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 质 矿 产 勘 查 测 量 规 范

地 质 矿 产 勘 查 测 量 规 范

地 质 矿 产 勘 查 测 量 规 范
地 质 矿 产 勘 查 测 量 规 范

Z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ZBD 10001-89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 of Survey for Geological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1988-05-29 发布 1990-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批准

- 811 -

ZBD 10001-89

目次

1 总则

1.1 般规定

1.2 平面控制测量

1.3 高程控制测量总则

1.4 地形图的基本要求

1.5 地形图规格

1.6地质勘探工程测量

2 平面控制测量

2.1 一般规定

2.2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2.3 选点、造标、埋石

2.4 长度测量

2.5 水平方向观

3 高程控制测量

3.1 一般规定

3.2 选点、埋石

3.3 水准仪及水准标尺检验

3.4 水准观测

3.5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3.6 三角高程测量

3.7 跨越障碍物的高程测量

3.8 高程成果的验算

3.9 高程计算

4 光电测距

4.1 一般规定

4.2 仪器的检验

4.3 测距边的选择

4.4 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

4.5 光电测距的作业要求

4.6 各项计算

5 平板仪测量

5.1 一般规定

5.2 图根测量

5.3 测站点

5.4 地形测图

5.5 地物、地貌测绘的内容及取舍

5.6 图廓边测绘和接边

6 地面摄影测量

6.1一般规定

- 813 -

6.2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6.3 摄影基线

6.4 摄影与暗室处理

6.5 像片调绘及补测

6.6 内业测图

7 航空摄影测量

7.1 一般规定

7.2 对航摄资料的要求

7.3 航外控制点的布设

7.4 航外控制点测量

7.5 像片调绘

7.6 综合法测图

7.7 航测内业

7.8 纠正镶嵌

7.9 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

8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

8.1 一般规定

8.2 勘探网测量

8.3 勘探线剖面测量

8.4 勘探坑道测量

8.5 定位测量

9 地形图清绘及复制

9.1 一般规定

9.2 地形图着墨、刻绘

9.3 原图接边

9.4 地形图复制

10 观测成果记录、整理及上交资料

10.1 观测成果的记录与整理

10.2 上交资料项目

附录部分

附录A三角点点之记和三角点的位置说明(补充件)附录B 重新埋设中心标石点报告表(补充件)

附录C 各等级三角点标石埋设规格(补充件)

附录D 水平方向观测度盘配置表(补充件)

附录E 水准点标志、标石及埋设规格(补充件)

附录F 图根埋石点标石规格及埋设(补充件)

附录G 地面标志的布设(补充件)

附录H 控制像片正面整饰格式(补充件)

附录I 控制像片反面整饰格式(补充件)

附录J 调绘像片的整饰格式(补充件)

- 8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ZBDl0001-89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 Of survey for Geological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1 总则

1.1 一般规定

1.1.1本规范规定了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1∶1000~1∶5000比例尺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及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标准。

1.1.2 本规范适用于地质矿产勘查专业进行大地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及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使用,并可供相应精度的矿山设计及生产利用

1.1.3 在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基本精度时,可采用其它作业方法或新技术作业,并制定补充技术规定报主管部门批准。

1.1.4 作业前,应根据任务要求,充分收集测区各项有关资料,分析测区自然地理及交通情况进行测区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作业结束后,应编写测量成果工作报告,进行成果成图验收。

1.2 平面控制测量

1.2.1 平面控制点是地形测量及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基础。根据测区的面积及测图比例尺可布设三、四等和一、二级三角或导线测量。各等级三角点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大干0.1 m,各等级导线网最弱点与起始点或相邻路线中最弱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1 m。

1.2.2 无论采用那一种方法测制地形图,均应布设满足相应测图比例尺所需密度和精度的平面基本控制点。

1.3 高程控制测量

1.3.1 测区的高程基本控制应为三、四等水准或四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小面积测区且无发展远景时,亦可布设等外水准或等外光电测距高程导线。

1.3.2 各等级水准网(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最弱点高程中误差,对起始点不大于0.05 m。

1.3.3 各等级三角点(导线点)的高程,采用水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或三角高程测定,其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20等高距,当采用0.5 m等高距时,不大于1/10等高距。

1.4 地形图的基本要求

1.4.1测制地形图应内容齐全,综合取舍合理。图式符号运用正确着重显示与地质勘查有关的元素。

1.4.2 地形图上地物点对附近图根点(航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在平地、丘陵地不大于图上

0.6 mm;山地、高山地不大于0.8 mm。

1.4.3图上等高线插求高程点对附近图根点(航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表1—1的规定(以测图等高距为单位)。

表1—1

当采用0.5 m等高距时,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2等高距。高山地地面倾角大于45°时,等高线平面位移中误差不大于图上l mm。

1.4.4 森林荫蔽及其它困难地区,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及等高线插求高程点的高程中误差可放宽0.5倍;特别荫蔽地区,无法按本规范规定的正常方法施测时,其成图精度及施测方法可结合测区具体情况,拟订技术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 815 -

1.4.5地形图符号及注记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791—86《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及GB 7929—8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1.5 地形图规格

1.5.1平面控制点的坐标暂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斯正形投影,三度带分带。有特殊要求时,也可采用任意轴子午线或控制网边长投影于任意高程面的局部坐标系。

测区面积小于50 km2且无发展远景时,可直接在平面上计算。

高程控制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当扩建控制网时,为了保持成果成图的连贯性,一般应采用原有的平面和高程系统。

1.5.2 地形图按40 cm350 cm或50 cm350 cm的矩形或正方形幅。1∶5000比例尺测图面积大于50 km2时,应采用国际分幅。

1.5.3 地形图图幅以图廓西南角纵、横坐标值公里数编号,取位至0.1 km,如:4151.0—556.5,1∶5000比例尺地形图按经纬度分幅时,应使用国际分幅编号方法。

1.5.4 地形图的地形类别,按图幅内绝大部分地面倾角划分,其分类标准按表1—2规定。

表1—2

1.5.5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

注:每幅图内应采用同一种等高距。

1.6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

1.6.1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主要依据地形测量的成果成图进行,其平面及高程系统应保持一致。当尚未进行地形图测量时,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应布设相应精度的控制网(线),以便于施测地形图时连测。

1.6.2 本规范规定的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标准,系指详查、勘探阶段的要求。普查阶段的勘探工程测量,可根据矿区的具体情况、工作程度及地质工作发展远景,另订技术要求。

1.6.3 勘探线剖面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4的规定。

表1—4

注:①平面及高程中误差均指对图根点而言;

②当剖面比例尺大于地形图比例尺时,图上平面位置中误差系指地形图比例尺。

1.6.4 勘探工程点定位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5的规定。

- 816 -

表1—5

注:①平面及高程中误差均指对图根点而言;

②在森林隐蔽及其它困难地区,按常规作业困难时,表中探槽、探井、坑口、取样钻孔及地质点的平面和

高程中误差可放宽0.5倍。

1.6.5 勘探坑道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

注:表中M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分母。

1.6.6勘查坑道导线测量终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对导线起始点不大于0.3 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1 m。当导线全长为400~1 000 m时,平面及高程中误差可放宽0.5倍。

2 平面控制测量

2.1 一般规定

2.1.1平面控制网的精度应满足相应比例尺地形测图和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需要。根据测区的面积、测图比例尺、矿区发展远景,因地制宜地选择经济合理的布网方案。

