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对道德的判断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5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皮亚杰,这位心理学界的巨头,提出了一个关于孩子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就是观察小孩如何理解“对”和“错”的过程。
大家别着急,咱们慢慢来,一起聊聊他的几个重要阶段。
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1.1 规训阶段(05岁)首先,咱们从小宝宝说起。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基本上是由父母和周围的大人来灌输的。
想象一下,刚学会走路的小家伙,刚开始的时候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其实没什么概念。
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听话的时候很乖,不听话就像一颗炮弹。
比如,妈妈说“不要碰这个”,他们听了就不碰。
可一旦大人不在旁边,他们可就飞起来了!所以,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其实是很被动的,完全依赖外部的规则。
1.2 规则的游戏(610岁)接下来,咱们进入第二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参与各种游戏,尤其是规则游戏。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小伙伴们在一起踢足球、玩捉迷藏,这时候,孩子们开始学会遵循规则,开始有了对公平和不公平的理解。
这一阶段,规则是不可动摇的,就像金刚石一样硬。
在他们眼里,规则就是一切,谁违反了,绝对要受到惩罚。
不过,有时候他们也会用小聪明来钻规则的空子,比如在家里和小伙伴们玩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偷偷改规则,让自己赢。
哎呀,这种小机灵鬼,真是让人哭笑不得!2. 道德判断的演变2.1 自我中心的道德观(1112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渐转变。
在大约11到12岁的时候,他们开始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这一阶段,孩子们渐渐地不再是单纯的听话小天使,开始有了自己对对错的看法。
比如,看到小朋友在学校被欺负,可能会开始思考:“这件事是不是不对?”他们开始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道德问题,像是小小的哲学家。
但可别高兴得太早,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心里常常还在争斗,分不清是非。
2.2 社会契约的意识(13岁以上)最后,咱们来聊聊青少年时期。
这时候,孩子们已经逐渐变得成熟,能把个人的道德观与社会的道德观结合起来。
皮亚杰在研究道德判断时常采用的方法
皮亚杰在研究道德判断时常采用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法是利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向儿童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把道德判断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5岁以前)。
此阶段的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只根据行
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2.他律道德阶段(5~9岁)。
此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把人们
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
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10~12岁)。
此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
在他的研究中,对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将从皮亚杰的观点出发,探讨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规律,深入理解其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贡献。
二、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括:1. 前道德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受到外部规则和奖惩的驱使,对道德问题缺乏自我意识和内在规则。
2. 预合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自我中心主义,很难理解其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3. 合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能够意识到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开始形成自己的内在道德规则,懂得尊重他人。
4. 普遍原则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逐渐成熟,能够理解抽象的道德原则并且能够独立地作出道德判断。
三、儿童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1. 社会环境: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
2. 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3. 社会交往:儿童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学习到合作、尊重和责任感等四、个人观点和总结皮亚杰的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理论对我们深刻意义重大。
通过对儿童道德认知的不同阶段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儿童的道德教育和行为引导,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
了解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规律,也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了更科学的育儿指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皮亚杰对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观点,并分析了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皮亚杰理论的全面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儿童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道德品质。
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总结,对此主题的深入了解必将对儿童教育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对指定主题的文章撰写结果,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过程,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儿童。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描述了儿童在道德发展方面的不同阶段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五个部分,分别是道德现实观、道德判断、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现实观1.1 规则的认识:在幼儿期,孩子开始意识到存在一些规则和限制,但他们主要是为了避免惩罚而遵守规则。
1.2 客观性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理解规则的客观性,即规则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共同制定的。
1.3 道德意义的理解:在儿童期后期,孩子逐渐理解规则的道德意义,开始考虑行为的对错和公平性。
二、道德判断2.1 自我中心的道德判断:在早期,孩子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他们关注的是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2.2 形式主义的道德判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孩子开始考虑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即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
2.3 道义主义的道德判断:在青春期后期,孩子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公平性,他们开始以道义的标准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三、道德意识3.1 道德责任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产生道德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3.2 道德冲突的认识:在青春期,孩子经常面临道德冲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冲突。
3.3 道德选择的能力:随着发展,孩子逐渐具备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做出决策。
