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游学
- 格式:docx
- 大小:21.2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徽州的研学游作文
在这秋高气爽的十月里,我们学校组织去了一次研学旅行,目的地是美丽的徽州。
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家乡——徽州,又来到了文房四宝之乡——歙县。
我和同学们先参观了他的故居,在一座大门上,挂着“吴承恩故居”这四个字。
吴承恩故居是一座古老而又朴素的建筑,我们走进大门,沿着一个通道走到了吴承恩的房间。
吴承恩是我国明代着名小说家、戏剧家、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着名小说。
在房间里,我看见了吴承恩的画像,墙上还挂着他写的书《西游记》。
我在这里看了一个下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看完后还意犹未尽。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时期着名小说家、戏曲家、诗人。
我看见了他的画像和一幅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用过的毛笔。
—— 1 —1 —。
徽州研学总结感悟导言徽州研学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体验,通过深入理解徽州文化和历史,我收获了许多重要观点和关键发现。
这次研学使我对徽州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并引发了我进一步思考的一系列问题。
以下是我对徽州研学的总结感悟。
重要观点1. 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在徽州研学中,我深刻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独特性。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不仅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还有丰富的艺术、文学和工艺品。
徽派建筑以其精细、庄重和对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而闻名,徽州古城的规划和街巷布局体现了徽州人对社会秩序和道德原则的追求。
这些都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性。
2. 徽商的商业智慧徽商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以独特的商业智慧和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徽商注重信誉和诚信,通过建立商会和家族联盟来进行商业合作和资源整合。
他们在海外贸易,巨额投资和金融业务方面具有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通过学习徽商的商业智慧,我意识到信任和长期合作对商业成功的重要性。
3. 傩文化的神秘与活力徽州研学还让我接触到了傩文化这一神秘而充满活力的传统表演形式。
傩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宗教仪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附有神秘象征意义的面具。
观看傩戏表演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傩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老传统的延续。
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4. 徽州古村落的价值和保护徽州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的杰出代表,每个村落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徽州古村落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这次研学让我认识到保护和修复徽州古村落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当地经济。
关键发现1. 徽州文化的多样性在徽州研学中,我意识到徽州文化的多样性。
徽州地域辽阔,有许多不同的地理和人文条件,这导致了徽州的多元文化。
例如,黟县的徽州文化更加粗犷豪放,浙江省平湖市的徽派建筑则更加精致优雅。
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徽州文化,我对徽州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
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
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
提到徽州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
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且自成体系;所谓精深,乃言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
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主流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
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徽州历史沿革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
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
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
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广告山河图志全网公测,速抽VIP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
