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试之散文阅读: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 格式:docx
- 大小:17.24 KB
- 文档页数:2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 2014.4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6题。
有一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
奇峰巨顶自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他们也要上去站一站,“倚槛苍茫千古事,①”,临风凭栏,感慨一番。
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爆满。
王勃的《滕王阁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崔颢的《黄鹤楼》、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带来不羁与宏放,带来对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
因此于诗家墨客而言,“高处”具有强烈的召.唤力,成了【】千年的诱惑。
然而,“登高”又并非文人独嗜,百姓对此亦兴味索...然.,尤其在九九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更是乐此不疲....。
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
古人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了名胜。
“江南三大楼”之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皆受驱于重阳雅集、登高览景的欲望,一旦矗起,则声名大噪....,“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因为古人认为自己是自然之子,他们的心目中有“高”,他们崇高、尊高、仰高。
从“登高”意义上说,“重阳”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1.填入文中两处【】内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风糜良辰怆.然(chuànɡ)召.唤(zhāo)B.风糜良晨怆.然(chuānɡ)召.唤(zhāo)C.风靡良晨怆.然(chuānɡ)召.唤(zhào)D.风靡良辰怆.然(chuànɡ)召.唤(zhào)2.文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兴味索然 B.乐此不疲 C.游目骋怀 D.声名大噪3.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横线①处,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3分)A.天开美景风云静 B.过江多少六朝山C.爽气西来两袖青 D.座揽清辉万川月4.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既是感悟生命、孜求彻悟的仪式,又是放牧视野、抒发情怀的方式。
【精品】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
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
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
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
①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善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②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里的满足。
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
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奥/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③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辑的残骸;④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告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南美洲人坐拥群山,多少憧憬异域的智者于峰峦外探寻出路,于是成就了烛照人类的《百年孤独》。
诚恳(淡然/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放逐)。
(取材于余秋雨的《废墟》)1.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灼(zhuó)伤B.偌(nuò)大C.怆(chuàng)然D.憧(chōng)憬2.(小题2)文段画线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3.(小题3)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深奥诀别淡然驱逐B.深沉告别坦然放逐C.深沉诀别坦然驱逐D.深奥告别淡然放逐4.(小题4)文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依次被替换,其中有误的一项是A.心惊胆战B.平心静气C.百般无奈D.前倨后恭5.(小题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离骚》。
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2015.5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完成1-7题。
1.从下列选项中,分别为“材料一”、“材料二”选择恰当的标题。
(2分)A.历史问题没有恣意行事的空间B.彻底反省侵略历史才有光明未来2.“材料一”是围绕什么核心话题展开评论的?请概括作答。
(4分)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战后日本政治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
作者为日本指明了怎样的方向?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作答。
(4分)4.“材料一”第四段中说:“日本国内始终存在不肯承认侵略战争责任的政治势力”,请按时间顺序举出“材料一”、“材料二”中形象化概括的事实。
(6分)5.“材料二”中引用了1943年至2008年间(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一系列拥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4分)6.我国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请为阅兵式写一条宣传标语。
要求:简明得体,字数在8到20之间。
(2分)7.“编者按”是编辑人员对报刊刊载文章的编辑。
“编者按”可以交待作品背景,强调作品要点,表明编者的意见和态度等。
请给“材料一”或“材料二”写一个“编者按”,80字左右。
(4分)【材料一】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在这样一个反思历史的关键年份,亚洲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深重苦难的国家发出了共同的正义之声,纷纷要求日本在历史认知方面秉持负责任的态度。
早在今年年初,美国驻韩国大使、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都对外公开表示,希望安倍政府能够继承“村山谈话”。
对于探寻应当如何认识当年那场战争的性质,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面向未来,思考村山富市20年前的谈话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战后,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殖民地统治的责任进行追究,是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的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战后日本社会围绕历史问题的种种争论,也深深影响了东亚乃至国际政治。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2015.5语文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完成1-7题。
1. 从下列选项中,分别为“材料一”、“材料二”选择恰当的标题。
(2分)A. 历史问题没有恣意行事的空间B. 彻底反省侵略历史才有光明未来2. “材料一”是围绕什么核心话题展开评论的?请概括作答。
(4分)3.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战后日本政治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
作者为日本指明了怎样的方向?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作答。
(4分)4. “材料一”第四段中说:“日本国内始终存在不肯承认侵略战争责任的政治势力”,请按时间顺序举出“材料一”、“材料二”中形象化概括的事实。
(6分)5. “材料二”中引用了1943年至2008年间(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一系列拥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4分)6. 我国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请为阅兵式写一条宣传标语。