2.1.2 本规范所指的三等、四等、一级和二级三角点或导线点,均可作为测区的基本平面控制点。

平面控制点的密度应保持在图上500~1000 mm的间隔内有一个点。

2.2 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2.2.1 各等级三角网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的规定。

表2—1

注:三角网边长根据布网方案及测图比例尺确定。

2.2.1.1三角网的布设,可布设为利用一个已知点及已知起算方位并直接测量起始边的独立三角网。

当测区已有高等级控制点能满足起始点的精度要求时,可逐级或越级加密。

布设控制点应能全面控制测区的范围,且点位分布均匀。

2.2.1.2各等级三角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独立控制网可布设为三角单锁、双锁、中点多边形或连续网。不论布设那种图形,三角形的内角一般不得小于30°特殊情况,允许小至25°;

b)在高等级点下布设控制网时,可采用插网、插锁、插点或其它典型图形;

c)插锁的三角形个数不得超过8个,三角形内角的规定与a款要求相同;

d)布设插网和插点的位置尽量避免靠近高级点,当插点与高级点或插点与插点间距离短于平均边

- 817 -

- 818 - 长时,应尽量组成图形联测;

e )布设插点时,应至少由三个方向测定,且各方向均须双向观测,使能构成极条件或边条件;

f )线形锁尽量布设为直伸形,求距角应大于40°,三角形个数一般不多于8个,当求距角小于40°,图形个数超过8个时,按求距角计算图形强度的总和应小于85(以对数第六位为单位);

g )在特殊情况下,一级、二级三角网可布设无定向线形锁,但应有必要的检核条件。

2.2.1.3 各等级三角网的起始边用光电测距仪测定,一级、二级三角网起始边也可以用钢尺直接丈量。当受地形限制需要采用基线网扩大的方法测定时,基线网图形一般为近似正菱形,扩大比不超过1∶3。基线网测量应符合表2—2的规定。

表2—2

2.2.2 各等级导线网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3、表2—4的规定。

(一)光电测距导线(表2—3)

表2—3

注: △= [ 左角 ]中+[ 右角 ]中-360°

(二)钢尺量距导线(表2—4)

表2—4

a )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等边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应超过1∶3,其图形可布设成附合单线、单结点或多结点网等形式。独立导线网应布设成多边形格网式;

b )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路线长度,应不大于附合路线的0.7倍。当采用钢尺量距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其控制面积一级不超过5 km 2,二级不超过2 km 2;

c ) 加密的一级、二级导线,可布设无定向导线,无定向导线应组成有结点或形成闭合环的形式。

2.2.3 各级测边网的布设应符合表2—5的规定。

表2—5

- 819 - a )测边网的布设应与三角网布设图形一致,各三角形的内角不应大于100°和不小于30°; b )测边网以布设典型图形为隹,如中心点多边形和大地四边形,不允许布设无多余观测条件的单三角锁;

c )在测边网布设中,应在图形的适当位置加测对角线,以增加图形强度和校核条件。

2.3 选点、造标、埋石

2.3.1 三角点点位要求

2.3.1.l 相邻点间应通视良好,观测视线离地面障碍物1.5 m 以上。

2.3.1.2 便于控制网的扩展和低等级点的加密。

2.3.1.3 标石能长期保存,并便于进行造标和观测工作。

2.3.1.4 三角点一般应取村名、山名、地名作为点名,并应实地认真调查确定。一、二级三角点的点名也可采用编号方法。

2.3.1.5 选点时应尽量利用旧点位,或将旧点联入新网内。

2.3.1.6 选点后应填写三角点的位置说明。

2.3.2 三、四等三角点造标要求

2.3.2.1

三、四等三角点应因地制宜选用标材,建造不同类型觇标。 2.3.2.2

建造觇标应使标形端正,标心、圆筒垂直,结构牢固,视线距离橹柱应大于0.1 m 。 2.3.2.3

标心或圆筒中心与标志中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中,最大偏差不应超出0.1 m 。 2.3.2.4 利用旧三角点的觇标,应检查其坚固性。不合要求的觇标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固或重建。

2.3.2.5 四等三角点在边长较短的情况下也可不建觇标,但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标杆稳定地竖立于标志中心位置。

2.3.2.6 各类觇标的照准标位可采用标心或圆筒,其直径大小可按下式计算:

S R ?=ρ12

·

··································································· (1) 式中 :S ——制网的边长,以米为单位。

2.3.3 三角点(导线点)埋设中心标石的要求

2.3.3.1 三角点(导线点)均应按各等级不同的规格,埋设稳固的中心标石,各层标志中心应严格地在同一铅垂线中,最大偏差不应大于3 mm ,并精确量取各层标志面间的垂直距离(取至厘米),将量取结果记入三角点的位置说明中。

2.3.3.2 与旧点重合的三角点,尽量利用旧标石。若新点为三、四等点,原标石只有一层,但坚固完整者,可不重埋。

2.3.3.3 旧点必须重埋标石时,要确保所埋设新标石的标志中心与原标志中心在同一铅垂线中,偏差不应超过3 mm ,并精确测算出新、旧标志面间的高差(量至厘米)。重埋情况记入重新埋设中心标石报告表,并通知原单位。

2.3.3.4 三角点标石一般用混凝土灌制。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相同规格的坚硬石料代替。

2.3.3.5 在三角点标石的柱石和盘石顶面中央均嵌入一个瓷质或金属标志,标志需安放正直,粘接牢固。

2.3.3.6 三、四等三角点(导线点)均埋设双层标石。一级、二级三角点(导线点)根据实地具体情况,可埋设双层标石或单层标石。

2.3.3.7 埋设标石时,应先将坑底填以砂石,捣固、夯实,然后埋下盘石和柱石,标石埋稳后,周围的填土应夯实,以防标石倾斜或位移。

2.3.3.8 造标、埋石结束前,应将点之记(或点的位置说明)上的标石断面图尺寸和柱石标志中心至觇标有关部位的高度填写清楚。三、四等三角点(导线点)应办理测量标志托管手续。

2.4 长度测量

2.4.1 三角网、测边网或导线的边长采用光电测距仪施测时,应按第四章光电测距有关规定执行。

- 820 - 2.4.2 一级、二级三角网采用钢尺丈量基线长度时,应符合表2—6的规定。

表 2—6

注:表中K 为基线全长的公里数。

2.4.2.1 基线场应选择平坦场地,避免跨越大障碍物。基线长度一般应是尺长的整倍数,各尺段坡度一般应小于1/10。

2.4.2.2 丈量基线的钢尺应经过检定,检定期一般不超过二年。作业前应进行钢尺比较,观测三测回,分别将每根尺三个结果取中数,加入尺长和温度改正,各尺结果的中数与每尺结果之差不应超过±0.5 mm 。各尺作业前应将钢尺引张三十分钟以上。

2.4.2.3 基线丈量应选择有利的气象条件作业,在下雨、风力三级以上、作业温度超过检定膨胀系数温度范围等情况下不宜量线。

2.4.2.4 丈量每一尺段时,以悬线温度计读记温度一次。丈量时的拉力应与检定时的拉力一致。

每量一尺段前后两端各读数三次,每次移动约l cm 。量线时应注意尺长之差及前后端读数差变动范围,超限时重读一次,舍去较大的结果。如某尺段连续五次读数均不合规定要求时,则应重测该尺段。

