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荐下载
- 格式:pdf
- 大小:184.65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环境污染概况及环境保护浅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污染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与危害,也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们必须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大量的工业排放物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导致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不断增加,造成了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
尤其是在一些重工业城市和能源消耗大的地区,空气质量长期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巨大威胁。
水体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向水体排放,使许多河流和湖泊受到严重污染。
一些富含重金属和有机物质的水体已经成为“死水”,不仅影响鱼类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影响着人们的用水安全。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十分突出。
城市垃圾的处理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大量的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导致垃圾填埋场数量不断增加,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
针对以上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并且加大对环境治理和执法的投入。
对那些大量排放污染物和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要严厉处罚,落实环境污染责任。
提高环境监测和治理的能力。
应当建立更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情况,以便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
在环境监测技术上加大投入,提高监测手段和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要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环保技术的发展。
通过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研发出更环保、节能高效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政府应该加大对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的培养。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只有人人都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中,才能共同减少和防止污染的发生。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环境保护任务非常紧迫。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治理一、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我国作为当今世上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受恶劣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每年的GDP都将损失7%~20%,环境问题已经升级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将会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挑战。
(一)、大气环境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
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依旧未放在心上。
(三)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而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则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的损失。
(四)工业污染应该说,当今社会诸多的环境问题多半都是由各国大肆发展重工业基地而忽略环境的保护所造成的,各大重工业产业都是造成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之一,我们把由工业产业所产生的污染统称为工业污染。
它主要是由生产中的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及各种噪音构成的,可分为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废渣污染、噪音污染。
这些污染若不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理,将会对人民正常生活条件造成严重破坏,后患无穷。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在世纪之初,我们来讨论有关健康的环境问题。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以空前的速度建立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人类现在的许多疾病可以认为是人类对迅速改变的环境适应性的失调。
过去人类为了生存所获得的适应性,正日益受到环境污染的挑战。
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健康,还影响到子孙后代,必须予以关注。
1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1.1 大气卫生状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民用煤量的加大,大气卫生质量开始下降,引起卫生界的重视并开展一些研究,发现我国煤炭占能源结构的70,,城市冬季T (总混悬微粒)、CO日均浓度普遍超标,NO2浓度较低,呈典型燃煤型污染。
80年代以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
河北省防疫站在承德市1983,1986年的冬季空气监测中,SO2、T 出现3.7mg/m3、3.09 mg/m3的高浓度,已达当年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水平。
环监所1981,1992年参加的《全球监测系统—全国五大城市大气监测》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五城市T 年均值全部超标,污染水平在参加国际监测网城市中属最重之列。
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正向燃煤和汽车废气并存的混合型转化。
汽车尾气排出的细颗粒物(PM 2.5)极易吸附有毒物质,进入人的呼吸道深部而引起更大的危害,而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后汽车尾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是苯系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使得大气污染变得更加复杂。
1.2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室内空气卫生给予更多的关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热、空调的使用和居室密闭程度的增加,多种化学物质进入居室造成的室内空气质量不断恶化。
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和装饰材料、个人活动、化学品的应用和室外污染气体的进入。
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装修材料仍存在较多的卫生质量问题,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市场装修材料甲醛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人造板及其缺口中甲醛释放量严重超标,样品超标率达56,。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的思考一、我国目前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虽然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主要表现如下:(1)水资源污染。
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
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
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
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4)大气污染。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5)酸雨污染。
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区遍布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最严重的长沙、南昌等测得的PH值曾达到2.9。
二、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不善的现状1.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费的超常规增长,是环境污染治理不善的深层次原因。
