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西安事变
- 格式:pdf
- 大小:513.33 KB
- 文档页数:6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影响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日战争进程中,发生的蒋介石被张学良软禁的事件。
这一事件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稳定,并对国内政治和抗日战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背景西安事变的背景,源于抗日战争的推进。
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而且渐渐向其他地区侵扰。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中国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
之后,抗日战争在各个战场波澜壮阔地进行。
然而,国共两党在共同抵抗日本入侵上的矛盾和争夺依旧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加剧,互相之间的信任减少。
这也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 事件经过1936年12月9日,蒋介石率领军队从重庆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晤。
蒋介石的目的是征求他们的支持,以推进南京政府的抗日运动。
但蒋介石在西安的行为却引起了张学良的不满。
三天后,张学良在会谈中指责蒋介石的独裁行为、污名化张家军队以及对民间的压迫。
蒋介石请求离开,但是被张学良扣留。
蒋介石的被扣押,使沙场上的抗日战争失去了指挥和主导者。
在张学良、杨虎城等国军重要将领的支持下,蒋介石在西安被软禁了14天,事态十分严重。
3. 影响西安事变对于抗日战争和国家政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抗日战争而言,这次事变造成了重要的指挥中断。
在整个事件发生期间,南京政府对抗日的行动被迫停顿,顿时陷入了无力的境地。
这在光明日报等报纸上都有着详尽的记述。
同时,事件也导致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矛盾的加剧,影响了党间的关系。
而对于蒋介石本人而言,在软禁期间被迫放弃了对于国家和国民党的完全的掌控权。
这也为中国后来的政治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在西安事变过后,国共两党的合作渐渐改善。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携手对日反侵略,可谓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合作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西安事变的发生也证明了,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矛盾和对于领袖地位的争夺,对于国共合作是危险的,并且是必须避免的。
西安事变对日本的影响西安事变是1936年史无前例的一次政治事件,标志着中国国民党的中央政权陷入了危机,团结抗战和抗日同盟的基础受到了严重动摇。
该事件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暂时放慢了日本侵华的步伐西安事变后,日本取消了原定于1937年1月15日开始的第二次“进攻中国计划”,同时也调整了对华政策,将对华战争的时间表向后推迟,从而给了中国抗日同盟时间去重新巩固抵抗的力量。
但这种放缓措施,终究只是暂时的,日本侵华的步伐并没有真正得到抑制。
二、加深了日本对中国的歧视和威胁西安事变中,日本驻华大使馆秘书宫崎寅藏被作为人质扣押,这对日本在华利益和外交形象造成了重大打击。
日本人认为这是中国在无理取闹,也加深了日本人对中国的歧视和厌恶。
同时,日本也通过多种手段向中国发出威胁,表达其对中国的凶狠意图。
三、影响了中国的团结抗日西安事变对团结抗日的愿望产生了威胁。
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由蒋介石领导,面临着内外的危机。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不仅破坏了抗日同盟的团结,也使得中国国民党党内的不满情绪逐渐加剧。
国民党党内的分裂和争斗使得抗日的力量大失士气和信心,抗日形势呈现出低谷。
四、挑战了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和能力西安事变的发生严重冲击了蒋介石作为中国政府领导人的合法性和能力。
这次事变意味着中国的基本国家政治法制被侵犯,而蒋介石缺乏充分应对的能力,只能被迫与张学良进行谈判并签协定。
此举成为中国现代政治史上的一个严重政治事件,对中国国民党政府政治形象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总之,西安事变对日本的影响体现在暂时放慢了侵华步伐、加深了对中国的歧视和威胁、破坏了团结抗日的力量和挑战了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和能力等方面。
这次事件深刻地教育了中国人民,引起了他们的警觉性,使得他们不断努力戮力团结抗日。
虽然日本等反动势力曾经残暴地屠杀、烧杀、掠夺中国,但经过抗战的持续坚持,最终中国胜利,也证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西安事变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共产党中央红军抵达陕北●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
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大致过程●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12月4日,蒋介石携张学良由洛阳到西安,向张、杨摊牌,提出两个办法,要他们作最后的抉择:一个是服从命令,把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投入陕北前线,在其嫡系部队监视之下积极“进剿”红军;一个是如果不愿“剿共”,就将东北军调闽,十七路军调皖,把陕甘让给其嫡系部队。
蒋介石所提出的这两个办法,都是张、杨所不能接受的,他们既不愿再替蒋介石打内战,也不愿让自己的部队离开西北这个根据地,为蒋介石所消灭。
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将军为了最后争取蒋介石能同意联共抗日的要求,12月7日还向蒋介石进行了一次“哭谏”。
不料蒋介石听了勃然大怒,骂张年轻无知,受了共产党的迷惑。
张、杨忍无可忍,才下了“硬干”的决心。
●张学良将军退往西安后,东北军和17路军队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在变面上给蒋介石造成一种假象,认为张、杨是不可能联合起来的,便前往西安。
●当时西安各阶层的广大人民,都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日的主张,中国共产党通过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在知识青年中进行的抗日爱国教育,有力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觉悟和革命热情。
12月9日,西安一万多学生为纪念“一二·九”一周年,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变革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是发生在中国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日关系发展和变革的关键节点。
在此之前,中日两国关系多为冷淡甚至敌对,但随着国共两党抗日合作的开展,双方关系逐渐缓和。