2.4.2.5 基线测量结果应加入尺长、温度、倾斜等改正,最后基线长度应进行投影改正。

基线长度D 计算出后,按石E /D 计算相对中误差。

2

32221E E E ++±= (mm ) (2)

式中:E l ——基线测量平均值中误差;

E 2——轴杆头水准测量所引起的误差;

(30 m 钢尺) (50 m 钢尺)

E 3

(30 m 钢尺)

(50 m 钢尺) n △t ——钢尺温度与空气温度的差数,一般取1~3;

△h ——每尺倾斜改正数。

2.4.3 采用钢尺丈量一、二级导线边长时,应符合表2—7的规定。

表 2—7

注:每尺段指两根尺同向丈量或单尺往返丈量。

2.5 水平方向观测

2.5.1 经纬仪的检验

- 821 - 2.5.1.1 经纬仪是水平角观测的主要工具,应进行严格地检验。对于新使用或经过大修的仪器,应按照《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 线测量规范》中第四章的规定进行全面检验。

2.5.1.2 每期业务开始前,对J1、J2型光学经纬仪应进行下列五项检验:

a ) 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

b ) 光学测微器行差的测定;

c ) 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

d ) 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e )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测定。

2.5.1.3 J6型经纬仪的检验

a ) 照准部水准轴与垂直轴是否正交的检验;

b ) 十字丝位置是否正确的检验;

c ) 两倍照准差(2C )的检验;

d ) 望远镜水平轴应与垂直轴正交的检验;

e ) 垂直度盘指标差的检验;

f ) 垂直度盘偏心差的检验。

2.5.1.4 作业过程中,如果使用光学对点器置中时,还应对光学对点器经常进行检查和校正。

2.5.2 归心元素的测定

2.5.2.1 归心元素测定,应在大约相交成120°或60°的三个方向设置仪器,依盘左、盘右位置进行投影。如因地形限制,也可在交角约为90°的两个方向上连续投影两次(两次之间须稍变动仪器位置)。投影示误三角形最长边或示误四边形的长对角线,对于标志、仪器、回光中心的投影应小于5 mm ,对于圆筒、标心柱中心的投影应小于l0 mm 。

2.5.2.2 投影应在专用投影用纸上进行,投影完毕后,除标志中心外,其它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本点观测方向,其中一个是观测零方向。其观测值与描绘值之差,当偏心距小于0.3 m 时,不应超过2°,偏心距大于0.3 m 时,不应超过1°。

2.5.2.3 在不设站观测的点上进行照准点投影时,描绘点应包括测站方向,同时用仪器观测两描绘方向间的夹角,观测两个半测回或一个测回,记于投影用纸上。

2.5.2.4 三、四等三角点,测站点和照准点归心元素一般只测定一次,投影至观测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对于高标和不牢固的觇标,如遇到大风、暴雨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投影增加投影次数。

2.5.3 水平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

2.5.

3.1 整置仪器确保脚架稳固,检查通视情况并选择成像清晰的方向作为零方向。

2.5.

3.2 水平方向观测应使各测回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各测回间应将度盘位置变换一个角度σ,σ计算公式如下:

)21

()1()1(180-+-'+-?

=j m j i j m ω

σ

··························· (3) 式中:m ——测回数;

j ——测回序号( j =1、2、............m );

i '——水平度盘最小间隔分划值。J1型为4′,J2型为10′

ω——测微器格数。J1型为60格,J2型为600″;

一、二级三角点水平方向观测时,度盘变换位置可按下式计算:

)1()1(180-'+-?

=j i j m σ·

····································(4) 2.5.3.3 各等级水平方向观测都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若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时,不应进行观测。全部测回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测完。

2.5.

3.4观测开始前,调好仪器望远镜的焦距,在一个测回内要保持不变。若照准标的使用回光时,

- 822 - 应将光的大小、亮度调到均匀适当。

2.5.

3.5 整置仪器时,应使水准气泡居中。在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的范围,J1、J2型仪器不得超过1格。气泡偏离位置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2.5.

3.6 在观测过程中,如发现两倍照准差(2C )的绝对值,J1型仪器大于20″, J2型仪器大于30″时,应在测回之间进行视轴校正。

2.5.

3.7 仪器的转动应平稳、匀称。照准目标时,按上半测回顺时针、下半测回逆时针旋转。用望远镜垂直丝精确照准目标时,应将目标置于水平丝附近,照准各方向目标应在相同位置。使用微动螺旋照准目标时,其最后旋动螺旋的方向应为旋进。

2.5.

3.8 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8的规定。

表 2—8

注:① 当照准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时,该方向的2C 互差可按同一时间段内的相邻测回进行比较,其差值不应超过表中“一测回内2C 互差”的规定,按此方法比较应在设簿中注明。

② 表中括号内数字指基线网观测测回数。

2.5.

3.9 当方向总数超过七个时,应分两组观测。每组方向数应产致相等,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共同方向之间的角值互差应不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两主观测结果分别取中数。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按等权进行测站平差。

2.5.

3.10 当观测方向多于三个,在观测过程中,某些方向的目标不清晰时,可以先放弃,待清晰时补测。一测回放弃的方向数不得超过应观测方向数的1/3。放弃方向补时,应在原基本测回测完后进行。只联测零方向。如果全部基本测回测完,有的方向一直没有观测过,对这些方向的观测,应按分组观测处理。

2.5.

3.11 三、四等三角观测,当垂直角超过±3°时,每测回应重新整置仪器,使水准气泡居中,或者采取在观测过程中读定水准器,加入垂直轴倾斜改正。

2.5.

3.12 在高等点设站观测低等方向时,须联测两个高等方向,且应尽量是与低等方向构成图形的高等方向。

在已经观测过的点上第二次设站观测时,应联测两个已测方向。

一个点上同时或同人不同时进行不同等级观测时,如能确保照准的高等方向正确无误,则在低等观测时可只联测一个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的高等方向。

联测高等方向夹角的观测值和原观测值之差不应超过2

2212m m +±(式中的洌m l 、m 2为相应于新、旧成果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2.5.4 导线水平角观测

2.5.4.1 各等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9的规定。

- 823 -

向的左角和右角,观测右角时,仍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

2.5.4.3 导线点观测方向多于两个时,应按方向观测法观测。

2.5.4.4 为了减弱对中误差的影响,各等级导线宜采用三联脚法。

2.5.5 水平方向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

2.5.5.1 凡超出本规范规定限差的结果,均应进行重测。

因超限而重测的完整测回,称为重测。重测应在基本测回完成后进行。

2.5.5.2 因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读记错误、上半测回归零差超限、碰动仪器、气泡偏离过大或中途发现观测条件不佳等原因而放弃未测完的测回,均可立即重新观测,而不算做重测测回。

2.5.5.3 因2C 互差或各测回方向值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因测回互差超限而重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最大和最小值的测回。

2.5.5.4 在一个测站上,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应重测整份成果。

2.5.5.5 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数1/3时(包括观测三个方向时有一个方向重测),该测回应全部重测。

2.5.5.6 方向观测法重测数的计算:在基本测回观测结果中,重测一个方向,算做一个方向测回;一测回中有两个方向需重测,算做两个方向测回;因零方向超限而全测回重测,算做(n-1)个方向测回。一份成果的全部方向测回总数(按基本测回计算)等于方向数减一乘以测回数,即(n-1)2m 。

2.5.5.7 重测时只须联测零方向。

2.5.5.8 观测的基本测回结果和重测结果,一律抄入记簿。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采用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

2.5.5.9 水平方向观测记录取位应符合表2—10的规定。

2.5.6 外业观测成果验算.

