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法调整极轴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4
也谈漂移大法!漂移刚拿到赤道仪时,自以为有极轴镜,对极轴这事小菜一碟。
可真正第一次对极轴的时候,发现现实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1、阳台帮看不到北极星,把镜子架到北窗能有机会看到北极星,但镜子只能照到屋里的天花板了;2、好不容易把镜子搬到楼下,发现北边天空被市中心的灯光笼罩,看不到北极星的影子;3、找了能看到北极星的地方了,却发现极轴镜十字丝中心跟着赤道仪打转(我可怜的EM10就那样,后来把极轴镜拆了调整了一下)。
没办法,还是认真阅读坛子里关于漂移法对极轴的帖子,一边练习了下,感触颇深。
以下是一点体会,望能抛砖引玉,如有错误疏漏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是对极轴基本设定,由于一般恒星到地球的距离尺度远大于地球半径尺度,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的位置可认为与地心重合,对极轴的过程就是调整赤道仪赤经轴,使之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过程,对大尺度的天球来说,也就是让赤道仪的赤经轴与地球自转轴重合。
因此,观测者无论在地球何处,对极轴的基本原理都是适用的。
赤道仪赤经轴射线可起于地球球心,射线的方向只要再给出两个坐标便可确定,这两个坐标对于在地面上观测者来说便可以是地平方位和高度,由此可见对极轴的准确与否与赤道仪是否放置水平是没有关系的,部分赤道仪安装了气泡水准器,这仅仅是为了赤道仪的安放稳定,防止在有些坡地重心过偏而倾倒而设置的,再说,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的重力方向并不是严格指向地心的(受自转离心力和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关于水准气泡的说法这里更正一下:赤道仪是否放置水平对于极轴对准理论上是没有关系的,但实际对漂移法对极轴的操作会产生影响,放置不水平会造成赤道仪水平角和仰角两个参数耦合(也就是单独调整其中一个时会影响另外一个,这一点与经纬仪相同),会加重极轴对准的工作量,因此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做到赤道仪水平放置。
)呵呵,原理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也不复杂。
先来直观的看一下在没对准极轴的情况下目标恒星轨迹线和望远镜视线轨迹线的差异。
漂移法对极轴详细图解(fayu e2000)很多人对漂移法非常不理解,这主要是不明白其中原理,原理清楚了,其实很容易,虽然有些啰嗦,但很有必要。
一、首先明确对极轴的目的1. 由于地球自转,地面上观测者看见的星空是自东向西沿着圆弧运动,轨迹就是一个个同心圆,圆中心就是北天极。
赤道仪功能就是让望远镜沿着这个圆弧运动,使目标始终保持在视野中。
赤道仪上控制这个圆弧运动的就是赤经RA(关于赤经和赤纬概念可看以前写的“赤道仪入门手册”),而赤经轴心就是赤道仪极轴位置,因此无论赤道仪如何转动,极轴是不变化。
明白上面的道理,就会理解为什么要对极轴了,主要目的是让赤经沿着星轨移动,不管是手动还是电跟,目标始终会保持在视野中(当然手动需要微调赤经,来跟踪星体运动)。
2. 如果能看见北极星,那一切都相对变容易,有极轴镜对极轴,没有极轴镜用望远镜也可(前提是望远镜与极轴平行),如果目视基本没有问题,但大部分时候,是看不见北极星,比如被遮挡、南阳台等,那如何对极轴呢?其实,赤道仪设计上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先把极轴对准正北(有些赤道仪上腿上有“N”字),正北确定可以用指南针,然后调节“T”字螺杆,让上面的刻度对准当地纬度(可通过GPS查询)。