“十五”期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火电、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出现过热发展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实际达到1.6,是规划预测的4倍。
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量达到22.2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了55.2%。
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549万吨,超过总量控制目标749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约27%。
污染行业排污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治理进程相对缓慢。
同时,许多老企业年久失修,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污染防治设施存在问题,污染种类日趋复杂,如放射源的丢失与失控、危险废物的随意堆存、危险化学品管护不严、运输不当等等,都有可能引发环境事故。
2.环境治理市场化发育程度太低,治污与经济运营未形成良性互动的市场机制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都由政府财政预算负担。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和地球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如气候变化、水短缺、自然灾害增多等等。
首先,空气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大城市中,空气中的PM2.5浓度高达数十倍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大安全浓度,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
空气污染也会导致气候变化,使全球温暖,并带来更多的天气灾害。
其次,水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水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尤其是在干旱地区。
水污染也会导致许多疾病,如痢疾、霍乱和腹泻等。
第三,土地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土地污染会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地质量,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土地污染还会影响生态平衡,如昆虫、植物和动物的数量和种类。
最后,生态破坏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生态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物种灭绝,导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也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增多。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监管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建立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处罚。
促进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鼓励公众使用环保产品和回收垃圾。
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总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已经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减少污染和破坏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和未来。
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精选多篇]第一篇: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一、物种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保约有200个特有属。
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
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
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植被破坏。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仅13.9%。
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
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
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公里。
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
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
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
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第二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状况调研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状况调研——Jack作品以赣州宁都县为例摘要:目前国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研究方向多有不同,其中不乏生态环保方面的调研。
中国⽣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中国在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从国情出发,将环境保护作为⼀项基本国策,开展了⼤规模的污染防治和⽣态保护⼯作,并取得了很⼤的成绩。
但是,应当冷静地看到,由于中国正处于迅速推进⼯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上⽣产⼯艺落后以及粗放的⽣产与经营⽅式,⽬前环境形势依然⼗分严峻。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在继续恶化,局部地区⾮常严重;以城市为中⼼的环境污染还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态破坏的范围在扩⼤,程度在加剧。
如果对此不给予⾜够的重视,很有可能在环境问题上重蹈20世纪50年代⼈⼝政策失误的覆辙,进⽽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态破坏⽣态环境的破坏和⽣态平衡的失调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
与环境污染相⽐,它的影响更为深远。
⽣态破坏主要表现在⽔⼟流失、⼟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危机、⽔资源短缺、⽣物多样性减少等⽅⾯。
1、⽔⼟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流失⾯积从建国初期的116万平⽅千⽶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万平⽅千⽶,每年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厚的⼟层,其中流失氮、磷、钾肥料元素的量相当于4000万吨的化肥,等于全国化肥施⽤量。
相当于每亩耕地冲⾛了25千克肥料。
全国受⽔⼟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积的1/3。
⽔⼟流失涉及全国近1000个县,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原,江南丘陵⼭地和北⽅⼟⽯⼭区。
每年被输⼊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河流之冠,其下游400千⽶长的河床,每年因⼤量泥沙的沉积,河底抬⾼10厘⽶,现在已成为河底⾼⼭周围地⾯的⼀条“悬河”。
长江流域的⼟壤流失也⽇趋严重,长江流域的1.8亿公顷⼟地中的20%,即3600万公顷⼟地发⽣了⽔⼟流失,30年间增加了1倍,每年流失表⼟达24亿吨,其中5亿吨被带⼊东海。
中国科学院早在1979年就发出了“长江会变成第⼆条黄河”的警告。
长江上游的四川省、云南省是仅次于东北地区的森林地带,由于森林迅速减少,四川省⽔流失⾯积已达到38.38万平⽅千⽶,⽐1957年扩⼤了33倍多。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篇一一、引言农村,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生存环境,也关系到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
本文将详细分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1. 水污染:由于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足,许多农村的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遭受严重污染。
包括农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部分工业废水等均对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2. 土壤污染: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工业废弃物的排放等都导致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也威胁到了农民的健康。
3. 空气污染:农村地区的燃烧秸秆、燃煤等行为,以及部分工业活动都使得空气质量恶化,给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1. 环保意识不足:部分农民和农村社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
