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职业健康事故分级
- 格式:docx
- 大小:10.90 KB
- 文档页数:1
安全生产与节能环保责任制度1总贝IJ本办法涵盖项目所有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以下简称"HSE w)职责。
2职责2.1本办法由安全环保部负责编制、解释并归口管理。
2.2项目经理应组织建立健全项目全员HSE责任制,并根据责任制建立全员HSE“一岗一清单”。
2.3安全环保部负责监督各岗位HSE履职情况。
2.4总承包项目部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及各部门负责人应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HSE履职自查工作。
3各部门、各岗位HSE职责3.1各部门职责1.1.1安全环保部a)组织贯彻落实国家HSE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上级单位及公司有关安全与节能环保工作要求。
b)负责建立健全项目HSE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确保有效运行。
c)监督落实本项目HSE投入,保障各项资源有效配置。
d)组织落实HSE监督检查、考核工作。
e)根据上级单位要求,及时开展安全生产专项行动。
f)负责本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教育培训等基础管理工作。
g)负责组织开展上级有关HSE的各项活动。
h)负责组织召开项目HSE相关会议。
i)负责开展本项目的危险源识别和安全风险评价工作,督查落实项目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措施。
j)具体负责安全生产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工作。
k)及时、如实报告项目安全生产及环保事件、事故。
1.2.2施工管理部a)负责安全生产实施体系的有效运行,定期组织召开项目安全例会。
b)负责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
c)负责生产过程中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的落实,保障安全生产资源配置,完善安全生产条件。
d)负责督促各分包项目部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重要危险源、重大风险、特种设备、特种设备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
e)负责项目设备设施、特种设备使用管理。
f)根据公司要求,参与项目施工方案的审核与实施。
g)负责主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检查工作。
h)根据项目应急预案管理规定,组织开展专项应急管理工作。
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
《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环境破坏的意外事件。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划分,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制度,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等级评定,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防范。
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划分一般按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环境破坏和财产损失的情况来评定。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一般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300人以上重伤、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严重影响环境的事故。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至30人死亡或100至300人重伤、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较大影响环境的事故。
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至10人死亡或30至100人重伤、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或一定影响环境的事故。
一般事故是指造成1至3人死亡或10至30人重伤、一定的经济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事故。
生产单位要对生产安全事故进行及时报告,并依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等级划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和防范。
同时,还应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为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划分是对事故严重程度的科学评定,对于预防和控制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
义。
只有充分认识事故等级的严重性,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安全生产事故级别
《安全生产事故级别》
安全生产事故级别是指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的程度。
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安全生产事故分为不同的级别,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事故的发生。
一般来说,安全生产事故级别可以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四个级别。
轻微事故是指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较小,一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恢复;一般事故是指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较大,需要一定时间和资源来修复和处理;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严重,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特大事故是指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极其严重,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环境破坏。
针对不同级别的安全生产事故,需要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对于轻微和一般事故,可以通过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应急处理来减少损失和影响;对于重大和特大事故,除了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应急处理外,还需要加强事后救援和恢复工作,以尽快减少损失并恢复正常生产秩序。
因此,对于安全生产事故级别的划分和管理,企业和组织应该重视起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来进行预防和管理,从而避免或最大程度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和影响。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环保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发生生态环保事故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事故分类与分级2.1 事故分类生态环保事故分为以下几类:(1)环境污染事故;(2)生态破坏事故;(3)生物灾害事故;(4)其他生态环保事故。
2.2 事故分级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将生态环保事故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特别重大事故;(2)重大事故;(3)较大事故;(4)一般事故。
三、应急处置原则3.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以预防为主,强化源头治理,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3.2 快速响应、高效处置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故危害。
3.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3.4 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及时、准确发布事故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知情权。
四、应急处置组织体系4.1 应急指挥部成立生态环保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4.2 工作机构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机构:(1)应急监测组;(2)应急指挥组;(3)应急救援组;(4)应急保障组;(5)信息宣传组。
五、应急处置措施5.1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措施5.1.1 事故监测迅速开展事故现场监测,了解事故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扩散范围等。
5.1.2 事故隔离根据事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防止污染物扩散。
5.1.3 清理处置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采取有效措施对污染物进行处置。
5.1.4 生态修复对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功能。
5.2 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措施5.2.1 事故调查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查明责任。
11 种 EHS 环境健康安全事故及等级划分规定(附事故上报和调查处理全流程)一、核事故(事件)是指核电厂、核反应堆、核燃料循环设施以及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设施等各类核设施发生的与核安全相关的突发事件。