如果这两项全部做了,尤其正北对准了,那极轴大体也就确定了,如果目视化,完全足够了。
3. 那么为什么还要漂移法对极轴呢?其实就是精确对极轴!即使能看见北极星,也很难精确对准,主要是因为北极星与北天极事实上并不重合,相反,北极星是围绕北天极在做圆周运动,换句话,就是北极星并不固定,始终在运动。
因此,漂移法对极轴很有意义,可以对极轴进行校准和验证,尤其是看不见北极星,成为精确对极轴非常重要的手段。
(如果看见北极星,当然可以用极轴镜上时间刻度盘和日期刻度盘来精准对极轴)4. 为什么要精确对极轴呢?深空长期曝光,如果是目视化,粗对极轴就可以,当然不是说精确对极轴后,就可以长时间曝光了,由于周期性误差等等其他原因,还需要其他辅助手段,比如软件导星等。
米八中卫极轴调试经验分享米八中卫极轴调试经验分享!南方热星收视图!视频来源/作者:dx110120 日期:2010-12-28此次就直接开门见山!调试极轴的基本远离我就不阐述了!直接拷贝网上经验资料给大家看!我后面主要做补充说明!(精心收集)极轴调试资料(一)====================================== =============================== 1 找准正南,不要单纯以指南针为准,更确切地方法是看自己的经度,然后算出和东八区的精度相差多少度,然后折算出相差24小时(也就是360度)的几分之几,方法很简单,即:12小时x(120-你所在精度)/180,最后得到的是时间,也就是几分几秒。
如果是负数,那么就证明你在东8区经线以东,那么就是正午12点-你计算得到的时间(几分几秒),如果是正数,则是相加。
最后得到的时刻,就是你当地的正午时刻,找个风和日丽的时候,对准你的时钟,在你计算出的这个时刻立起一个杆子,沿着影子划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你当地的经线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影子指的是正北,其反向延长线就是正南。
这个方法我试验过很多次,屡试不爽。
不要为你的测量时间不是春分日和秋分日而担心,因为任何地方的正午时刻都是一天中的平分线,除非在极圈里,因为那里多半会是极昼或者极夜。
2 将极轴座大致按照正南固定好,这一点很重要。
当然,不管你找到的正南有多准,你固定极轴座的时候都会有偏差,所以螺丝大致拧紧,但不要最后固定。
在细调之后再固定也不迟。
3 找到一颗和你经度接近的星(记住,你要自己查一下它在Ku波段的覆盖,否则调了半天发现波束根本盖不到你那里就不好了),查找你和它相对的补偿角和仰角,大致在极轴座上把这两个角度调出来,不必太准确,尽力就好了。
在你粗调之后,开始用天线控制器左右搜索这颗星。
如果一直没有信号的话,那么就调整仰角(切记,千万只动仰角,这时候不许动补偿角),调一次左右搜一次,直到搜出为止,尽量调到信号最强(可以动一动高频头的角度和焦点,让信号最强,当然这不是最终的调整,高频头还要在调定仰角和补偿角之后再作微调)。
业余天文爱好者的观测器材之路——德式赤道篇第三章德式赤道仪一、德式赤道仪简介赤道仪部分,仅介绍德式赤道仪,包括德式赤道仪的变种——艾顿ZEQ25、CEM60赤道仪。
另外的叉式、轭式等赤道仪,普通爱好者很难搞到,因此不予介绍。
德式赤道仪,是为了克服经纬仪的缺点而设计出来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克服地球自转对观星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影响,想必很多地方介绍过了,简而言之,如果地球不自转,太阳和月亮就没有东升西落,但是地球自转了,星星在固定不变的望远镜里边也会移动,所以设计了赤道仪,跟踪星星的移动,这样目标就稳稳地在视野当中了。
刚才在经纬仪的介绍中,提到的手动经纬仪,就需要微调来跟踪,赤道仪也需要跟踪,不过赤道仪的极轴与地球极轴是平行的,因此,主要旋转赤经轴就可以实现跟踪,而不需要像经纬仪那样频繁地调整水平垂直两个方向。
