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社会嘉兴经济文化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96.49 KB
- 文档页数:4
话说嘉兴之四嘉兴的历史沿革 2006年04月21日浙江在线嘉兴频道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
春秋时,此地名称为“长水”,因出产果中珍品槜李故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吴越文化在此交汇相融。
战国时,划入楚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
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
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
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因“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改称嘉兴,此后“嘉兴”的地名沿袭至今。
两晋、南北朝时,嘉兴的农耕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
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
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
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因吴越王钱元瓘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
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
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
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
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
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
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
参观嘉兴农民艺术馆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嘉兴农民艺术馆是一个展示中国传统农民文化和艺术的博物馆。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农民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博物馆内展示了大量中国传统农民艺术品,包括民间织锦、陶瓷、雕塑、木刻等等。
这些艺术品虽然在技术上不如宫廷艺术那么高超,但却充满了朴素和粗犷之美。
同时,这些艺术品也跟中国农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参观嘉兴农民艺术馆的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劳动精神。
他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和原材料,创造出了无数美丽而实用的物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这些艺术品也体现了农民的劳动精神,他们为了生计而劳作,为了自家和社区的美好而奋斗。
总之,参观嘉兴农民艺术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农民文化和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应该珍视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它们,传承它们,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作用。
浅谈嘉善历史沉淀下的浜溇文化嘉善,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东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
这里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其中所蕴含的浜溇文化更是别具特色。
镶嵌在江南水乡的嘉善,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了灿烂绚丽的浜溇文化。
浜溇文化是嘉善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融合了水乡风情、江南民俗、古城风貌等丰富元素,成为了嘉善的一张独特名片。
本文将从嘉善的历史沉淀和浜溇文化的内涵中展开,浅谈嘉善历史沉淀下的浜溇文化。
一、嘉善的历史沉淀嘉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嘉善属越国的一部分。
古代文献中也曾有关于嘉善的记载,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嘉善之会”。
在中国历史上,嘉善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物产资源,成为了南北交通的要冲地带,历史上曾是繁华的商业重镇。
到了宋代,嘉善地区成为了专门进行海运贸易的商埠,这也为后来的浜溇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嘉善的经济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也进一步丰富了嘉善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历史变迁和发展,为嘉善的浜溇文化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二、浜溇文化的内涵1. 水乡风情因地理环境而言,嘉善处处充满了浓浓的水乡风情。
水乡文化是嘉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形态。
嘉善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渠纵横,水域相连,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嘉善独特的水乡文化。
来到嘉善,无处不可感受到水的存在。
小桥、流水、人家,青瓦白墙,这些都是充满了江南水乡特色的元素。
而水乡文化也渗透到了嘉善的人们的生活之中,各种水上活动、水乡特色美食、水乡特色建筑等,都成为了浜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江南民俗浜溇文化中还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江南民俗。
江南地区素有“人文荟萃”的美誉,这里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嘉善的民俗文化形态多样,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比如一年一度的龙舟赛、乡村庙会、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活动,都展现了江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浅谈浙江的四个区域浙江省名取之钱塘江,而由钱塘江为界浙江也可为浙东与浙西两大区域,浙西即杭州、湖州、嘉兴,浙东为宁波(含舟山)、绍兴、温州、台州、金华、丽水、衢州。
而按历史的关联度来分,浙东又可分宁绍、温台、金丽衢三个部分。
由此而来,浙江进一步可细分为:杭嘉湖、宁绍、温台、金丽衢四个部分。
本文将结合历史、文化、经济等角度,详细阐述这四个区域。
一杭嘉湖——温文尔雅即: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南和上海一样,属于吴文化区,所谓的浙江的鱼米之乡实际上就是这块地方。
此地的史前文明比较发达,杭州"良诸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具重要意义。
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杭嘉湖地区才子文人辈出,这其中又以词人居多,有人统计过,宋代籍贯可考证的词人有800多人,浙江就有216个,占据了4分之1强,远远地超过所有的地区,元代与明代的词比较低糜,清代的词坛又达到高潮,而浙西词派在此曾经统治词坛数百年,由于此区域历所受的为吴文化,故历史上所出多为温文而雅类型的文人居多,如周邦颜,袁枚等,到了近现代,这里同样也是院士,学者的摇篮,有茅盾,丰子恺,徐志摩以及金庸等,这个地方的院士人数达到131位,其中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陈省声、黄昆等大师。