然而,西安事变的发生打破了这种趋势,加深了中国与日本的对抗,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安事变的起因是因为当时的国共两党抗日事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困难,国共两党的合作也陷入了僵局。
此时,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关键人物发动了西安事变,计划拘禁蒋介石,逼迫他实行联共抗日和停战协定,以期推动国共两党抗日合作的进展。
然而,蒋介石拒绝了这一要求,导致西安事变长达数日,国共两党之间的纷争也达到了顶峰。
在西安事变期间,日本试图干预,试图借此机会干扰中国的内部事务,但事变最终得到了和平解决。
尽管如此,西安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变发生后,中共方面强烈批评国民党与日本合作,同时抨击抗日前线领导者的消极态度和军阀主义思想。
这也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上的差异更加明显,无法形成全面抗战的力量。
在长达6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不断承受着来自日本方面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但中国的坚定抵抗也打破了日本认为中国是软弱的印象。
随着抗战的不断深入,中日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抗战时期的中国单位协调抗日方案,限制了日本对中国的进攻,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抗战胜利后,中日关系的变化也更加显著。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日关系重回“和平共处”的基础上。
在此之后,中日两国发展了频繁的经济和贸易往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
总之,西安事变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事件之一。
尽管它最初加深了中日之间的对抗,但它也推动了日后的抗战,以及后来中日友好的发展。
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起点,在当今时代中,西安事变对于我们坚定谨言慎行的态度,始终具有深刻的意义。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转折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及其后的西安事变进行简要概述。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是由日本军队发动的一次侵略行动。
该事件起因复杂,包括日本军方欲控制东北资源、扩张野心以及一系列冲突的累积等。
九一八事变以日本军队炸毁沈阳南满铁路为开端,接着日本占领了沈阳等重要城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深远。
它标志着日本侵华的全面展开,对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
九一八事变也导致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长期殖民统治,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是中国国共两党联合对抗日本侵略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国民党政府内部矛盾尖锐,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主张以内战保卫中国,而主张与国民党合作抗击日本侵略。
在这种背景下,张学良和杨虎城等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绑架了蒋介石,并迫使其同意与合作抗日。
西安事变打破了国共矛盾,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对于后来的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转折意义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的全面展开,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命运。
西安事变则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创造了条件。
这两个事件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从侵略到抗争的重要转折点,也为日后中国的崛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西安事变: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重庆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西安被扣押的事件。
这场事件的发生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西安事变的经过1936年,全国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抗日运动,周恩来等人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战线,集合了共产党,各个民主党派,军队,左翼派系等,形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基础。
此时,日本在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加剧,蒋介石在困境中加紧了对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批判,这使得两党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1936年12月,蒋介石决定前往西安视察军情,要求北路军撤离,以配合对日战争。
但是,在北路军的领袖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带领下,数千军人包围了蒋介石,要求其停止对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批判,并且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彻底动员全国抗日。
张学良认为,唯有民主政治才能让中国彻底动员全国的力量来抗击日本。
二、西安事变的影响1. 弱化了军阀政治西安事变的发生,打破了国民党军阀统治和维持社会和谐的权威,给中国政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2. 增强了全国对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西安事变前后,国共合作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全国各地的抗日运动也越来越激烈。
西安事变后,全国抗日的长期斗争进入了一个带有更为鲜明的全国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3. 前途暗示了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西安事变后,不少革命者意识到,中国的乱象不是因为历史责任重重和天命的安排,而是由于放权不当、对民主政治的排斥和贪腐统治。
中国能否走向强大与复兴,关键在于以新的民主政治为基础。
三、时机因素国民政府内部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国共两党也面临着日本侵略严重的威胁。
就在西安事变期间,日本方面以此为借口,采取了某些行动,此时,全国上下一致认为必须要恢复军队的解放,而决定西安事变的军方领袖恰恰把这种民意体现到了行动上。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这场事件对于全国人民来说,意义重大,并且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