徽州之旅作文研学游篇一《难忘的徽州研学游》早就听说徽州是个很有韵味的地方,这次研学游终于能去一探究竟,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刚到徽州,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像磁铁一样把我的目光紧紧吸住。
白墙黑瓦,马头墙高高耸立着,就像一排整齐的士兵在守卫着这片土地。
我们住的地方是一个典型的徽派民居,院子里有一口古井,那井口的石头都被岁月打磨得无比光滑。
我试着从井里打水,那木桶一扔下去,“噗通”一声,声音在井里回荡着,感觉像唤醒了沉睡的古井。
第一次打水的时候,怎么都弄不上来,那木桶就像是跟我作对,在水里左摇右晃,就是不听话。
最后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费了好大的劲才打上来一桶水,水看起来特别清澈,还有点凉凉的,我伸手蘸了蘸水,那感觉就像触碰到了徽州的心跳。
白天的时候,我们去参观徽州的各种古民居。
在一个大宅子里,我看到了精美的木雕,那些雕工简直绝了。
有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感觉就像它们会突然动起来一样。
还有人物的雕刻,衣服的褶皱、面部的表情都非常细腻。
我凑近了去看,感觉自己像个考古学家一样,想要把那些雕刻中的故事都挖掘出来。
宅子里还有人在现场做徽墨,那墨条黑黑的、硬硬的,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墨香。
我看那人拿着墨块在模具里反复按压,不一会儿一个有着精美图案的墨条就成型了。
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一块小小的墨条背后有这么多的工序啊。
晚上走在古老的街巷里,脚下的青石板路有点坑洼不平,月色洒在上面,像铺了一层银色的纱。
偶尔能听到几声犬吠,给这个静谧的夜晚增添了一份生机。
这次徽州研学游,就像一场美好的梦,我在梦里探寻着古老徽州的秘密,收获了满满的快乐。
篇二《徽州研学之旅中的小惊喜》徽州,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在没去之前就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姑娘对我充满了诱惑。
研学之旅一开始,我们就像是一群探索未知的小冒险家。
那一路上,眼睛就没闲过,到处瞧。
到了徽州,发现这里像一个大大的历史博物馆。
瞧瞧那些古建筑,墙壁上的青苔就像是它岁月的胡子,记录着往昔的时光。
咱先说那吃的吧,这可是个重要部分。
2012年暑期安徽实习采风实践报告作者:甘炜聪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号:2010310040180专业:广告设计徽州印象徽州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着小桥流水人家,有着美丽的风景,而造就这些的,是属于徽州的文化。
谈到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
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
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寻找资料了解到徽州文化包括: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一、徽州文化: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
主要内容有:1、新安理学。
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
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2、徽州朴学。
黄山徽州研学感悟黄山徽州研学感悟走过徽州古城、爬过黄山群峰,这次黄山徽州的研学之旅令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各种知识,体验了不同的文化,还结识了许多好朋友,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祖国的大好河山。
一、徽州古城深度游徽州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屯溪区,古老的城墙环绕望眼所及的城区,古朴的建筑、古朴的街道,这里不仅有唐风宋韵,还可以欣赏到徽州文化、民俗和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我们的研学之前,我们已经通过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讲解和预习。
在实际的研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了解那段历史的渊源和背景。
徽州古城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徽州古城,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地形、文化和食品。
穿着汉唐式样的服装、参观建筑、品尝当地美食、听讲解,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古代。
徽州古城还有几处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景点:筠泉茶亭、黄冈驿和巢湖书院。
筠泉茶亭是一处享受茶文化、品茶的绝佳之处。
在这里,茶道小姐姐为我们现场烹沏、品尝茶水,解说茶叶的历史和制作方法。
黄岗驿是一处古代的徽商商业交涉场所,可以了解徽州古代经济文明的发展历程。
而巢湖书院则大气庄重,装潢典雅,是徽派书院的代表。
二、呼吸黄山的清新空气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山上拥有的旖旎风景令人神往。
每一个景点都沿着山脊朝阳而建,使得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不一样的美景,在下山途中,我们参观了黄山典型的学院风景区,曾经培养了多位文化名人。
这里教育理念前沿,特别是文艺气息浓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易近人、亲切感。
黄山让我从心底里认识到,原来自然界有这样宏伟壮丽的景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我们也在这里体验到了最自然的生态,认识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意识到要求自我把控,不随意污染和破坏生态,用保护来换取得到优美的自然风景。
三、结识新的朋友体验更多文化在这次研学中,我的心情也跟之前有了一些不同。
