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反复的运用及效果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长江丛刊》2019.0121鲁迅小说《彷徨》中的修辞艺术■武子惠/山西大学汉语言文学摘 要:主要分析《彷徨》中语言要素的修辞(结合具体的修辞格,不作单独分析);修辞格摹状、借代、反复、譬喻的表达效果;重点分析譬喻以及它的变体。
关键词:鲁迅 修辞 譬喻 变体鲁迅是文学大师,其作品思想的深刻性、题材的多样性、人物的典型性历来受到广泛的研究关注。
同时,鲁迅先生也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修辞巨匠。
他在创作中运用了几乎所有的修辞方式,创造了许多经典的修辞表达范式。
对不同的作品,有侧重地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各有各的独特风格。
鲁迅先生的作品,修辞使用之密集,之恰切,之自然流畅的程度,如顺手拈来的胸中之物,毫无斧凿之迹,令人感喟。
单是薄薄一本《彷徨》,若细计较起来,怕也可得洋洋洒洒万字的分析。
因此,我且就《仿徨》中出现频率较高,我认为表达效果突出的几种修辞作简要分析,它们是摹状、借代、反复、譬喻。
其中,譬喻将作重点分析。
一、摹状摹状往往伴随着句子语序的变化。
摹情态,“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原应定语置于“雪花”之前,这里考虑到定语过长影响句子和谐,且为了营造更形象逼真的,使人如临其境的背景环境,故而调整句子结构。
同样,摹写祥林嫂的外貌形态“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摹写四铭的动作神态,“他眉头一皱,擎向窗口,细着眼睛”,对人物形、神、貌的刻画,语言简练而形象鲜明。
鲁迅先生写意而非工笔白描,善于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而直达人物的内在本质,即人物的灵魂和思想精神面貌。
这也是鲁迅被认为是最深刻的思想家的体现。
备课网页·讲读参考鲁迅小说《祝福》里有运用“反复”写作手法的典型案例。
主人公祥林嫂嫁到贺家坳,死了丈夫、失去了爱子阿毛之后,又一次来到了鲁镇。
鲁迅先生对祥林嫂此时语言的描写就使用了“反复”写作手法。
篇章上的“反复”写作手法与语句上的“反复”修辞手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前后内容大多是完全相同的,而前者前后内容则是有所别的。
为了说明这一区别,现把《祝福》里的相关段落摘录如下。
括号外的文字为祥林嫂第一次说的话,括号里的文字为祥林嫂第二次说的话。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
(她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清早(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他就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打算蒸豆)。
我叫阿毛,(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第二处该句略去)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都没有)。
我急了,央人出去寻(央人去寻去)。
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糟了(完了),怕是遭了狼了。
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引号外为作者叙述或描写的文字,不再分析。
对祥林嫂语言的描写,两处虽有不同,但语意几乎没有变化,这是“反复”手法的要义。
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第一,同义词替换。
例如:①“一清早”———“一大早”,“清”改换成“大”,在这个语境下,几乎没有变化;②“要蒸豆”———“打算蒸豆”,“要”换成了“打算”,在这里语意几乎是一致的;③“只见豆撒得一地”———“只见豆撒得满地”,“一”和“满”在这一语境下是完全同义的;④“糟了”———“完了”,“糟”和“完”虽然有点区别,但是在这里,其区别没有实在意义。
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本文整理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作用及例句,欢迎阅读。
反复的修辞手法作用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反复的作用是: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例句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2、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3、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修辞手法有哪些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舛互。
反复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熟练地运用这种手法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
以下是反复修辞手法的几个作用:
1. 强调主题:通过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使得主题更加醒目,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住。
2. 增强语境: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语境和氛围,使作品更具情感和感染力。
通过反复出现的形象、词语或表达方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增加音乐感:反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可以产生一种音乐般的韵律感。
通过反复的语音、节奏和节拍,作品具有了艺术上的美感和节奏感,读者在阅读时也能享受到一种音乐般的愉悦。
4. 强化逻辑关系: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作者在文章中建立清晰的逻辑关系。
通过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和有条理,读者更易于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5. 增加记忆性:反复修辞手法能够增加作品的记忆点和联想点,使作品更易于被读者记住。
通过反复出现的形象或词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建立起一种印象深刻的思维路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作品。
综上所述,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具有多种作用,它不仅可以加强主题,增加语境和音乐感,强化逻辑关系,还可以增加作品的记忆性。
这些作用共同助力于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出现几次算反复的修辞手法出现2次算反复的修辞手法。
连续反复:出现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典型特征),如: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②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③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典型特征),如:①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开国大典》②春天来了,她用温柔的大手拂醒了大地;春天来了,她用温柔的话语唤醒了春花和绿草。
