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及防控措施(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33 KB
- 文档页数:2
猪圆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猪圆环病毒病是由多种圆环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体具有高度复制能力和传染性,能够引起猪群内的大规模爆发流行,并对生猪生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于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猪圆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加强养殖管理,提高猪群免疫力(一)优化猪场环境,加强预防措施1.确保猪舍干燥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保持猪场卫生,及时清理猪场内的粪便、泥涂、垃圾等,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3.定期对猪舍、设备、水源等进行消毒,加强防疫措施。
1.科学饲养,保证猪群膳食营养均衡。
2.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等药物,预防药物滥用引起病原体的耐药性。
3.控制猪只的应激反应,避免发生猪只之间的群体性突发性病情。
(三)加强疫苗免疫,提高猪群抗体水平1.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计划,注重病毒病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2.定期给猪只进行疫苗接种,保证疫苗接种的质量和数量。
3.重点对大量死亡、易感猪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群抗体水平。
二、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一)实行全面监测,掌握猪圆环病毒病的动态1.定期开展猪圆环病毒病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及时查明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做好猪圆环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工作,加强搜集、分析和发布相关信息。
1.对疑似感染猪群立即隔离,并对给相应猪群进行隔离观察。
2.对于猪舍、设备等进行彻底消毒,并加强对猪圆环病毒病的检测和监测。
三、严格加强管制,防止疾病扩散(一)建立疾病监控和应急预案1.制定猪圆环病毒病应急预案和流行病学调查流程,确保疾病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
2.实施应急管理措施,包括疫区入口管制、隔离观察、人员、车辆等物品的消毒和检验等措施。
(二)加强对病例的处置1.对于发现的病例进行隔离处理,并对猪群、饲料、器械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2.加强对货车、车厢、运输工具等的管制和消毒,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
四、对于猪圆环病毒病的科学控制(一)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2.合理用药,利用中草药等自然食品提高猪的免疫力,保证猪只的健康成长。
猪圆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猪只,并且病毒可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对养猪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为此,猪圆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个问题做出详细的解析。
一、完善的免疫措施实施猪圆环病毒病的免疫措施是防控这种疾病的重要方法。
猪圆环病毒病的免疫主要是通过灭活疫苗来实现的。
在免疫前,需要对猪只进行消毒,保证免疫的环境干净卫生。
同时,还需针对当地疫情情况,合理选择免疫时间和疫苗接种方式。
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猪圆环病毒病的基础。
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往往与猪只场的卫生环境密切相关。
所以,养殖场需要定期对环境、养殖设施等进行消毒和清洁。
而且,要严格控制饲养密度,避免因猪只内外部接触而加剧疾病传播。
同时,还需加强疫情监测和提高养殖员防疫意识,及时发现感染病毒的病畜并采取措施进行隔离或淘汰。
三、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猪圆环病毒病传播的关键,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隔离区、实行限制区域的饲养,限制出入场等。
这可以有效地避免感染、传播和暴发,降低疾病造成的危害。
四、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科学研究和监测是全面防控猪圆环病毒病的基本保障。
在疫情监测方面,应及时开展监测检验工作,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
对发现的新的感染病毒情况,也应及早开展传染病病例数据的收集,建立健全的动物疫病监管机制和科学决策参考,规范疫情信息的上报、汇总和发布工作。
五、提高防疫意识,加强教育宣传提高防疫意识,加强教育宣传,也是预防猪圆环病毒病传播的重要方法。
在加强兽医学、预防接种和临床诊断方面,养殖户们应加强疫情监测、提高自身防护能力,切实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科学、全面、合理的猪圆环病毒病综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猪圆环病毒病毒的传播和流行速度,减少病害给猪只养殖带来的经济损失。
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养殖者积极备战、加强防范,尽可能地减少疫情的发生,维护养殖业的良性发展。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分析【摘要】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给养猪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从病原学特征、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治疗方法以及防治对策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在防治方面,主要包括加强对养猪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
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综合防控对策的建议是在预防和控制疫情的要加强对养猪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养猪人员的防疫意识和能力,以实现对猪圆环病毒病的有效防治。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病、病原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治疗方法、防治对策分析、综合防控对策。