2.5.6.1 计算三角形闭合差,测角中误差,—不得超过表2—8、表2—1的限差规定,测角中误差βm '';

按菲列罗公式计算;

- 824 - n WW m 3]

[±=''β (5)

式中:W ——三角形闭合差;

n —— 三角形的个数。

2.5.6.2 三角网极条件限差按下列公式计算:

∑''''?±=βρβ212c t g m W 极(真数形式) (6)

][22δδβ

m W ''?±=极(对数形式) ······································· (7) 式中: ρ''——传距角弦对数的每秒表差(以对数第六位为单位;

βm ''——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β——传距角。

2.5.6.3 边条件限差按下列公式计算:

2222112221)()(

2S m S m ctg m W S S ++?''''±=∑βρβ边(真数形式)···········(8) 22lg 2lg 22][2s sl m m m W ++?±=δδβ“边(对数形式)·

·······················(9) 式中:11

S m S 、11S m S ——起始边边长的相对中误差;

1gS l m 、2gS l m ——起始边边长的对数中误差。

2.5.6.4 方位角条件限差按下列公式计算:

2

12122ααβ

m m m n W ''+''+''?±=方 ········································· (10) 式中:21αm ''、21αm ''——起始方位角中误差; n ——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

2.5.6.5 导线测量验算

a ) 计算方位角条件自由项,按2.5.6.4条公式(10)计算;

b ) 计算图形条件自由项,不得超过下式所得的限值:

n m W β''±=2圈 (11)

式中:βm ''—相应等级导线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c ) 按下列公式计算测角中误差:

- 825 - n m 2]

[??±=''β (12)

式中:△——测站圆周角闭合差;

n ——闭合图形的个数。 或:][1

n f f N m ?

?±=''β (13)

式中: f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

n ——计算f △的测站数;

N ——f △的个数。

2.5.6.6 测边网测量验算

a ) 测边网中三角形观测一个角度与计算值的限差,按下列公式进行检核:

2

222)()(22βγβαβαρm ctg ctg ctg ctg S m m S

''+?++?''±='' ··········(14) 式中:S m S

——各边的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

α、β——三角形中另外两个角度;

βm ''——相应等级三角网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b ) 测边网中圆周角条件与组合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差,按下式计算:

][2aa m W s ?±=角 (15)

式中:S m ——砚测边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i α——圆周角条件或组合角条件方程式的系数。

2.5.7 控制网平差计算

2.5.7.1 各等级控制网应采用严密平差,无发展远景的小面积测区一级、二级三角控制也可采用简易平差方法。

2.5.7.2 控制网的平差计算一般采用电算方法,应选择功能齐全的程序,打印平差成果应包括起始数据、方向表、边长、坐标、方向改正数、点位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及方向中误差、相对点位中误差。

2.5.7.3 平差计算前需要概算时,其项目及有关的改正如下:

a ) 编制测区的起算数据表,并绘制三角网略图;

b ) 编制水平方向观测结果记簿;

c ) 三角形边长计算及球面角超计算;

d ) 近似坐标计算;

e ) 测站点归心改正和照准点归心改正计算;

f ) 大地线曲率改正计算;

g ) 换带计算。

3 高程控制测量

3.1 一般规定

3.1.1 各等级三角点、导线点的高程,在基本高程控制联测的三角点、导线点的控制下,以三角高程

测量测定;平坦地区用水准测量或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定。

按1.3条规定布设测区的基本高程控制,应与测区范围相适应,满足加密需要,并与国家水准点

连测。当测区甚小且无发展远景、又距国家水准点甚远的,可不连测,采用近似高程的局部高程系。3.1.2各等级水准及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I、表3—2的规定。

表 3—I

注:L为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

3.1.3当采用支线水准引测高程时,引测路线的等级应不低于测区的基本高程控制的等级,引测高

程的起算点必须进行检测。支线水准的路线长度可按表3-1的规定放长0.5倍。

3.1.4 本规范所列的四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与四等水准,等外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与等外水准,允许同

等级混合使用。

3.1.5 水准点的间距一般应保持为2~6 km,测区外可适当放宽到4~8 km。

3.1.6 三、四等水准测量应使用精度不低于S3型水准仪,等外水准测量应使用精度不低于S10型水准仪。

四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应使用不低于Ⅱ级光电测距仪及J2型经纬仪,等外光电测距高程导线

测量应使用不低于Ⅲ级光电测距仪及J6型经纬仪。

3.2 选点、埋石

3.2.1 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应满足高程加密、地形测图、地勘工程测量的要求。一般可在高等点间

布设单一路线,高程网或支线,特殊情况下基本高程控制网也可根据引测的高程点布设独立水准网。3.2.2 水准点(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点)的点位,应距铁路不少于50 m,距公路应不少于20 m,以便

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3.2.3水准标石的规格,见附录E。等外水准点需要埋石时;可采用一级三角点标石。在路线中的三、四等三角点、导线点标石,均可利用为同等级的水准标石。

3.2.4山地、荒漠地埋设水准标石应挖掘护沟,堆土,并埋设指示盘。

3.2.5 埋设三、四等水准标石,应详细填写水准点点之记,实地量测点位至方位物点的距离,并办理

测量标志托管手续。

3.3 水准仪及水准标尺检验

- 826 -

3.3.1新购或经过大修的水准仪要进行全面检验,其项目为:

a)检视水准仪及脚架的完好性;

b)望远镜光学性能的检验;

c)圆水准器和符合水准器水准轴一致性的检验自动安平水准仪补偿性能与安平精度的检验;

d)符合水准器分划值及符合精度的测定;

e)倾斜螺旋效用正确性和分划值的测定;

f)十字丝的正确性及视距常数的测定;

g)光学测微器分划值及使用正确性的测定;

h)调焦透镜运行正确性的测定;

i)视准轴与水准轴相互关系的检验;自动安平水准仪视准轴位置正确性的检验。

3.3.2使用新的标尺应进行下列项目的检验:

a)检视水准标尺是否牢固无损;

b)标尺水准器的检查及校正;

c)标尺弯曲差的测定;

d)一对标尺零点不等差及基辅分划常数差的测定;

e)水准标尺每米真长的测定;

f)水准标尺分米刻划误差的测定。

3.3.3 每期作业前,三、四等水准按3.3.1条中a、c、g、i四项检查水准仪,按3.3.2条中a、b、d、

e四项检查水准标尺。等外水准只进行3.3.1条中i项,3.3.2条中e项检查。

3.4 水准观测

3.4.1三、四等水准观测应在标石稳定后进行,观测时应成像稳定清晰,避免阳光直接曝晒仪器。

3.4.2 开始观测的第一周内,每天作业前应检校“i”角,待“i”角稳定后停止检校。补偿式自动安

平水准仪的视准轴位置正确性应每天检验一次。

3.4.3 三等水准使用光学测微法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或中丝法往返观测,四等及等外水准用中丝法单程