德式赤道仪最显著的特征是望远镜位于极轴的一侧,另一侧需要重锤来保持与主镜的平衡。
详细结构见以下图:图:德式赤道仪的结构二、赤道仪的初始位置由图可见,德式赤道仪的初始位置是重锤杆向下垂直地面,望远镜指向北天极(约等于北极星),保持三脚架水平,三脚架接头上(装上赤道仪本体前)有一颗凸出的螺丝对准北方,调节纬度调整螺杆,和方位角调整螺丝,在极轴镜中看见北极星,再按照极轴镜中的提示,将北极星放到正确(赤道仪说明书会给)的位置。
三、简单的对极轴方法有人要问了,要是我看不到北极星呢?或者我在台拍摄呢?答案有的,可以使用漂移法。
漂移法分两步,极轴方位角(水平方向的放置)的调整和高度角(俯仰)调整:首先把赤道仪调整好水平,放置好初始位置,在主镜上装一个有十字丝的目镜。
方位角调整:操作赤道仪,把主镜对准一颗天顶附近,或者正南方高度比较高的亮星,放在目镜十字丝中间:若星点出现南移,说明极轴偏东。
(赤道仪方位角调整处)水平西移修正;若星点出现北移,说明极轴偏西。
水平东移修正直到星点不发生偏移调整完方位角以后可以调整高度角,选一颗或者西方的亮星,放在十字丝中间:如星点出现北移,说明仰角过高。
漂移技巧介绍漂移是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驾驶技巧,它在赛车界和街头文化中备受欢迎。
漂移要求驾驶者在高速行驶时掌控好转向角度和油门控制,以实现车辆在转弯时失去后轮抓地力、产生侧滑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且实用的漂移技巧,帮助驾驶者掌握漂移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要领。
漂移的基本原理漂移的实现基于车辆的动力学原理。
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前轮负责转向,后轮负责牵引和稳定。
漂移的过程中,通过控制转向角度和油门控制,使后轮失去抓地力,车辆产生横向滑动。
这种横向滑动是以飘移的方式进行,因此得名漂移。
基本漂移技巧车辆选择选择适合进行漂移的车辆非常重要。
传统的后驱车辆是最常用于漂移的车型,因为后驱车辆更容易在转弯时失去后轮抓地力。
前驱车辆也可以漂移,但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
四驱车辆虽然有更好的抓地力,但漂移技巧需要更高的难度和挑战。
转向角度控制转向角度控制是漂移的关键。
适当的转向角度可以使车辆在转弯时更容易失去后轮抓地力。
初始转向角度通常在30度到45度之间,根据车辆和场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漂移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增加转向角度,但需注意保持对车辆的控制,避免侧翻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油门控制油门控制也是实现漂移的重要技巧。
油门的施加可以帮助车辆保持速度和稳定性。
在漂移的过程中,适当施加油门,可以帮助车辆保持一定的速度,并控制漂移的方向和角度。
油门的施加需要根据车辆的转向角度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过大或过小的油门施加都会对漂移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反向转向反向转向是漂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技巧,指的是在车辆发生漂移后,及时反向转向抑制车辆的侧滑。
当车辆的后轮开始失去抓地力并向外侧滑动时,驾驶者通过反向转向,将前轮向内侧转动,使车辆恢复稳定。
反向转向需要准确的判断和操作,通常是在漂移角度达到峰值时进行,可以有效避免侧滑过度而导致的失控。