1. 引言1.1 猪圆环病毒病概述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病毒污染的食物、水和空气传播给猪只。
猪圆环病毒主要通过口-鼻途径侵入机体,易在肠道内复制,随后散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引起严重病变。
这种疾病对猪群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
猪圆环病毒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恶化,猪只会出现食欲减退、粪便稀溏、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
目前,这种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通过病毒学检测和临床症状来确认。
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合理使用疫苗和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药物治疗。
综合防控对策包括加强养殖管理、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和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
通过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率可以有效减少,从而保障养猪业的稳定发展。
2. 正文2.1 病原学特征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幼猪和生长发育中的猪。
病原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毒特征:猪圆环病毒是一种非包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属于科学家们发现的一种新型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和传染性。
病毒颗粒呈圆环状,直径约25-30nm,能在环境中存活数周之久。
猪圆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病毒感染的猪的排泄物、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饮水、饲料、器具等途径传染。
该病的发生会给猪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十分重要。
一、疫情监测和预警为了及时发现猪圆环病毒病的疫情,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
可通过做好猪群的健康情况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等方式进行。
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隔离、消毒等应急处理措施。
二、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卫生管理是预防疫病发生的关键环节。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猪舍的清洁卫生管理。
确保猪舍的清洁干燥,不要让污物残留,以减少病毒的潜在危害。
2.加强猪场环境的管理。
保证空气流通,猪群的饮水器和饲料槽及地面要经常清洗消毒。
3.规范管理猪群。
猪只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瘤胃发酵产生的氨等有害气体的积聚。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疫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猪圆环病毒病,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疫措施,包括:1.制订疫苗接种计划。
选择有效的疫苗进行接种,按照接种计划进行接种,做好疫苗管理。
2.进行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猪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患病猪只,以便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3.严格控制出入猪场的人员和物品,避免病毒通过人员和物品的传播。
四、做好猪场的隔离措施在发现猪圆环病毒病疫情的情况下,需要进行隔离处理,防止疫情二次扩散。
对于健康的猪只,要与疑似或确诊病例进行隔离,对于疑似或确诊病例要进行隔离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
五、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员工的防疫知识和意识的提高,对于疾病的防控十分关键。
通过针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和技能,指导员工做好猪场卫生、隔离和消毒等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总之,猪圆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需要通过科学防疫、加强卫生管理、做好隔离措施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从而最大程度地控制疫情发生和传播,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策略
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发病特点及防控策略如下:
发病特点:
1. 年龄特异性:猪圆环病毒病主要感染幼猪,尤其是断奶猪和生长育肥期猪。
2. 主要病理变化:感染猪圆环病毒后,猪肺部出现大量苍白的肺炎样病变;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和心肌萎缩也是该病的常见病理变化。
3. 免疫抑制:猪圆环病毒会抑制猪体免疫功能,使猪易于受到其他细菌、病毒的感染。
4. 高致死率:猪圆环病毒病的致死率较高,尤其是在发病初期和幼猪阶段。
防控策略:
1. 加强猪场管理:做好猪圈的消毒清洁工作,定期对猪圈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疾病传播途径。
2. 提高饲养技术水平:合理饲养和管理猪只,保持猪圈的合理温度、湿度,提供良好的水源和饲料,增强猪只的免疫力。
3. 加强疫苗接种: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计划,根据猪只的年龄和生长阶段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及时注射相应疫苗。
4. 加强饲料卫生管理:选择优质、无污染的饲料,禁止使用发霉变质饲料,避免引起猪圆环病毒的暴发。
5. 提高猪只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合理安排猪只圈舍,定期清理猪只粪便,保持猪圈空气流通,防止污染扩散。
6. 严格控制猪只进出:控制猪只进出猪场的流动,限制人员的接触,防止病毒传播。