观测,支线水准应往返观测。

3.4.4 三等水准观测每站照准标尺的顺序为后、前、前、后。四等及等外为后、后、前、前。

3.4.5 工作间歇应在固定水准点上结束观测,也可以间歇在三个固定木桩或两个固定的岩石点上。间

歇后应进行检测,高差之差不得超过表3—4的规定。

3.4.6为接测方便而设置的临时水准点,应在手簿中编号,各项观测要求与一般水准点相同。

3.4.7 水准观测应注意的事项

3.4.7.1 观测前应使水准仪各螺旋处于中间位置。

3.4.7.2观测的视线长度和高度应符合表3—3的规定,不得将尺台放进沟渠或坑洼中以满足视线高的要求。

3.4.7.3 三等水准观测同一站不允许两次调焦,转动仪器倾斜螺旋或测微鼓时应为旋进方向。

3.4.7.4每一测段中测站数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入返测时,两标尺应互调位置,并重新整置仪器。

表 3—3

- 827 -

3.4.8三等水准测站至标尺的距离应上下丝读数,四等及等外可直读视距。

3.4.9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的规定。

表 3—4

a)每项数据输入后,能按观测限差进行核算,显示超限数据,提示作业员调整或重测;

b)能识别往、返向及奇、偶站编号,进行往测或返测记录;

c)能作观测间歇检查记录,独立地对第一或第二检查站进行检查及合并检查;

d)能作退站处理,作上下标志记录和作短跨距渡河水准记录;

e)能够打印成果或录制磁带进行检查。

3.4.11 等外水准使用的程序功能,至少应包括3.4.10条中的a、c两项。

3.4.12水准测量记录,打印成高差纸带(三等内容见表3—5,四等、等外见表3—6),剪贴在手薄中。无打印装置时,可抄录计算器显示的各项信息,代替高差纸带填写在手薄相应位置上。

表 3—5

a)凡超出表3—2、表3—3、表3—4限差规定的结果,均应进行重测;

b)测站观测限差(表3—3,表3—4)超限,可随即重测;

c)测段往、返闭合差超限,先就可靠性较小的测段进行重测。若重测结果与同方向原测结果未超限,且取中数后和反向原测结果也未超限,则可取中数为该单程成果,否则取用重测结果。

3.4.14水准观测、计算取位应符合表3—7的规定。

- 828 -

- 829 -

3.5.1 光电测距鬲程导线的边长测量应符合同等级导线的测边要求。天顶距观测除测回数及量高另有规定外,还应符合同等级三角高程测量测角的技术规定。

3.5.2 光电测距鬲程导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8的规定。

表3—8

3.5.3.1 仪器设置在前后反光镜中间,仪器站和镜站的距离应符合表3—8的规定。

根据测距头安置在经纬仪上的结构形式和反光镜与觇板能否倾斜,对其所产生的测距头和反光镜偏心,应在测距中分别进行偏正改正。

3.5.3.2 在测段两端点或联测的控制点上,应精密量取觇点高两次,读至毫米,丈量较差不得超过2 mm 。当使用照准杆安置反光镜观测时,应保证观测过程中觇高的变动不超过2 mm ,照准杆应树立在牢固的尺垫上。

3.5.3.3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布设,在高级点间加密或成闭合环时可单程观测,支线采用往、返测。

3.5.3.4 每测段的测站数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入返测时,前后镜站应调换位置并重新整置仪器。

3.5.3.5 当测距仪视线和经纬仪视线不平行时,应按下式进行高差改正:

α2

s i n ?=?e h ······································································(16) e =(i 2-i 1)-(l 2-l 1) ······················································· (17) 式中: i 2、i 1——光电仪、经纬仪中心高度;

l 2、l 1——反光镜、照准觇板中心高度。

3.5.3.6 单觇高程导线每站高差计算公式:

)(后后前前后后前前αααα2222cos cos 21sin sin ?-?-+?-?=S S R k S S h ···················(18) 3.5.4 复觇光电测距高程导线

3.5.

4.1 对复觇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每站必须精确地丈量觇高和仪高。当中间各站不需要推算高程时,中间各站的觇高、仪高可由基座面量测,量高两次,读至l mm ,两次较差不大于2 mm 。在不便于量取仪高和觇高时,可采用测角解析法计算觇高和仪高。

3.5.

4.2 等外复觇光电测距高程导线,边长只进行往测(或返测),但天顶距应往、返观测。

3.5.

4.3 直、返觇高差不符值,距离小于l km 时按30 mm L ,大于1 km 时按45 mm

L 衡量(式中

L 为公里数)。

3.5.

4.4 测距边长超过1 km 或呈像不清时,应建立觇牌观测。

3.6 三角高程测量

3.6.1 三角高程测量可布设结点网、闭合环、附合路线等形式。三角高程网中起算的高程控制点应不少于两点,小测区联测困难的条件下也可为一点。高程控制点应布设在三角高程网的两端或四周。3.6.2 三角网中各边的天顶距均应往、返观测。

3.6.3 三角网中任一三角点距最近高程控制点的间隔边数及单一符合路线的边数应符合表3—9的规定。

表 3—9

3.6.5天顶距观测可分组进行,在通视条件不佳或气象条件不利时,也可单一方向观测。

3.6.6 在一个测区,由不同方向照准同一点的部位应尽量一致,照准部位及量取测高度应记录在观测手薄中。

3.6.7 天顶距观测程序

3.6.7.1在盘左位置,将望远镜依次照准各标的,进行天顶距读数。

3.6.7.2 由最后一个士向纵转望远镜,反方向依次照准各标的,进行天顶距读数,完成一测回。3.6.7.3盘左、盘右照准应将标的置于望远镜垂直丝的对称位置。用三丝法观测时,三丝的盘左、盘右照准次序均按上、中、下丝次序进行。

3.6.7.4 最后照准标的使用垂直微动螺旋和光学测微器螺旋应为旋进方向。

3.6.8天顶距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10的规定。

表 3—10

注:指标差变化按同丝,同测回,同组比较。

3.6.9觇标高、仪器高量取两次,读至5 mm,两次较差不大于l cm时取用中数。

3.6.10外业观测成果取舍及重测

a)中丝法超限,用中丝法补测;

b)三丝法一根丝超限,可用中丝法补测;

c)三丝法两根丝超限,用三丝法补测一测回;

d)补测成果不取中数,只取用补测成果。

3.7 跨越障碍物的高程测量

3.7.1跨河水准测量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要求进行,当视线长度不超过相应等级光电测距高程导线边长时,可采用复觇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方法施测。

3.8 高程成果的验算

- 830 -

(实习报告)水质监测中心实习报告

水质监测中心实习报告 ●一、实习说明 (1)实习时间:____年08月16日至____年11月29日 (2)实习地点:____(省、市、区、县)城市排水监测站 (3)实习性质:生产实习 ●二、实习单位简介 ____(省、市、区、县)城市排水监测站技术实力雄厚,监测设备、分析仪器配置齐全。现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员的50%以上。单位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实验室面积达到1800余平方米,拥有lc-ms、icp-ms、aas、afs、uv-vis、gc、hplc、两虫等现代分析仪器和其他常规分析设备,拥有管道内窥监测特种作业车辆两部、便携式检测设备等现场监测设备。能对水体、固体废物、气体、排水管道等进行监测分析。单位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检验能力包括:城市污水、生活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泥、流量等12大类产品共464项。 ____(省、市、区、县)城市排水监测站成立于____年,XX增挂____(省、市、区、县)水质监测中心牌子,____年增挂____(省、市、区、县)水土保持监测站牌子;是____(省、市、区、县)水务局管理下的正处级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负责____(省、市、区、县)江、河、湖、库水质水量监测和城乡供水、排

