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高矮》
- 格式:doc
- 大小:14.36 KB
- 文档页数:3
思•活动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活动准备与过程•教学效果与反思•教案改进与优化建议•家长参与与家园共育拓展活动背景与目标《比高矮》这个活动设计,源于幼儿生活中的经验,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高矮,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比较概念。
该活动旨在通过游戏、观察、操作等方式,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高矮的相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数学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让幼儿能够正确区分高矮,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习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高度,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理解高矮的相对性引导幼儿理解高矮是相对的,不同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可能随着比较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掌握简单的排序方法教授幼儿按照物体高度进行排序的方法,如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比高矮大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情境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如“高矮接龙”、“高矮配对”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
游戏化教学法提供多种不同高度的物体,让幼儿亲手操作、比较和排序,加深对高矮概念的理解。
实践操作法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动交流,合作完成比较和排序任务,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互动合作法活动准备与过程活动准备教具高矮不同的两个布娃娃、高矮不同的两棵树图片、高矮不同的两座楼房图片。
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高矮不同的两个瓶子、高矮不同的两个小熊、高矮不同的两棵小树)。
•导入部分:教师带领幼儿做律动《我爱做运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两个布娃娃,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两个布娃娃的高矮…“这两个布娃娃有什么不同?哪个高,哪个矮?”要点一要点二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两棵树图片,引导幼儿比较两棵树的高矮…“这两棵树哪棵高,哪棵矮?”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两座楼房图片,引导幼儿比较两座楼房的…“这两座楼房哪座高,哪座矮?”要点一要点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材料,并进行高矮比较。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比较高矮》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矮的含义,能够比较高矮。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比较高矮,理解高矮的概念。
2.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独立比较高矮,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小熊、小猴子、小兔子等玩偶,图片若干。
2.环境准备:将教室布置成森林场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森林,森林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猜猜它们是谁?2.新课导入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本领——比较高矮。
你们知道什么是高,什么是矮吗?3.教学活动(1)观察比较师:现在,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动物玩偶,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告诉老师哪个小动物最高,哪个最矮。
(2)比较高矮师:刚才我们观察了小动物的高矮,现在我们来比一比。
请大家站在一起,比较高矮。
(3)游戏巩固师:我们玩一个游戏,叫做“比较高矮”。
游戏规则是:每次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比较高矮,然后猜一猜谁最高,谁最矮。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高,什么是矮,也学会了比较高矮。
现在,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学会了什么?五、课后反思1.教学方法的选择:本节课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但我也发现,有些幼儿在游戏中过于兴奋,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今后,我需要调整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学习。
2.教学评价:本节课我对幼儿的评价较为简单,主要关注了幼儿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幼儿的学习过程。
今后,我要更加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内容的拓展:本节课我主要讲解了高矮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对高矮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今后,我需要在教学中加入更多关于高矮的实际例子,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高矮的含义。
4.教学资源的利用:本节课我使用了玩偶和图片作为教学资源,但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利用其他资源,如实物、视频等,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高矮。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和矮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提高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高和矮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2.比较大小。
教学材料1.有高度差异的小物品,例如乒乓球、鞋垫、铅笔等。
2.记录统计小班每个同学的身高数据的表格。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教师出示两个物品,问学生这两个物品哪一个更高一些。
2.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高和矮的概念,可以结合自己的身体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步:比较大小1.班级中每个同学分配一个高度差异明显的物品,比如乒乓球、鞋垫或铅笔等。
2.请学生自由走动,寻找身高比自己低的同学,并且比较自己和他人拿的物品的高矮。
3.让学生依次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物品,并口头描述自己的物品与其他同学的物品相比是高还是矮。
4.让学生将比较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表格中应包括每个同学的姓名、性别和身高。
第三步:总结1.教师让学生学习记录下的数据,并观察表格中自己的数据排在哪个区间。
2.问学生谁的身高最高、谁的身高最矮,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数据分析中。
3.让学生分析身高较高的同学多吗?身高较矮的同学多吗?身高差异大和小的同学各有多少人?让学生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口头描述及表格数据的统计整理,评估学生以下方面的表现:1.是否理解高和矮的概念及度量方法。
2.是否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这个小班数学活动,《比较高矮》教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高和矮的概念和度量方法,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并提高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活动中收集到的身高数据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高矮》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概念。
2.能用比较高、比较矮、一样高、一样矮等词语描述人物的身高。
3.发展观察、比较、分类等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比较高和比较矮的概念。
2.用比较大小的词语描述人物的身高。
3.比较不同身高的人物。
4.小组活动:分类身高相同的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两个不同高度的小人卡片,引导学生用“一样高”、“比较高”、“比较矮”等词语描述它们的身高。
2. 发散(5分钟)教师出示多张不同身高的小人卡片,引导学生用“比较高”、“比较矮”等词语对它们进行描述,并带领学生总结这些描述词语的特点。