四、道德情感4.1 共情能力的发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共情能力,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4.2 道德情感的培养: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道德情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道德情感。
4.3 道德情感的体验:随着道德发展的进一步,孩子开始体验到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内心满足感和道德违背所带来的内疚感。
五、道德行为5.1 遵守规则的行为:在早期,孩子主要是为了避免惩罚而遵守规则,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外在的。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
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
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
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一、实验背景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并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我们进行了皮亚杰道德判断实验。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判断特点,验证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科学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10名4-5岁、10名5-6岁、10名7-8岁、10名9-10岁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材料:皮亚杰道德判断实验材料,包括对偶故事和道德判断题。
3. 实验步骤:(1)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5人。
(2)向每个实验对象讲述一个对偶故事,故事内容如下:小明和小红在公园玩捉迷藏,小明不小心打翻了小红的花瓶,小红伤心地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小红又故意打翻了小明的玩具,小明也伤心地哭了起来。
(3)向实验对象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小明和小红为什么会哭?问题2:你认为小明和小红的行为对错?问题3:如果小明向小红道歉,小红会原谅他吗?(4)记录实验对象的回答,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对象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4-5岁儿童:大部分儿童认为小明和小红都会哭,但不知道为什么哭,对问题的回答较为模糊。
(2)5-6岁儿童:部分儿童认为小明和小红都会哭,因为他们不小心打翻了东西;部分儿童认为小红哭是因为小明打翻了她的花瓶,小明哭是因为小红打翻了玩具。
(3)7-8岁儿童:大部分儿童认为小明和小红都会哭,因为他们不小心打翻了东西,不知道故意打翻的;部分儿童认为小明和小红都会哭,因为他们的行为不对。
(4)9-10岁儿童:大部分儿童认为小明和小红都会哭,因为他们不小心打翻了东西,不知道故意打翻的;部分儿童认为小明和小红都会哭,因为他们的行为不对,不知道故意打翻的。
2. 实验分析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1)4-5岁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的道德判断受自身经验的影响,对问题的回答较为模糊。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变。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五个主要部分,包括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道德互动主义、道德社会化和道德自主性。
一、道德相对主义1.1 儿童的道德观念相对于个体在儿童的早期阶段,他们的道德观念主要是相对于个体的。
他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来判断是非,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
1.2 缺乏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的儿童缺乏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理解。
他们更容易受到外部奖惩的影响,而不是内化道德准则。
1.3 道德判断的简单性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相对简单。
他们往往只看到事件的表面,缺乏对背后原因和动机的思考。
二、道德绝对主义2.1 遵守规则和权威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进入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重视遵守规则和权威的指导,他们认为道德是绝对的,不可违背。
2.2 善恶的二元对立道德绝对主义阶段的儿童往往将善和恶看作是二元对立的概念。
他们认为某些行为是绝对正确的,而另一些行为则是绝对错误的。
2.3 缺乏道德灰色地带的认识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儿童往往缺乏对道德灰色地带的认识。
他们很难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道德互动主义3.1 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道德互动主义阶段的儿童开始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尝试理解不同的道德观念。
他们逐渐认识到道德问题是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解决的。
3.2 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道德互动主义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他们意识到道德决策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并尽量避免伤害他人。
3.3 探索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在道德互动主义阶段,儿童开始探索道德问题的复杂性。
他们学会考虑不同的因素和情境,并尝试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道德社会化4.1 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道德社会化阶段的儿童逐渐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儿童的道德判断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
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
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
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
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
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
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2)权威阶段(6~8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
皮亚杰的道德判断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判断理论是一种基于历史、伦理和经验的范式,它将道德判断作为对过去、现在以及道德价值观作出可被他人承认的推论,广泛用于现代哲学。
皮亚杰的道德判断理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将哲学的发展划分为特定的阶段,以及哲学家们更加深入的思考:思维的历史发展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皮亚杰将伦理学概念运用到历史分析中,通过对过去道德概念的分析,来把握当下社会中不同文化结构下的伦理知识价值,以便未来道德判断的参考。
皮亚杰也提倡有近似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在他看来,一个更进一步的必要步骤就是认识有关伦理学的落实,即解释过去的伦理理论,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用故事方式,落实在当代的实践中,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伦理意义,这是最重要的。
用写作的方式,把伦理学中最微妙的元素抽象出来,以及用语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出推论。
皮亚杰也强调了从经验中获取道德判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感受,来真正理解某种道德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道德结论,这是基于他认为经验与心智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皮亚杰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它们决定了他们的决定,这也是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道德判断者更有效地看待生活,理解不同情况的道德价值,以及不同有用的判断,从而实现可行的道德判断的形成。
皮亚杰的道德判断理论涵盖了运用历史、经验和伦理观念,把解释和判断交给道德判断者本身,进而使道德判断更加实用可行。
它激发了许多对当前道德问题研究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更加明朗的阐释,让判断来得更有依据及公正。
