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121.05 KB
- 文档页数:18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故事。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复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2. 感悟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历史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1.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课文结构:少年周恩来立下宏愿——为之不懈奋斗3. 教学重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4. 教学难点:感悟周恩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重点段落。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短文。
3. 搜集关于周恩来的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帮助学生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道理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思考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目标与国家的发展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版课本。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3.其他:备有案头、扩音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故事,找出主题和相关词语。
第二节:学习新课1.分段逐句解读文章,解释生僻词。
2.请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3.小组讨论,交流对于文章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节:展开活动1.分组讨论,展开“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题活动。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做心理调查或采访调查,记录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看法。
3.结合班级实际,展开“阅读共享”活动,组织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四节:课堂总结1.老师进行总结,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并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2.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分享对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3.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五、课堂作业1.画一幅描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漫画或图片。
2.撰写感想,谈谈自己过去学习的经验和未来的学习计划。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认识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进行总结分析,并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教学内容围绕课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学习立志报国的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
2. 培养学生从文中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2. 学具:学习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和相关事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深入讲解- 教师结合课文,深入讲解周恩来总理的立志过程和爱国精神。
-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5. 互动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巩固练习-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词汇:崛起、立志、读书- 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 爱国情怀与个人学习的关系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我的读书梦”的短文,联系个人实际,表达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理想。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教学内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表现了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强大而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难点: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1.教师出示名人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2.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小结:这是年仅13岁的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之后,所立下的誓言。
(二)自主读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周恩来刚来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中华不振。
第二件事: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侮。
第三件事: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读书的目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1.学习第一件事。
(1)提问:周恩来刚来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什么?(伯父告诉他中华不振。
) (2)提问:你是从哪儿体会到中华不振的?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1至第7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体会。
(3)交流:从哪儿体会到中华不振。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
2.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3.能够借助课文和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3.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层意义。
2.发散思维,表达个人见解。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 教学核心(1)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解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并请学生借助课文成语语境等进行解释。
(3)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拓展延伸(1)请学生思考:除了读书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为中华之崛起做贡献?(2)分组小活动:请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设计一份宣传标语,表达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4. 总结反思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阅读、学习和为中华之崛起贡献力量。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并思考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2.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看法。
3.阅读一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章,思考它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学习热情。
通过讨论和互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读书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结语本节课旨在通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为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能够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
3.能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讨论和写作。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材及辅助材料。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学工具。
3.教学课件或 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展示其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讨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读书。
•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2. 学习课文(15分钟)•朗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时解释生词和难句。
•分段讲解,引导学生跟读,注重情感表达。
3. 深入理解(1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让学生讨论作者的用意,为什么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每个人的责任。
4.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表达对课文的感受和体会,可以通过写作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读书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设自己成为作者,写一篇关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文章。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6.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念贯彻实践。
五、课堂作业•写一篇感想,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字数不少于100字。
六、教学反馈•回顾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馳和肯定。
以上内容为本节课教案的基本框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作者胡适,了解文章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掌握关键词汉字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关键词的意义。
2.难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相关图片资料,以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材料: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其他:准备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辅助教学材料,如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文章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与理解(15分钟)•讲解作者胡适,分析文章内容,解释关键词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文章,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情感。
3. 深化与运用(20分钟)•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总结(5分钟)•综合学生的讨论和理解,总结文章主题和作者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2.要求学生背诵文章中重要段落或词句。
六、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思想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作者的观点不够理解,下节课需要加强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以上为本次课程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体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但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方面还需要引导。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的崇高理想,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刻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周恩来的伟大理想。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3.PPT: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呈现课文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在此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情景。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对自己的启示。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
3.了解文章中的成语“播洒”、“积淀”,并能够正确使用。
