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法制中国法制史马工程教材[谷风课资]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49
《中国法制史》第一、二章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p17)(一)战争与法律(二)祭祀与法律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1、大辟:死刑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6、刖:砍掉罪犯足第三章一、西周的《九刑》九刑有两种含意: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
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
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
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
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二、明德慎罚的思想“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
“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
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
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
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一)质剂:买卖契约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二)傅别:借贷契约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四、七出与三不去(一)七出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二)三不去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五、五听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
2016法律硕士考研法制史资料:魏晋南北朝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律逐渐发展完备成为最稳定的法律形式。
汉《九章律》虽然简要,但是不敷于用,以致有傍章、越宫、朝律作为补充,此外还有各种杂律,篇目滋繁难,免歧异丛生。
自曹魏定《新律》开始变革律的体例和内容,至《北齐律》删繁就简,以《名例律》开篇,全律共十二篇、九百余条,其科条简要便于司法适用。
律作为一种稳定而重要的法律形式也逐渐趋于成熟,最终成为法律体系的核心。
其次,律与令开始有了严格的区分。
汉代以前,律令同为定罪量刑的法律规范,二者在性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至晋朝,《晋律》序言中明确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正式在性质上确定,律是定罪量刑的稳定的法律形式,令是规定国家制度的法律形式,违令当治罪者,要依照律文的规定定罪处刑。
再次,从以格代科、以格代律,到格由主要法律形式退居为次要的法律形式。
自汉代以来,科成为改革发展汉律的一种法律形式。
特别是曹魏时期,格是当时主要的法律形式。
至魏明帝制定《新律》,把格中有关刑事的内容抽取出来归纳入律,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走向衰落。
北魏中期,开始以格代科,格成为一种辅律而行法律形式。
北魏后期至北齐初期,格取代律成为当时主要的法律形式,例如东魏颁布的《麟趾格》实际起到律典的作用。
到《北齐律》的颁行,律重新取得主要法律形式的地位,而格虽与律并行,但退居次要地位。
最后,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
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见于秦,此后历经发展,至西魏编定《大统式》,式确立为独立的法律形式。
式主要规定国家机关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多属行政性法规。
魏晋南北朝时期,律、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它们之间的界限和相互关系大致都已明确,为隋唐以后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本格局。
2.为什么说南北朝时期的法制“北优于南”?南朝统治阶层崇尚玄学与佛学,蔑弃礼法,其重要法典基本因袭《晋律》。
中国法制史_6_魏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一、历史简况黄巾起义三国形势图三国形势图三国州郡图曹操曹操刘备刘备刘备刘备生平刘备托孤图关羽关羽张飞孙权孙权孙权生平司马懿司马懿司马懿司马懿生平西晋地图西晋地图南北朝南北朝南北朝前期南北朝中期南北朝中期南北朝后期南北朝前期南北朝后期二、法律的制定(一)三国,蜀的立法:诸葛亮,蜀科;吴的立法:诸葛亮诸葛亮案例:处斩马谡蜀魏在争夺街亭时,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
马谡只会纸上谈兵,而且骄傲自负,不听副将王平劝阻,把营寨扎在山头之上,结果被魏军击败。
诸葛亮严明法纪,处斩了马谡,并向后主上表,检讨自己用人不当,请求降职三级魏的立法案例:割发代斩事实:汉灵帝光和二年,曹操率大军讨伐袁绍。
一路上,麦浪起伏,即将丰收。
曹操下令,不得踏坏麦子,违者处死刑。
可命令刚出,曹操的马因为受惊窜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
曹操请军中的军法官治罪,军法官认为可以免除,曹操认为不可,但身为主帅,不能自杀,所以割发代首。
说着抽出宝剑,割下头发,代行“斩首”之刑分析:以身作则《新律》体例:十八篇;改《具篇》为《刑名》,置于律首,以统诸篇。
内容:“八议”入律改革刑罚制度罪名的改革(二)两晋《泰始律》《张杜律》:明法椽张斐、河南尹杜预分别为之作注,“诏颁天下”,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体例:二十篇,分《新律》的《刑名》为《刑名》、《法例》内容:“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治罪”刑罚制度更加规范罪名制度也作了改革,规定了许多违礼而入罪的罪名。
特点:是一部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典。
(三)南北朝南朝:大多沿用晋时的法律陈律中规定以官品抵罪——官当北朝:北魏:《北魏律》,二十篇;东魏:《麟趾格》;西魏:《大统式》北齐:《北齐律》篇目:十二篇体例:合《北魏律》刑名、法例为名例律,冠于篇首内容:首创“重罪十条”刑罚上确立五刑北周:《大律》北朝法律同样引礼入法,礼法结合三、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行政法律制度官员选任:九品中正制中正官根据家世、德行、才能分为九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二)刑事法律制度总的趋势向刑种简化和刑罚轻的方向发展,为封建制五刑奠定基础(1)废除了宫刑(2)徒刑与流刑进一步规范北周创立了流刑分等的制度,徒刑也规范化(3)鞭杖刑进一步规范北齐的刑罚制度显现出封建制五刑的初步特征,死、流、徒、杖、鞭案例:妇女从坐案事实:曹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