核事故(事件)按照 I AEA 2 0 0 8 年修订后的《国际核事件与放射性事件分级表》( I NES )进行分级(详见下表),其中 1 - 3 级为核事件, 4 - 7 级为核事故。
I NES 分级的一般准则二、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 4 4 9 号),辐射事故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一)特别重大辐射事故: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3 人以上(含 3 人)急性死亡。
(二)重大辐射事故: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2 人以下(含 2 人)急性死亡或者 1 0 人以上(含 1 0 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三)较大辐射事故: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9 人以下(含 9 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四)一般辐射事故: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三、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Ⅰ级为最高级别。
突发事件按照危害程度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事故,如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I 级 ) :( 1 ) 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 2 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生产安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职业健康事故分级一、生产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包括工业生产安全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三类事故。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为以下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 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 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上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具体细分为三级:1、一般事故A 级,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3 人以上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 人以上轻伤,或者100万元以上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 、一般事故B 级。
是指造成3 人以下重伤,或者3 人以上10 人以下轻伤,或者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一般事故C 级,是指造成3 人以下轻伤,或者10 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分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共分为四级: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Ⅰ级)、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Ⅱ级)、较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Ⅲ级)和一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Ⅳ。
其中:(一)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Ⅰ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1、发生30人及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及以上;2、因环境事故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Ⅰ、Ⅱ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8、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超过100吨,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故。
安全生产事故等级划分
《安全生产事故等级划分》
安全生产事故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不仅给企业带来损失,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防事故的发生,各国都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了等级划分。
一般来说,安全生产事故的等级划分是根据事故的影响程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对环境和人员的危害程度进行划分的。
其中,不同等级的事故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和整改措施。
一般来说,安全生产事故可以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四个等级。
轻微事故是指事故的损失较小,对环境和人员危害较小,一般事故是指事故的损失和危害适中,重大事故是指事故的损失和危害较大,特大事故是指事故的损失和危害极大,可能对企业产生严重影响。
对于不同等级的安全生产事故,企业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事故现场的处理、损失的赔偿、人员伤亡的救助和预防措施的加强等。
同时,对于特大事故,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和整改,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总的来说,安全生产事故等级划分对于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对事故等级的划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评估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评估是两个重要的概念,二者都关乎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性。
环境污染评估是研究和分析环境污染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过程,职业危害评估则是评估某项工作对从业人员健康的风险。
这两个领域都需要科学方法和技术来评估和控制潜在风险。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环境污染评估。
在当今工业化社会中,工厂、汽车尾气、废弃物处理和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各种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可以通过空气、水和土壤传播到环境中,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环境污染评估的目标是评估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减轻或消除污染的方法。
环境污染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收集数据和样本的过程,以了解污染源和受影响区域。
这可以通过监测站点、测量设备和数据分析来实现。
其次,评估收集到的数据,确定环境质量指标和标准,并将其与国家法规和国际标准进行比较。
然后是评估使用模型和风险评估方法分析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最后,制定和实施适当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以减轻或消除污染,并监测其效果。
职业危害评估是评估工作场所对从业人员健康的风险的过程。
在许多行业中,工作环境可能暴露于各种危险物质,如化学物质、粉尘、噪音、振动和放射性物质等。
这些危险物质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职业危害评估的目标是评估工作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和暴露水平,并采取措施来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危害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收集工作环境中的数据,如化学品使用记录、工作场所浓度测量、工作过程分析等。
其次,评估收集到的数据,确定潜在危险和暴露水平,并将其与国家和国际标准进行比较。
然后是评估危险的影响,并评估可能的健康风险,包括急性和慢性效应。
最后,制定和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如工程控制、个人防护装备和培训,以减少员工的危险暴露,并进行监测和审查。
环境污染评估和职业危害评估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环境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和健康。
事故分类及分级标准一、事故分类:事故按发生性质分为职工伤亡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生产事故、设备事故。
1、职工伤亡事故:职工工作时间在生产岗位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2、交通事故:指企业所属机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车辆损坏、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事故。
3、火灾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4、爆炸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5、生产事故:由于违章指挥,或者违反工艺纪律、操作纪律和劳动纪律,造成停(减)产,以及跑、冒、漏、串物料的事故。
6、设备事故:由于设计、制造、安装、施工、使用、检维修、管理等原因造成机械设备、动力、电讯、仪表(器)、容器、管道等设备及建(构)筑物等损坏,造成损失或影响生产的事故。
事故分级1、职工伤亡事故等级划分: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
(1)轻微事故:①一次轻伤1至2人。