2. 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落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不完善。
3. 政策执行不力: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环保政策,但在一些地区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1.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和农村社区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完善基础设施: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
3. 政策引导与执行:政府应出台更多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并确保政策的执行力度。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对违反环保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4. 推广绿色农业: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绿色农业。
这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5. 发展循环经济:在农村地区推广循环经济理念,鼓励农民进行资源的再利用,减少浪费。
6. 社区参与:鼓励农民和农村社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环保氛围。
我国近年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当今社会对化学的重视程度、应用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然而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额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而言,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具体而言,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这些环境破坏的导致原因及引起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且影响范围极广的。
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带来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使全球变暖、天气异常;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过多会产生酸雨,造成建筑物的大面积腐蚀;汽车产生的废气造成大城市光化学烟雾事件,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含量过多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赤潮,使水中的鱼类等生物缺氧死亡;人类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二、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故广东北江水污染2005年12月,当时,广东环保部门监测发现,该省北江韶关段近年出现镉超标现象,经跟踪监测,镉超标的高峰值沿江下移,从孟洲坝电站断面到高桥断面全部超过标准,12月15日高桥断面镉超标近10倍,严重威胁下游饮用水源安全。
经该省环保局联合调查组初步确认,此次北江韶关段镉严重超标,是由韶关冶炼厂设备检修期间超标排放含镉废水所致,是一次由企业违法超标排放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事故。
无锡太湖蓝藻爆发2007年5月,太湖中蓝藻暴发导致水质恶化,无锡居民饮水受到严重影响,自来水开始出现变味、发臭等现象。
对于无锡蓝藻的爆发,环保部门认为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当时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同时,暖冬天气对蓝藻的生长有利。
我国近年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当今社会对化学的重视程度、应用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然而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额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而言,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具体而言,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这些环境破坏的导致原因及引起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且影响范围极广的。
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带来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使全球变暖、天气异常;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过多会产生酸雨,造成建筑物的大面积腐蚀;汽车产生的废气造成大城市光化学烟雾事件,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含量过多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赤潮,使水中的鱼类等生物缺氧死亡;人类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二、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故广东北江水污染2005年12月,当时,广东环保部门监测发现,该省北江韶关段近年出现镉超标现象,经跟踪监测,镉超标的高峰值沿江下移,从孟洲坝电站断面到高桥断面全部超过标准,12月15日高桥断面镉超标近10倍,严重威胁下游饮用水源安全。
经该省环保局联合调查组初步确认,此次北江韶关段镉严重超标,是由韶关冶炼厂设备检修期间超标排放含镉废水所致,是一次由企业违法超标排放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事故。
无锡太湖蓝藻爆发2007年5月,太湖中蓝藻暴发导致水质恶化,无锡居民饮水受到严重影响,自来水开始出现变味、发臭等现象。
对于无锡蓝藻的爆发,环保部门认为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当时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同时,暖冬天气对蓝藻的生长有利。
当今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第一篇:当今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当今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沈灿灿生命科学学院1401班摘要:近年来,在现代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下,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快速的发展趋势下,中国的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接踵而来,环境问题的频繁发生对人民生存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这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普遍关注的话题。
本文分析目前中国存在的最严重的几类环境污染,对当今环境保护问题提出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环境问题;中国;发展;保护对策引言:中国人民在经过了漫长的奋斗历程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对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各种废水不断排入河流、海洋之中,城市周围垃圾堆成山,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天空被雾霾笼罩,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土地沙化面积日益扩张,水资源过量开采,农田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损失逐年加剧,生态环境急剧退化。
洪涝、干旱等各种灾害,作为大自然向我们的报复不断发生,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现阶段,环境的保护是全人类重视的问题。
环境保护是我们国家一切发展的前提,有效地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对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延续,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本文分析目前中国存在的最严重的几类环境污染,对当今环境保护问题提出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建议与对策。
1.当今中国的几大环境问题 1.1大气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现象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所没有的微量物质,而这些微量物质的持续以及数量的增加,对人、动植物、材料、物品产生不利影响及危害,且这种状态最终破坏了生态系统及人类的正常生存与发展时,便被称作大气污染。
我国环境污染概况及环境保护浅见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以下是我对我国环境污染概况以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浅见。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空气、水和土壤三个方面。
