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 格式:doc
- 大小:16.27 KB
- 文档页数:6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贺兰山级自然保护区简介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贺兰山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境内,是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该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保护内容和主要措施进行介绍。
一、自然环境贺兰山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山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贺兰山是中国重要的山脉之一,也是宁夏地区最重要的山脉,自然景观得天然保护。
保护区内山势险峻,植被种类丰富多样,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同时,贺兰山还是宁夏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保护区内有许多溪流和小型湖泊,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二、保护内容贺兰山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三个方面。
1. 生物多样性保护:贺兰山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许多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如金钱豹、朱鹮等。
保护区致力于保护这些物种的栖息地,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保护其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
2. 生态环境保护:贺兰山级自然保护区的山环境非常脆弱,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
保护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包括防止野火、精确控制放牧、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等措施,以维护山地生态平衡。
3. 文化遗产保护: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区内有许多古老的宗教遗址、文化景点等。
保护区致力于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保护其风貌和历史意义。
三、主要措施为了实现贺兰山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巡护力度:保护区加强对巡护人员的培训,增加巡护力量,对保护区内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 制定管护规划:保护区制定了详细的管护规划,对各项保护措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和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3. 加强科学研究:保护区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加深对贺兰山自然环境和物种的认识,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 宣传教育:保护区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贺兰山(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山脉)—搜狗百科贺兰山风景贺兰山的物产十分丰富,光是野生植物便有500多种,经济价值高的在100种以上,像青海云杉、油松、青杨、山杨、榆树、丁香、山里红、黄柏树、山葡萄、野玫瑰、黄刺梅等等。
贺兰山还是个天然的动物园,据不完全统计,共有野生脊椎动物179种,其中,中国规定的重点保护动物有16种。
飞禽有草雕、秃鹫、百灵、雀鹰、百灵、斑鸠等几十种;走兽有雪豹、猞猁、赤狐、马鹿、盘羊、獐子,甚至还有青藏高原的牦牛。
在贺兰山深处蕴藏着丰富的地下矿藏。
煤炭蕴藏量大,内蒙古和宁夏均建有许多大中型煤矿。
中国稀有的铬、镁等金属都有许多储量,铁、磷以及享有较高声誉的宁夏“五宝”之一的贺兰石的储量也很可观。
在已列入宁夏矿产平衡表的17种矿产中,产于贺兰山的占10种。
山地上部有面积不大的亚高山灌丛与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场。
贺兰山特产贺兰石,质地坚密、细腻、莹润为名贵工艺石之一。
贺兰山地表水资源不足,有很多沟道常年无水,有些沟道即使有水也集中在狭窄的区域,岩羊饮水比较困难。
食物和水这两大因子已不适应野生动物种群的继续增加。
此外,贺兰山野生动物缺乏天敌控制,基数大,增长率高,生物链已破坏,任其发展,将对贺兰山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胁。
生物资源贺兰山植被垂直带变化明显,有高山灌丛草甸、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青海云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种类型。
其中分布于海拔2400~3100米的阴坡的青海云杉纯林带郁闭度大,更新良好,是贺兰山区最重要的林带。
植物有青海云杉、山杨、白桦、油松、蒙古扁桃等665种。
动物有马鹿、獐、盘羊、金钱豹、青羊、石貂、蓝马鸡等180余种。