皮亚杰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皮亚杰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可以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是指儿童对于什么是对错、好坏的判断能力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了从外在权威的依赖到内在原则的建立的过程。
在早期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依赖于成人的指导和规则,他们会根据成人的意见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对还是错。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原则,开始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例如,他们会认为帮助别人是好的,撒谎是不好的。
这个过程表明了学前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特点从外在依赖到内在建立的转变。
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是指儿童对于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和反应的发展。
在学前期,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表现为对于道德行为的喜欢或厌恶。
他们会对帮助别人、分享玩具等道德行为感到高兴和满足,而对撒谎、打架等不道德行为感到不快和愧疚。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情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不仅体现出对道德行为的喜好或厌恶,还包括对于道德行为的同情、内疚、羞耻等复杂的情感体验。
这个过程表明了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从简单的喜好或厌恶到复杂的情感体验的转变。
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是指儿童道德行为的规范和表现的发展。
在学前期,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模仿和遵守成人的规则来实现的。
他们会模仿成人的行为,如帮助别人、分享玩具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来实施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模仿他人。
此外,他们还能够在道德冲突中做出适当的选择,并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个过程表明了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从模仿和依赖到自主和自控的转变。
皮亚杰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包括道德判断的从外在依赖到内在建立的转变、道德情感的从简单的喜好或厌恶到复杂的情感体验的转变,以及道德行为的从模仿和依赖到自主和自控的转变。
这些特点反映了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整体趋势,也为我们设计儿童道德教育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
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
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
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
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
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
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xx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2)权威阶段(6~8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
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他通过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理论。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一、道德发展的起点1.1 儿童的道德观念形成1.2 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1.3 道德发展的个体差异二、道德判断的发展2.1 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2.2 道德判断的层次2.3 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三、道德发展的动力3.1 自我中心到社会中心的转变3.2 互惠关系的理解3.3 道德发展的社会因素四、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4.1 家庭环境对道德发展的影响4.2 学校教育对道德发展的作用4.3 社会文化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五、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5.1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5.2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5.3 对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正文内容:一、道德发展的起点1.1 儿童的道德观念形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在早期主要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通过观察发现,儿童在与父母和同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对善恶的基本认知。
1.2 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两个关键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后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主要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判断较为简单。
后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开始能够从多个角度思量问题,形成更为复杂的道德判断。
1.3 道德发展的个体差异皮亚杰指出,每一个儿童在道德发展上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儿童在某一阶段发展较快,而有些则相对较慢。
这种差异可能与遗传、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道德判断的发展2.1 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形成是通过对道德问题的思量和解决而逐渐发展的。
儿童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的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
2.2 道德判断的层次皮亚杰提出了三个道德判断的层次:前道德判断、道义相对主义和道义绝对主义。
前道德判断阶段儿童主要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道德判断较为简单。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观1.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基本理论皮亚杰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一生主要研究儿童对于世界/物理的因果关系/实体构造/空间/数目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儿童的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问题。
但是他也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判断,并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且这本书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1游戏的规则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下面简称《儿》)第一章中,皮亚杰分析了儿童的游戏。
他把儿童对游戏的规则意识分为三个阶段,即“单纯个人规则的阶段(五岁以前)” / “信奉他律绝对的规则的/单方面对权威归依或尊敬的时期(六到九岁)”及“尊敬自律的相对的规则的相互尊敬即协同的阶段(十岁以后)”。
在第一阶段中,儿童的游戏完全是个人的,游戏的规则没有成为社会性的事实,儿童没有把规则看作是义务性的;在第二阶段中,儿童开始迷恋于游戏的胜负,但对规则的本质还只有笼统的观念。
他们一方面认为规则是最神圣的/ 绝对不能侵犯的东西,一方面又屡次破坏规则;在第三阶段中,儿童不再把规则视为绝对的或神圣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决不破坏规则。
皮亚杰认为,儿童出现这样的表现取决于他对规则的理解即认知。
在第一个阶段中,儿童根本不理解规则,他们不关心胜负,只是对游戏本身抱有兴趣;在第二个阶段中,儿童的游戏限于模仿,对一个个的规则不能充分理解,而且认识的规则完全是他律的规则,是由外界强制的,是模仿地强制执行的;在第三个阶段中,儿童已经充分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并且认识到规则是为了进行游戏互相协商制订的。
正是儿童认知的不断发展,使他们对规则的理解不断深入,从而产生了三个阶段的规则意识。
1.2道德的实在论和成人的约束在《儿》的第二章中,皮亚杰依据儿童对于过失/偷盗/谎言等假设的实例所做的道德判断,指出了儿童道德判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道德实在论”特点,即儿童往往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后果而根据他的意图来判断责任的大小。