②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以下(含本数,以下同)(2)一般事故:①一次轻伤3至10人。
②一次重伤1至2人。
③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至30万元以下。
(3)重大事故:①一次轻伤11人以上(含本数,以下同)。
②一次重伤3至10人。
③一次死亡1至2人。
④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至100万元以下。
(4)特大事故:①一次重伤11人以上。
②一次死亡3人以上。
③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2、交通事故等级划分: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
(1)轻微事故:①一次轻伤1至2人。
②一次事故财产:机动车事故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不足200元。
(2)一般事故:①一次重伤1至2人。
②一次轻伤3人以上。
③一次事故财产损失1000元至30000元。
(3)重大事故:①一次死亡1至2人。
②一次重伤3至10人。
③一次事故财产损失30000元至60000元。
(4)特大事故:①一次死亡3人以上。
生产安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职业健康事故分级一、生产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包括工业生产安全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三类事故。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为以下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 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 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上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具体细分为三级:1、一般事故A 级,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3 人以上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 人以上轻伤,或者100万元以上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 、一般事故B 级。
是指造成3 人以下重伤,或者3 人以上10 人以下轻伤,或者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一般事故C 级,是指造成3 人以下轻伤,或者10 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分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共分为四级: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Ⅰ级)、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Ⅱ级)、较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Ⅲ级)和一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Ⅳ。
其中:(一)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Ⅰ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1、发生30人及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及以上;2、因环境事故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Ⅰ、Ⅱ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8、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超过100吨,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故。
生产安全事故等级
《生产安全事故等级》
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是对生产环境中发生的事故严重程度的分类。
根据事故的影响和损失程度,事故等级可以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较大事故和重大事故四个等级。
轻微事故是指造成轻微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通常对生产过程和公司运营影响较小,但仍然需要及时处理和报告。
一般事故是指造成较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对生产环境和公司经营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采取较为严肃的措施进行处理和调查。
较大事故是指造成较大规模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对生产环境和公司经营产生严重影响,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对事故进行深入调查和评估。
重大事故则是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对公司生产和经营产生严重的影响,可能导致公司的破产和关闭,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处理,以避免再次发生同类事故。
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企业需要及时报告、调查和处理事故,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救援和安抚,以及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通过及时的处理和严格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员工和公司的安全和稳定。
烟草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增强防范和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最大程度地保障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1.2编制依据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烟草行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以下简称“国家局、总公司”)以及所属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Il级及以上事故灾难的应对工作。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等。
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I级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是指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者50人以上重伤,或者造成5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或者对社会安全、环境造成重大影响需要紧急转移疏散500人以上。
Il级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是指造成3 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IOOO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直接经济损失,或者对社会安全、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需要紧急转移疏散300人以上、500人以下。
Ill级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5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2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直接经济损失,或者对社会安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需要紧急转移疏散100人以上、300人以下。
IV级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是指低于Ill级生产安全事故分级标准的生产安全事故。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I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者50 人以上重伤,或者造成5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Il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Ill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指造成3以下人员死亡,或者5 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2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直接经济损失。
《环保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为加强公司环保事故管理,及时汇报和处置环保事故,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依据国家、地方政府有关规定、标准、制度,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2、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突发性事件。
2、环境污染事故可分为。
水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污染事故、固体废弃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等。
根据危害程序,环境污染事故可分为以下几类:2.1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由于环境污染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含10万元)以上,使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出现人员中毒死亡,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事故;2.2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是指由于环境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含5万元),10万元以下(不含20万元),人群发生中毒症状,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的事故;2.3较大环境污染事故。