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文章中运用反复的修辞,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在说理文章中运用反复,起强调作用;在写景中运用反复,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抒情中运用反复,能使感情更加强烈。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分析。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开国大典》中“这庄严的宣告”用了两次,反复的修辞突出了毛泽东主席的宣告震动了全中国,强调了全中国人民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前一句写实,后一句想象,表现了宣告的重大意义。
作文中运用反复的修辞,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入耳,我兴奋得一夜无眠。
也许今天的愿望就能实现了吧!开头的两个“盼望着”,突出强调了对新年的盼望之情,为后面愿望的实现增添了氛围。
这样的语言开头,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鲁迅作品中反复的运用及效果内容提要本文以鲁迅作品中反复的运用及其效果为研究的突破口,对鲁迅先生作品中修辞的运用及艺术特色进以浅要分析,重点从鲁迅作品中反复运用的类型及其产生的效果两方面着手,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修辞艺术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鲁迅作品反复运用效果一般来说,简洁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之一,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不必说两句。
换句话说,就是在一篇文章里最好不要有意思重复的段落,在一段文字里最好不要有意思重复的句子。
能够做到以上要求,文章就达到了简洁的要求。
但有时候为了达到修辞的特殊目的,很多作者往往有意识地运用反复的手法,使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句子甚至整个段落反复出现,这样不但不会使文章因此而显得罗嗦,相反会大大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句子的震撼力,从而有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频繁使用这一方法,也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一、鲁迅作品反复的运用类型从反复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类型看,主要分为三种情况:1、重复句子里的某些词语。
①中国的人民,在.内战,在.外侮,在.水灾,在.榨取的大网之下,排着长串而进向死亡去。
(鲁迅:《我们不再受骗了》)②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纪念刘..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和珍君》)2、重复全句。
①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②少顷,看见大路上黄土滚滚,一辆摩托车驶过;少顷,又是一辆;少顷,...........又是一辆.........……(鲁迅:《马上日记》)....;又是一辆;又是一辆3、重复整个段落。
①“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来。
我一大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
我就在门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煮豆。
我叫阿毛,没反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反复修辞的作用
反复修辞自古就是文艺作品的重要手段。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扩大文章视野。
反复修辞能够让人充分思考一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因此以及出现了什么结果,从而将文章开拓到一个全新的层面;
二是增强文章表达力。
反复修辞能够给文章增强一种激荡的感觉,它会从各个方面反复深入分析一件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有利于显示出文章的丰富、深刻;
三是表达文学的自由性。
如果文章是一幅画作,反复修辞就相当于在画上重新做修改,可以使其变得更加丰满。
反复修辞也可以改变文章的风格,让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四是表达崇高感性。
反复修辞可以增强文章的富有感染力,而这恰恰是文学所能把握的。
反复修辞能够做到,而文学家也善于采用这种手段,使得文章传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崇高理念;
五是激发读者共鸣。
反复修辞能够使文本具有回忆性,会使接触到它的人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经历,将其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传达给大众。
总之,反复修辞可以说是文学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也可以使文章独具一格,更可以把握文章的内在含义。
反复修辞的作用无疑是不可小觑的,因此作家应多多利用它来完善自己的文艺作品。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反复的表达效果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反复的表达效果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反复的表达效果反复的赏析要点1、定义: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2、反复的类型A、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例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合珍君》)B、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例如: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刘和珍君》)3、反复的作用A、连续反复一般都是为了能够强调突出某种意思。
用于写人,强调人物心理状态或思想感情用于写事,强调事件结果或意义用于抒情,强调作者思想感情用于议论,强调作者观点和看法B、间隔反复的作用除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之外,还能起到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的作用。
用在抒情文字中能达到反复咏叹,回环起伏抒情效果,充满语言美。
