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生态危机与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64.04 KB
- 文档页数:3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区,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河西走廊农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转型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解决之道。
一、现状分析1.资源条件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气候条件恶劣。
该地区还存在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地理环境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产业结构河西走廊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
畜牧业也是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依赖程度较高,缺乏多元化发展。
3.技术水平河西走廊农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不充分。
4.市场销售河西走廊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依赖于传统的粮食流通渠道,主要面向当地市场和周边地区,缺乏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
由于产量大、资源匮乏,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二、转型困境分析1.农业生产矛盾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河西走廊农业生产面临着种种困难,其中包括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匮乏、干旱缺水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2.缺乏技术支持3.农产品营销问题4.生态环境压力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漠化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农业生产方式的单一化和传统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利用,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转型发展对策针对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和水资源匮乏的特点,应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深化农业产业化河西走廊农业应加快农产品加工升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生产基地。
由于长期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一直是该地区的短缺资源。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西走廊的水资源状况愈发严峻。
河西走廊水资源的稀缺性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长期以来,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供水等多个方面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河西走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严重挑战。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遭受着严重威胁。
对河西走廊的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才能有效保护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河西走廊的水资源,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前水资源的现状,提出合理有效的保护对策,促进河西走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研究意义河西走廊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资源集中区域,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深入研究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的意义重大。
研究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水质情况及水量变化趋势,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可以更好地掌握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深入了解河西走廊水资源的保护现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引起社会各界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
研究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我国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分析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集中区之一。
该地区水资源以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为主,是维系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贾双武(嘉峪关市文殊镇农技站,甘肃嘉峪关 735104) 摘要:针对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下降,水资源短缺,水土资源利用率低,沙化面积扩大、天然植被面积减少等问题,提出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是:走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天然植被,恢复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关键词:河西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463(2004)0520005203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到突出位置”。
甘肃省河西5市总面积占全省的60.4%,提供了全省70%以上的商品粮,是甘、青、藏等省区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成为甘肃和西北地区极具发展潜力的一块宝地。
但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经过详尽的调查分析,针对河西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治理措施供参考。
1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1 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下降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心工作。
河西地区现有人口46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8.4%,而耕地面积只占全省的13%,然而人口的增长速度却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如1982-1991年全国人口增长率为13.94%,全省人口增长率为14.34%,河西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14.96%,河西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02、0.62个百分点。
河西地区水土、森林资源有限,在人收稿日期:2003209218作者简介:贾双武(19762),男,甘肃天水人,助理园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工作。
联系电话:(0937)3673487。
3.2.4 实行统一供种供肥,确保产品质量 由市农技推广部门牵头,组建啤酒大麦良种引进、繁育、统供体系,在市、县(区)良种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在县农技中心(站)和中心乡站设立种子经销门点。
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王佑甘肃省张掖市一中 734000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地区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三废"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西北开发过程中改善河西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西北河西走廊资源环境问题原因措施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党和国家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这对经济发展滞后的西北地区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大西北地区地处亚欧腹地,地域辽阔,资源富饶,发展潜力巨大。
大西北的发展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和保持西部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河西走廊介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东起乌鞘岭北坡古浪峡口,西至玉门关并与新疆的罗布泊洼地相通,南部祁连山、阿尔金山横亘,北部从西到东有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耸峙,长约900km,宽约50km-120km不等,总面积为27.6万km2。
东西分别以大黄山、黑山为界,将走廊分成三个互不相连的内陆河流;域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发育了武威—民勤、张掖—高台、酒泉—金塔和玉门—安西、敦煌等绿州。
本区行政区划上包括金昌、武威、张掖、嘉峪关四市和酒泉一地区,下辖20个县(市、区),总人口为460多万。
本区作为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大西北开发过程中将始终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直接影响着大西北开发战略的实施。
1.开发大西北河西走廊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1.1.水资源缺乏是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沿海暖湿水汽难以到达,大部分地区年降水不足200mm,具有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综合影响的特点。
河西走廊各地年降水量在40—200mm之间,全走廊平均年降水量仅为139mm,但祁连山冰川积雪融水为河西地区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水资源补给。
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容
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一条重要的生态廊道,其生态保护和
修复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河西走廊的
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土地沙化、水资源匮乏、植被退化等问
题日益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
先是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短缺,需要加
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加强河流和湖
泊的保护,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
其次是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通过
实施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加强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推动
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和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
物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最后,需要加强社会
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推动全社会
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总的来说,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多方合作,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措施,全
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实现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驱动力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驱动力分析引言: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担负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脆弱性问题。
本文旨在对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中的驱动力,以期为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一、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1. 生态指标选择:选择适当的生态指标对于评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至关重要。