是指由于环境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万元(含万元)以上,5万元(不含5万元)以下,人员发生中毒症状,引起工厂与群众冲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事故:2.4 —般环境污染事故。
是指由于环境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万元)的事故;2.5由于环境污染,使附近车间或工段人员感官受到刺激,影响正常工作的事故称为环境污染事故。
3、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公司负责人报告; 公司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4、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4.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4.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经济损失数额、人员受害情况、事故类型、现场情况等;4.3事故的简要经过;4.4己经采取的措施;4.5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一、概述为了有效应对环境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对环境事故进行分级,旨在明确各级事故的应急响应措施,提高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环境事故分级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I级)特别重大环境事件是指造成跨省级行政区域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环境事故。
具体包括:(1)重大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火灾等事故;(2)重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3)重大水污染事故,如跨流域水污染、重大地下水污染等;(4)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如跨区域大气污染、重大酸雨等。
2. 重大环境事件(II级)重大环境事件是指造成一定范围内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危害,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环境事故。
具体包括:(1)较大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火灾等事故;(2)较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3)较大水污染事故,如流域水污染、区域性地下水污染等;(4)较大大气污染事故,如区域大气污染、较大酸雨等。
3. 较大环境事件(III级)较大环境事件是指造成局部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危害,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环境事故。
具体包括:(1)一般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火灾等事故;(2)一般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3)一般水污染事故,如局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等;(4)一般大气污染事故,如局部大气污染、酸雨等。
4. 一般环境事件(IV级)一般环境事件是指造成较小范围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轻微危害,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环境事故。
具体包括:(1)较小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火灾等事故;(2)较小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3)较小水污染事故,如小范围水污染、局部地下水污染等;(4)较小大气污染事故,如小范围大气污染、酸雨等。
环境污染事故分级标准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过程中,因发生泄漏、泄露、挥发、溢出、倾倒、排放等异常情况,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危害公共安全和公众健康的事件。
为了有效应对环境污染事故,我国制定了环境污染事故分级标准,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事故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
一、一级环境污染事故。
一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导致大面积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事故。
比如化工厂泄漏大量有毒气体,导致周边居民中毒或者大面积植被死亡,这种情况就属于一级环境污染事故。
一级环境污染事故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封锁事故现场,尽快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向周围环境扩散。
二、二级环境污染事故。
二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对环境造成较大范围的污染,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的事故。
比如化工企业的废水排放超标,导致附近河流水质恶化,影响到周边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这种情况就属于二级环境污染事故。
对于二级环境污染事故,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控制污染源、清理污染物、修复环境等紧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三、三级环境污染事故。
三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对局部环境造成污染,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较小影响的事故。
比如工业园区的噪音、振动、粉尘等污染物超标排放,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这种情况就属于三级环境污染事故。
对于三级环境污染事故,需要及时采取控制源头污染、加强监测、加强环境修复等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恶化。
四、四级环境污染事故。
四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对环境造成轻微污染,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事故。
比如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导致周围空气质量下降,但并未对人体健康造成明显影响,这种情况就属于四级环境污染事故。
对于四级环境污染事故,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总之,环境污染事故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应对环境污染事故,减少事故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安全生产事故分为几个等级
安全生产事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等事故事件。
根据严重程度,安全生产事故可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故意破坏、操作失误或设备缺陷等原因,造成数十人以上死亡,重大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或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
例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5年天津爆炸事故都是特别重大事故。
二、重大事故
重大事故是指由于安全管理、机械设备、人员操作、工艺程序、现场环境等因素导致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事件。
例如,2010年济南平阴足球场钢管坍塌、2014年广东南海大岭山隧道垮塌都是重大事故。
三、较大事故
较大事故指由于某些责任单位违规操作、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的事故事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较大的事故。
例如,2010年上海地铁9号线施工塌方事故、2012年青岛海域油品泄漏事故。
四、一般事故
一般事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故障、人员疏忽等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影响范围和程度相对较小。
例如,2011年山西阳泉井下瓦斯爆炸事故、2013年安
徽铜陵市化工厂泄漏事故。
对于各级安全生产事故,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止再次发生安全事故。
安全生产的4个伤害安全生产的4个伤害指的是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社会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4个伤害的详细描述。
1. 人身伤害人身伤害是最直接的安全生产伤害。
它包括工作场所事故、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等。
工作场所事故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可能导致工人受伤或丧命。
这些事故可能是由于机械故障、设备失灵、操作错误、缺乏安全培训等原因引起的。
工伤事故是指在工作中受到损害或受伤,导致工人无法正常工作或需要长期康复的情况。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工作环境导致的疾病,例如尘肺病、铅中毒等。
这些人身伤害不仅给工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也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2. 财产损失财产损失是由于安全生产事故而导致的工厂、设备、原材料和产品的损失。