安全注意事项增强安全意识漂移是一项高风险的驾驶技巧,需要驾驶者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反应能力。
在进行漂移前,应充分了解漂移的原理和技巧,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绝对经典——汽车漂移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漂移技术不完全解析!!一:Inertia-Drift松油门并利用惯性使车尾甩出的过弯方式(适用于FR车种,适用于120度以上的大弯角).操作程序如下:1.入弯前加速,入弯时松油门并同时猛切方向盘.2.车子开始滑行后,降档并加油门,让车辆一边打滑一边出弯.3.若只想小甩一下,可以不降档.二.Breaking-Drift踩刹车并利用车身重心转移,使车尾甩出的过弯方式(适用于FR车种,适用于90度以上的弯角).操作程序如下:1.入弯时重踩刹车并降档,让车重心前移.2.猛切方向盘使车尾甩出.3.反打方向盘修正进弯角度.4.保持车速以滑行到可出弯的角度.5.配合方向盘,瞬时重踩油门出弯.三.Sidebreak-Drift拉手刹车使车尾甩出的过弯方式(适用于FF车种)操作程序如下:1.尚未到一般的入弯点处,提早切方向盘,然后拉手刹车使车辆侧滑.2.滑行时立即降档,并保持滑行状态到过弯顶点.3.到达弯顶点时,几即大脚油门出弯.四.Straight-Drift入弯前的直线处,就开始甩尾的过弯方式(适用于FR车种,适用于狭窄之90度弯).操作程序如下:1.入弯前的直线上就开始切方向盘.2.车子开始滑行时,同时降档并保持油门深度.3.滑行入弯点后,方向盘同时反向修正.4.车头以朝向出弯口的姿势进入弯道.5.车头对到出弯口时,即大脚油门直进出弯.五.Power-Drift利用改装后驱车的大马力,大扭力,使车尾甩出的过弯方式(适用于FR,RR车种).操作程序如下:1.进弯前减速并降档,放油门并小切方向盘.2.进弯后大脚油门,驱动轮会应马力抬大而抓不住地面,而让车尾甩出.3.此时用油门控制转向程度,油门愈重,转向角度愈多,车头对到出弯点后,再顺顺地出弯.六.Shift-Drift利用降档使车身重心转移,并让车尾甩出的过洼方式.操作程序如下:1.进弯前略微提升车速,进弯时切方向盘,然后踩刹车并同时降档.2.此时车辆重心前移,车尾会突然向外甩出.3.松开刹车并大脚油门出弯.七.Feint Motion利用左右重心移动使车尾甩出的过弯方式,也就是一般俗称的惯性滑移(假右甩真左甩,适用于FR,RR车种).操作程序如下:1.进弯前不切到外侧,反而保持在中线附近.2.方向盘在一瞬间往弯外方向切,瞬时刹车使车身重心往前移.3.此时方向盘往前进方向用力猛切,车子会以Breaking-Drift的原理甩出.4.滑行时退档放刹车,再大脚油门出弯.八.4WD-Drift四驱车过弯时稍微滑行甩尾的过弯方式.操作程序如下:1.入弯前加速,入弯时对准弯顶点,用力切方向盘并刹车降档.2.车子略呈Straight-Drift的方式滑行进弯.3.过弯顶点时,大脚油门直线出弯.漂移技术入门(10项)弹离合(初学级):能够比较理想的直接破坏掉轮胎的抓地力。
天文爱好者在使用德式赤道仪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极轴对准天球转轴。
如果在北半球,可以利用北极星来校准极轴,只要调整赤道仪的水平角和俯仰角使北极星在极轴镜中央就可以。
这种方法得到的精度完全可以满足目视、计算机自动找星和短时间曝光的天文摄影的应用。
不过对于长时间的天文摄影,极轴需要对得非常精确。
简单地用北极星来对准的极轴无法满足这种需要。
这些简单的方法对极轴或多或少存在水平误差(极轴偏东或者偏西)和高度误差(偏北或者偏南)。
有的赤道仪有很精密的极轴镜,当你学会如何使用后,利用它可以将极轴对得很准。
但即使这样调整出来的极轴在曝光时间较长或者拍摄焦距较长的时候仍然不够精确。
漂移法可以使赤道仪的极轴获得足够的精度来进行很长时间的曝光。