本文选取了植被覆盖率、水资源利用率、土地退化率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作为评价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参考指标。
2. 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野外调查、卫星遥感和市场调查等方式,收集了河西走廊各地的相关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和分析,得出了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
3. 脆弱性评价结果: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运用数学模型计算了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指数。
结果显示,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整体呈现较高的脆弱性,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土地退化率和水资源利用率较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较弱。
二、驱动力分析1. 自然因素:干旱、高温和风沙等自然因素是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要驱动力。
长期以来,河西走廊一直处于半干旱和干旱区域,缺水和气候异常导致了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过度放牧引发了植被退化和土地沙漠化,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退化和水资源利用率增加。
3.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是影响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河西走廊面临着工矿企业、扩大种植业等产业的压力,这些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结论: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显示其整体脆弱性较高,驱动力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控制工业污染等。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内陆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基地。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独特的困境和挑战。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地势高,缺乏水源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土地干燥,水资源稀缺,灌溉条件差,使得该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很大的限制。
气候干燥,降水不足,极端天气现象频发,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河西走廊的土地资源匮乏。
由于地处内陆,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使得河西走廊的土地资源利用率很低。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种植作物的选择性也比较有限,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
这使得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和困境。
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方式滞后。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科技支撑和创新,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往往无法达到市场需求,农民的收入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河西走廊的农业市场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限,经销商中间环节多,农民的收益空间受到限制。
由于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的不足,河西走廊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
针对上述问题,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和创新。
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采取科学的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可以通过引水、节水灌溉等方式,增加河西走廊的灌溉覆盖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要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采取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措施,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的耕作面积和产量。
要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培养农民的科技技能,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还需要加强农业市场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力。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产品的推广宣传,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收益空间。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地处干旱地带,河西走廊水资源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区发展的瓶颈和限制因素。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非常匮乏。
主要水体包括黑河、白河和硒漫水库等,水量均较少,且水质普遍较差。
据统计,河西走廊自然地下水可补给量为34.5亿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为10.5亿立方米,但实际开采量已超过20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风沙区,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加剧,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愈发突出。
1. 加强水资源调控管理。
对于地下水开采,应该制定严格的开采审批制度,防止超采现象的发生。
应该加大地下水补给力度,进行地下水补给工程建设,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应加强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做好水资源共享和水权交易的管理工作,实行科学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
应加大对黑河、白河等河流的治理力度,采取生态恢复措施,修复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水质。
加强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工作,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河西走廊农田水源地。
3.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严重。
应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宣传教育工作,推广节水型设备和技术,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技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应加强河西走廊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明确水资源保护的责任主体和保护标准,规范水资源利用行为,提高水资源保护的法制化水平。
5. 加强国际合作。
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接壤,应积极开展跨国合作,加强跨国流域的水资源合作与管理,共同保护好河西走廊的水资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河西走廊农业面临着一些现状与转型困境。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技术水平、市场需求以及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河西走廊的资源环境状况较为恶劣,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匮乏和土地退化的严重。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稀缺。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流量减少,且盐碱化问题加剧。
该地区的土地也面临严重退化问题,土壤贫瘠、肥力不足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河西走廊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由于地理条件和资源限制,该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先进的灌溉设施和农业机械化装备,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相关人才的引进也存在问题,限制了农业的创新和发展。
市场需求也影响了河西走廊农业的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等的需求相对稳定,但人们对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河西走廊的农产品供给体系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场对品质、安全的需求,导致农产品的竞争力弱化。
农民收入水平也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和农业生产困难,农民在该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竞争压力大,使得农民的收入不稳定。
缺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无法有效提高收入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
可以通过改善资源环境来解决水资源稀缺和土地退化问题。
加大水资源的调控和保护力度,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水利设施的改造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土地治理力度,采取措施防止土地退化,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摘要】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区域之一,其水资源现状十分紧张。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河西走廊水资源面临着供需矛盾、水质恶化等问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资源,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可采取加强科学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等措施。
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重视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河西走廊水资源的现状,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对于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问题、保护对策、管理措施、利用规划。
1. 引言1.1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部,是我国重要的干旱半干旱区域之一。
在这个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短缺严重,二是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
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对策。
需要通过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要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还要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控,预防水资源污染的发生,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保护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从而保障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到更多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对策,为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河西走廊水资源现状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集中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冰川、河流和地下水资源。
但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不当的开发利用,河西走廊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河西走廊的水资源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水资源短缺严重,地下水位下降迅速,河流断流现象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