合并,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结构使用的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变化图斑时,其数量应控制在50%以内,以便于后续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使用。
2、基于GIS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要点2.1数据预处理在对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时,数据的采集属于基础应用环节,但是在采集到数据信息后不能直接进行数据分析,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操作。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人类生存和健康: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导致了许多疾病的发生,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2.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类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防止生物灭绝。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进化以及提供人类所需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为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1.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政府应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2. 提倡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5.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和措施,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倡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8篇)保护生态环境本来地球上只有动物,直到有一天人类出现了。
本来,动物活得很快乐。
后来人类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建了房子,现在动物很生气。
我知道现在的情况,就今天日本地震,最近经常发生地震。
地球有可能在几年后灭亡!现在许多动物或昆虫将要死去。
地球上发生了许多可怕的事情。
最近,许多人死于大地震。
现在它们越来越严重,影响地球,破了一个大洞。
现在人们正在伤害动物,并导致它们失去很多。
我们可以从地球上的大洞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我感到非常害怕,因为最近许多地方发生了地震。
以前的地球比现在差很多。
与现在不同,地震经常发生。
前地球就像美丽的水钻。
今天的地球就像一场灾难。
我们的地球现在很难过,因为人类在毁灭地球,所以要尊重地球,不让它破个大洞。
要补地球上的洞,要从吃素开始,不要浪费电。
如何做好环保工作环保就是环保。
只有有了好的生活环境,才能快乐的工作,身心健康。
由于工商业的进步,它带来了各种污染,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因此,做好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责任。
怎么才能做好?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垃圾制作少:买日用品,最好自带购物袋,减少垃圾、塑料袋等不能分解的东西,最好不用。
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对资源垃圾、一般垃圾、餐厨垃圾进行充分分类。
资源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制成有用的物品,可以减少垃圾,变成新产品。
真是一举两得。
3.不污染环境,不乱扔垃圾,不制造噪音,不鸣笛,不在工厂乱排放污水,不在汽车和机车上乱排放黑烟,不污染空气,让我们的环境变得干净美丽。
环保工作不能单靠政府或某个人,而是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做好环保工作,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永远是绿色的,绿色的水永远是流动的。
学习环保环保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人们不断消耗能源,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所以地球开始生病,冰山慢慢融化。
为了拯救地球,将4月22日定为“地球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减排”的重要性。
为了响应环保,我和妈妈参加了45个绿色生活行动班。
在课程中,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是《从不同高度保护美丽地球的纪录片》《垃圾分类省钱环保》《智慧垃圾分类》。
代表性论文2001年至2008年中心共发表论文近900篇,其中SCI论文约480篇。
近几年的代表性论文有:1.Bai YF, Han XG, Wu JG, Chen ZZ, Li LH. 2004.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compensatory effects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Nature, 431: 181-184. 2.Wang SP, Niu HS, Cui XY, Jiang S, Li YH, Xiao XM, Wang JZ, Wang GJ, Huang DH, Qi QH, Yang ZG. 2005. Mechanism of ecosystem stability in the Inner Mongolia steppe. Nature, 435: E5-E6.3.Wu JG, Bai YF, Han XG, Li LH, Chen ZZ. 2005. Ecosystem maturity and performance (reply). Nature, 435: E6-E7.4.Shen GZ, Xie ZQ. 2004. Three gorges project: chance and challenge. Science, 304: 681.5.Yu FH, Dong M, Krusi B. 2004. Clonal integration helps Psammchloa villosa survie sand burial in an inland dune. New Phytologist, 162: 697-704.6.Sun O, Campbell J, Law B, Wolf V. 2004. Dynamics of carbon storage in soils and detritus across chronosequences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USA. Global Change Biology, 10:1470-1481.7.Wang RZ, Gao Q. 2003. Climate-driven changes in shoot density and shoot biomass in Leymus chinensis (Poaceae) on the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12: 249-259.8.Wang T, Zhang QB, Ma KP. 2006. Treeline dynamics in relat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in the central Tianshan Mountains, northwestern China.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15: 406-415.9.Niu SL, Yuan ZY, Zhang YF, Liu WX, Zhang L, Huang JH, Wan SQ. 2005.