3. 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比较高和比较矮的概念,并利用卡片展示不同身高的人物,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4. 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两个小人卡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它们的身高,并让学生互相比较,结合所学的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5. 深化(10分钟)教师出示多张不同身高的小人卡片,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词语进行描述,并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人物高低排列图,带领学生进行交流。
6. 小组活动(15分钟)教师将不同身高的小人卡片散布在教室中,让学生自行寻找身高相同的小人卡片并分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7. 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回顾和总结课堂内容,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大小和描述身高的词语,并针对学习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补充说明。
四、教学反思本次小班数学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导入、发散、讲解、操练、深化、小组活动和总结。
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地认识比较大小和描述身高的一些基本词语。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细心回答学生的疑惑,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
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合作、互动,更好地培养合作精神,达到亲子互动的目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小班数学教案比较高矮一、教学目标引导幼儿养成细致观察、认真比较的良好习惯,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高矮差异。
1. 让幼儿能够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
为了让幼儿能够初步理解并应用物体之间的相对高矮概念,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以《比较高矮》为主题的数学活动。
我们将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感受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培养其空间感知能力。
引导观察:在活动开始前,我们首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环境,特别是那些具有明显高矮对比的物体,如窗户与桌子、椅子与地板等。
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物体之间的相对高矮。
实物展示:通过展示不同高度的玩具、积木等物品,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物体之间的明显差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鼓励孩子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如“这个积木比那个积木高”或“这个娃娃比那个娃娃矮”。
小组合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物品比较活动。
每组提供一些不同高度的物品,让孩子们互相交流、讨论,并尝试用语言描述物品之间的高矮关系。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孩子们理解高矮是相对的概念。
引导思考:在活动结束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觉得为什么这个物品比那个物品高?”让孩子们思考并回答。
我们帮助孩子们深化对高矮概念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高矮是与物体的位置、大小等因素有关的。
通过本环节的系列活动,孩子们将在观察、比较和讨论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物体之间的相对高矮。
这将为他们今后在更高层次上学习空间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并能够按照高矮进行排序。
能够按照物体的高矮进行排序,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a. 选择两个不同高度的物品,如积木或瓶子,让幼儿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b. 引导幼儿使用“高”和“矮”这两个词汇来描述两个物品的高度差异。
c. 讲解比较方法:让幼儿站在同一水平线上,通过目测或简单工具测量进行比较。
实际操作:准备若干不同高度的物品,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比较物体的高矮。
a. 准备一组不同高度的物品,让幼儿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序。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比较高矮》教学内容概述本次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的主题为《比较高矮》。
本次课程旨在通过比较大小的概念,引导幼儿了解高、矮的概念,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应当能够达到以下目标:•理解高、矮的概念;•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比较大小的能力;•感受数学乐趣,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教学内容•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高吗?什么是矮?”;•介绍“比较高矮”的概念,并且指出高、矮是一种相对的概念;•通过图片、椅子等物品演示,具体介绍高、矮的概念。
第二步:观察物品•让每位幼儿选取一个物品,如水杯,然后观察比较;•通过比较掌握大小关系,例如,“我选的水杯比你选的水杯高。
”第三步:观察人高矮•让幼儿站在一排,观察谁比较高或者矮;•教师引导幼儿注意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身高差异,学生可以说出观察结果并互相比较。
第四步:游戏练习•引导幼儿进入比较高矮的游戏中,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随机叫学生站起来,教师指定学生站在前、中、后三个位置,由队员判断谁是最高、谁是最矮。
第五步:系统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教学的内容,强化幼儿对高矮概念的理解;•举例图案,再次加深对高矮概念的理解。
反思与总结本次数学教学,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从观察物品、身高等方面出发,渐进式引导幼儿了解高、矮的概念。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了解了比较大小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意幼儿的情况,尽力满足幼儿的认知需求,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
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们既提高了观察能力,激发了数学学习兴趣,又在娱乐中接受了数学知识,全面促进了幼儿数学认知水平。
经过本次教学,我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教学难度,更好地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每时每刻注意掌握班级的整体情况,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幼儿的学习水平。
小班数学比较高矮教案反思小班数学比较高矮教案反思(精选23篇)小班数学比较高矮教案反思篇1教学目的: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了解生病的症状,知道生病后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重点:区别高矮和一样高及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难点: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准备:课件三副、布一块、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过程: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1、出示课件一,图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健康情况不同,长得高矮不同的两个娈生姐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她们的不同点(结合卫生习惯教育引入高和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出示课件二,图上有一棵树距离近,一棵树距离远,让幼儿判断树的高矮,当幼儿发生争论时,拉回较远的那棵树,让幼儿再次进行比较,然后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相近的地方,否则不确。
3、出示课件三,一只长颈鹿在地上,一只猴子爬到树顶,猴子低下头对长颈鹿说:瞧!我长得比你高。
提问:猴子的话对吗?为什么?三、告诉幼儿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或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使幼儿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师比是矮的,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
告诉幼儿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理解并运用“高”和“矮”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高度差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准备一些高度不同的玩具或物品,如小熊、小车、书本等。