不过这里虽贵为吴地,然而却也受到了不少越文化的滋润,悲壮慷慨之士也出过不少,比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章太炎以及龚自珍等。
论人文教育,浙西一代可能是浙江所有地区中最为鼎盛的,历代的望族不少,象湖州以沈约为代表的沈氏家族,杭州的钱氏家族,这些家族世代出的都是读书种,文化人。
然而浙西在思想领域的建树应该却要落后于浙东一代不少,这可能是因为地理条件的优越造成人的守成,由此思想也得到束缚的缘故吧。
而此地除了杭州以外,民营企业大多都不成火候,实际上杭州的民营大企业多是来自萧山的,而萧山原属于浙东的绍兴。
这跟其思想上保守,不够大胆突破常规,或多或少也有些关系吧。
在农业经济时代,这里曾为天堂般地鱼米之乡,千年富裕,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历史文化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
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此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
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时为吴越战争之地,称檇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由拳、海盐两县。
三国吴时,因野稻自生,
更名禾兴,旋称嘉兴,至今已有1750多年。
唐代以来,嘉兴一直为富庶繁华之
地,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1921年,“一大”在南湖红船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庄严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嘉兴历代名人辈出,仅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文坛巨匠茅盾、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大师
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师,现有嘉兴“两院” 籍院士39名。
有关血印禅寺的传说:据清康熙《嘉兴府志·艺文》“血印禅僧传”记述: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嘉兴时,抢掠妇女数十人囚于岳王祠中,词中和尚仗义营救,被清兵乱箭射死,血沁入石,留下痕迹。
但到清代中期,在俞樾等人所著笔记小说中,将故事背景写成在明嘉靖年间倭寇扰犯时。
民国14年(1925)建血印禅院,并勒碑赞颂血印僧反抗倭寇的不屈精神。
现在寺庙里的关于血印禅寺来源就是采用此说。
民国35年,诗人易君左来此凭吊,留下一副对联:川流不息,挺一身保数百人安全,纵遭惨死何妨?智仁勇信真兼备;血印犹存,修三塔留千万年业绩,早自破空飞去,贪嗔痴爱了无痕。
良渚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文化,它对社会发展
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农业发展:良渚文化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以
犁耕和耙耕为主要特征的耕作技术,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 手工业发展:良渚文化的手工业非常发达,特别是在制陶、玉
器制作、丝绸纺织等方面,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城市文明:良渚文化的古城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后来的城市文明发展
奠定了基础。
4. 宗教信仰:良渚文化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特别是在玉器制作
和祭祀活动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
5. 文化交流:良渚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文化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良渚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引言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4500年。
它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的杭州市、杭州市余杭区、湖州市等地,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早进入文明阶段的代表之一。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良渚文化的讲座,深入了解这一古老文化,感受其独特魅力,收获颇丰。
二、讲座内容概述此次讲座由著名考古学家、良渚文化研究专家主讲,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良渚文化的发现与发掘2. 良渚文化的地理分布、年代与分期3. 良渚文化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结构4. 良渚文化的宗教信仰与艺术5. 良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心得体会1. 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此次讲座,我对良渚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了解到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良渚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史前文化研究的重要空白,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证据。
2. 良渚文化的独特魅力良渚文化具有以下独特魅力:(1)精美的玉器:良渚玉器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的瑰宝。
其中,玉琮、玉璧、玉钺等器物,展现了良渚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2)宏大的城址: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城址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展现了良渚人高度的组织能力和智慧。
(3)独特的宗教信仰:良渚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自然崇拜色彩,反映了良渚人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4)丰富的文化内涵:良渚文化在玉器、陶器、石器等方面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良渚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
3. 良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良渚文化作为我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讲座中,专家提到,良渚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加强:(1)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继续发掘良渚文化遗址,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内涵。
(2)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对已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进行保护与修复,使其得以传承。
(3)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良渚文化。
嘉兴文化读后感到了嘉兴,初看起来,也是京杭运河、遍地水乡,徽派建筑,似乎和苏杭差不多。
仔细的瞧瞧,会发现有许多不同。