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of C-3 and C-4 species to seasonal water variability and compet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56: 2867-2876.10.Z hou Z, Sun OJ, Huang J, Gao Y, Han XG. 2006. Land use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at the local scale in a semiarid steppe ecosystem. Functional Ecology, 20: 753-762.11.Y uan ZY, Li LH, Han XG, Chen SP, Wang ZW, Chen QS, Bai WM. 2006. Nitrogen response efficiency increased monotonically with decreasing soil resource availability: a case study from a semiarid grassland in northern China. Oecologia, 148: 564-572.12.W ang, ZP, Han XG, Li L. 2005. Methane emission from small wetlands and implications for semiarid region budget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0: D13304, doi:10.1029/2004JD005548.13.W ang ZP, Han XG. 2005. Diurnal variation in methane emissions in relation to plant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marshe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9: 6295-6305.14.L i ZQ, Bogaert J, Nijs I. 2005. Gap pattern and colonization opportunities in plant communities: effects of species richness, mortality, and spatial aggregation.Ecography, 28: 777-790.15.D ing L, Jiang GM, Wang KJ, Gao LM, Liu MZ, Biswas DK. 2005. Diurnal variation of gas exchang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xanthophyll cycle components of maize hybrids released in different years. Annals of Botany, 96: 925-930.16.Z heng YR, Xie ZX, Yu Y, Jiang LH, Shimizu H, Rimmington G.M. 2005. Effects of burial in sand and water supply regime on seedling emergence of six species. Annals of Botany, 95: 1237-1245.17.Y e XH, Yu FH, Dong M. 2006. A trade-off between guerrilla and phalanx growth forms in Leymus secalinus under different nutrient supplies. Annals of Botany, 98: 187-191.18.Z hang QB, Hebda RJ. 2005. Abrupt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bility in the past four millennia of the southern Vancouver Island, Canad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2, L16708, doi:10.1029/2005GL022913.19.C hen XW. 2002. Modeling the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ic change at the ecotone of boreal Larch forest and temperate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Climatic Change, 55: 77-97.20.Z hao M, Zhou GS. 2006. Carbon storage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ic factors. Climatic Change, 74: 175-189.21.J ia BR, Zhou GS, Wang FY, Wang YH, Yuan WP, Zhou L. 2006. Partitioning root and microbial contributions to soil respiration in Leymus chinensis populations. Siol Biology & Biochemistry, 38: 653-660.22.W ang CH, Wan SQ, Xing XR, Zhang L, Han XG. 2006.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interactively affected soil net N mineralization in temperate grassland in Northern China.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38: 1101-1110.23.Y u M, Ellis J, Epstein H. 2004. Regional analysis of climate, primary production, and livestock density in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33: 1675-1681.24.Y u M, Xie YC, Zhang XS. 2005. Quantification of 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 along a moisture gradient in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34: 1-8.25.Z hou G, Wang Y, Wang S. 2002. Responses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to precipitation and land use along the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3: 361-368.26.H ou JH, Mi XC, Liu CR, Ma KP. 2004. Spatial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 in a Quercus-Betula forest i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V egetation Science, 15: 407-414.27.Z hang SR, Ma KP, Chen LZ. 2003. Response of photosynthetic plasticity of Paeonia suffruticosa to changed light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al andExperimental Botany, 49: 121-133.28.L iu HS, Li FM, Jia Y. 2006. Effects of shoot removal and soil water content on root respiration of spring wheat and soybean.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6: 28-35.29.J iang CD, Gao HY, Zou Q, Jiang GM, Li LH.2006. Leaf orientation, photorespiration and xanthophyll cycle protect young soybean leaves against high irradiance in field.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5: 87-96.30.N iu SL, Jiang GM, Wan SQ, Li YG, Gao LM, Liu MZ. 2006. A sand-fixing pioneer C-3 species in sandland displays characteristics of C4 metabolism.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7: 123-130.31.Y u FH, Schneller JJ, Krusi B, Schutz M, Tang M, Wildi O. 2006. Genetic variability within Carex sempervirens tussocks of contrasting vit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167: 513-518.32.L i ZQ, Wang WM, Wang HL. 2006. The dynamics of a Beddington-type system with impulsive control strategy.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29: 1229-1239. 33.W ang SP, Zhou GS, Gao SH. 2005.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labile carbon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and their responses to some environmental changes.Pedosphere, 15: 676-680.34.Y u FH, Chen YF, Dong M. 2002. Clonal integration benefits clonal fragment of Potentilla anserina suffering sand burial. Evolutionary Ecology, 15: 303-318. 