1988年国务院公布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6.1万公顷。
植被贺兰山植被贺兰山中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属阿拉善盟贺兰山林场范围的森林面积约240平方公里,以云杉、油松为主,其余为山杨、山榆、桦树及多种野生果木和灌木。
山地上部还有面积不大的亚高山灌丛与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场。
贺兰山—宁夏平原的保护神秦为胜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
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
贺兰山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
南段山势缓坦,三关口以北的北段山势较高,海拔2000~3000米。
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
山地东西不对称,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以断层临宁夏平原。
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
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
贺兰山山间有数个东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贺兰口、苏峪口。
三关口、拜寺口,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
贺兰山为强烈地震带,1739年银川附近发生8级地震,1561年在中宁、1709年在中卫都发生过7.5级地震。
贺兰山与南部的牛首山褶断带、清水河—六盘山褶断带、罗山—云雾山隆起带构成了一系列的背向斜的断层。
地貌上看,贺兰山西侧平缓,而东侧陡峭险峻,有大量露出地表的断层,东侧与银川平原垂直落差可达2000米。
贺兰山北部以花岗岩为主,由于接近乌兰布和沙漠干旱少雨,所以物理风化强烈;贺兰山主体在贺兰山中部,山势陡峭,山体庞大,海拔较高,一般在2000-3000米之间,主峰敖包疙瘩就在贺兰山中部,海拔3555米,贺兰山中部东西宽度可达50公里。
贺兰山南部山势相对和缓。
有汝其沟、大水沟、小水沟、贺兰沟、插旗沟、苏峪口沟、三关口沟等50多条沟谷,沟道成V型,下部较为宽阔,沟底砾石遍布,沟口一般是碎石遍布的洪积扇。
贺兰山东麓山前地带西夏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有西夏陵园、滚钟口、拜寺口双塔等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沙湖风景区。
贺兰山东南端为青铜峡,峡谷在蓝天和黄河映衬下呈现出青铜色。
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贺兰山,引黄河水北流。
现建有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贺兰山西侧有内蒙重镇巴彦浩特,蒙古语为“富饶的城”。
贺兰山和银川平原是沙海中的“绿岛”和绿洲,贺兰山是断裂上升形成的山脉,银川平原是地壳断裂下沉,黄河泥沙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贺兰山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东坡陡峭,山势雄伟,高差较大,构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挡西北季风,从而削弱了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寒冷气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也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为东坡夏季带来丰富的地形雨,滋润了宁夏平原,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成为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地方,温带荒漠和荒漠草原的分界线,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分界线。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禁牧封育的
通告
正文:
----------------------------------------------------------------------------------------------------------------------------------------------------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禁牧封育的通告
为了认真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切实保护贺兰山和生态环境,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全面禁牧封育,特此通告如下:
一、贺兰山境内天然林资源,是我区重要的宝贵资源之一,沿山市(县)、乡(村)、厂矿企业都有保护的责任。
二、禁牧封育的范围南起永宁县的三关口,北至惠农县苦水沟,东起山麓脚下,西至宁蒙交界分水岭。
三、禁牧封育工作由自治区林业局负责协调、指导、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具体组织实施,沿山各市(县)、乡(村)、厂矿企业全力支持、配合,确保按期顺利实施。
四、凡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放牧的羊只必须在二00一年六月三十日前迁出禁牧封育区域。
