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671.0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一章我们要从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说起,一方面考察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还要考察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关于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形成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社会工作起源于中世纪教会所举办的慈善事业,形成于资本主义时期。
一、社会工作产生的思想萌芽和思想基础在原始社会,多数情况下,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主要是由当事人自己来解决,各种社会关系也主要靠习俗来进行调节。
在这一时期,只有朴素的社会自治性事务,而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
剥削阶级最初所采取的是压制手段,比如对流浪、乞讨者实施幽禁、鞭打、烙印、切耳、挖鼻等刑罚,或者对社会问题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蔓延泛滥。
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人们无法忍受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便起来造反,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王朝。
到了后来,虽然也规定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却很少真正实行。
劳动人民憧憬着一个各种社会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社会,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在他们的思想中就反映了劳苦大众的这种愿望。
(一)思想萌芽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提出了“大同”的思想。
《礼记·礼运》就有这样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墨家提出“兼爱”思想,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
法家则提出了“实利”思想,主张调节贫富悬殊,富民以富国,实行“九惠之教”(参见李P51或资料),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赈困、接绝”等(《管子·入国》)。
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社会工作是一门专注于提供社会服务和帮助弱势群体的专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社会工作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权为目标,致力于解决个人、群体和社区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一、古代社会工作的起源社会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古代时期。
在古代社会中,社区成员之间常常互相帮助,参与共同目标的实现。
例如,古代部落中的长者会为弱势群体提供庇护和保护,部落成员会共同照顾孤儿和弱者。
这种互助和社区凝聚力的体现,可以看作是古代社会工作的雏形。
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宗教和道德教育的出现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例如,古代的宗教机构经常提供救济和福利服务,帮助弱势群体。
在希腊罗马时期,例如,一些神殿充当了社会服务中心的角色,为贫困人口和旅行者提供食物、住宿和医疗服务。
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活动已经初步体现出了公益性质。
二、近代社会工作的兴起社会工作在近代开始真正成为组织化的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兴起密切相关。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多,如贫困、失业、家庭破裂等,这引发了对社会工作的需求。
19世纪末,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出现。
在这一时期,慈善机构、教会和社工组织兴起,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支持。
社会工作者开始接受专业培训,学习如何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同时,社会工作开始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律等,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美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政府开始参与社会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社会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单纯的救济活动发展为包括心理咨询、社区发展、社会政策制定等多个领域。
三、现代社会工作的特点与挑战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需要关注国际间的社会问题和人权保障。
第二讲: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讲座一: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了一段相对来说漫长的社会工作和小组工作之间的拒绝与接受,不同小组模式之间的相互斗争与融合的过程。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酝酿时期1、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近代社会变迁中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
19世纪末的欧洲和北美洲,农民涌入城市,带来财富,也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居住、公共卫生、贫困、失业、疾病、犯罪等。
但当时没有相应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来解决这诸多问题。
而民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感到生活的苍白无力,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需要给他们以帮助。
当时热衷社会服务的主要是基督徒,他们献身公益慈善事业,成立了许多社团和机构,回应人类相互支持的需要。
其中睦邻组织是最有影响力也是最早建立起来的小组。
1884年,撒母耳-巴涅特在英国伦敦东区建立了汤恩比馆,这是第一个睦邻组织。
巴涅特出身于Bristol钢铁业富豪,毕业于牛津大学Wadham学院,获得历史与法律学位。
1873年,他与新婚妻子罗兰(Henrietta Rowland)一同前往Whitechapel地区的St. Jude’s 教会(这个教会正好位于东伦敦区最贫穷的区域)牧会,同时他也利用St. Jude’s教会开设文学课程及讨论会,举办儿童营会、艺术展览,也因此与小区内的贫民建立起良好的友谊。
1875年,巴涅特夫妇获母校牛津大学的邀请回校访问八周,并将其在St. Jude’s教会所观察到的贫穷问题以及贫民生活景况与学生们分享,并与学生们讨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能够住进其牧会的小区与当地贫民共同生活,以改善、提升贫民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理念。
之后他也实际邀请及安排有志从事这项服务的学生亲至Whitechapel地区体会贫民的生活实况,并投入贫民服务的工作,而汤恩比(Arnold Toynbee, 1852-1883)就是其中之一。
汤恩比出身于医生世家,父亲是耳鼻科的权威医师。
第⼆章--社会⼯作的历史起源、产⽣与发展.第⼆章社会⼯作的历史起源、产⽣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作发端于西⽅社会,⾄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作在西⽅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章我们要从社会⼯作的历史起源说起,⼀⽅⾯考察社会⼯作作为⼀个专业在西⽅国家的发展历史,另⼀⽅⾯还要考察影响社会⼯作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第⼀节社会⼯作的历史起源关于社会⼯作的起源和形成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学术界,多数⼈认为社会⼯作起源于中世纪教会所举办的慈善事业,形成于资本主义时期。
⼀、社会⼯作产⽣的思想萌芽和思想基础在原始社会,多数情况下,当⼈们遇到问题时,主要是由当事⼈⾃⼰来解决,各种社会关系也主要靠习俗来进⾏调节。
在这⼀时期,只有朴素的社会⾃治性事务,⽽没有专门的社会⼯作。
进⼊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
剥削阶级最初所采取的是压制⼿段,⽐如对流浪、乞讨者实施幽禁、鞭打、烙印、切⽿、挖⿐等刑罚,或者对社会问题不闻不问,任其⾃由发展、蔓延泛滥。
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们⽆法忍受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便起来造反,推翻旧的统治,建⽴新的王朝。
到了后来,虽然也规定了⼀些解决的办法,但却很少真正实⾏。
劳动⼈民憧憬着⼀个各种社会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社会,古代的⼀些思想家在他们的思想中就反映了劳苦⼤众的这种愿望。
(⼀)思想萌芽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提出了“⼤同”的思想。
《礼记·礼运》就有这样的记载:“⼤道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墨家提出“兼爱”思想,主张“有⼒者疾以助⼈,有财者勉以分⼈,有道者劝以教⼈,若此,则饥者得⾷,寒者得⾐,乱者得治”(《墨⼦·尚贤下》)。
法家则提出了“实利”思想,主张调节贫富悬殊,富民以富国,实⾏“九惠之教”(参见李P51或资料),即“⽼⽼、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赈困、接绝”等(《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