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等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导致雾霾等严重气象气候。
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如化工厂废水、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等。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废弃物和农业面源污染物的累积导致的。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一批环境监测站和监管机构,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惩罚力度。
我国推动了绿色发展的理念,鼓励采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我国还大力提倡环境教育,加强公众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争取全社会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与环境污染相比,环境治理的速度滞后,很多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或者使用不当,导致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环境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不足,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严厉,使得一些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漏洞和违法行为。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有些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环境保护行动的参与有限。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力度。
政府要强化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环境治理措施得以落实。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和推广更为高效清洁的能源和环保技术,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好的工具和手段。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只有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珍贵的自然资源,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够享受到清洁、健康的环境。
我国近年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当今社会对化学的重视程度、应用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然而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额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而言,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具体而言,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这些环境破坏的导致原因及引起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且影响范围极广的。
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带来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使全球变暖、天气异常;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过多会产生酸雨,造成建筑物的大面积腐蚀;汽车产生的废气造成大城市光化学烟雾事件,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含量过多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赤潮,使水中的鱼类等生物缺氧死亡;人类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二、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故
广东北江水污染
2005年12月,当时,广东环保部门监测发现,该省北江韶关段近年出现
镉超标现象,经跟踪监测,镉超标的高峰值沿江下移,从孟洲坝电站断面到高桥断面全部超过标准,12月15日高桥断面镉超标近10倍,严重威胁下游饮用水源安全。
经该省环保局联合调查组初步确认,此次北江韶关段镉严重超标,是由韶关冶炼厂设备检修期间超标排放含镉废水所致,是一次由企业违法超标
排放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事故。
无锡太湖蓝藻爆发
2007年5月,太湖中蓝藻暴发导致水质恶化,无锡居民饮水受到严重影响,自来水开始出现变味、发臭等现象。
对于无锡蓝藻的爆发,环保部门认为既有
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当时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同时,
暖冬天气对蓝藻的生长有利。
人为因素则是由于太湖污染严重,湖体中的氮磷
浓度偏高,造成蓝藻生长迅速。
重金属污染事件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
仅2011年1—8月,全国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其中9起为血铅事件。
如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168
名村民被检测出"血铅"超标,罪魁祸首直指设在居民区的蓄电池公司。
报告称,在全国排查的4.46万家化学品企业中,72%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太湖等
重点流域沿岸,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
公里的占12.2%。
我国近年大气污染严重二氧化硫超标影响6亿人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一官员在昨日的公共卫生分论坛上说,我国近年来大气污染情况严重,目前有10亿人生活在总悬浮颗粒物超标的环境下,6亿人的生活环境二氧化硫超标。
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所长金银龙
介绍,受近年人口增长、城市化速度加快、气候变暖以及汽车保有量增加等因
素影响,中国的大气污染情况变得严重,2004年的达标空气即1-2级大气只
占38.6%,3级空气占41.2%。
其中,最突出的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TSP),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标准相比,有10亿人的生活环境TSP超标,6
亿人的生活环境二氧化硫超标,而中国北部城市的大气污染明显比南方城市严
重
“现代开拓”和“地中海伊伦娜”轮碰撞溢油事故2004年12月7日,巴拿马籍集装箱船“现代促进”轮由深圳盐田港驶往
新加坡途中,与由深圳赤湾驶往上海德国籍集装箱船“地中海伊伦娜”轮发生
碰撞,“地中海伊伦娜”轮燃油舱破损,导致1200多吨船舶燃料油溢出,在海
上形成一条长9海里(约16.5公里)的油带,成为我国船舶碰撞最大的一次溢油事故,造成珠江口海域污染,全部损失达6800万元。
海上船舶溢油事故,不仅使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受到损害,经济蒙受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溢油事故引发的火灾,还可能会导致海上和沿岸设施、船舶的损坏。
三、应对措施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发生,预防及治理污染迫在眉睫。
针对一些明显而严重的污染情况,我认为应采取一下措施:
1、针对船舶溢油事件,我国政府应积极履行相关国际公约,努力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健全海上溢油应急防御体系,提高公众的认识,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将溢油污染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2、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各种资源,可以通过利用矿物废料作建筑材料、填垫材料、冶金、等工业原料;利用含碳、油类或其他有机物质的废物,从中
回收燃料;利用含有土壤、植物所需元素的废物,作土壤改良剂和肥料。
3、处理城市垃圾,应首先回收其中可利用的废旧物资,如废纸、废金属、旧织物、玻璃等,然后再通过坑洼地填埋垃圾、在现代焚化炉内燃烧垃圾或垃圾压
缩等进行处理。
同时,要呼吁市民保护环境,尽量用环保产品。
4、防止土壤污染还应包括土壤保护、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以及对已污染土壤的治理等,比如扩大植树造林的范围,对工业、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后在排放。
5、对造成水土污染的重金属企业及排放大量废气的工业,应依法实行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和限产限排等措施,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关停取缔。
6、机动车是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
因此,应加大机动车尾气、加油站和储油罐等污染防治力度,防控复合型大气污染。
7、应急管理薄弱也是导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原因,各地区应加强应急管理,编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定期开展应急演
练。
陶永芹 1120030207
2012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