这种方法能获得很高的精度,相当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极轴不准确带来的误差。
漂移法的原理很简单:在导星目镜(或者webcam)中观察一颗星的跟踪情况。
如果极轴对得不是很准,星点在导星目镜中的位置就会发生移动。
根据移动的方向对极轴做相应的调整,然后继续观察,并重新进行调整。
如此反复几次,最终得到精确的极轴方向。
漂移法需要用最能反映出极轴水平和仰角误差的特定位置的两颗星来进行调整。
下面分几个步骤来具体说明如何用漂移法来调整极轴步骤一调平赤道仪利用赤道仪上的水平气泡来将赤道仪调整到水平位置。
这个步骤不是必须的,但很重要,可以节省很多调整的时间。
如果赤道仪不水平,那么极轴的水平角和俯仰角的调整会互相影响,这样就会增加反复调整的次数。
赤道仪水平调整好了,能节约很多时间。
步骤二粗调极轴利用极轴镜和北极星粗略地调对好极轴,这也能使漂移法的调整更迅速。
步骤三调整导星目镜十字丝的方向在以下所有的步骤中,都要求导星目镜的十字丝和赤道仪的转轴平行。
这一步也比较简单,找一颗亮星放在十字丝中央,用手(或者控制手柄)转动赤道仪赤经或赤纬的蜗杆,星点将会在目镜中产生移动。
旋转目镜的角度,使得在调整赤经和赤纬的时候,星点始终压住十字丝线。
信达赤道仪&相机漂移对极轴方法(整理:冷眼看海 2019.03.20 For 凤凰老哥)1.本文适用范围●人群➢摄影党、部分顶级目视党●赤道仪➢EQ3D/EQ3W电跟装置➢EQ3Pro、HEQ5-Pro、NEQ6-Pro、HEQ6-R、EQ8等自带GOTO和电跟装置的赤道仪➢AZ-EQ5、AZ-EQ6赤道/经纬仪●相机➢支持B门线控制、并能与主镜合焦的任意单反、微单➢支持电脑控制的CCD或CMOS天文摄像头2.漂移法的特点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地球自古以来都是自西向东以恒定速度在自转(大佬们请勿喷岁差问题),因此天球中的所有天体才有了东升西落的轨迹,我们在夜间看到星星在天球上位置的变化,就是这个轨迹的表现。
地球自转轴贯穿南极点和北极点,因此叫极轴。
对漂移法来说,它完全不会发生位置改变,即便是勾陈一(目前的北极星)在1000年后不再是北极星,漂移法会依然非常有效,因为漂移法与北极星无关,目前我们能大可放心的,把极轴当作绝对参考系来对待。
漂移法可与北极星无关,因此我们对准极轴时可以完全忽略北极星,笔者就是南天北墙的受害者,照样能用漂移法精对极轴,所以非朝北阳台的同好们,漂移法将会成为你们对准极轴的最佳方案。
3.精对极轴的意义对极轴有粗对和精对之分,粗对的极轴后直接进行拍摄往往是不靠谱的,至少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这样的,信达赤道仪的机械误差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解读为,极轴镜圆心与赤经轴圆心并不是完全同轴的,由于赤经轴承的细微的间隙导致出现了机械误差,这样一来无论北极星在机轴镜中的旋转轨迹多么精准,也是无效的精确对准。
然而笔者发现,极轴镜(非电极)的旋转测量法居然是比较普遍的方案,大部分新手粗对极轴以后就直接开始撸片子,最终得到了非常漂亮的半星轨摄影照片,然后一脸懵逼的对自己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D大佬们的做法却不一样,他们要么使用电子机轴镜(笔者穷,买不起,也不是大佬,就没用过)。
要么先用极轴镜旋转测量法对着北极星粗对,再漂移法精对极轴,很轻松的就能得到高质量的摄影原片(仅对片子不拉线而言)。
望远镜的赤道仪是什么承托着望远镜的赤道仪赤道仪是以一根平行于地球自转轴旋转的轴,就能追随着天空(天球)旋转的仪器装置。
这种类型的装置常用于望远镜、卫星碟和相机。
赤道仪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允许联接在其上的装置只需要以固定的速率驱动一根轴就可以追踪天空中以周日运动运行的任何天体。