环境准备:在教室中布置一个活动区域,确保有足够的空间供幼儿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两个高度不同的玩具,如一个小熊和一个小车,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哪个更高,哪个更矮。
2. 主体活动:活动一:比较玩具教师分发不同高度的玩具给幼儿,让他们两两合作,比较玩具的高度,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比较结果。
活动二:站高矮队教师组织幼儿站成两队,根据身高从矮到高排列。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谁站在队伍的前面?谁站在队伍的后面?为什么?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
教学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和表达。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应给予个别指导,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高”和“矮”的概念。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1”和“2”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认识数字“1”和“2”,理解其代表的数量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准备数字卡片“1”和“2”,相关的教具如小棒、小球等。
环境准备:在教室中布置一个活动区域,确保有足够的空间供幼儿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和“2”,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和名称。
2. 主体活动:活动一:数字配对教师分发数字卡片“1”和“2”给幼儿,让他们找到相应的教具(如一个小棒对应数字“1”,两个小球对应数字“2”)进行配对。
比较高矮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高矮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活动目标1、在比较活动中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2、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比较性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学习区分高矮,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课件:数学卡——3—3比较概念,3—4比较概念,3—5比较概念。
活动过程一、导入教师组织幼儿做相反游戏,激发兴趣。
老师说“高”,小朋友说“矮”,同时蹲下;老师说“矮”,幼儿小朋友说“高”,同时站起来。
二、展开1、学会区别高矮。
(1)和同伴比高矮,请幼儿和伙伴比一比,说出:谁高谁爱?谁和谁一样高?(2)数学卡:3—3比较概念比一比,两座楼,哪一座高?哪一座矮?两个礼品盒,哪一个高?哪一个矮?两个厨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两个梯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2、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掌握比较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的两名幼儿,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用挡板遮住他们的'下半身,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2)一只长颈鹿在地上,一只小猫爬到树顶,小猫低下头对长颈鹿说:“瞧!我长得比你高。
”提问:小猫的话对吗?为什么?(3)讲解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小结:比较高矮时要占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教师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1)数学卡:3—4比较概念三座楼相比:甲楼同乙楼比,甲楼比乙楼高,乙楼比甲楼矮。
甲楼同丙楼比,甲楼比丙楼矮,丙楼比甲楼高。
三棵树相比:引导幼儿说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
(2)讨论:为什么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变矮了呢?(3)小结:一个人或一个物体是高是矮,要看和谁相比,高和矮是会变的。
4、小组4人排队,渗透高矮排序。
请幼儿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进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尝试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5、音乐游戏“找朋友”老师播放一首欢快的儿童舞曲,幼儿按节拍拍手,找到朋友后握手、鞠躬、比高矮。
待幼儿均找到朋友后,音乐停止,幼儿说出两人比较的结果。
游戏反复进行,朋友不断交换。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高矮》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高矮》精选2篇(一)教案:课程名称:小班数学《比较高矮》适用年级:小班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身高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2. 培养学生使用形容词来描述高矮的能力;3. 练习学生使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比较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身高卡片(一些不同高度的人物卡片);2. 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并提问题:“谁能告诉我我们教室里最高的物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身高卡片并介绍每一张身高卡片上的人物。
2. 提问: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较问题:“阿宝比小明高吗?”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
3. 活动一:师生示范比较身高活动,学生参与其中并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人物卡片。
4. 活动二: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成员依次比较自己和其他组员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学术可以使用纸和铅笔进行记录。
5. 整理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数据,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哪个同学最高?哪个同学最矮?”6.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例如:“今天我们学会了比较的方法,也学会了用形容词来描述高矮。
”7. 反思: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课堂活动,让学生表达他们喜欢的部分和觉得困难的部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比较身高,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形容词描述能力。
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参与,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形容词用法方面还有些困难,需要进行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下一次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对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高矮》精选2篇(二)教案:课程名称:小班美术课课时: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图画故事《会爬山的小猴》,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幼儿的美术表达能力。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高矮》
1 、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相对性。
2、练习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进行排序。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1、有高矮物体的大图。
2、两支塑料花。
3、每人一套操作材料。
1、初步比较高矮。
请一位大班幼儿和一位小班幼儿踏步走进教室,请幼儿比较谁高谁矮。
请幼儿说出:“大哥哥高高的,小弟弟矮矮的。
”
2、观察大图比较高矮。
引导幼儿比较图片上物体的高矮,并说出什么东西是高的,什么东西是矮的。
教师出示两支不同高度的塑料花,放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请幼儿观察哪支花高,哪支花矮。
教师总结: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要把物体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4、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屈老.师教案网!,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请幼儿给不同高矮的物体进行排序。
5、排队游戏: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
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