7. 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制度,对发生猪圆环病毒病的猪场进行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疫情处置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措施概述: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主要有哪些?如何防治呢?猪圆环病毒病发病的机理是怎么样的呢?兽药招商网来给大家聊一下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主要有哪些?如何防治呢?猪圆环病毒病发病的机理是怎么样的呢?兽药招商网来给大家聊一下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4种不同病症症状一:先天性颤抖初生仔猪感染了猪圆环病毒很有可能导致先天性颤抖,症状轻重不尽相同,严重的话有可能导致仔猪丧失吮吸能力而饿死。
如果仔猪能挺过7天,那么其成活率就比较高了,挺过21天就可以康复痊愈。
症状二:混合性感染猪圆环病毒可以导致猪的免疫机能出现问题,进而导致猪免疫力下降。
猪一旦感染了这种病毒,很有可能导致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比如伪狂犬病毒、细小病毒、肺炎支原体等。
如果猪出现了多重病毒感染的症状,其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40%左右。
病症三:衰竭综合症衰竭综合症往往发生在刚刚断奶的仔猪身上,仔猪会出现生长速度缓慢、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等症状。
病情比较严重的还可以导致贫血、可视黏膜黄疸,死亡率最高可达30%左右。
症状四:皮炎肾炎综合症。
有这种病症的猪其皮肤会出现病变,病变部位往往在生殖器或者耳朵后面,病情比较严重的话皮肤还会出现溃烂的症状。
处于哺乳期的仔猪则表现出淋巴结肿大的现象。
其次病猪的肾脏如果发生了病变,病猪还会出现弓腰的现象。
猪圆环病毒病发病机制在病猪鼻黏膜、支气管、肺脏、扁桃体、肾脏、脾脏和小肠中有PCV粒子存在。
胸腺、脾、肠系膜、支气管等处的淋巴组织中均有该病毒,其中肺脏及淋巴结中检出率较高。
表明PCV严重侵害猪的免疫系统:病毒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和胸腺巨噬细胞相伴随,导致患猪体况下降,形成免疫抑制。
由于免疫抑制而导致免疫缺陷,其临床表现为:对低致病性或减弱疫苗的微生物可以引发疾病;重复发病对治疗无应答性;对疫苗接种没有充分免疫应答;在一窝猪中有一头以上发生无法解释的出生期发病和死亡;猪群中同时有多种疾病综合征发生。
猪圆环病的防治及预防措施猪圆环病(also known as 圆环寄生虫感染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寄生虫疾病,由圆环寄生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
猪圆环病主要通过猪肉食用或触摸被感染的猪粪而传播。
本文将针对猪圆环病的防治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一、病因及症状猪圆环病主要通过食用受感染的猪肉,特别是未经充分烹饪的猪肉传播。
圆环寄生虫的幼虫在猪的肌肉中寄生,当猪肉被食入人体后,幼虫进入胃肠道,在小肠内成虫释放出幼虫,幼虫进入血液循环,并侵入肌肉组织,从而引起病症。
猪圆环病的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肌肉痛、结膜炎等。
在重症病例中,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昏迷、抽搐等。
二、传播途径及风险猪圆环病的传播主要通过食用被感染的猪肉或食用未经彻底煮熟的猪肉而传播。
此外,接触被感染的猪粪也可能导致感染。
因此,畜牧工作者、屠宰场工作人员以及经常食用生猪肉的人群都面临患病风险。
三、防治及预防措施1. 预防感染为了预防猪圆环病的传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a. 确保猪肉熟透:充分烹饪猪肉是预防感染的最佳措施。
确保猪肉的中心温度达到160°F(71°C)以上,可以有效杀死寄生虫。
b. 生猪肉的冷冻:将生猪肉冷冻在-4°F(-20°C)以下至少3天可以有效地杀死寄生虫。
2. 畜牧管理与卫生在畜牧管理方面,以下措施是必要的:a. 养殖环境卫生:保持养殖场的清洁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步骤。
清除猪粪和垃圾,定期消毒养殖场设施和设备。
b. 饮食控制:禁止与野生动物接触,采取措施避免其进入养殖区域。
确保饮用水源清洁,防止污染。
c. 疫苗接种:接种猪圆环病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定期接种疫苗,并根据兽医的指示进行疫苗补充。
3. 卫生教育卫生教育对于预防猪圆环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卫生教育措施:a. 对屠宰场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工作人员有关正确处理猪肉和猪粪的知识,以及正确的个人卫生措施,例如勤洗手等。
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策略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感染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具有潜伏性感染、多系统损伤和免疫抑制的特点。
本文将对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猪圆环病毒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途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猪只、垂直传播、饮食摄入感染物等方式。
病毒感染后可以在猪体内广泛分布,主要靶器官为淋巴组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内脏器官。
病毒感染后,病猪表现出食欲下降、生长缓慢、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死亡。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疫苗免疫、规范化养殖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种猪圆环病毒病疫苗,可以通过免疫来提高猪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尽量减少猪只的应激,维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合理安排饲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等,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生物安全措施也是防控猪圆环病毒病的重要手段。
采取严格的人禁措施,不允许非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场,避免病毒通过人员传播。
加强车辆、设备、工具等物品的消毒管理,防止病毒通过这些途径传播。
加强猪只的检疫工作,对于来自疫区的猪只要进行隔离观察和检测,避免将病毒带入养殖场。
加强病情监测也是防控猪圆环病毒病的重要环节。
养殖场应定期进行病情和病原学监测,对猪只进行体温监测、病死猪只的病理解剖等,及时发现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病情扩散和蔓延。
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具有潜伏性感染、多系统损伤和免疫抑制特点的猪类传染病。