默存优雅繁华的古城,拥抱大自然奇妙百态的黄山,但更为重要的是,我在这次活动中结识了更多的朋友。
游徽州总结第1篇读罢一本厚厚的《江南小镇》,立起身,回想余秋雨那精彩的笔墨,一边望着窗外,窗外正下着蒙蒙细雨。
眼前不免浮现出典型的江南小镇的图景来:烟雨笼罩着精致的小桥,桥下水流潺潺;油纸伞下远远的身影,滴水的屋檐下一行深浅不一的小坑,空气中弥漫着悠远而宁静的文化气息。
我的老家在徽州,xxx下一个古老的小镇,以徽商闻名于世。
古色古香的徽州,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白墙黑瓦青石板,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古镇的质朴与纯正。
江南小镇有着它特有的安详与宁静,这断不是在喧哗吵闹中所能找到的。
游人的脚步总是无意中打乱了它,要欣赏与品味真正的徽州,只有在游人稀少之时。
再让我们睁开眼睛,用我们最具欣赏力的器官来领略徽州的风情。
走在青石板铺成的不足5米宽的小道上,两边是高高的石灰墙,脚下发出的咯噔声不停地被反射,被折射,让人禁不住想用双脚创作音乐。
古建筑的风韵让人过目不忘,早年徽商斥巨资建成的那座小楼,室室相通,厅厅相对,雕窗画栋,让人不由赞叹先人创造的建筑典范。
雨中的徽州古镇更是别有风味,镇上又是另一幅诗情画意,雨的滋润让古镇平添了几分生气。
雨点温柔地落在百年的`老屋上,轻轻地拍打着青瓦,白色的墙被雨打湿后,一块是灰,一块是白,中间和谐地过渡,每一面墙似乎都成了幅大写意风格的泼墨山水画。
雨水顺着一块块瓦向下流,落在青石板上早已形成的小洞中,击起的水花四下溅开,如果将画面定格,溅起的水花就像一顶晶莹、剔透、镶满钻石的水晶皇冠。
溅起的水珠落在周围已湿透的石板上,击起更小的水花。
我喜欢生活在小镇上,享受古镇的每分每秒,古镇总给入一种感觉'一种只有小镇居民才有的感觉,静谧而幽远!游徽州总结第2篇今天要去上海植物园春游了,我兴奋得不得了,早早地就到了学校。
在教室里,老师先向大家宣讲了春游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在导游的带领下,登上等候在校门口的大巴,向上海植物园进发了。
一路上同学们欢声笑语不断,不知不觉地大巴已经停在了植物园的大门口。
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讲解出棠樾牌坊群,车行约十多分钟,便抵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歙县位于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
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丽。
境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到处可见,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
主要景点有:太白楼、新安碑园、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等。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
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名。
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
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
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讲解(二)许国石坊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____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
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____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博行皇上“加恩眷酬”。
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
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
现存的南樵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
东樵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
这两座樵楼咫尺相望。
徽州研学总结感悟徽州研学总结感悟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参加了徽州研学活动。
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见识,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徽州研学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徽州古城,了解了徽州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徽州建筑以“三雕六榜”为特点,即门楼、牌坊、墙面雕刻、屋檐、梁枋、门窗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着精美的雕刻和细致的装饰。
这些建筑不仅是徽州人民的居所,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参观徽州古城,我深刻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参观徽州古城,我们还去了徽州博物馆,了解了徽州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
在徽州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徽州文化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这些文物和遗迹不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在徽州研学活动中,我们还参加了徽州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徽州传统手工艺,如剪纸、绣花、编织等。
