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六总结共4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21 MB
- 文档页数:46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知识点总结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民主政治的摇篮1.蔚蓝色的希腊(1)自然地理环境%1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
%1山岭沟壑纵横,将陆地隔成小块。
%1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⑵影响%1促进了希腊的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
%1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⑴城邦%1建立:公元前8世纪左右。
%1定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而建立的一些城市国家,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规模。
⑵特点%1彼此分立:建立许多城邦,但保持密切联系。
%1小国寡民、公民政治:公民有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1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
%1繁荣的思想文化:城邦是希腊的文化中心。
3.希腊的公民(1)地位: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2)组成:通常由祖籍本邦的成年男子组成。
(3)权力: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4)素质%1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挑战权威。
%1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1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1)梭伦改革%1背景: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城邦里的贵族垄断了一切大权;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1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制定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设立“四百人会议”和最高法院等民主机构。
%1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克利斯提尼改革%1内容:组成以地域为基础的“五百人会议”;制定“陶片放逐法”。
由10个选区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1意义: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专题六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非决定因素)(二)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条件特征:①基本特点:小国寡民(公民有直接参政的机会)独立自治(难以形成中央集权)②政治:民主政治传统,君主专制未形成③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开放,有利于平等关系形成)——根本④文化:文化繁荣(文化富有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三)古希腊公民的素质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1、※公民的含义:公民通常由除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2、公民地位: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3、公民权利:参加公共活动,参与行政与司法事务4、公民素质:(1)重视公民参政素养的培养(修辞、演讲、雄辩术)(2)珍视个人自由,富有个性,不屈从于权威。
(3)积极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4)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参与公共活动)二卓尔不群的雅典(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历程1、建立条件:①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②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阶级壮大,他们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
③梭伦等优秀人物的推动2、历程:——公民权利不断扩大,贵族权利不断削弱的过程(1)梭伦改革——初步奠基目的: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措施(公元前594年)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那些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并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②政治上:①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②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个部落各选100人,以血缘为基础)③设立新的法院——陪审法庭。
影响: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克利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的确立时间:公元前506年。
措施:(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②设五百人会议(抽签)——扩大权利范围(对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③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推选)。
④(陶片放逐法。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包括26课)(现代:中国)自查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新中国的民主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文化大革命主要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表现:“文革”中,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典型的事例是刘少奇冤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践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XX年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民主建设:最突出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单元学习总结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民主党派人士遭到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8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构与新时期的发展一、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会议的比较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不同典型例题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项政治制度,其共同点有()①都实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②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③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④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B解析材料中第一幅图片是香港特区的标志,第二幅图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徽标,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故①项正确;这两项制度都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故②项正确;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西藏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③项错误;香港回归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统一,西藏自治区成立,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和祖国的统一,故④项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高中历史(必修部分)专题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概述《高中历史必修部分》①基本定义:高中历史必修部分是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重要基础内容,涵盖了从古至今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知识,就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把人类一路发展过来的大致样子画出来了。
②重要程度:它是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石,对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全球视野、增强文化认同等非常关键。
可以说,没有学好必修部分,就像盖房子没打好地基,后面选修部分或者深入学习历史都会摇摇欲坠。
③前置知识:在学习之前,最好要有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读懂并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简单文字描述。
例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简单了解了一些古代中国朝代顺序等基础历史知识,这都是学习高中历史必修部分的前置知识。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很多啊,去历史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所学凭着这些知识去理解文物背后的年代故事;又或者看一些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能轻松看出哪些情节符合史实哪些是胡编乱造的。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高中历史必修部分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树干,它集中围绕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大枝干展开,然后每个枝干上又延伸出许多小分支,像古代中国政治的分支就有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等,这就是本知识点在整个历史学科中的位置。
②关联知识:它与很多知识都有关联。
比如和初中历史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也和地理中的一些地区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相关,像古代文明的发展往往和当地河流等地理条件有关。
就拿古埃及来说,尼罗河的泛滥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要是地理知识不好,就很难深入理解这个历史现象。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历史时间线、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难把握。
例如,工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首先爆发,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很复杂。
- 关键点:我觉得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关键,就像我们脑中要有一个过滤器,把一个时期的所有大事件都放到这个时期的大背景特征下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