要求:简明得体,字数在8到20之间。
(2分)7. “编者按”是编辑人员对报刊刊载文章的编辑。
“编者按”可以交待作品背景,强调作品要点,表明编者的意见和态度等。
请给“材料一”或“材料二”写一个“编者按”,80字左右。
(4分)【材料一】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在这样一个反思历史的关键年份,亚洲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深重苦难的国家发出了共同的正义之声,纷纷要求日本在历史认知方面秉持负责任的态度。
早在今年年初,美国驻韩国大使、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都对外公开表示,希望安倍政府能够继承‚村山谈话‛。
对于探寻应当如何认识当年那场战争的性质,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面向未来,思考村山富市20年前的谈话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战后,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殖民地统治的责任进行追究,是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的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战后日本社会围绕历史问题的种种争论,也深深影响了东亚乃至国际政治。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北京是世界文化名都,它众多的文化古迹,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其实,北京的自然遗产,特别是植物多样性,也是世界其它名都难以相比的。
《北京植物志》(1992年第3版)共收入维管植物169科,898属,2088种。
北京作为都城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由于人口聚集,周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现有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距离城区较远的山区破坏程度较轻,植物种类保存较多,如房山上方山,门头沟东灵山和百花山,延庆松山,怀柔喇叭沟门和云蒙山,密云雾灵山,对这些地区应加以特别的保护。
北京在气候上处于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在自然地理上处于黄土高原向海河平原的过渡。
这里既是许多暖温带植物以及具热带亲缘的喜温暖的植物分布的北界,也是中温带东北南部许多植物分布的南界。
目前在低山平原地区仍可找到大量具热带、亚热带亲缘成分的植物。
多种落叶阔叶灌丛成片地出现是目前北京山地植物多样性的特色。
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无论溪边或旱坡,都出现了多种落叶阔叶灌丛,这在其它地方很少见到。
而京西和京北山区的突出特点是,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顶或近顶的“夷平面”上,分布着以多种杂类草为主的亚高山草甸。
亚高山草甸野生草木花卉繁多,不同的时序,不同植物开着不同颜色的花,花色交映,五彩缤纷。
如东灵山和百花山,都有大量可供观赏的花卉,仅百花山中观赏植物就有300余种。
古籍记载:“无名花草,遍山取妍,三时不绝,故为百花山。
”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莲花尤其引人注意。
北京植物区系中有一定数量的种类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等中心,生产和生活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而交流频繁也给外来植物的入侵带来了便利。
这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还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北京在保护好文化遗产之外,保护好独特的自然遗产,意义重大。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清明节“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
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
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
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
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
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
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1天。
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时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
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
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
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俢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
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1. 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
(3分)2. 材料一最后两段所引用的文史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3. 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3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刘贤冰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
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
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
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
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
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
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
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
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
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
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
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
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
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城市是农村的纪念碑刘贤冰?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阅读答案城市是农村的纪念碑刘贤冰①好久没有回家乡了。
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庄,是一剂良药,须得准时服用。
想必是,在野外里耍大的孩子,即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份涣散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
这些年,思念农村,未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许是一种间歇性痛灶,并且,其频次随年纪的增加而增加。
②这类思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
思念一个人,是能够有所依靠的,所谓睹物思人,起码给思念留了个出口;并且,还有现代通信工具帮助。
但是,在喧哗的城市里思念农村,就如笼中之鸟思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照,全部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隔断,只剩下浮躁的思绪。
我能够给家乡的亲人通,但是,农村是一个会合观点,是一部完好的童年历史。
我的思念,又怎能经过一根线真实到达农村的心里呢?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样建筑物迎面而来,马路两旁的光景迅速移开。
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完全地给我的眼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认为,那些物体移开以后,我会看到我所熟习的野外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空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认识,城市在不断地讨好我。
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化着色彩,让各样车辆像池塘里的鱼同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