五、各级政府、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迁移禁牧封育区域内的羊只,对拒迁羊只的农户由当地政府和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处理。
特此通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二00一年三月十五日——结束——。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6.03.31•【字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7号•【施行日期】2006.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7号)《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已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6年3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6年3月3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2006年3月3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加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自然保护区内从事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和管理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公安、农牧、地质矿产、水利、文物、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保护管理工作。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机构负责自然保护区的社会治安、森林防火,依法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条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组织协调自然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采取宣传教育、科技扶持、发展替代能源等措施,帮助和指导自然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居民逐步改变原有的资源利用方式。
贺兰山旅游景点
贺兰山是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座山脉,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是一个优美的旅游胜地。
以下是贺兰山的一些主要旅游景点:
1. 安宁寺:位于贺兰山脚下,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建于唐朝,供奉着大量的佛像和佛教文物,是信仰者和游客们的朝圣地。
2.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贺兰山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是进行生态旅游和野外探险的理想之地。
3. 平山湖:这座湖泊坐落在贺兰山脉的其中一处山麓,湖水清澈见底,周围山峦环绕,景色宜人,是休闲娱乐和钓鱼的好去处。
4. 青铜峡:位于贺兰山南麓的一处峡谷,这里有着壮丽的峡谷景色、急流险滩和悬崖峭壁,是进行漂流、探险和摄影的热门地点。
5. 贺兰山草原:贺兰山脚下的草原地带,风景秀丽,草原绵延,是进行户外野餐、游玩和骑马的理想场所。
除了以上景点,还有许多贺兰山的其他风景名胜,如独石界、楠川、古城遗址等,都值得一游。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也为游客提供了很多的探险和观光活动。
无论是追求自然风光还是探寻历史遗迹,贺兰山都能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
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西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贺兰山的中段东侧,并以山脊为界与西侧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
区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是我国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地区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高等植物有655种,其中国家保护植物有沙冬青等6种;陆栖脊椎动物有13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兰马鸡等16种。
该保护区的建立对研究半旱地区植被发展、演替及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面积6.1万公顷。
198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为干旱风沙区水源林及生态系统、地质剖面等。
贺兰山为一南北向山地,最高峰3556米。
山地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海拔1900~2900米分布密集的青海云杉林,生长发育良好,是干旱地区的森林基地。
保护区坐落在北温带草原向荒漠过渡地带,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中部峰峦重叠,沟谷狭窄,地形险要,两端坡缓而干旱,海拔在1400~3500米之间,主峰位于苏峪口北部的俄勃疙瘩,海拔3556米。
