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国家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主旨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62.85 KB
- 文档页数:4
统购统销的产生和影响【摘要】:1953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是新中国经济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随着棉花和食用油等几十种产品相继被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统购统销政策发展成为一整套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体系。
统购统销既是一个涉及农产品购销的的经济决策,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战略决策,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农产品领域和经济领域。
【关键词】:统购统销产生原因影响统购统销被称为继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之后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第二大战役(加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财经战线的“三大战役”)①,从1953年开始粮食统购统销开始到1985年合同订购制度代替统购统销制度,统购统销一共实行了32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入到很多方面,有必要对它产生的原因和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一、统购统销产生的原因(一)严峻的粮食供需形势统购统销制度实施的直接原因是1953年的粮食危机。
其实新中国建国开始,粮食的供需矛盾就已经十分尖锐。
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的的土地制度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战争的损害,农村经济处于萎缩状态,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一直很紧张。
建国之后,经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缓解,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但是这种供需平衡是短暂的,粮食供需紧张的局面并没有真正缓解。
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比上年度增长8.9%;支出587亿斤,比上年增长31.6%。
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
6月30日的粮食库存将由上年同期的145亿斤减为105亿斤②。
同时,1953年上半年,全国灾情严重。
河南、江苏、安徽、辽宁、吉林等产量区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旱灾霜灾等影响,受灾面积达35463万亩,占全国各种作物种植面积的16.47%③严峻的粮食危机摆在了政府面前。
1953年的粮食危机不是一个突然的事件,是一个矛盾逐步积累到爆发的过程。
(3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规定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1954年粮食产量仅增长1.6%,棉花再次减产9%。
这反映出( )2.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
这一政策的实施( )C.“左”倾错误思想出现3.“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A.C.4.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
这种规定()5.下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
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 )6.1954年初,按照中央提出的合营一批“较重要和较大企业”的方针,占全国总产值三分一的私营企业实现合营,中小工业企业在面对合营企业竞争时处境更加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中央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B. 稍微放缓国有化的进程C. 加强国家资本主义力量D. 制定政策保护中小企业7.1955年,毛泽东指出,农业合作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把小社合并为大社。
这种观点( ) “大跃进”“大包干”的先声8.1956年,周恩来指出:“1956年初,我们为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锥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施行到1992年寿终正寝,经历了三十九年风雨路。
粮食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将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需要的粮食也由国家供应,就连农民自己食用的口粮的品种和数量也要由国家批准才能留下。
同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自由买卖。
在现在看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农民的一项霸王条款。
因为粮食的收购价格不管是高是低,农民不卖也得卖,哪怕经批准留下的口粮吃不饱肚子也不能多留一斤。
三十九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却伴随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大半生的岁月。
记得在1954年以后的几年中,那时农村还是单干,每到秋天,村里的干部为了将上级交下来的卖余粮任务分摊到每户农民头上,天天大会、小会地连着开,对于思想不通的农户还要夜以继日地做动员工作,遇到有些出身不好的农户软磨硬泡时就给他加上一顶破坏统购统销的帽子,有的村子甚至发生了吊打群众的现象。
据说在全国范围内因此而自杀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层层高压下,农民们只好卖掉了部分口粮和种粮。
当时连官方也承认是征了一部分“过头粮”。
农村中半饥半饱的日子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后来农业合作化了,接下来又人民公社化了,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就没有单干时那样难做工作了,上面只要将村里(后来叫大队)主要干部思想弄通了就行了。
大部分村干部为了保住乌纱帽,总是先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再安排社员的口粮。
记得1957年秋后,我们村里连续几个月没有分口粮,就连农民家中原来留着喂猪的麸皮和谷糠都吃光了。
在人民公社初期,大跃进又助推了浮夸风,全国各地都在放粮食“卫星”,亩产千斤乃至万斤的新闻屡见报端。
浮夸风造成了粮食多得吃不完的假象。
同时,“增产”了那么多的粮食,不多卖点给国家也说不过去,于是就出现了有的村将社员的口粮都卖给了国家,上级来人检查时用稻壳子装进粮屯里再在上面盖一层稻谷来糊弄检查的人,说是社员的口粮已经留足。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闹剧屡见不鲜。
2008年第11期统购统销■海波1953年夏,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在大江南北不胫而走:口粮不够了!建国初期,全国性的土地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3年是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这一年全国就增加了600多万城镇人口,都要靠国家供应粮食。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了,不但挤占了一部分粮食种植面积,还使吃商品粮的农民增加到1亿。
为了搞建设,国家还需要出口一些粮食换机器、换外汇。
农民过够了“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土改后生活好了,自己也要多吃些粮食。
这一来,粮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更没有料到的是,从1952年下半年起,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抢购风迅速由局部向全国各地蔓延。
到1953年夏季,国库存粮已经所剩无几。
即使政府号召厉行节约,也只够城里人维持两个月!田间小麦的收成虽未最后确知,但长江流域洪灾之大,百年罕见,夏粮减产已成定局。
这些情况由粮食部在6月2日汇报给中央,各省书记和经济学家齐聚京城商量对策,结果是:“形势严峻,难以为继。