水水质监测以及水土保持监测等工作。单位内设行政部、排水监测部、供水监测部、水保监测部、检验部、质控部、信息部七个部门。 ____(省、市、区、县)城市排水监测站建站十年,多次获得____(省、市、区、县)政府、行业各项荣誉: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先进单位;党支部多次被主管局评选为“先进党支部”;测检科巾帼文明岗被评为省级巾帼文明岗;监测科荣获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综合档案管理达省一级标准等等。 建站以来,____(省、市、区、县)城市排水监测站完成了对____(省、市、区、县)近百条河涌及近千家排污单位的水质、水量的普查监测工作,摸清了 ____(省、市、区、县)的排水水质、水量状况,已掌握____(省、市、区、县)各种水体的监测数据30多万个;开展了多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水量在线监测项目,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了监测分析和多种处置途径的探讨试验;开展了城市下水道可燃有害气体监测,参与了《____(省、市、区、县)城市排水管理办法》的修编等工作,多次成功进行了排水事故污染源调查和监测,为有关部门及时指挥抢险提供了科学依据。多年来,____(省、市、区、县)城市排水监测站为维护市政排水设施、广州的城市污水处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市领导对截污、治污工程的决策、保证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益和人民群众利益,做了应有的贡献。 当前,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十一五”新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排水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____(省、市、区、县)城市排水监测站将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科技为先,在发展中构建和谐排水监测站”的理

范式法测定纤维素

原理 采用范氏(Van Soest)的洗涤纤维分析法测定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原理: 植物性饲料经中性洗涤剂煮沸处理,不溶解的残渣为中性洗涤纤维,主要为细胞壁成分,其中包括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硅酸盐。植物性饲料经酸性洗涤剂处理,剩余的残渣为酸性洗涤纤维,其中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和硅酸盐。酸性洗涤纤维经72%硫酸处理后的残渣为木质素和硅酸盐,从酸性洗涤纤维值中减去72%硫酸处理后的残渣为饲料的纤维素含量。将72%硫酸处理后的残渣灰化,在 灰化过程中逸出的部分为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含量。 试剂的配制 中性洗涤剂(3%十二烷基硫酸钠):准确称取18.6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C10H14O8Na2?2H2O,分析纯)和6.8g硼酸钠(Na2B4O7?10H2O,分析纯)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加热溶解后, 再加入30g十二烷基硫酸钠(C12H25NaO4S,分析纯)和 10ml乙二醇乙醚(C4H10O2,分析纯);再称取4.56 g无水磷酸氢二钠(Na2HPO4,分析纯)置于另一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微微加热溶解后,倒入前一个烧杯中,在容量瓶中稀释至1000ml,其中pH 值约为6.9~7.1(pH值一般勿需调整); 1N 硫酸:量取约27.87 ml浓硫酸(分析纯,比重1.84,98%),徐徐加入已装有50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冷却后注入1000ml容量瓶定容,标定;酸性洗涤剂(2%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称取20g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析纯)溶于1000ml1N硫酸,必要时过滤; 中性洗涤纤维测定 准确称取1.0000g样品(通过40目筛)置于直筒烧杯中,加入100ml中性洗涤剂和数滴十氢化萘及0.5g无水亚硫酸钠。将烧杯套上冷凝装置于电炉上,在5~10min内煮沸,并持续保持微沸60min。煮沸完毕后,取下直筒烧杯,将烧杯中溶液倒入安装在抽滤瓶上的已知重量的玻璃坩埚中进行过滤,将烧杯中的残渣全部移入,并用沸水冲洗玻璃坩埚与残渣,直洗至滤液呈中性为止。用20ml丙酮冲洗二次,抽滤。将玻璃坩埚置于105℃烘箱中烘2h后,在干燥器中冷却30 min称重,直称至恒重。 酸性洗涤纤维测定 准确称取1.0000g样品(通过40目筛)置于直筒烧杯中,加入100 ml酸性洗涤剂和数滴十氢化萘及0.5g无水亚硫酸钠。将烧杯套上冷凝装置于电炉上,在5~10min内煮沸,并持续保持微沸60min。趁热用已知重量的玻璃坩埚抽滤,并用沸水反复冲洗玻璃坩埚及残渣至滤液呈中性为止。用少量丙酮冲洗残渣至抽下的丙酮液呈无色为止,并抽净丙酮。将玻璃坩埚置于105℃烘箱中烘2h后,在干燥器中冷却30 min称重,直称至恒重。 酸性洗涤木质素和酸不溶灰分(AIA)测定将酸性洗涤纤维加入72%硫酸,在20℃消化 3h后过滤,并冲洗至中性。消化过程中溶解部分为纤维素,不溶解的残渣为酸性洗涤木质素和酸不溶灰分,将残渣烘干并灼烧灰化后即可得出酸性洗涤木质素和酸不溶灰分的含量。 结果计算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计算:NDF(%)=(W1-W2)/ W×100 式中: W1—玻璃坩埚和NDF重(gW2—玻璃坩埚重(g) W—试样重(g)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计算:ADF(%)=(G1-G2)/G×100 式中: G1—玻璃坩埚和ADF重(g) G2—玻璃坩埚重(g) W—试样重(g) 半纤维素含量的计算:半纤维素(%)=NDF(%)-ADF(%) 纤维素含量的计算:纤维素=ADF(%)-经72%硫酸处理后的残渣(%)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 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 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 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2 区域土壤背景点 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3 农田土壤监测点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 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 3.5 农田土壤混合样 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 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 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 4.2 监测单元的划分 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房 产 测 量 规 范

房产测量规范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2月22日发布,2000年8月1日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在国家测绘局1991年5月发布的《房产测量规范》的基础上,结合近期科技发展和生产的需求并参照国内外标准和规定制定的。 GB/T 17986在《房产测量规范》的总标题下,包括以下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房产测量规定》;《第二单元:房产图式》。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标准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建设部和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建设部和国家测绘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南京房屋产权管理处、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广州市房地产测绘所,西安市房地产管理局产权产籍处等单位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永江、华如宏、唐国芳、刘大可、黄保华、岳答孝、孟娟。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房产测量内容与基本要求,适用于城市、建制镇的建成区和建成取以外的工矿企事业单位及其毗邻居民点的房产测量。其他地区的房地产测量亦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2260--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 6962--1986 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 17986.2--2000 房产测量规范第二单元:房产图图式 CH 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3 总则 3.1 房产测量的目的和内容 3.1.1 房产测量的目的 房产测量主要是采集和表述房屋和房屋用地的有关信息,为房产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开发利用、交易、征收税费,以及城镇规划建设提供数据的资料。 3.1.2 房产测量的基本内容 房产测量的基本内容包括: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变更测量,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等。 3.1.3 房产测量的成果 房产测量成果包括:房产簿册,房产数据和房产图集。 3.2 房产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3.2.1 房产测量的精度指标与限差 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评定精度的标准,以两倍中误差作为限差。 3.2.2 房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末级相邻基本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0.025m。 3.2.3 房产分幅平面图与房产要素测量的精度 3.2.3.1 模拟方法测绘的房产分幅平面图上的地物点,相邻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 0.5mm。 3.2.3.2 利用已有的地籍图、地形图编绘房产分幅图时,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 0.6mm。 3.2.3.3 对全野外采集数据或野外解析测量等方法所测的房地产要素点和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0.05m。 3.2.3.4 采用已有坐标或已有图件,展绘成房产分幅图时,展绘中误差不超过图上± 0.1mm。 3.2.4 房产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水质监测中心实习报告范文