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再如:忘掉她闻一多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那朝霞在花瓣上,那花心的一缕香──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象春风里一出梦,象梦里的一声钟,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听蟋蟀唱得多好,看墓草长得多高;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这是闻一多悼念自己不幸夭折的女儿的诗,“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在诗的每一节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意在反复强调“忘掉她吧”这是痛极之语,中年失女的巨大哀痛始终包裹着诗人的心,诗人始终都是既努力超脱,又始终无法超脱,只能这样来安慰自己。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反复反复是作者在文章中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而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鲁迅先生的不朽名篇《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为了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牢记这次惨案,继续战斗,就有意识地运用了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一)?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②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
?③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以上加点的三句话分别出现于文章的一、二两节中,表成一组明显的反复句。
作者为什么要在这短短的两节运用这些字面上几乎完全相同的句子呢??我们不妨联系上下文来看一看,第一句很显然是承接程君的请求而言的。
“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且在生活的艰难中又“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作者的学生,更是作者志同道合的战友。
现在她“为了中国而死了”,作者自然觉得应该“写一点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哀思的悼念。
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第一个目的;第二句是针对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而言的,作者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第三句是针对“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而言的,即针对“庸人”们而言的。
作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可见,这三句话虽然在字面几乎完全相同,但在反复的运用中,其意义却在逐层加深,最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写本文的主旨;悼念烈士、揭露敌人、激励生者。
?(二)?①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②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③呜呼,我说不出话。
《祝福》中的反复艺术谈鲁迅《祝福》的艺术成就,人们大多会注意到它倒叙的结构、“画眼睛”的手法、命运悲剧与祝福氛围的对照等,至于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悉心留意的人恐怕就少了。
在鲁迅的小说中,运用反复最为突出的当推《祝福》。
对于小说社会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态的展示、人物悲剧的深化,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下面尝试做一点简单的析述。
一、突显社会环境的丑恶。
上世纪初的鲁镇,是一个停滞的、凝固的、封闭的地方,它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我”离开了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
小说在对鲁镇祝福的习俗和情景作了一番介绍后,是这么一段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这里的三个“如此”反复使用,强调了中国偏僻落后的一角——鲁镇社会——超稳定的僵死状态:一切旧习俗、旧观念都未能受到冲击与洗刷。
“如此”在这里何止是一种客观的略述,它们分明含蕴着“我”无限的失望和无尽的悲哀。
鲁镇还是一个人情淡薄的地方。
当祥林嫂死了男人丢了儿子,离开贺家坳重来鲁镇时,人们赏鉴了她的悲哀之后,她额角上的伤疤成为被打趣的由头,刘妈问:“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另一个场合又一个逗她:“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竞肯了?”环绕在悲剧主人公周围的,竟是这样一些缺乏同情心、卑琐无聊的人,这样问话的反复出现,更显示了祥林嫂生存环境的普遍的冷漠与淡薄。
二、强化典型性格的特征。
在形象刻画上,反复的作用更是明显。
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叼去,性格全然变态了,每次见到鲁镇的人都要哀诉一番,开场白总是那句“我真傻,真的”,这句话竟然反复四次,后面的“我单知道”引出的一长串陈述,也两次反复(只有极少数字眼不同),这种不厌其烦的反复,逼真而深切地反映出祥林嫂的精神创痛之深。
她哀痛到了麻木的程度,儿子是她念念不忘的话题,不休的哭诉已使她不知不觉地将要说的话说得烂熟,不假思索便能条件反射般机械重述一次。
回忆鲁迅先生修辞手法赏析小说第一处使用反复修辞是在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在交待“我”回到鲁镇,叙述所见所闻时,两次写到“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此处作者巧妙借用反复,强调了四叔及鲁镇人们生活的未改变,间接透露出鲁镇的封建思想和礼教观念依旧,点出社会环境。
起到侧面渲染、言简意赅的效果。
小说第二处反复是在第二自然段和第十八自然段交待完“我”回家见闻后都补充了一句相同的内心感受:“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相同的语言,两处使用,不同的背景,言同意不同。
前面使用这句话是由于笼罩鲁镇的依然是浓厚的封建礼教思想,因而“我”倍感失望。
而在后文再次使用这句话,则表现出“我”虽同情弱者,为祥林嫂悲惨境遇担忧,但又无力改变鲁镇社会的黑暗,因而潜意识里有想逃避现实的想法。
作者在此处运用反复的手法,点出“我”的内心想法,严厉地剖析了“我”的不足,反映出“我”的灵魂深处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内心有软弱的一面。
小说第三处使用反复是在“我”打听祥林嫂死的消息时,小说第二十六段和三十段两次着重提到了短工的反应:“没有抬头”,作者通过这一细节的反复,集中展现出鲁镇人们对于祥林嫂之死的漠然和他们精神上的麻木。
小说第四处依然是细节上的反复,集中在鲁四老爷身上,具体为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三次皱眉,尽管鲁四老爷三次皱眉时的原因不尽相同,但这一细节却敏锐地反映出鲁四老爷每时每刻都不忘用封建“正统”道德观在考量着祥林嫂。