当做为卫星碟时,赤道仪的装置允许只转动一根轴就能同时指向好几颗地球同步卫星。
望远镜的赤道仪架台望远镜的赤道仪,赤经轴((赤经)和配对的第二根赤纬轴(赤纬)是互相垂直的轴。
赤道仪的赤经轴往往会配置一个机械化的时钟驱动器,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根轴的旋转以23小时56分钟旋转一周,很精确的与天空视周日运动同步。
它也可以配置定位圈,可以直接标示出天体的天体座标。
赤道仪的装置不同于机械较简单的经纬仪,经纬仪需要以变速转动两个轴才能追踪固定在天球上的天体。
此外,在天文摄影,影像也不能在焦平面上旋转,当使用经纬仪追踪目标的运动时,就必须安装旋转棱镜或其它的场消除器来修正。
装置望远镜的赤道仪架台有许多种的设计:德式、叉式、越轴式/英式、马蹄式、轭式。
在过去的,有越来越多的机械化追踪装置或新增的设备被电脑化的物件取代。
它们有两种主要的型式,数位化的定位圈由附有天体数据库的电脑与编码器组成;电脑监控望远镜指向天空中的位置。
操必须驱动望远镜,但Go-to系统(多数的情况下)使用伺服马达使操完全不须要接触望远镜就可以改变望远镜指向天空的位置。
在这些系统中的电脑通常是使用手持的摇杆或紧邻的膝上型电脑控制,就可以使用电子摄影机来捕获影像;现代化的望远镜系统通常还包括一个自动引导的入口。
当进行天文摄影拍摄天空时,特殊的仪器可以追踪指定的恒星,并且调整望远镜的位置。
要这样做,自动导引必须能够透过望远镜的控制系统下达指令。
这些命令可以弥补追踪系统尚为小的错误,像是驱动望远镜转动的涡杆驱动器的周期误差。
在新设计的天文台,数十年来一直受到青睐的大型专业用的赤道仪已经不再受到喜爱。
漂移法调整极轴
天文爱好者在使用德式赤道仪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极轴对准天球转轴。
如果在北半球,可以利用北极星来校准极轴,只要调整赤道仪的水平角和俯仰角使北极星在极轴镜中央就可以。
这种方法得到的精度完全可以满足目视、计算机自动找星和短时间曝光的天文摄影的应用。
不过对于长时间的天文摄影,极轴需要对得非常精确。
简单地用北极星来对准的极轴无法满足这种需要。
这些简单的方法对极轴或多或少存在水平误差(极轴偏东或者偏西)和高度误差(偏北或者偏南)。
有的赤道仪有很精密的极轴镜,当你学会如何使用后,利用它可以将极轴对得很准。
但即使这样调整出来的极轴在曝光时间较长或者拍摄焦距较长的时候仍然不够精确。
漂移法可以使赤道仪的极轴获得足够的精度来进行很长时间的曝光。
这种方法能获得很高的精度,相当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极轴不准确带来的误差。
漂移法的原理很简单:在导星目镜(或者webcam)中观察一颗星的跟踪情况。
如果极轴对得不是很准,星点在导星目镜中的位置就会发生移动。
根据移动的方向对极轴做相应的调整,然后继续观察,并重新进行调整。
如此反复几次,最终得到精确的极轴方向。
漂移法需要用最能反映出极轴水平和仰角误差的特定位置的两颗星来进行调整。
下面分几个步骤来具体说明如何用漂移法来调整极轴
步骤一调平赤道仪
利用赤道仪上的水平气泡来将赤道仪调整到水平位置。
这个步骤不是必须的,但很重要,可以节省很多调整的时间。
如果赤道仪不水平,那么极轴的水平角和俯仰角的调整会互相影响,这样就会增加反复调整的次数。
赤道仪水平调整好了,能节约很多时间。
步骤二粗调极轴
利用极轴镜和北极星粗略地调对好极轴,这也能使漂移法的调整更迅速。
步骤三调整导星目镜十字丝的方向
在以下所有的步骤中,都要求导星目镜的十字丝和赤道仪的转轴平行。
这一步也比较简单,找一颗亮星放在十字丝中央,用手(或者控制手柄)转动赤道仪赤经或赤纬的蜗杆,星点将会在目镜中产生移动。
旋转目镜的角度,使得在调整赤经和赤纬的时候,星点始终压住十字丝线。
步骤四调整水平方位角
调整水平方位角需要将望远镜对准一颗位于过天顶的赤经线与天赤道交点附近的星。
当找到这个位置的星星后,微调赤道仪赤经和赤纬轴使得星点位于十字丝中央,并且旋转导星目镜的十字丝沿东西方向使其角度满足步骤三的要求。