地处吴根越角的嘉兴,文化兼具吴越的特点,越韵吴风;又处于京杭运河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使得嘉兴的文化不同于苏杭。
苏州更多的传承了吴文化;杭州却看起来带有中原的印记,毕竟是多年的古都嘛。
嘉兴文化的特殊气质,在月河街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我的体会,去嘉兴,除了南湖,逛月河街,是必须的,目的不在于水乡,而在于嘉兴文化的品读。
月河街有一个嘉兴灶头画艺术中心,很容易看见。
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这里面是啥东东,进去看了才知道是壁画。
嘉兴,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横贯嘉兴的古运河孕育了这吴根越角之地流淌不息的水乡文化。
这种文化,首先得说说这里的灶头画,我在其它地区从未见过,我的家乡也就是在灶头贴一张灶王爷的画像而已。
嘉兴地区农村“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
这个画就是灶头画,它是画在灶壁上的一种壁画。
毕竟是鱼米之乡,家家富裕,每天不愁米下锅,自然会产生灶头上也要妙龙画凤的雅兴。
贫困地区,三块石头支口锅,哪有啥灶头,更别说灶头上的画了。
灶头是民居建筑的一部分,由灶头衍生的灶头画,是嘉兴匠人独特的技艺。
在嘉兴地区,乡村农户新建一所住房,必在厨房中新建一座用来做饭烧菜的灶头。
而且,不论灶头是什么形状,从灶山、烟箱到灶身都画满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配有不同内容的文字,这种由民间泥水匠在灶头砌毕后,信手用水墨颜料绘于灶头上的璧画,赋予了土灶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就是嘉兴独特的灶头画,薪火相传的民俗文化。
到了嘉兴,初看起来,也是京杭运河、遍地水乡,徽派建筑,似乎和苏杭差不多。
仔细的瞧瞧,会发现有许多不同。
地处吴根越角的嘉兴,文化兼具吴越的特点,越韵吴风;又处于京杭运河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使得嘉兴的文化不同于苏杭。
苏州更多的传承了吴文化;杭州却看起来带有中原的印记,毕竟是多年的古都嘛。
嘉兴文化的特殊气质,在月河街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与经济发展揭示古代农耕社会的繁荣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江苏省湖州市吴兴区夜市山东麓的一处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丰富的文物和人类遗骸,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之一。
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与经济发展,进一步展示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繁荣景象。
一、农业的发展河姆渡文化的农业发展是古代农耕社会繁荣的重要标志。
根据遗址出土的文物和考古学研究,可以确定河姆渡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他们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农耕技术,如水稻的种植和灌溉系统的建设,使得农业产量大大提高。
大量种子的发现也证明了他们对农作物的培育和选育。
在农业开发方面,河姆渡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耕地整理和水利工程建设。
通过筑堤、开沟、修渠等工程,他们成功地改善了土地质量和水源供应,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些农业发展的成就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还为其他经济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的繁荣河姆渡文化的农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大量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工艺品表明,河姆渡人的手工业非常发达。
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陶土资源,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陶器,如陶罐、陶盆、陶碗等。
这些陶器不仅在生活中起到了实用的作用,还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品,远销至其他地区。
除了手工业,河姆渡文化还有着丰富的渔猎资源。
附近的湖泊和江河提供了丰富的水产,使得渔业成为了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同时,河姆渡人还通过猎捕野生动物获取肉类和皮毛等副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另外,河姆渡文化还发展了交通和贸易。
出土的大量海贝壳和玛瑙等贵重品物证明了河姆渡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
他们通过水路和陆路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换和交易,使得文化、技术和商品得以广泛流通和传播。
三、古代农耕社会的繁荣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与经济发展揭示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繁荣景象。
通过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河姆渡人创造了富饶的农田和丰富多样的工艺品,使得社会发展得以加快。
他们的农田耕作技术和水利工程建设经验,为后世的农耕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钱塘江史前文明史纲要蒋乐平【期刊名称】《南方文物》【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12页(P86-97)【作者】蒋乐平【作者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版图中,钱塘江所在的浙江归属长江三角洲,这也影响到史前社会的认识领域。
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其著名的文化区系“六大板块”划分中,浙江属于“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地区”。
这一概念的地域内涵是以太湖为中心的苏浙沪,文化内涵则试图以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为纲鉴,钱塘江以南的河姆渡文化以模糊的方式与马家浜文化捆绑在一起。
这种模糊方式的选择,与近现代人文地理有关,与二三千年前的吴越“同俗”有关,与史前时期钱塘江南北考古学文化的共性因素有关,当然,也与考古资料的时代局限性有关。
钱塘江发源于浙皖边界、杭州湾入海,属于独立的流域,并不从属于长江水系。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时间愈晚近,与长江下游的文化关系愈近;反之,空间距离愈远,则文化关系亦相对疏远,例如,金(华)衢(州)相比嘉(兴)湖(州),与上海、苏南的文化关系要远得多。
地域文化关系的准确梳理,必须把住时间、空间中的历史节点。
远与近,与距离有关,与交通方式有关、与文化的走向有关;远与近,是衡量历史步伐的一种测距。
选择钱塘江作为整理浙江史前史的立足点,是因为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发掘与研究,确信钱塘江作为浙江文明源头的地位。
钱塘江通过太湖与以江淮文明为主体的异域文化交流、碰撞,创造出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良渚文明与吴越文明。
碰撞需要有自己的力量,我们找到了钱塘江文明之源。
良渚文明与吴越文明依托于原生文明的质量与生命力。
一、地理概况浙江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自北而南分成三支。
北支自浙赣交界的怀玉山,向东构成浙江的天目山脉、里岗山脉;中支从浙闽交界的仙霞岭,向东北延展成天台山、四明山和会稽山脉,天台山脉自西往东北没入海中,构成舟山群岛;南支由浙闽交界的洞宫山脉,向东北伸展为南雁荡山脉,过瓯江称北雁荡山脉、括苍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