这些损失可能是由于火灾、爆炸、泄漏、风灾以及人为破坏等引起的。
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企业的生产中断和损失,还可能对供应链和市场信誉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避免财产损失,企业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3. 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事故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例如,化工厂的泄漏事故可能导致有毒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对周围的居民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也可能对水体和大气质量造成污染。
这些环境污染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具有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企业和政府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并推动绿色生产和低碳经济发展。
4. 社会影响安全生产事故对社会影响也是无法忽视的。
当事故发生时,可能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安,特别是当大规模事故导致多人死亡或受伤时。
这可能引发社会的抗议和不满情绪,对企业的声誉和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它还可能引起政府的干预和监管加强,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一定制约。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安全生产,建立和维护与员工和社会的良好关系,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活动,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的4个伤害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和社会影响。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为有效应对环境污染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事故分级。
二、事故分级原则1. 以环境污染事故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影响范围、损失程度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划分事故等级。
2. 事故分级应充分考虑事故对生态环境、公众健康、社会稳定的影响。
3. 事故分级应与事故应急响应级别相匹配,确保应急响应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事故分级标准1. 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故(I级)(1)造成人员死亡10人以上或者重伤50人以上;(2)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3)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发生,对全国生态环境、公众健康、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4)对国家战略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2.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II级)(1)造成人员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0人以上;(2)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3)跨市(地、州、盟)区域发生,对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公众健康、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4)对省级战略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3. 较大环境污染事故(III级)(1)造成人员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2)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3)跨县(市、区、旗)区域发生,对全市(地、州、盟)生态环境、公众健康、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4)对市级战略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4. 一般环境污染事故(IV级)(1)造成人员轻伤或者无人员伤亡;(2)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3)对本县(市、区、旗)生态环境、公众健康、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4)对县级战略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破坏。
四、事故分级实施1.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事故分级标准,及时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认定。
2018年度二级建造师网络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2.建筑功能材料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4.建材矿山工程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5.道路设计新技术6.工程项目财务评价7.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8.煤矿安全规程2010版9.钢筋工程质量通病原因预防措施10.矿山救护规程11.水泥原料矿山设计规范12.混凝土结构工程裂缝判断与处理13.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组织与实施14.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15.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事故案例分析16.建设项目投融资与承包模式17.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18.绿色建筑应用及工程实践19.沥青路面新技术及绿色施工技术20.高性能混凝土与结构混凝土21.建筑废弃物环境管理与处理处置22.项目融资与PPP模式23.BIM技术分析与应用24.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25.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26.建设项目安全现状及风险分析27.建设项目风险控制及国外管理经验28.建筑节能29.《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解读30.太阳能技术及案例分析31.建筑工程环境影响与评价32.建筑工程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33.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及质量管理体系34.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解析35.工程建设QC小组36.新型建筑材料37.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识别与控制及注意事项38.现代混凝土的问题与对策建筑功能材料考试时长:15 分钟,总分:10 分,合格分数:6分======单选题部分======• 1.多孔性吸声材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吸声材料,它具有良好的()o A 中高频吸声性能 B 高频吸声性能o C 中频吸声性能 D 低频吸声性能• 2.薄板振动吸声结构具有( )声波吸声特性o A 低频 B 中频 C 高频 D 中低高频• 3.中空玻璃的技术性质不包括()o A 隔热保温性 B 隔声性 C 光学性质 D 成本低廉• 4.钢化玻璃的技术性质不包括()o A 抗折强度与抗冲击性 B 弹性变形C 安全性D 经济划算======多选题部分======• 5.吸声材料的选用和安装必须注意以下各点()o A 吸声材料强度一般较低,应设置在护壁线以上,以免碰撞破损o B 多孔吸声材料往往易于吸湿,安装时应考虑到湿胀干缩的影响o C 选用的吸声材料应不易虫蛀、腐朽,且不易燃烧o D 应尽可能选用吸声系数较高的材料,以便节约材料用量,降低成本• 6.有关双层隔声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o A 根据质量定律,频率降低一半,传递损失要降6db;而要提高隔声效果时,质量增加一倍,传递损失增加6dbo B 在这一定律支配下,若要显著地提高隔声能力,单靠增加隔层的质量,例如增加墙的厚度,显然不能行之有效,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如航空器上的隔声结构。
生产安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职业健康事故分级
一、生产安全事故
生产安全事故包括工业生产安全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三类事故。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 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 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上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具体细分为三级:
1、一般事故A 级,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3 人以上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 人以上轻伤,或者100万元以上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 、一般事故B 级。
是指造成
3 人以下重伤,或者3 人以上10 人以下轻伤,或者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一般事故C 级,是指造成3 人以下轻伤,或者10 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