皮亚杰认为造成这种“道德实在论”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约束,即“成人所发布的规则造成了一种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成人本人要使这种责任感减弱也无济于事。
皮亚杰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启示【摘要】:皮亚杰认识发展理论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心理学理论。
文章综述了皮亚杰的道德判断发展理论五个主要的研究内容,即,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关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关于儿童的公正观念判断;关于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判断;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幼儿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四点启示,希望能对目前我国的幼儿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认知发展;平衡化;道德判断;道德判断能力虽然关于道德问题的探索由来已久,但是,相比起来,以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历史还是比较短暂的。
认知心理学派的J.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 - 1980)被认为是最早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先驱之一。
他开创了从认知领域对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先河。
他的儿童道德认知理论是富有创新性的心理学理论,其关于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理论与儿童道德发生发展的理论是一致的。
皮亚杰蕴涵于道德判断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的幼儿德育教育实践给予重要启示。
1. 皮亚杰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皮亚杰研究的道德认知发展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的发展。
而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研究集中责任感、对规则的态度、对于正确的和错误的判断以及对”公正”的评价方面。
皮亚杰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涉及: 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关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关于儿童的公正观念判断;关于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判断;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等。
1.1 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皮亚杰在他早期著作《儿童的道德判断》(1930)中指出,道德判断(Moral Judgement)也叫道德评价,指对道德责任的判断。
皮亚杰把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当作研究儿童道德观念形成问题的出发点。
他通过从儿童的游戏实践和儿童的思想意识的对应发展来说明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
儿童游戏中包括了非常复杂的规则系统,儿童正是通过游戏行为,通过对游戏规则的熟悉和适应,自然而然地学会自觉地遵守合理的游戏规则。
儿童思维研究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
让·皮亚杰
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主要理论
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Stage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皮亚杰最著名的学说,是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⒈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
在1岁左右,发展出物体恒存(object permanence)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⒉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egocentrism)为中心;
⒊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岁)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
⒋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像思维。
[2]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
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
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
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三、道德认识发展的因素
按皮亚杰的观点,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受到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儿童与其他人的交往的影响。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对应、相平行的(见下表)。
在认知上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道德上都相应处于前道德阶段,同时前道德阶段包括了2~3岁的处于前运算认知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处于前运算认知阶段的2~7岁儿童,在道德上都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而在认知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道德上多处于自律道德阶段。
所以皮亚杰说,道德上的他律阶段与自律阶段间的差别,就相当于前运算思维阶段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间的差别。
皮亚杰的这个观点受到了有关实验的支持,有人发现守恒程度低的儿童在道德判断上也是低水平的,同时指出,道德要领和伦理价值观的教学和纯认知
的教学一样,需要与儿童按照他现有的认知结构加以同化的东西相适合。
儿童的道德认知是怎样由他律性转化为自律性的呢?可以从年幼儿童为什么具有他律道德的原因分析起。
研究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不成熟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认识的原因,即自我中心(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和实在论(把主观经验同客观现实混同,如把梦境看成是现实存在的事物);二是对权威的服从,包括自卑感、依赖性、依恋、赞赏、害怕等情感综合体,使儿童服从成人指示,将规则视为神圣不变的东西。
儿童要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皮亚杰认为,要使儿童人自我中心和实在论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展相互作用。
因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有别,对别人的观点可以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
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认识到同样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导致不同的结果。
同时,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开始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共同协作,发展了公正感。
皮亚杰重视同伴在发展儿童道德认识中的关键作用,但也未完全否定父母的作用,只是有一个条件,成人必须改变传统的所谓权威的地位,与儿童平等相处,只有这样的父母才能成为促进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积极力量。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Stage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皮亚杰最著名的学说,是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⒈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
在1岁左右,发展出物体恒存(object permanence)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⒉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egocentrism)为中心;
⒊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岁)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
⒋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像思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