鲁四老爷是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是祥林嫂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作者在文中没有明文批判,但这些细节上的反复却精炼传神地表明了题旨。
小说最后一处反复表现在祥林嫂对阿毛之死的哭诉上,阿毛之死是祥林嫂命运的.转折点。
其一,母子连心,作为母亲,祥林嫂对阿毛之死有强烈的自责心理。
其二,深受封建思想教化的祥林嫂深知“出嫁随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纲常,儿子之死将好在社会上存在的可能剥夺殆尽,从而被彻底地推回到封建礼教的炼狱之地──鲁镇。
作者用反复的手法不厌其烦地展现这一情节,表明了失子之痛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打击之重。
反复在故事中的艺术魅力
反复在故事中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反复可以突出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情节或元素,可以强调故事的主题或信息,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例如,一些小说中会反复出现某种象征或隐喻,以突出主题,加深读者的理解。
其次,反复可以增加故事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在故事中,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情节、人物或场景,可以形成一种节奏感,使故事更加有层次感。
这种节奏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变化,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第三,反复可以强化故事的印象。
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元素或情节,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记住故事中的细节或特点,从而加强对故事的整体印象。
这种印象的强化可以增加故事的记忆度,使故事更加容易被传播和传承。
最后,反复还可以营造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在故事中,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或情节,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效果,使故事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这种审美效果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美感和魅力,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总之,反复在故事中的艺术魅力体现在突出主题、增加节奏感、强化印象和营造审美效果等多个方面。
通过巧妙地运用反复手法,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丰富和有深度,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魅力和美感。
修辞知识总结——反复一、定义反复是一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修辞方法。
二、分类反复有两种,一是连续反复,二是间隔反复。
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举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两次使用“沉默呵”,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间隔反复举例: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鲁迅《“友邦惊诧”论》(“他们不惊诧”反复用于句末,是间隔反复)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德《母亲的回忆》(“我应该感谢母亲”反复用于并列的段落开头,是隔段反复,也是间隔反复的一种。
这种隔段反复的写法恰当用于写作效果很好。
)三、反复的作用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3、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四、反复和排比(一)构成的因素不同。
反复,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重复。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完全相同,是反复。
排比,是结构相似、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
例如:“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或者仅仅是语法结构相同,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
(二)数量不同。
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
如上例“盼望着,盼望着”。
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于“反复”中见深意作者:黄建聪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反复”是鲁迅小说常用的修辞手法,无论是词语、句子、段落的“反复”,在小说情节设计、人物刻画、情感表达、主题揭示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从景物、语言、心理等三个方面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反复”修辞,感受这一修辞手法所蕴含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鲁迅小说;修辞;“反复”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2-0016-02“反复”,是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重复出现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的效果是加强语气,增强某种强烈的情感。
鲁迅小说大量运用反复修辞,通过字、词、短语、句子、段落的反复,达到极强的艺术效果。
1.景物的“反复”在《明天》这篇小说中,鲁迅塑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寡妇——单四嫂子的形象。
单四嫂子在夜深人静之时抱着三岁的奄奄一息的儿子心急如焚、无计可施,小说是这样叙述的:“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
”单四嫂子自守寡后,与三岁的宝儿相依为命,依靠纺纱来维持着宝儿和自己的生计。
平时的夜晚,单四嫂子在纺车上忙忙碌碌,宝儿也必是欢乐地随在她的身边,对于单四嫂子来说,日子尽管清贫,心情却是欢畅的。
而此时,宝儿病危,奄奄一息,孤独无助的女人,抱着一个将死的孩子,在这样漆黑的长夜里,品尽绝望的滋味,这夜晚是那么的死寂而漫长啊。
此时,纺车像是一个苦难的见证人“静静地立在地上”,似乎和主人公一起在等待着一个不可预知的将来。
当宝儿“没有了呼吸”,静静地死去后,小说又是这样叙述的:“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地在地上立着。
”这是第二次写到纺车。
这里的语言形式与前面那句有些许的变化:前一句是“立在地上”,这一句成了“在地上立着”,形式上与各自的句子较连贯一致,前一句的两个短语都是动补结构,后一句的三个短语都是偏正结构。