它阻隔了腾格里沙漠东移和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成为北疆的屏障(图1)平均温-0.9℃,年降水量420毫米,并随海拔上升而递增。
无霜期129天。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山麓~2000米为山地灰钙土;2000~2600米为普通山地灰褐土;2600~3100米为中性山地灰褐土,31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
贺兰山位于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南北长约250公里,东西宽约20-40公里,海拔一般为2000-3000米,主峰俄博疙瘩位于主分水岭西侧的内蒙古境内,海拔3556.1米。
习惯上把贺兰山分作南、中、北三段,三关口以南为南段,三关口至大武口间为中段,大武口以北为北段。
这次植物考察的范围约当北纬38度21分-39度22分,东经105度44分-106度42分,介于三关口至柳条沟之间,即包括贺兰山的中段和北段,长约140余公里,东西两侧包括山前洪积扇平原在内,平均宽约40公里,面积接近6000平方公里。
贺兰山隆起于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此后,一直到新生代老第三纪,经受了长期地剥蚀与夷平,成为海拔不甚高大的准平原。
当时贺兰山及其周围广大地区在盛行信风控制下,炎热带干旱,属于亚热带气候。
新第三纪期间,由于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贺兰山及其周围高大山系和高原强烈上升,古地中海消退,从而改变了以前行星风系环流形势,转由季风环流所控制。
但是,由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大陆腹地,降水量很少,同时气温有所下降,大陆性气候进一步强化,贺兰山也深受其影响,气候干寒。
更新世末冰川逐渐消退,气候趋于变暖,自然景观也变得与现代大致相同。
在贺兰山及其周围地区,由于上述地质历史与气候环境的变迁,对其植物区系的发生与演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贺兰山是一座地质历史比较古老的山地,地层发育比较齐全,自古生界至第四系大都完备,仅缺失晚奥陶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积。
前寒武纪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片麻岩与石曲岩均有出露,见于柳条沟、大武口沟等处。
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岩、砂岩、页岩发育良好,分布普遍。
上古生界则以石炭与二迭系地层同等发育为特点,见于石炭井、呼鲁斯太、苏峪口、石咀山等地,以各种砂岩为主,为本山区主要产煤地层之一。
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都不发育。
在山前地带和山间低土广泛分布着第四系冲积洪积物、风积物和山麓堆积物等。
由上述各类比较古老的地层为主构成的贺兰山,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和干燥剥蚀及流水侵蚀,使山势陡峭,石骨嶙刚,东西两侧不对称,以及形成岭谷相间排列等复杂地形,给植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这是本山区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原因之一。
山地东侧由于银川平原断陷和贺兰山上升,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差达2100米,山坡陡峻短狭,沟谷深切,地面比较破碎,有呈东西向或西北-东南向沟谷30余条,主要有榆树沟、甘沟、黄旗沟、苏峪口沟、贺兰沟、插旗沟、大水沟、汝箕沟、大风沟、龟头沟、大武口沟、柳条沟等,概属黄河水系的外流区。
这些沟谷大都为间歇性山间河流,或上游常年有流水而中下游呈干谷状态,因此山谷底部干燥,植物并不茂密,与湿润地区山间河谷迥然不同。
山地西侧面临广漠的阿拉善高原,山麓至顶峰相对高度为1500-2000米,坡面缓长,有呈东西向和东南-西北向沟谷20余条,主要有峡子沟、黄渠沟、冰沟、雪岭子沟、镇木关沟、宽沟、哈拉乌南、北沟、正沟等,属于内流区。
东西两侧的河流都很短小,水量少,流速急,属夏雨补给类型。
夏季常有山洪瀑发,造成一定的危害。
由于贺兰山东西两侧沟谷众多,将山地切割成大致为东西延伸的岭脊与沟谷相间排列的地形,阴坡比阳坡温度稍低,而湿度较高,土层较厚,致使植物种类与其所形成的植物群落类型具有明显的坡向差异。
贺兰山深居我国大陆内部,屹立于广阔干旱的草原与荒漠中,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冬季这里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天气多晴朗、干燥和严寒,盛行西北风。
春季增温较快,并常有寒潮侵袭,乍寒乍暖,天气不甚稳定,并多大风。
夏季由于地面增温比海洋迅速,蒙古高气压向西北撤退,东南季风乘势而入,但因距离海洋较远,湿润气流至此已成为强弩之末,降水量很少,天气晴燥炎热,午后常有雷阵雨发生。
秋季,地面逐渐冷却,大陆高气压系统重新加强,西北风复占优势,天气晴朗,但为时甚短,10月初始见霜降,很快进入冬季。
在各种气候要素中,水分和热量是影响植物生存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贺兰山所在地区的水势条件首先以东侧山前地带为例,从南部永宁向北到石咀山,尽管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仍随纬度增高而降低,由8.6摄氏度逐渐下降到8.2摄氏度。
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南部高于北部,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与此相反,极端最低与最高气温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这就使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分别高于13摄氏度和31摄氏度,并且北部均大于南部。