水质监测中心实习报告范文 水质监测中心实习报告 本文由实习报告网推举给大伙儿参考阅读! 一、实习讲明 (1)实习时刻:2011年08月16日至2011年11月29日 (2)实习地点:广州市都市排水监测站 (3)实习性质:生产实习 二、实习单位简介 广州市都市排水监测站技术实力雄厚,监测设备、分析仪器配置齐全。现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员的50%以上。单位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实验室面积达到1800余平方米,拥有lc-ms、icp-ms、aas、afs、uv-vis、gc、hplc、两虫等现代分析仪器和其他常规分析设备,拥有管道内窥监测特种作业车辆两部、便携式检测设备等现场监测设备。能对水体、固体废物、气体、排水管道等进行监测分析。单位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检验能力包括:都市污水、生活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泥、流量等12大类产品共464项。 广州市都市排水监测站成立于1996年,XX增挂广州市水质监测中心牌子,2011年增挂广州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牌子;是广州市水务局治理下的正处级参照公务员治理事业单位。负责广州市江、河、湖、库水质水量监测和城乡供水、排水水质监测以及水土保持监测等工作。单位内设行政部、排水监测部、供水监测部、水保监测部、检验部、质控部、信息部七个部门。 广州市都市排水监测站建站十年,多次获得广州市政府、行业各项荣誉: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先进单位;党支部多次被主管局评选为先进党支部;测检科巾帼文明岗被评为省级巾帼文明岗;监测科荣获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综合档案治理达省一级标准等等。 建站以来,广州市都市排水监测站完成了对广州市近百条河涌及近千家排污单位的水质、水量的普查监测工作,摸清了广州市的排水水质、水量状况,已掌握广州市各种水体的监测数据30多万个;开展了多个都市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水量在线监测项目,并对都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了监测分析和多种处置途径的探讨试验;开展了都市下水道可燃有害气体监测,参与了《广州市都市排水治理方法》的修编等工作,多次成功进行了排水事故污染源调查和监测,为有关部门及时指挥抢险提供了科学依据。多年来,广州市都市排水监测站为维护市政排水设施、广州的都市污水处理、创建国家卫生都市和市领导对截污、治污工程的决策、保证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益和人民群众利益,做了应有的贡献。 当前,广州经济社会进展已进入十一五新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排水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广州市都市排水监测站将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科技为先,在进展中构建和谐排水监测站的理念,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为目的,以服务广州实施科学进展战略为目标,做好监测事权工作,抓好污水厂在线监测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抓好重大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抓好技术创新,抓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在新的进展起点上,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以更新的技术、更多的成果、更高的品质、更好的服务回报社会各界,进展排水监测事业,为构建和谐广州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实习环境 实习期间,我在水质监测中心的供水监测部工作,监测部要紧拟订和组织实施都市供水水质监测打算和工作方案。而我被安排为供水间的水质监测员,要紧负责居民二次供水亚运管网水的现场检测与采样!二次供水的采样面对的是不同的生活小区居民,亚运管网水要紧是在各个固定的亚运场馆。供水间有四名采样员,归供水监测部所管,采样员外出采样配备司机。 四、实习过程

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方案(常规参数)20150707

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方案 编制单位:榆林兴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编制时间:2015年07月

目录 一、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概述 (2) 二、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依据 (3) 三、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详述 (4) 3.1 采配水单元 (4) 3.2 预处理单元 (4) 3.3 清洗单元 (6) 3.4系统控制单元 (6) 3.5 数据采集、传输和远程监控 (9) 四、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器 (10) 4.1 五参数分析仪(德国科泽 K100 W系列) (10) 4.2 高锰酸盐指数(德国科泽 K301 COD Mn A) (13) 4.3 氨氮分析仪 (德国科泽K301 NH4 A ) (16) 五、项目预算 (18)

一、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概述 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以自动监测设备——在线水质分析仪为核心,结合现代的计算机(包括软件)技术、自控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流体取样术等先进技术手段高度集成的一套完整的自动分析系统。它可以有效地分析来水的各项水质参数,并对水样进行自动留样。同时可利用水质模型功能软件对水质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的预测预警,也可以根据实时水质参数之间的关联组合所表现的综合性质,为决策人员提供大量客观详实的有效数据和判断依据。 通常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包括自动分析仪器、取样单元、配水单元、预处理单元、数据采集单元、通讯单元和控制单元;除此以外,还包括清洗除藻、纯水、供电、防雷等辅助单元。水样通过取样设备自动抽取到指定位置,由中控设备控制相应的管路和阀门对水样进行初步的预处理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处理,合理分配给相应的水质分析设备,分析设备采用符合国家统一颁布的标准方法对水样进行分析测量,并将测量得到的结果传输到数据采集设备,最后由数据采集设备统一发送到远程服务器。在现场,中控设备通常可以对各个系统进行简单的控制,并将测量结果实时显示在中控监视器上。在远程控制中心,一方面通过有功能强大的数据平台,可以把接收来自各站点的监控系统相关信息,汇总得到各种数据报表,并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先进的数据平台还能结合水质模型功能软件对水质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以及预测、预警。 本项目监测以下7个常规参数:水温、PH、电导率、DO、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纤维素的测定------比色法 纤维素由葡萄糖基组成,它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基本成分。其含量的多少关系到植物的机械组织是否发达,作物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是否较强,并且影响到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蔬菜作物等的产量和品质。 在各种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各不相同,与籽粒皮层厚薄成正比。同种粮食中,原粮纤维素 维素含量最高,加工粗加工精度越高,纤维素含呈越少,如小麦标准粉约O.7%.稻谷约9.0%,糙米约1.0%,白米约0 4%。因此,根据纤维素的含量的测定,可以判别籽粒皮层的厚薄,粮食加工精度高低和营养价值评估。 纤维素的测定方法有酸碱醇醚法、酸性洗涤剂法、碘量法及比色法。第一个是国标法,但比较繁琐,后者操作比较简单。 一、方法原理 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基组成的多糖,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使其水解成葡萄糖。然后在浓硫酸作用下,使单糖脱水生成糠醛类化合物。利用蒽酮试剂与糠醛类化合物的蓝绿色反应即可进行比色测定。 二、仪器和试剂 1.主要仪器恒温水浴、冰罐、电炉、玻璃坩埚、漏斗、定时钟、分光光度计等。 2.试剂60%H2SO4溶液、浓H2SO4。 2%蒽酮试剂:2g蒽酮溶解于100rnl乙酸乙酯中,贮置于棕色试剂瓶中。 纤维素标准液:准确称取100mg纯纤维素,放入100Inl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然后加冷的60%H2SO4 60—70ml,在冷的条件下消化处理20—30min,然后用60%H2SO4稀释至刻度,摇匀。吸取此液5.0ml放入另一50ml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加蒸馏水稀释刻度,则每毫升含100μg纤维素。 三、操作步骤 1.绘制纤维素标准曲线 (1)取6支小试管,分别放入0、0.40、0.80、1.20、1.60、2.00ml纤维素标准液。然后分别加入2.00、1.60、1.20、0.80、0.40、0ml蒸馏,摇匀。则每管依次含纤维素0、40、80、120、160、200μg。 (2)向每管加0.5ml%蒽酮试剂,再沿管壁加5.0ml浓H2SO4,塞上塞子,微微摇动,促使乙酸乙酯水解,当管内出现蒽酮絮状物时,再剧烈摇动促进蒽酮溶解,然后立即放入沸水浴中加热10min ,取出冷却。 (3)在分光光度计上620urn波长下比色,测出各管消光值。 (4)以所测得的消光值为纵坐标,以纤维素含量为横坐标,绘制纤维素标准曲线。 2.样品的测定 (1)准确称取风干的样品100mg,放入100rnl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加冷的60%H2SO4。60—70ml,在冷的条件下消化处理半小时,然后用60%H2SO4。稀释至刻度,摇匀,用玻璃坩埚漏斗过滤。 (2)吸取上述滤液5.0ml,放入5ml量瓶中,将量瓶置于冰浴中,加蒸馏水释至刻度,摇匀。 (3)吸取上液2.0ml,加0.5ml 2%蒽酮试剂,再沿管壁加5.0ml浓H2SO4,盖上塞子,以后操