这些手工艺不仅是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手工艺,我们不仅了解了徽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徽州研学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
通过参加徽州研学活动,我不仅了解了徽州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更深刻体会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珍视和传承徽州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皖南研学旅行作文篇一《皖南研学之旅:发现不一样的美去皖南研学之前,我对那儿的印象就停留在电视里那些古旧的徽派建筑上,感觉就是一堆白墙黑瓦,能有啥特别的呢?但这一趟,可真让我大开眼界。
到了皖南的第一天,我们去了一个古村落。
刚进村口,就看到一棵巨大的古树,那树干粗得感觉三四个大人都抱不过来。
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展着,像一把超级大伞。
树下有几个老爷爷在下棋,那认真劲,就好像周围的一切都跟他们没关系。
旁边还有几只小狗在懒洋洋地晒太阳。
那小狗好奇地瞅了我们一眼,然后继续睡它的大觉。
我们一群人从它身边走过,它也只是抬抬眼皮,估计心里想“这些个小娃子,吵吵闹闹的,不过也不影响本汪睡觉”。
村里的小巷子特别窄,两个人并排走都有点费劲。
巷子里时不时能看到一些老奶奶坐在门口做手工。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老奶奶在绣鞋垫呢。
那鞋垫上绣着漂亮的花朵,红的粉的可鲜艳了。
我问老奶奶这鞋垫卖不卖,老奶奶笑着说这是给自家小孙子绣的,不卖。
老奶奶手上的针线上下穿梭,那速度可快了,我都看眼花了。
我就在那站着看了好一会儿,突然感觉这小小的鞋垫里满满的都是老奶奶的爱啊。
村里的建筑也特别有味道。
那些白墙黑瓦的房子上还有斑驳的痕迹,像是岁月给它们留下的伤疤。
马头墙一个个高高地立着,真像马的脑袋。
我还发现有些墙根长着青苔,绿油油的,给这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一丝生机。
这时候我就想,之前还觉得白墙黑瓦没什么特别的,现在看真是美极了,这里面藏着太多生活的痕迹。
这皖南的古村落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而我就在这书中漫步着。
从这个古村落开始,我对皖南的看法就彻底变了。
这趟研学之旅,让我看到了皖南不仅仅是有漂亮的建筑,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种美,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底的,而是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的。
篇二《皖南研学:舌尖上的惊喜》皖南之行,不只是眼睛的享受,那更是一场舌尖上的狂欢。
刚到皖南,肚子就咕噜咕噜叫起来。
看到街边有一些小摊贩在卖一种特殊的饼。
徽州研学总结感悟徽州研学是我大学生活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通过参与徽州研学活动,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收获了很多感悟。
徽州研学让我深刻认识到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徽派书法、徽州刺绣等都是徽州文化的瑰宝。
在徽州研学活动中,我亲身体验了徽派建筑的美丽,欣赏了徽派书法的艺术魅力,亲手制作了徽州刺绣作品。
这些经历让我对徽州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徽州研学让我感受到了徽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徽州地处山区,资源匮乏,但徽州人民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徽州独特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
在徽州研学活动中,我参观了当地的农田和手工业作坊,了解了徽州人民的劳动和创造。
他们通过精耕细作,将山地变成了一片片肥沃的农田;他们通过手工制作,创造出了精美的工艺品。
这些都让我深受感动,也对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表示敬佩。
徽州研学让我体验了徽州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在徽州研学活动中,我和徽州当地的居民进行了交流和互动。
他们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徽州的历史和文化,分享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故事。
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感到宾至如归,也让我对徽州人民有了更深厚的情感。
徽州研学让我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徽州文化的重要性。
徽州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许多挑战和冲击。
在徽州研学活动中,我看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为保护和传承徽州文化所做的努力。
他们修缮古建筑,开展文化活动,传承徽州传统手艺。
这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徽州研学活动,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收获了很多感悟。
徽州研学让我更加了解和认识了徽州文化,感受到了徽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体验到了徽州人民的淳朴和热情,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徽州文化的重要性。
这些感悟将伴随我一生,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探寻徽州文化策划书3篇篇一《探寻徽州文化策划书》一、活动背景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
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和感受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策划了此次探寻徽州文化的活动。