年平均降水量以银川较高,为202.8毫米,石咀山最低,为183.3毫米,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降水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集中于七至九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而以七八月最多。
雨热同步出现,有利于植物生长,出现冬枯夏荣的自然景象。
贺兰山西侧巴彦浩特海拔1560米,位于雨影区,年平均温度与年平均降水量都低于东侧相同高度的地方,尤以降水量为著,例如位于东侧海拔1400米的苏峪口年降水量为287.2毫米,比巴彦浩特还多70余毫米。
表明山地西侧比东侧气候更加干燥寒冷。
上述气候要素变化状况反映了贺兰山低山区及其周围地区气温变化剧烈,干旱少雨,气候大陆性表现十分明显,尤以山地西侧和北段突出,故使地面植物稀疏,种类贫乏,旱生化程度高,并多有荒漠植物生长。
贺兰山地区的气候不仅在水平空间上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更由于山地耸立,相对高差大,使水热状况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垂直差异更加显著。
在海拔较高处,气温虽低,降水量却大大地增加,这种湿而较冷的气候有利于耐寒的中生植物生长,出现了面积较大的针叶林、中生灌丛和亚高山草甸,植物种类丰富,生长密度大,群落覆盖度高。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沿着逐渐变化的环境梯度,植物种类、区系成分与植被类型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
土壤是陆地植物生存的重要基地和营养蓄库。
贺兰山的土壤类型较多,并随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的变化有规律地分布着。
灰钙土为在荒漠草原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类地带性土壤,分布海拔1900米以下低山区及山前洪积扇地带,尤以北部地区为广。
其中分布于山麓及洪积扇上部的为普通灰钙土,分布于1400-1900米的山地阴坡和半阴坡的为山地灰钙土。
灰钙土分布地段,环境干旱,土体干燥,土层瘠薄,含有较多的碎石,一般厚约20-40厘米。
植物稀疏,以短花针茅、刺叶柄棘豆、锦鸡儿、蒙古扁桃、灰榆等为常见。
山地灰褐土分布于三关口至汝箕沟间山地两侧海拔1900-3100米的阴坡针叶林下,土层厚约60-100厘米,最厚可达150厘米,壤质,含有机质较高,结构良好。
由于降水量不同,1900-2350米的油松林、山杨林、虎榛子灌丛下为山地普通灰褐土,呈微碱性反应,含水量舟低;2350-3100米青海云杉林下为山地淋溶灰褐土,表面有1-2厘米苔藓层,以下为30-50厘米的有机质层,呈中性反应,比较湿润。
3100米以上亚高山灌丛与草甸植被下发育着山地草甸土,土层厚约30-60厘米,表层土壤中植物根系密集,含有机质较高,土体湿润,呈中性反应。
此外,在山地北段和中段陡峻的阳坡分布着粗骨土,为石块和薄层表土混合而成的幼年土壤,剖面发育很弱,层次分化不明显,有机质含量很低,植物生长稀疏。
在西侧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地荒漠带发育着淡棕钙土。
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690种,植物区系组成不仅丰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而且分布有显著的规律性。
(1)1900米以下为山地灌丛林,有蒙古植物区系的蒙古扁桃、沙冬青、蒙古莸等。
(2)2000~2400米主要成分为华北区系植物,如油松、虎榛子、矮卫矛等。
(3)2500米以上为青藏高原区系植物,如青海云杉、高山、柳类(图2)。
保护区植被从下向上垂直分布序列为:(1)海拔1500米以下为山麓草原化荒漠带(2)海拔2000~2400米为油松、山杨混交林,有时有青海云杉、白桦、杜松、山柳等树种混入。
(3)海拔2400~3000米为青海云杉纯林(图3)。
(4)海拔3000~3500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
森林中青海云杉林占林区面积一半以上。
贺兰山特有种和特有变种10种,如斑子麻黄、贺兰山棘豆、单小叶棘豆、贺兰山麦瓶草;特有变种,贺兰山稀花紫莲、贺兰山翠雀花、紫红花大萼铁线莲、大叶细裂槭、贺兰山丁香等。
此外,贺兰山也是模式标本产地,从这里采集、命名的植物模式标本有33种。
本区有国家级保护植物沙冬青、野大豆、蒙古扁桃、贺兰山丁香、四合木、黄芪等。
通过考察结果表明:1、贺兰山具有典型的温带干旱、半干旱山地植被景观。
明晰的森林植被类型,垂直空间变化的序列,显示出典型温带干旱、半干旱山地的特殊植被景观,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少有的自然历史“本底”。
它是研究我国西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更新与演替等的一个保留较完整的天然科研基地。
2、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区系成分多样,具有多种经济植物。
同时也是一个天然的种质资源宝库。
贺兰山现有野生植物690种,隶属80科、324属。
其中种子植物占绝大部分,共678种,占我国种子植物总数的2.8%。
在较多的植物种类中,拥有很多经济植物,仅药用植物就有310余种,其它诸如牧草、防沙、治沙、油料等植物,均不在少数。
通过对贺兰山植物区系的分析,可知其组成复杂,属的分布类型多样,而且是多种区系的汇集地。
就属的分布区类型而言,在我国15个分布区类型、31个变型中,贺兰山就占有14个类型、13个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