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学习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意义。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内容和感受。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的学习都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2.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积极踏实地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启发学生对文中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难点1.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入话题,如:你们都知道咱们的祖国是一座美好的城市,那么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又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呢?第二步:学习文章1.讲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解释生字生词的意思。
2.分段阅读,学生自读或朗读。
3.老师对文章进行适当解读,强调关键信息点。
第三步:理解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第四步:表达1.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第五步:拓展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读书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有何重要性?第六步:归纳总结对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四、教学反思本堂课强调了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激发,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增强对文本的感悟性。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表达自己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句子含义。
•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课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书籍,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关键词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课文导入:介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阅读课文: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理解内容,重点解释生词和句子。
4.听读练习: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课文,训练语感和语音语调。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交流思考。
第二课时1.复习:师生一起复习上节课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探讨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3.情感教育:讨论课文中蕴含的中华情怀,引导学生产生共鸣,激发爱国情感。
4.课文赏析: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课堂教学应注重内容的讲解和学生的思维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七、教学延伸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意识。
2019新版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实录一、揭题导入:老师:今天我们又见面了,本想再聊聊天,可是我想给同学们放一个短篇,这个短片可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更有帮助,同学们愿意吗?(播放短片:中国古代辉煌成就,近代的屈辱和悲壮,周恩来) 同学们,看来朱老师播放的短片,激动地简介近代屈辱史,一个是而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齐度课题。
范读。
齐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帝国主义,风和日丽,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得意洋洋,振兴中华,惩处,吵嚷,巡警。
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好,你来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老师:惩处读错了,谁来给改正一下。
纠正“巡警”读音。
2.老师:上节课同学们上节课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
学生:读书老师:第一个故事是什么呢?学生: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老师:听了伯父的话鲁迅感受如何?学生:疑惑不解老师:哪些自然段是写的第一个故事?学生:1——6自然段老师:像这样说说第二个故事学生: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老师:这正是文章中说的什么?学生:中华不振老师: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将第二个小故事学生:7——8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说第三个小故事学生:立志,9——17自然段三、精读课文,感悟中华不振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
独处感情来。
学生:读书老师:看大屏幕,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学生:分角色读书。
老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学生: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老师:你知道华人与狗这个故事是吗?学生:是的老师: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学生:学生谈理解。
老师: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学生:腐败老师:笑,提醒问题是问伯父的心情学生:焦虑/悲伤,哀愁,无奈……老师: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疑惑,老师:疑惑不解:老师:所以他不解地问,齐读——学生:读“为什么”老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学生:读“那又是为什么?”老师:文章中有个词和中华崛起相反,是什么?学生:中华不振2.老师:听了伯父的话,少年周恩来带着不解,带着疑惑,自己去外面看,请按照自学要求度第二个小故事,指名读自学要求:在文中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四人小组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读书。
老师:回答问题之前老师先提个要求,大大方法,声音洪亮地回答,认认真真地倾听,必要的时候做补充。
学生:第八自然段看出来的,读。
我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意思,详细谈洋人撞死人的事。
国人敢怒不敢言。
老师:你的体会很好,特别是体会到了中国人的“感怒不敢言”学生:第二句话当中,洋人撞死妇女的亲人还得意洋洋……老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学生:得意洋洋老师:洋人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学生:道歉,赔款……老师:可是他却怎样呢?老师:用文章的词,你知道他为什么得意洋洋吗?不急着回答,拿起笔在文章画出他得意洋洋的句子。
老师:屏幕出示句子,短短几句话,表现了洋人的得意洋洋,又表现了妇女的悲惨遭遇,作者用什么词语把这些句子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老师:把这几个字放大,再读句子,指导读句子。
老师:你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读句子。
老师: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呢?学生:第七自然段中的句子。
读。
生:我体会到了中国的地盘大多是外国人,从大多体会到外国人很多,反而变成了外国人的地盘。
老师:看巡警前面的词语,(耀武扬威)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很威风,有很多人都不怕。
老师:肆无忌惮,那时因为巡警成了外国人的走狗。
还有哪些词语?学生:读句子体会到中国日敢怒不敢言,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不敢怎样。
学生:我从“只能”体会到中国人成了外国人的走狗。
老师:中国日充满了无奈。
学生:衣衫褴褛。
反而体会到……灯红酒里,很过分,老师:联系上文对比理解,这样的方法真好,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为什么中国人的巡警不帮中国人?老师:你呢?学生:如果我是中国巡警一定不回帮外国人,他们这样很不好老师:如果是你,你一定给自己人撑腰是吗?你的问题?学生:我们的祖国帮助洋人,为什么那些人帮助外国人?老师:你们想过答案吗?统一用一个词回答学生:中华不振。
老师:范读第二个故事,学生思考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谈理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再读第二个故事。
配乐指名读。
3.师:老师听到了年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痛恨,从租借回来,周恩来常常一个人沉思,他在想些什么?直到有一天,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而周恩来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齐读)4.总结:结合系列图片介绍周恩来的业绩。
四、作业: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什么而读书呢?请用为——而读书的举手写话。
2.课后阅读《大地的儿子》或其它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3.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说课稿说教材1.教材简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学习本文目的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代伟人周恩来少年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并通过阅读当今中国被国外人所欺负的事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说教法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情境导入法,以“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的视频”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激发起作为一个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
接着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从而引入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境导入课文——感受周恩来的远大志向的树立过程——结合实际进行事情与思想的拓展(一)课前准备有关于周恩来资料的搜集阅读。
识字预习:主要包括读音、字形、字词的意思。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深入到各个环节,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为此,我在课前补置作业,并与电脑教师进行协调,让学生在信息课时学习搜索周恩来事迹,并做好摘记。
又根据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我把识字任务放到课前让学生自学自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检查生字词语预习:这一部必不可少,监督是形成习惯的关键,在进行该环节的时候,我对学生的识字进行深化: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
而字意方法的解释放在随文学习。
(二)情境导入课文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的关于中国人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欺凌的视频片段,对于现在出在安定社会心灵麻痹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同时为感受才12岁的周恩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做好铺垫。
(三)感受周恩来的远大志向的树立过程一、由课题进行提问:为什么周恩来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
二、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解释“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并提问:中华不振在哪里?(1.没事不要到外国租界去玩。
2.妇女在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却没出说理。
)三、感受周恩来在看到这种现状时内心的变化过程。
1.疑惑: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沉思: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看出周恩来一直在觉思,并适时提问,周恩来在沉思什么?3.立志:“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4.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四)结合实际进行内容与思想的拓展毕竟周恩来那个时代的事情离我们这一代的学生在时间与思想上都有了些距离,学生并不能真切的感受到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的道理。
为此我在网上找了一些现今中国人被凌辱的一些事件在课堂上讲述,并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而读书?从而真正树立爱国主义的思想。
一夜的工作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大会上作了报告。
《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把记录稿作了整理,送给总理审阅。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去中南海政务院。
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
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