为了防控猪圆环病毒病,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控策略,包括疫苗免疫、规范化养殖管理、生物安全措施和病情监测等。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保障猪场的生产安全。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猪圆环病毒病是猪群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病猪的临床症状呈多样化特点,包含发热、咳嗽、厌食、精神不振等,不仅影响生猪的正常生长,还容易引发病猪的死亡,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为此,应该加大对该病病原学的研究力度,明确引发该病的主要因素,根据养殖规模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规划,构建健全的疾病防范体系,减少猪圆环病毒病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升养殖场的综合发展水平。
1 病原特点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PCV)引起的,该病毒具备很强的传染性,是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的病毒,其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4~25 mm,猪圆环病毒是最小的病毒之一。
同时,该病毒粒子无囊膜,整体呈20 面体对称,猪圆环病毒对高温环境具备很强的抵抗力,且酸性环境(pH3)很长时间不被灭活,对氯仿不敏感。
该病毒较为敏感的为氧化剂、氢氧化剂以及苯酚等。
2 流行特点猪圆环病毒病在不同地区的发生概率及传播形式有着区别,猪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其中长白猪的感染几率较高。
猪圆环病毒以口鼻传播为主,也可通过粪便、尿液等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播媒介有啮齿类动物、鸟类以及饲养设备等。
此外,病毒不仅可水平传播,还能垂直传播,如乳汁、精液等,青年猪及仔猪的发病概率较高,且容易引发病猪死亡。
引发该病的主要因素有高密度饲养、应激反应以及混合饲养,而饲养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病猪的病情发展。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圆环病毒引发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在8~12 周龄的仔猪群中较为多发,通常,死亡概率可达15%~50%,该病一般与细菌及其他病毒混合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感染,且涉及到病猪的多个器官组织。
病猪会出现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严重的病症还伴随中枢神经症状,甚至出现猝死。
对病死猪剖检,发现在肺门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浅巴结部位有明显的水肿,部分病死猪的以上淋巴结会出血。
镜检时发现淋巴组织细胞数量减少,严重的病例会出现淋巴滤泡结构被破坏,致病猪的淋巴细胞发生衰竭。
猪圆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一种猪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了猪的生产和养殖业。
为了综合防控猪圆环病毒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定期对猪场进行疫情检测和调查,及
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2. 加强疫苗接种:使用合格的疫苗对猪进行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疫苗生产和质量管理,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强化养殖环境管理:做好猪舍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废弃物,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保持猪舍的通风良好,控制温湿度,避免过度拥挤。
4. 控制传染源:对疫情暴发的猪场,应立即隔离病猪,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病原体
的传播。
对可疑猪场和疫情高发地区,应加强检疫措施,限制猪的流通。
5. 做好运输卫生管理:加强对猪的运输和屠宰环节的卫生管理,确保猪只的健康和
安全。
对于疑似感染猪圆环病毒病的猪只,禁止运输和屠宰,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6. 加强兽医卫生监管:建立健全的兽医卫生监管体系,加强对兽药和兽医用品的监
督管理,防止因使用不合格产品而引起疫情的发生。
加强兽医队伍的培训和提高工作水平,提高疫情的防控能力。
7.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猪圆环病毒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猪场和养殖户的疫情防
控意识,提高疫情预防和应对能力。
综合防控猪圆环病毒病需要加强疫情监测、强化养殖环境管理、控制传染源、加强运
输卫生管理、加强兽医卫生监管、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的综合应用。
只有做好各项工作,
才能有效控制和减少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圆环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及防控措施(一)
作者:陈洁金尔光郭一叶胜强钱运国童伟文鲍伯胜
摘要猪2型圆环病毒是引起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先天性震颤等多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且能诱发多种病毒和(或)细菌混合及继发感染,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就这些与猪2型圆环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分别作简要概述,并从疫苗免疫和饲养管理方面强调防控措施,以期为养殖场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感染;相关疾病;防控措施AbstractPorcinecircovirustype2(PCV-2)isamajorpathogenofporcinecircovirusdiseases(PCVD)includ ingpostweaningmultisystemicwastingsyndrome(PMWS),porcinedermatitisandnephropathysyndro me(PDNS),CongenitalTremors(CT),etc.Thevirusmayalsocausemixedandsecondaryinfectionswithm ultiplevirusesandorbacteriainpigsandbringheavyeconomiclossonpigindustry.ItwasRecentresearch esofthediseasescorrelatingtoPCVDrespectivelyweresummarized,andthecontrolmethodsoffeeding managementandvaccinationwereemphasizedfurtherly,soastoprovidereferencetocontrolthediseas e.