二、活动目的1. 增进对徽州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 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让参与者亲身感受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培养参与者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四、活动地点徽州地区(包括但不限于黄山市等地)五、参与人员[具体参与人员或群体]六、活动内容1. 参观徽州古村落,如西递、宏村等,了解古村落的建筑风格、布局和历史背景。
2. 拜访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观看徽州文化展览,深入学习徽州的历史、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3. 体验徽州传统手工艺,如徽墨制作、木雕、石雕等,感受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4. 品尝徽州特色美食,如臭鳜鱼、毛豆腐等,了解徽州饮食文化。
5. 与当地的文化学者、艺人进行交流,聆听他们对徽州文化的解读和见解。
6. 参与徽州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傩戏表演等,亲身感受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七、活动流程第一天:上午:集合后出发前往徽州。
下午:参观西递古村落。
晚上:品尝当地美食,自由活动。
第二天:上午:参观徽州博物馆。
下午:体验徽墨制作等传统手工艺。
晚上:交流分享会。
第三天:上午:观看民俗表演。
下午:自由活动或购物,之后返程。
八、活动预算1. 交通费用:[具体金额]2. 住宿费用:[具体金额]3. 餐饮费用:[具体金额]4. 门票及活动费用:[具体金额]5. 其他费用:[具体金额]总预算:[具体金额]九、注意事项1. 提前了解当地天气,做好相应的准备。
2.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3. 活动过程中听从组织者的安排,确保人身安全。
4. 爱护环境,不随意破坏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
5. 携带必要的物品,如身份证、相机、常用药品等。
篇二《探寻徽州文化策划书》一、活动背景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6年7月号 总第176期4文/姚国文 陈 琪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俞樾书札考述俞樾(1821—1907), 浙江德清人。
字荫圃,号曲园,晚号曲园居士、曲园老人,又署曲园叟、曲园波(有印章)、茶香室说经老人,室名右台仙馆,自号右台仙馆主人,又在达斋、乐知堂、好学为福斋、春在堂、俞楼、鹤园,别称德清太史,自称海内翰林第二。
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
历任编修、河南学政。
以事罢官,侨居苏州。
终身从事著述和讲学,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上海求志书院。
同治七年(1868)起,主讲杭州诂经精舍,达30余年之久,至79岁辞去。
从学者人才辈出,如章太炎、吴昌硕等皆是。
讲学期间一度总办浙江书局,精刻子书20余种,海内称为善本。
为学训诂主汉,义理主宋,所著极富。
俞樾之父曾长期在徽州游学,童年的俞樾就深受徽州文化环境的熏陶,在他入仕之前的青年时期,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咸丰元年(1851)的八年时间,曾经在徽州歙县座馆授业,特别是前五年基本上是“二月初经水路去新安,十一月头回家过年”。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徽州学人,并参加了“红叶读书楼”,定期举办文学活动,其间受得了徽州人文思想的熏染。
俞樾长期寓居苏杭,是晚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经学教育家和著名书法家。
在他生活的期间,特别是他以事罢官期间,潜心学术达40余载,与徽州学人有着广泛的交往,因此,徽州民间自然而然地也就保留了一些俞樾书札,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收藏有俞樾书札七通,其中第1248号藏品两通,第1204号藏品五通。
晚清至民国期间出版的《俞曲园尺牍》版本较多,关于俞樾的书札,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明书局版的《近代十大家尺牍》就收有一种。
而最新的出版专著有张燕婴整理的《俞樾函札辑证》,是近现代稀见的史料丛刊。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新发现的俞樾书札为研究俞樾与徽州学者的交往,特别是为徽派朴学研究探讨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梦游徽州青石古道,黛瓦白墙,流水人家,这个水中倒影般的村落,温婉如玉,无论是人是物,置身其中,方知什么是岁月静好,难怪人都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题记几番动员,终于,宏村之行算是确立了。
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远行,目的地被描述的如梦般传奇美丽,让人不由的期待。
列车里,时而欢笑满盈,时而寂然无声,一路奔波总算是来到宏村村口了。
好奇又激动,甚至还没来得及长呼一口气,人已经不知觉地站在那棵被誉为“牛角”的五百年大银杏下了,导游小姐毫不马虎,人一到立马开始介绍起来:“宏村,这个‘牛型’的水上村落,位于安徽黄山西南麓,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900余载,是国家5A级景区,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 ...”确实不是虚名,跟着导游一路漫步,一行人很快隐身于蜿蜒曲折的“牛肠”小巷中,脚下是青石铺就的古道,真想脱去鞋袜,赤脚走在石板上一定十分凉快吧!小道两旁,大大小小的典型徽派建筑错落有致。
也是机缘,无所不在的溪流是宏村在我脑海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记。