跟踪并观察:此时不要搞混淆了星点赤经和赤纬的移动。
记住我们此时只关心赤纬的漂移,而不是赤经的。
观察星点,轻微调整赤经角度以抵消周期性误差(PE)。
周期性误差是因为传动链中某些齿轮的分度不均匀而产生的。
此时千万不要去调整赤纬的蜗杆。
此时要做的只是观察赤纬的漂移,而不是修正它。
水平方位角的调整很容易把人弄糊涂。
粗略调整后的极轴可能比实际的极轴更偏东或者偏西。
当观察位于天顶赤经和天赤道交点附近的星点时,这种误差将会在水平方向(或者说东西方向)反映出来。
水平方向的调整很容易把人弄糊涂,因为当观测到赤纬方向的漂移时,调整赤道仪的水平方向将使星点产生与漂移方向垂直的移动。
如果星点向上漂移,则需要调整赤道仪水平方向使目镜中的星点向右移动;而如果星点向下漂移,这需要调整赤道仪水平方向使得星点向左移动。
这很容易让人糊涂。
如果使用的是牛顿式望远镜,上述过程更加容易使人糊涂。
上述的调整方向需要反过来:如果星点往上漂移,就调整赤道仪水平方向使星点向左移动,反之则向右。
步骤五:调整仰角
选择一颗位于正东方向地平高度度左右的星作为跟踪目标。
选择正东方的原因是,这样可以消除极轴水平误差带来的影响,从而只看见仰角误差;选择地平高度15-20度左右的星星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大气折射的影响。
如果高度再低,大气折射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最终的精度。
将跟踪目标调整到导星目镜中央,开启跟踪,观察星点在与十字丝相对位置的变化。
跟踪过程中,略微调整赤经手柄,使得星点始终保持在导星目镜的赤经丝线上。
千万不要去调整赤纬手柄,我们是要观察在赤纬方向上的误差,而不是调整它。
如果此时观察到星点在赤纬方向上的移动,说明赤道仪极轴在仰角上有误差,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仰角的调整很简单,只要记住一个原则:无论星点往哪个方向漂移,调整赤道仪仰角,使得星点向目镜中心方向移动。
如果星点漂移比较快,调整就多一些,如果移动比较慢,调整就少一些。
步骤六:重复以上过程
漂移法不会一次就得到很高的精度,因此需要重复上述过程,一直到几分钟内在导星目镜内看不到明显的漂移,这样的精度就能满足长时间曝光的要求了。
漂移法的原理
漂移法被很多天文爱好者所使用,但许多人并不明白漂移法的原理,以及为什么要选择特定区域的星星。
通过图示,很容易弄明白以上问题。
先来看看理想的情况:在赤道仪极轴与天球转轴完全重合的情况下,星空按照很标准的圆形轨迹在运动,因此被跟踪的星点始终会处于导星目镜中央。
如果赤道仪的极轴与天球转轴不重合,那情况会怎么样呢?看看下面这个图就一目了然了。
下图所示的是赤道仪极轴与天球转轴不重合并且有水平方向误差的情况。
被跟踪星点位于天赤道与过天顶子午线交点附近。
在跟踪的过程中,导星目镜的十字丝会沿着赤道仪极轴(红圈)旋转,而目标星则沿着天球转轴(蓝圈)旋转。
当星点转过一个角度之后,十字丝与星点将不再重合,而且在赤纬方向上有会产生移动。
同样的原理可以用来解释极轴与天球转轴有俯仰角度误差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选取特定位置的星来进行调整呢?看下面的图,仍然以水平方向有误差的情况来说明。
如果此时选择的星不在天赤道与过天顶的子午线焦点附近,而是在很偏东或者偏西的方向,当跟踪一段时间,星点和赤道仪都转过一个角度之后,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星点的偏移并不十分明显,误差被大大地缩小了。
选择星点位置的原则就是要尽量快地将误差反映出来,显然,选择接近东方或者西方地平线上的星点作为目标星点是不满足这个要求的。
同样的道理,在选择调整俯仰角度的目标星时,选择东方或者西方低平高度较低的星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