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张老照片:还原西安事变全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2.58 KB
- 文档页数:1
西安事变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共产党中央红军抵达陕北●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
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大致过程●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12月4日,蒋介石携张学良由洛阳到西安,向张、杨摊牌,提出两个办法,要他们作最后的抉择:一个是服从命令,把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投入陕北前线,在其嫡系部队监视之下积极“进剿”红军;一个是如果不愿“剿共”,就将东北军调闽,十七路军调皖,把陕甘让给其嫡系部队。
蒋介石所提出的这两个办法,都是张、杨所不能接受的,他们既不愿再替蒋介石打内战,也不愿让自己的部队离开西北这个根据地,为蒋介石所消灭。
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将军为了最后争取蒋介石能同意联共抗日的要求,12月7日还向蒋介石进行了一次“哭谏”。
不料蒋介石听了勃然大怒,骂张年轻无知,受了共产党的迷惑。
张、杨忍无可忍,才下了“硬干”的决心。
●张学良将军退往西安后,东北军和17路军队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在变面上给蒋介石造成一种假象,认为张、杨是不可能联合起来的,便前往西安。
●当时西安各阶层的广大人民,都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日的主张,中国共产党通过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在知识青年中进行的抗日爱国教育,有力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觉悟和革命热情。
12月9日,西安一万多学生为纪念“一二·九”一周年,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背景: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共产党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一二·九运动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中共遵照共产国际指示确立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两广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便将预备征讨两广的中央师悉数北调,用来剿共,并准备将张学良的部队调离。
然而也因蒋介石的过分自信,仅带少数文武飞往西安,结果西安事变时所有人都被扣留。
东北军剿共遭遇失败: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共产党的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
张学良与中共的秘密接触:1936年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
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
蒋介石撤销张学良职务: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给张学良造成良好的政变条件。
蒋介石召见邵力子,通知大公报社发表对张、杨的弹劾,并撤销职务。
张杨由此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过程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
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邵元冲等人遇难。
西安事变爆发。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南京中央于当晚十一点半,召开中常会及中央政治会议联席会议,决议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
十二月十二日晚间,宋美龄、端纳、孔祥熙共商,当晚乘夜车前往南京。
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的过程西安事变经过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
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
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
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到抵西安,立即调三十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
12月9日,张学良找到蒋介石,张蒋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张学良于当晚决定兵谏。
当晚张学良与杨虎城商议,决定发动兵变。
12月12日晨5时,张杨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
西安事变爆发。
当天,张杨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行孙遗嘱。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企图取蒋而代之,进一步扩大内战。
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调停。
周恩来等向各方面耐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同蒋介石进行谈判,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条件。
25日,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
西安事变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行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上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让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西 安 事 变西安事变概况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时间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被调到西北攻打红军。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领部队到陕北前线“剿共”。
张学良、杨虎城连续几天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都遭到蒋介石的严厉训斥。
7日,张学良再次到蒋介石住处华清池,向他痛陈利害,两人争论了两三个小时。
张学良讲的声泪俱下。
蒋介石最后把桌子一拍,厉声说:“你现在就是拿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改变!”10日蒋介石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决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布动员令。
11日张学良 (左) 杨虎城(右)你知道历史上1936年12月12日这一天发生什么事情了吗?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面对各阶层不一样的态度,张学良、杨虎城作出了怎样的决定?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
12月12日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
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邵力子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
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西安事变引起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极大震惊。
国民政府内部在对待事变的问题上意见不一。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10张老照片:还原西安事变全过程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杨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图为:1936年10月5日,毛泽东、周恩来给张学良写信,建议国共两党谈判订立抗日救国协定。
图为周恩来、叶剑英与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在红军驻西安联络处合影。
图为蒋介石在西安的住所,华清池的五间厅。
图为事变发生现场的环境,蒋介石华清池行馆的墙壁上,留下了枪战的血迹。
图为蒋介石被扣留的山崖,山崖上留下了国民党军政人员所书写的“蒋委员长蒙难处”,是西安事变后的第一现场照片。
1936年12
月13日,西安事变第二天《西北文化日报》发布了“西安事变”的消息。
西安事变后第三天,张学良阅读蒋介石的顾问端纳带来的宋美龄的亲笔信。
西安事变发生后,宋美龄搭乘飞机赶来西安,下机时满面愁容.。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和宋美龄返回南京,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接机。
图为周恩来从西安回到延安时受到毛泽东等的欢迎。
左起:秦邦宪、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肖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