Keywordsporcinecircovirus;infection;diseases;controlmethods
猪圆环病毒(PorcineCircovirus,PCV)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小的一种脊椎动物病毒。
根据其抗原性及基因组成不同,分为PCV-1及PCV-2两种血清型,两者基本上没有交叉反应。
PCV-1是由Tischer等于1974年发现的一种非致病性病毒,广泛存在于正常猪体内各组织器官;PCV-2直至1997年才被发现,具有致病性,天然宿主是猪,各种日龄、不同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但以哺乳期和保育期的猪最易感,尤其以5~12周龄仔猪最易感。
病毒可随感染猪的粪便、鼻液排出体外,经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母猪感染PCV-2后可经胎盘垂直感染仔猪,人工感染PCV-2的血清阳性公猪精液中能检测到PCV-2的DNA,鸟类、啮齿动物也能带毒,引起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1-3]。
在我国,自从郎洪武等4]首次报道检出PCV-2以来,各地相继报道了PCV-2感染,流行呈逐渐蔓延的趋势,感染率和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
1与PCV-2感染相关的疾病
由PCV-2感染导致的疾病总称为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Circovirusdiseases,PCVD),主要包括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multisystemicwastingsyndrome,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orcinedermatitisandnephropathysyndr-ome,PDN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respiratorydise-asecomplex,PRDC)、先天性震颤(CongenitalTremors,CT)、繁殖障碍等多种疾病1,5]。
1.1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PMWS是最早被认识与PCV-2感染相关的疾病6],多发生于5~8周龄仔猪,断奶可能是诱导因素,一般于断奶后2~3d或1周开始发病,发病率为5%~50%,死亡率为8%~35%,若继发其他病毒、细菌感染,死亡率可能超过50%。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呼吸道症状以及发热,有的出现腹泻、黄疸及神经症状;病猪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尤其以腹股沟淋巴结最为明显7]。
若延误治疗会因衰竭或继发其他病毒或细菌性疾病而死亡,耐过猪发育受阻,出栏日龄大大推迟或成为僵猪,失去经济价值。
剖检变化主要有:淋巴结肿大2~5倍,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及颌下淋巴结,切面硬度增大,可见均匀的白色,发生继发感染时,淋巴结可见化脓性或出血性病变;肺呈现炎性病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肾脏水肿、苍白,少数肝脏和胃肠道先不同程度的病变。
1.2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
PDNS是PCV-2引起的另外一种重要的综合征,主要发生于8~18周龄猪,主要临诊症状是全身性或部分皮肤有炎性分泌物渗出,形成点状或斑状病变,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皮肤表面出现圆
形或不规则、隆起、红色或紫色、中央发黑的斑块,破损皮肤常融合成大的斑块。
病变常首先出现在臀部、腿部和腹部,进一步发展到胸部、背部和耳部。
严重感染猪除了发生上述皮肤病变外,还表现皮下水肿、发热、厌食、消瘦、呼吸困难等症状。
剖检时可见肾脏苍白,极度肿大(可达正常的3~4倍),肾脏皮质部有出血或淤血斑,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并出现梗死。
病理组织变化为:出血性、坏死性皮炎和动脉炎以及渗出性肾小球性肾炎和间质性肾炎。
1.3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PRDC主要由PCV-2与其他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猪流感病毒、蓝耳病毒等)混合感染所致,发生于10~18周龄的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嗜睡、厌食、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等。
主要病理变化为肺部广泛性的炎症。
由于PCV-2能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抑制8-9],极易诱发多种病毒及细菌的混合或继发感染,尤其以呼吸系统问题最明显,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全身潮红,耳尖、尾端、大腿内侧、前肢腋下皮肤充血、出血、淤血等,剖检可见大叶性肺炎、出血性坏死性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心包炎、腹水增多等。
用抗菌药物效果不佳,可导致死亡率增加2~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