作者: 陈根业
出版物刊名: 广西社会科学
页码: 141-158页
主题词: 艺术手法;鲁迅小说;祥林嫂;中国现代文学史;创作小说;鲁迅全集;孔乙己;时间空间;
心理活动;描写
摘要: <正> 鲁迅是中国第一个不单纯地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和时空逻辑去创作小说的作家。
他的小说,大都“不是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第85页),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通过生活的几个片断、场面、插曲来安排,时间空间跨度大,场面跳跃转折突然、快速,使故事尤如,倾泻江河雪浪奔冲,吐艳喷红。
但同时,他的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且介亭杂文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还表现在(除少数的几篇外)有“反复”的叙述、描写、抒情,让某些场景、情节、细节、人物的活动。
鲁迅作品中反复的运用及效果
内容提要本文以鲁迅作品中反复的运用及其效果为研究的突破口,对鲁迅先生作品中修辞的运用及艺术特色进以浅要分析,重点从鲁迅作品中反复运用的类型及其产生的效果两方面着手,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修辞艺术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鲁迅作品反复运用效果
一般来说,简洁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之一,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不必说两句。
换句话说,就是在一篇文章里最好不要有意思重复的段落,在一段文字里最好不要有意思重复的句子。
能够做到以上要求,文章就达到了简洁的要求。
但有时候为了达到修辞的特殊目的,很多作者往往有意识地运用反复的手法,使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句子甚至整个段落反复出现,这样不但不会使文章因此而显得罗嗦,相反会大大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句子的震撼力,从而有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频繁使用这一方法,也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一、鲁迅作品反复的运用类型
从反复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类型看,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1、重复句子里的某些词语。
①中国的人民,在.内战,在.外侮,在.水灾,在.榨取的大网之下,排着长串而进向死亡去。
(鲁迅:《我们不再受骗了》)
②真的猛士,敢于
..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纪念刘..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
和珍君》)
2、重复全句。
①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②少顷,看见大路上黄土滚滚,一辆摩托车驶过;少顷,又是一辆;少顷,
...........
又是一辆
.........……(鲁迅:《马上日记》)
....;又是一辆;又是一辆
3、重复整个段落。
①“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来。
我一大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
我就在门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煮豆。
我叫阿毛,没反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
我急了,央人出去寻。
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
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地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鲁迅:《祝福》)
②在一个深夜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多的好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多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来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几句话……(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忆》)
二、鲁迅作品反复运用的效果
1、着重突出人物的神情。
例如:……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来,摇着,向后面摇过去,摇过去。
(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运用反复的目的是把先生读书读得悠然自得,读得得意忘形的那份陶醉神情活现出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2、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
例如:读书呀,读书呀,
........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鲁迅:《“友邦惊诧“论》)运用反复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无限的痛恨与厌恶之情。
3、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鲁迅作品中反复的大量运用大大增强了其语言的节奏感,使文章在音节上显得格外顿挫有力。
如:
①真的猛士,敢于
..正视淋漓的。
(鲁迅:《纪念刘和珍..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
君》)
②中国的人民,在.内战,在.外侮,在.水灾,在.榨取的大网之下,排着长串而进向死亡去。
(鲁迅:《我们不再受骗了》)
以上两例里反复的成功运用,使文章有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感情层层递进,让句子在节奏上显得格外有力,增强了思想的震撼力。
但这一类句子,如果按照常理来说,是完全可以不必使用反复的,例如第②例可以这样说:“中国的人民,在内战、外侮、水灾、榨取的大网之下,排着长串而进向死亡去。
”在意思表达上与原句完全一样,而且显得更为简洁,但却失去原有的震撼力和节奏美,显得古板而乏味。
鲁迅先生作品中反复的运用效果除了以上作用以外,还在于它能使读者由结构形式上的相近或相似引起对于文章思想内容的联想,因而易于读者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全文的脉络。
总之,鲁迅先生这位中国文坛的传奇人物,以他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中国文学的不朽之作,而反复作为他增强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表现。
参考文献
[1]汪如东:《汉语文学修辞法》,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723-724页。
[2]陆文蔚:《鲁迅作品的修辞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