它所有的妄图,就是让我忘记农村。
但是,城市的表演,其实不切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农村的关系,这只好增加我对农村更为深切的思念。
⑤每日,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闲步,看城市上空有时飞过的小鸟,端详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找寻对于村庄的蛛丝马迹。
由于我一直不愿相信,城市会将农村完全地掩埋,将农村完全地阻断⋯⋯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眼光无心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
我深信,我找到了农村!切实地说,我发现了农村的名字。
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层层地写满了农村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固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农村,也意味着一群村夫的远徒⋯⋯我忽然感觉,那块站牌,不就是消失了的农村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播放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农村的名字,忧如在呼唤着农村的亡魂。
资料概述与简介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 2015.4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1.(3——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如全抄第一段或答“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 得2分。
2.(3分)“清明”吸纳融合了寒食、上巳二节的习俗,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
如答“上巳节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得2分。
3.(3分)立春 立夏 秋分(每点1分) 4.(3分)C 5.(6分)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
第二问: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
(2分)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
(2分)(意思对即可)6.(3分)清明时节,古人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
(意思对即可) 7.6分)要点:清明节踏青、修禊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2分)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生命清明;(2分)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
(2分)(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11小题,共42分。
8.(3分)C 9.(3分)①赞扬美好的;②美好的心灵;③喜欢(爱好)阅读 10.(4分)(1)穷神尽相:《水浒》描写人、事、物和日常生活细节,摹形传神,淋漓尽致。
(2分)(2)不可枚举:《儒林外史》刻画的人物数量多、类型多样(性情心术多样)。
(2分) 11.(3分)A 12.(313.(6分)评分要点:观点鲜明1分,论据可靠(要结合名著内容)2分,分析合理3分。
14.(5分)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每断对2处得1分,当断不断扣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满5分为止。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2015.5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完成1-7题。
1.从下列选项中,分别为“材料一”、“材料二”选择恰当的标题。
(2分)A.历史问题没有恣意行事的空间B.彻底反省侵略历史才有光明未来2.“材料一”是围绕什么核心话题展开评论的?请概括作答。
(4分)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战后日本政治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
作者为日本指明了怎样的方向?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作答。
(4分)4.“材料一”第四段中说:“日本国内始终存在不肯承认侵略战争责任的政治势力”,请按时间顺序举出“材料一”、“材料二”中形象化概括的事实。
(6分)5.“材料二”中引用了1943年至2008年间(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一系列拥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4分)6.我国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请为阅兵式写一条宣传标语。
要求:简明得体,字数在8到20之间。
(2分)7.“编者按”是编辑人员对报刊刊载文章的编辑。
“编者按”可以交待作品背景,强调作品要点,表明编者的意见和态度等。
请给“材料一”或“材料二”写一个“编者按”,80字左右。
(4分)【材料一】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在这样一个反思历史的关键年份,亚洲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深重苦难的国家发出了共同的正义之声,纷纷要求日本在历史认知方面秉持负责任的态度。
早在今年年初,美国驻韩国大使、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都对外公开表示,希望安倍政府能够继承“村山谈话”。
对于探寻应当如何认识当年那场战争的性质,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面向未来,思考村山富市20年前的谈话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战后,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殖民地统治的责任进行追究,是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的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战后日本社会围绕历史问题的种种争论,也深深影响了东亚乃至国际政治。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
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
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
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
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
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
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
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
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
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
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
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
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
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
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
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
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
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
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
C.“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作者巧妙插入广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的感觉。
D.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心灵的归宿,更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
2.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分)
3.阅读①~④段回答:(6分)
(1)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2)第④段为什么要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
4.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