与她的第一次邂逅,既不在“牛胃”月沼,也不在另一个胃“弓形南湖”,所谓“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这一道又一道绕屋穿户、清明如镜的水圳引发了我极大的好奇:怎样精心设计的的水系统才能做到让溪水在无人管理的状况下还能保持如此干净清明、穿流不息,且能保证流过每户村民门前?这背后必然有一位独具匠心的设计大师... ...我只顾着一心想这些,第一天走进这星罗棋布、曲径通幽的古巷中,思想就迷失在氤氲的空气里,完全将那些高大奇伟、带着骄傲姿态的马头墙和被时间敲打的斑驳的屋壁抛在脑后了,只一味像被抽了灵般眼神空洞地沿着水圳踱步... ...像梦游一般,等回过神来,导游和同伴早已不知去向,顿时打了个激灵,毕竟是陌生的地方,还好及时遇到了第二批同学,不然真是要闹笑话了!后翻查资料得知,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500多年,总长1200多米。
村民的祖先在浥溪建石坝,将一泓清水引入村中,穿堂过屋,经月沼过滤,复经“牛肠”,最后注入“牛肚”南湖,出南湖后灌溉农田又重新流入浥溪。
黄山徽州研学感悟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而徽州,是指安徽南部的徽州古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我有幸参与了一次黄山徽州的研学活动,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一行人早早地来到了黄山,站在山脚下,我不禁被面前这座雄伟壮丽的山峰所震撼。
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而闻名,这些景观让我仿佛置身于仙境。
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步地攀登,感受着脚下的石阶和凉爽的山风,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当我终于登上山顶,俯瞰着蔚蓝的天空和云海,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在黄山研学活动中,我们还参观了徽州古城。
徽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
在古城里,我们参观了徽派建筑,欣赏了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艺术品。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著名,每个建筑都透露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特别喜欢那些雕刻精美的门楼和天井,它们展示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在徽州古城,我们还参观了徽州民居,了解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和设计理念。
徽州民居以其独特的四合院结构和精美的雕花门窗而闻名,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徽州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这让我对徽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参观景点,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研学活动。
例如,我们参观了黄山的植物园,学习了一些关于植物生态和保护的知识。
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农田,了解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这些活动让我对生态环境和农村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黄山徽州的研学活动,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收获了很多感悟。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和神奇,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我明白了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山徽州的研学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和责任感。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
处处楼台
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题记
快看,真是个好山,但见那山,云雾笼
峰顶,潺湲涌涧中。
百茶香满路,万树绿葱葱。
桃媳妇都市青李白,茶绿桃红。
杜鹃啼处春将暮,紫燕呢喃社已终。
嵯峨石,翠盖松。
崎岖
岭道,凸兀玲珑。
削壁悬崖峻,薛萝草木秾。
千岩竞秀如排戟,万壑争流远浪洪。
徽州当地
的风土人情,倒是别具一番风味,从饮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茶文化,为了体验这当地的茶
文化,我特意来到了黄山毛峰的发源地——富溪,来感受这黄山的茶之香。
远远望去,引入眼帘的便只有这险峻之
山和百里茶园,千里迢迢,来这里虽不曾见黄
山之险峻,但来采摘茶叶,也算是弥补了这一
遗憾,背上个小竹篓,便上山采茶去喽!
远远看去,一望无边的茶园让我显得束手
无策,从哪儿采起呢?据说海拔越高质量越好,那就试试看,我便向顶峰发起了“冲击”。
果不出我所料,古人的智慧终究是强大,这里的茶树,一丛丛,一簇簇,每个都有半米
之高,而这里的毛峰,个个都大,一细看,小
小的绒毛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哈哈,那就采你吧!我的采茶人生活便正式开启了,从懵懵无
知的都市人,在当地人民的讲解下,也成为了
采茶之人,我便干脆麻利的摘下每一个茶叶尖,一手又一手的向筐中抛去,不知不觉中,我的
汗开始汗如雨下,已经“灌溉”了茶田。
靠近
鼻子一闻,我的手也早已被这茶之清香所渲染,
但此时疲惫不堪的我,一个成长在都市里的人,却体验到了农家之乐趣,这样的实践与体验,
可比课本重要得多……
江南愁思滤芳草,采茶歌里春光老。
春
自催归茶自香,筠篮无那红尘道。
在这徽州的
大美四月里,能亲自采摘这“生在山里,死在
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怀里”的飘香茶叶,也
算不枉来江南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