”引子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这么一项国家政策,它的颁布初衷仅仅是为解一时之需。
然而,在几十年之后人们再次回望时,它的威力和波及范围犹如利刃,在历史中留下深深印痕。
它平息了年轻的共和国出现的惊恐和慌乱;它把中国的农民牢牢地束缚在了土地上;它把全国人口分为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它让名目繁多的各类“票证”成为生活的依托并演变为岁月的符号;就连它的“隐退”也成为见证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分水岭。
在评价之后,我们会忽然发现,再凝练的语言都无法诠释这一历史名词的博大内涵,然而,也恰恰是因为这寥寥数语,暗示着那些深藏在文字后面的隐秘岁月似乎在勃勃欲出……然而在受灾地区和粮食脱销地区,粮贩子却开始大肆活动。
私商得知政府的艰难,群聚起来火上浇油。
在京津地区,私商在两个小时之内把粮食统统买去,囤积居奇,接着又蜂拥去徐州抢购黄豆。
284区域治理LIVELIHOOD作者简介:郭欢欢,生于1997年,硕士,学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欢欢摘要:粮食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关乎国运民生。
粮食流通体制对粮食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与广大人民的福祉紧密相关。
建国初期,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中国在粮食流通体制中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该制度产生了极大的正面效应,它解决了当时严重的粮食危机,推进了中国初期工业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对该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将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建国初期;统购统销;粮食政策;工业化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284-0002为缓解粮食紧张局势,支持工业化建设发展,中国于1953年确立了粮食统购统销的经济政策。
这项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长达30多年,其影响程度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重要一笔。
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背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作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确立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由特定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具有其产生的复杂历史条件。
第一,粮食供销紧张问题是统购统销政策提出的直接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一方面,1953年上半年,全国一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的灾荒,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再加上农民存粮防灾,囤粮惜售,从而使得粮食市场供给数量显著减少,出现了全国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众多的农民投入到工矿企业的建设中,面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现象,粮食供不应求的形势愈加严重。
为了应对粮食危机,国家领导人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第二,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是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建立伊始,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中国快速展开。
【解题方法】杨华:老杨谈全国卷那些事儿---原因背景类选择题(1)【教师简介】杨华,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日照市高中历史教学能手,日照市高中历史学科兼职教研员,被日照市人民政府嘉奖为“日照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08年开设历史博客“翱翔在历史的天空下”至今。
老杨谈全国卷那些事儿【选择题】——原因背景类【题型特点】背景原因类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主要因素”“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重要原因”“因为”“背景”“直接原因”“原因在于”“主要动力”;二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作用”“重要影响”“结果”等。
【用语阐释】“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原因、条件两方面的内容。
在特定情况下,“背景”、“原因”、“条件”三者可以通用,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当“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前者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后者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1.原因: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或因素,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一对范畴。
从现象和本质看,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分;从矛盾方面看,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从主客观方面看,则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
2.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亦称为近因。
通常所说的“导火索”,则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地点、以某种特定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
3.根本原因: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
1953—1957年河南省建立国家粮食市场的历史考察作者:高旭旭张军党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4年第01期1953年,中共中央决策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全国各地就开始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市场。
通过国家粮食市场运营,国家能够有效掌控粮食流通,并有效、合理地满足城乡居民的粮食需求,避免粮食私商从事粮食市场投机活动。
一、占领粮食阵地:重点打击粮食私商投机经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征购粮食期间就开始着力打击私营粮商运营,以保证国家顺利征购到足够的粮食。
当时,各地对粮食市场流通的管理主要是集中打击粮食私商运营。
1953年麦收后,河南省财政部门和粮食部门颁发《粮食市场暂行管理办法》和《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的办法和规定》。
全省各地依据省委指示,加强粮食市场管理,规定只准为国家代购,不准私人经营和代客买卖,广泛成立交易所、服务部等,取缔粮商不法行为,稳定粮食市场。
对私营粮商进行管理的重点主要是粮行,粮行是内外大粮商的桥梁,主要从事粮食投机套购。
从河南省管理粮食市场效果来看,政府集中打击粮食私商经营,是保证国家完成粮食征购计划的关键环节。
1953年6—7月,河南省共打击不法粮商102户。
据统计,全省在县城以下初级市场广泛设立交易所115个,服务部1992个,合作社收购点2801个。
对个体经营者缩小地区差,并且限制贩运,有意识地指导这些个体经营者转业,新专五县统计组织转业775人,占霜灾后个体经营者的91%。
国营及合作社掌握上市粮食的80%以上,占领了粮食市场和巩固粮食阵地。
河南省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步调不一致,配合不密切,界限不明,是非不清。
一部分地区粮食吞吐结合不够,重收购轻供应,不仅影响粮食上市,还造成不应有的混乱。
二是个别地区一度发生过度强调政治动员,过多干涉农民经营自由,忽视小农经济私有特点的情况,出现强制售粮的现象。
三是交易所服务部虽已广泛设置,但收法上不一致,力量小、工具缺、技术低、业务不熟、政治领导不强局面未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