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空缺的原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6.94 KB
- 文档页数:2
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及翻译方法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是指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词汇上的差异,即汉语中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者英语中有的词汇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这种现象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不同,汉语和英语中有些词汇是汉语文化的特有词汇,而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二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同,汉语中有些词汇可以用一个词表达,而英语中可能需要几个词才能表达出来。
针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翻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采用拆分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拆分成英语中的几个词,以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二是采用描述法,用几个英语词描述汉语中的一个词;三是采用拟人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比喻成英语中的一个词;四是采用拟物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比喻成英语中的一个词。
总之,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翻译方法,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浅谈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摘要: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文化的演变过程。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词汇空缺这一语言想象凸显。
通过对词汇空缺特点的对比,从词汇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词汇空缺现象。
关键词:文化空缺现象词汇空缺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尔(edward spair)指出:“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的表达形式。
”文化差异通过词汇来体现,任何语言都能反映某种文化的特征。
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文化的产生与演进的过程,而语言和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关系,又明显地表现在词汇方面(戴昭铭,1996)。
二、空缺现象空缺顾名思义就是空白,它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出现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
它是指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文化现象在另一个民族里不存在。
正如俄罗斯语言学家ю.索罗金等人所描述的,在原语中存在的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易于误解的东西,导致异族文化的空缺(王秉钦,2007)。
因此,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对语言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
三、基于词语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空缺现象1.人名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因而孕育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赋予了人名极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名揭示了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轨迹。
它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宗法伦理的等级观念。
这是从周代开始的长子继位的宗法制度,其中“姓”代表的是宗族群体,体现了血缘关系,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有以帝王为姓(如李);还有以职业为姓(如石、陶,等等)。
而西方人热衷于以自然现象为姓(snow,frost,etc.),或者选择颜色词汇为姓(red,white,black,etc.),甚至以动物词汇为姓(fox,lamb,etc.)。
在中国社会,有的按一个人生辰八字取名,这和古代相传下来的五行学说是相关的;有的名字则由父母的姓氏组合而成;有的根据事件命名(如国庆,援朝,等等)。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一)摘要]文化差异造成的英汉语言的词汇空缺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
因此了解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更为有效地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本文通过对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言词汇空缺翻译策略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并突出表现在词汇层上。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民族文化及各民族实践活动的特异性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会表现为“词汇空缺”。
因此,在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必须考虑各种语言的个性和词汇的空缺现象,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词汇空缺的涵义及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词汇空缺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空缺。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常吃的“馒头”、“腊八粥”等在西方国家就从未有过,于是英语没有对应的词汇;而“pizza”、“turkey”等中国从未有过,因此在汉语里没有与其对应的词汇。
再如,汉语中用“月下老人”象征媒人。
而在英语的众神谱中,却没有这样一位老人。
英语中主司爱情之神是美艳绝伦的维纳斯和调皮、喜欢恶作剧的丘比特。
这两个颇具异族情调的爱情之神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仍然是一个词汇空缺。
同样,反映汉语民族文化的事物或概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存在着空缺,如“风水”、“红包”、“有喜”、“中举”、“贱妾”、“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
英语翻译:浅谈词汇空缺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
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 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
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之说,其中“盘古”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
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
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为世人所接受,所有融.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yang等等。
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
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在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
汉语中的“笋”子只能翻译成“bamboo-shoot”。
浅析汉英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盛婧威海职业学院[摘要][关键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汉英两种语言在相互交际中不断碰撞,出现了许多词汇空缺现象。
本文着重介绍了此两种语言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并就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做了一定的总结。
汉英语言词汇空缺原因影响俄国Г.В.Быкова认为空缺的实质是语言体系内部构成和不断发展的成分,是每一个语言系统本身的必要组成成分,是“存在于观念中的内容以零词位的状态在词汇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潜在词汇单位”。
[1]因此文化共性越多,词汇空缺就越少;反之,文化共性越少,词汇空缺就越多。
同作为源远流长而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英语和汉语均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拥有大量的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直接客观反映该语言国家的独特文化的文化负载词。
这类词,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是很难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的。
在其他语言民族中,也很难找到与该事物概念意义相对应的符号,这种文化词汇的空缺,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
因此在英汉这两种文化差异极大的语言在相互交际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词汇空缺现象。
(一)生活环境的差异。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之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
当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中不存在,也就不会在其语言中有相对应的概念,因此就会产生词汇空缺。
正如F R Pa lme r 所指出的,“Th e w o rd s o f a la n g u ag e of te n re fle c t n ot s o mu ch th e re a lity o f th e w o rld ,b ut th e in te re sts o f th e p eo p le w h o s p ea k it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英汉词汇空缺的原因分析晁 雯(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 要]一个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在其他民族文化中经常体现为空白。
词汇空缺是这种空白的表现之一。