35.L iu HS, Li LH, Han XG, Huang JH, Sun JX, Wang HY. 2006. Respiratory substrate availabilit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response of soil respir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pplied Soil Ecology, 32: 284-29236.L iu P, Huang JH, Han XG, Sun JX, Zhou ZY. 2006.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to increased soil nutrients and water between two contrasting grassland plant species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Applied Soil Ecology doi:10.1016/j.apsoil.2005.12.00937.L iang Y, Guo LD, Ma KP, 2004.Genetic structure of a population of the ectomycorrhizal fungus Russula vinosa in subtropical woodlands in southwest China.Mycorrhiza, 14: 235-240.38.Y uan ZY, Li LH, Han XG, Huang JH, Jiang GM, Wan SQ. 2005.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nitrogen resorption in Stipa krylovii native to northern China. Plant and Soil, 273: 257-268.39.X u ZZ, Yu ZW, Wang D. 2006. Nitrogen translocation in wheat plants under soil water deficit. Plant and Soil, 280: 291-303.40.N i J, Harrison SP, Prentice IC, Kutzbach JE, Sitch S. 2006. Impact of climate variability on present and Holocene vegetation: A model-based study. Ecological Modelling 191: 469-486.41.Y u XJ, Ma KP. 2006. Variation in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populations in different habitats. Weed Research, 46: 319-326. 42.C hen XW, Li BL, Lin ZS. 2003. The acceleration of succession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mixed-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s in Northeast China. ForestEcology and Management, 177: 503-514.43.N i J. 2004. Forest productivity of the Altay and Tianshan Mountains in the dryland, northwestern Chin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2: 13-22.44.Z hao M, Zhou GS. 2005. Estimation of biomas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major planted forests in China based on forest inventory dat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7: 295-313.45.L u ZJ, Ma KP. 2005. Scale 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ive plant diversity and the invasion of croftonweed (Eupatorium adenophorum) in southwest China. Weed Science, 53: 600-604.46.L u P, Sang WG, Ma KP. 2006.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germination and emergence of Crofton weed (Eupatorium adenophorum). Weed Sscience, 54: 452-457.47.Z hang QB, Hebda R, 2004. Variation in radial growth patterns of Pseudotsuga menziesii on the central coast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34: 1946-4954.48.W u DX, Wang GX, Bai YF, Liao JX, 2004.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on growth, water use, yield and grain quality of wheat under two soil water level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04: 493-507.49.J iang GM, Liu MZ, Han NY, Li WJ. 2003. Potential for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steppe in the Xilingol Biosphere Reserve through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40: 304-310.50.L iu MZ, Jiang GM, Li YG, Y u SL, Niu SL, Gao LM. 2004. The control of sandstorm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31: 1-5.51.B iwas DK, Xu H, Li YG, Sun JZ, Wang XZ, Han XG, Jiang GM. 2007. Genotypic differences in leaf biochemical, physiological and growth responses to ozone in 20 winter wheat cultivars released over the past 60 years. Global Change Biology, 14(1): 1-14.52.W an SQ, Norby RJ, Ledford J, Weltzin AKEF. 2007. Responses of soil respiration to elevated CO2, air warming, and changing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in a model old-field grassland. Global Change Biology, 13(11): 2411-2424.53.B ai YF, Wu JG, Pan QM, Huang JH, Wang QB, Li FS, Buyantuyev A, Han XG. 2007.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diversity: evidence from the Eurasian Stepp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44(5): 1023-1034.54.N iu S, Wu M, Han Y,et al. 2008. Water-mediated responses of ecosystem carbon fluxes to climatic change in a temperate steppe. New Phytologist, 177(1):209-21955.X ia J, Wan S. 2008. Global response patterns of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to nitrogen addition. New Phytologist, 179(6):428-43956.B ai Y, Wu J, Xing Q, et al. 2008. Primary production and rain use efficiency across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on the Mongolia Plateau. Ecology, 89: 2140-2153 57.B iwas D K, Xu H, Li Y, et al. 2008. Genotypic differences in leaf biochemical, physiological and growth responses to ozone in 20 winter wheat cultivarsreleased over the past 60 years. Global Change Biology, 14(1), 46-5958.W ang Z, Han X, Song Y. 2008. Aerobic methane emission from plants in the Inner Mongolia stepp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2(1),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