词汇空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价值观念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分析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灵活处理词汇空缺问题,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词汇空缺;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302-02[收稿日期]2009-03-15[作者简介]晁 雯(1984-),女,山东峄城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和汉语为世界两大主要语言,在当今世界在一定意义上说分别代表着差异巨大的西方和东方两种文化。
英语和汉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词汇。
这些词汇中有许多代表着各自语言文化特点的成分,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色彩。
它们在对方的语言中大都处于空缺状态。
近几十年来,该术语广泛应用于跨语言对比研究中,被许多国外学者用来描述和揭示不同语言在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民族差异成分。
因此,许多学者对词汇空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词汇空缺的分类,以及如何处理词汇空缺问题,单纯研究其产生原因的却很少。
空缺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及时发现文化空缺现象,而对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则可以有效地预防或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对其进行界定,深入分析其成因。
一、词汇空缺现象空缺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本是指机体组织中的“陷窝”,后来引申为“空白”、“遗漏”。
空缺现象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
由于彼此文化之间的差异,一种语言里的某些词汇成分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或契合的词,有人称这种情况为词汇空缺。
例如:如果我们对《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一无所知,我们便无法理解“Old asMethuselah ”,“Pandora ’s box ”,更不知道现在分别用来指代“寿星”、“罪恶之源”,而这些在汉语言中则存在着空缺。
又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九”和“三伏”是我国农历上的节气,“三九天”和“三伏天”分别指一年中天气最冷和最热的两个时期,这是汉语所独有的,在英语语言中同样存在着空缺。
词汇空缺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空缺在语言中的体现。
文化共性越多,词汇空缺就越少;反之,文化共性越少,词汇空缺就越多。
二、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它是随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演化而逐渐丰富起来的,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并突出表现在词汇层面上,它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
人们往往由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给语言赋予不同的含义。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从价值取向来看,汉语文化是群体取向的,讲求集体主义,而英语文化是个体取向的,讲求个人主义。
《现代汉语辞典》对个人主义这个词的解释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
[1]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东西方人对一些词的概念及其褒贬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导致了individualism 这个词在西方社会是褒义词,而在汉语中为贬义词。
从文化取向来看,中国文化属人文文化,重人论,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
汉语中常用“鄙人、寒舍”等词,但单单译为I ,y our house 等根本反映不出其内涵意义,因为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谦词。
而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论,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
中国人认为的隐私同英美人眼里的privacy 的内容差别很大。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老百姓常见的建筑物是教堂203(church),由于教堂里通常没有可以供耗子吃的食物,教堂内耗子则经常挨饿,所以英语里产生了这样一句习语as poor as the church m ouse,相当于汉语中的“一贫如洗”或“穷无立锥之地”。
由于西方人都相信确有上帝、天堂、地狱等,所以在其语言中遗留下许多反映宗教信仰的习语。
例如,英国人常用的骂人语G o to the hell和Damn y ou(该死!该死的东西!)。
在中国,佛教比较流行,老百姓常见的建筑物是庙宇(tem ple),因此汉语中就有不少借用庙宇、和尚、佛等作比喻的习语。
中国人常常念道:“菩萨保佑”或“上天保佑”,以菩萨、天为崇拜的偶像,这也是佛教影响中国的结果。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英、汉语言是使用这两种语言的社会成员不同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
而英、汉民族这两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了英汉语言社会成员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例如英语民族人们以“狮子”为百兽之王:Lion is the king of animals。
而汉语则以“虎”为百兽之王,例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在表示自然力和宇宙方面,汉语中有些传统的古老的词。
比如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很大一部分在英语中都没有相对应的词,“雨水”、“惊蛰”等节气,只能被翻译成Rain Water,Waking of Insects。
而这种译法若不附加必要的解释,西方人会很难理解。
(四)地理环境的差异地域上的差异,使得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从而表现在各自对方中的词汇空缺或概念空缺。
例如,“泰山北斗”、“付诸东流”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地域色彩的成语是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词汇的。
同样,英语中的When D over and Calais meets(比喻绝不可能的事),D over(多佛,英国港口),Calais(加来,法国港口)等带有英美地域色彩的习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对等词语来表达。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因此汉语中借助山来表达意义的词有很多。
例如:“开门见山”,“东山再起”等,然而这里的山并不真正存在“m oun2 tain”本义。
而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十分发达,人们出于对海的感情早就了一大批与“sea”、“fish”有关的联想意义的词,例如:“take the sea(择业)”、“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 wim(别班门弄斧)”等。
(五)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的发展直接起因于历史情况。
中国封建社会的时期很长,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对旧官僚们更是深恶痛绝,因而产生了许多深刻揭露封建制度的丑恶现象和对反动官僚统治表示反抗的习语。
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官架子”、“官官相护”等。
在英国历史上,英语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形成现代语言的,比法语和意大利语都晚。
由于当时许多英国学人以拉丁语著书,再加上在此之前,古代和中古英语时期的英国受外来民族侵略或征服比较频繁,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大,所以源自拉丁语、法语的英语成语非常多。
如,Art is long,life is short (生有涯而知无涯[来自拉丁语:ars longa,vita brevis est])。
三、研究词汇空缺现象的产生原因的意义词汇的空缺现象影响着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通过对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学习者了解相关语言的文化背景,掌握造成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明白其内涵,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会避免产生错误,使交流更加顺畅,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我国的外语教学实践中有力地证明:“文化真空”中教或学外语都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一门外语。
而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正是在对不同语言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世界,更有利于我们向西方国家展示我们的文化魅力,促进中西方之间的交流。
语言的空缺也表明了语际翻译不仅仅只是语言符号的诠释或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
而语言空缺实际上就是文化空缺现象,它是原语民族和译语民族不同文化积淀在各自语言中的呈现、互为对立并使得译文无法再现原文与原语文化的特定关系。
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时必须要了解语言对文化的传递,以达到在语言学习中的融会贯通。
四、结 语综上所述,由于各国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存在,英汉语言中大量存在着词汇空缺,了解这种“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更为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跨语言沟通的前提。
深入探讨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对于研究词汇空缺的处理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空缺理论的应用性很强,它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预防、消除、尊重和理解异文化中存在的不对应或不存在的空缺现象,从而在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合作交流中取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5).[3]靳瑞华.从词汇空缺的角度看可译的相对性[J].聊城大学学报,2004,(5).[4]李向东.空缺现象与空缺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 2002,(4).[5]刘 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J].外语与外语研究,2005,(7).[6]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赵文学,杨 敏.英汉词汇空缺类型及成因的文化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5).[责任编辑 唐 音]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