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设

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设 仪器设备参考价格和布置图(供参考) 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 根据《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3]2259号)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导则》,以及《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净化消毒和检测工作的通知》(水农[2015]16号)等文件要求,农村饮水安全区域水质检测中心应尽可能具备检测《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42项常规指标和本地特有非常规指标的能力。 一、仪器设备购置及参考价格 根据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水质化验室(具备检测《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42项常规指标以及氨氮、总氮、总磷、溶解氧、石油类、溴化物、硫化物、电导率等共计50项指标的能力)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实践,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我们认为国产检测仪器设备的性能可以满足农村饮水安全区域水质检测中心的建设需要。国产设备价格较低、维修服务方便,便于集中采购与及时供货,中央财政对每处检测中心补助72万元建设经费,可基本满足42项化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不含采样车、装修、空调和试验台柜等费用)。

1.大型检测仪器,56万元人民币左右

2.主要小型仪器设备、器皿及试剂,16万元左右 二、实验室布置及参考图 实验室布置应根据当地的房屋条件进行设计,提供6个具备42项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布置案例供参考。 实验室总使用面积一般不少于190m2,实验区和办公区应分开,

其中,实验区包括微生物检测区、理化检测区、大型检测仪器区、配套实验区(样品受理室、天平室、药剂室和洗涮间)等,不少于150m2;办公区包括办公室和资料室等,不少于40m2。 实验区的房间布设应便于检测和管理、确保不产生安全隐患和检测干扰。 (1)微生物检测区包括培养基制作室、缓冲间、样品培养室、样品接种室等(条件限制时培养基制作室和缓冲间可合并),宜设在人流少的区域,应满足无菌操作要求,不少于25m2。 (2)理化检测区有条件时宜配备2间,一间用于滴定分析、分光光度计分析及感官指标等项目分析,35m2以上;另一间用于开展蒸馏及萃取等指标的检测,20m2以上。 (3)大型仪器的布置宜单独设置房间(条件所限时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可布置在同一房间,气相色谱、离子色谱和低本底总αβ测量仪可布置在同一个房间),总面积不少于45m2,尽量远离洗刷室以防腐蚀,需要气体和排气的仪器宜布置在朝北的房间。 (4)天平室应设置在无震动、相对密闭并靠近理化室的区域,面积不小于4m2。 (5)药剂室要避开阳光直射,并配备通风设施,面积不小于6m2。 (6)洗刷室应远离大型仪器和分析天平室,应设防酸台、下水口和通风设施等,面积不小于6m2。

最新版水质检测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质检测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1.1 总概况 (1) 1.1.1 项目名称 (1) 1.1.2 建设单位 (1) 1.1.3 项目性质 (1) 1.1.4 建设地址 (1) 1.1.5 建设规模及内容 (1) 1.1.6 建设工期 (2)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范围和原则 (2) 1.2.1 编制的依据 (2) 1.2.2 编制范围 (2) 1.2.3 编制原则 (2) 1.3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 1.4 项目基本情况 (3) 1.4.1 项目位置 (3) 1.4.2 区域基础条件 (3) 1.4.3 规划情况 (3) 1.5 结论与建议 (4)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 2.1 项目建设背景 (5)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 2.2.1 建立“某某省某某水质检测中心”,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 (5) 2.2.2 建立“某某省某某水质检测中心”,是我国政府加强水质监管工作的需要。 (7) 2.2.3 建立“某某省某某水质检测中心”,是水质检测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 (7) 2.2.4 建立“某某省某某水质检测中心”,是水务公司提升管理、高效服务的需 要。 (7)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8) 第三章项目市场分析.........................................................................................................1..0........ 第四章场地选址和建设条件..............................................................................................1..2...... 4.1 项目位置.......................................................................................................................1...2...................... 4.2 建设条件分析..............................................................................................................1..2..................... 第五章建筑方案设计.........................................................................................................1..3........ 5.1 项目建设和设计规范依据..........................................................................................1..3................. 5.2 设计标准和设计原则...................................................................................................1..3.................. 5.2.1 项目设计标准......................................................................................................1..3................... 5.2.2 项目设计原则......................................................................................................1..4................... 5.3 项目总体规划方案.......................................................................................................1..5................... 5.3.1 总平面布置和功能要求.......................................................................................1..5................

水文专业检测设备标准

3.1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3.1.1 水质系统建设任务 建设一个10个水质参数的水质监测站,它包括常规五项(水温、电导率、溶解氧、PH值、浊度)与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及流量。现在该站通讯采用光纤通讯。 3.1.2 水质系统技术标准 《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试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 《水质数据库表结构与标枳符规定》(SL325-2005)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98-2003)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 ) 《水质河流采样技术指导》(HJ/T 52-1999) 《PH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6-2003) 《电导率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7-2003) 《浊度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8-2003) 《溶解氧(DO)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99-2003) 《高锰酸盐指数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100-2003) 《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101-2003) 《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 103-2003) 《声学多普勒流量测验规范》(SL337-2006)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技术规定》(GBJ42-81) 《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

3.1.3 水质系统功能要求及技术条件 3.1.3.1 中心站功能要求 (1)应有数据接收、监控、信息查询服务的功能。 (2)能够实时接收自动监测站的数据,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入库。 (3)应有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统计、分析、合理性检查,对异常数据提醒的功能。 (4)应有对存入数据库的监测数据修改的功能。 (5)可以实时显示自动监测站现场数据、分析结果、所有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取水过程、水泵运行、阀门运行、清洗过程、反吹过程等),诊断系统运行状态等,并能对监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查询。 (6)能够实时接收处理和显示水质自动监测站各类报警信息,应有超限值、报警方式用户自定义功能。 (7)应能远程对监测站进行配置管理。 (8)数据接收系统控制软件应具有用户自定义功能。在系统增加或减少数据采集点(测站)时,无需修改系统即可实现监测站数据的接收和监控。 (9)数据接收系统控制软件应能从无线与有线通信信道接收数据。 (10)系统控制软件水质监测数据库表按照水利部最新水质数据库库表结构统一编码。 3.1.3.2 十参数监测站功能要求 (1)应能进行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每日监测次数和自报次数可以本地设置也可以远程设置,监测采用定时自报和召测工作方式。 (2)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 (3)能将采集的监测信息和测站状态信息通过光纤或无线网桥发送到中心站。 (4)应有定期自动清洗和自动校正等功能。 (5)应能现场显示测量参数和设备运行状态。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纤维素的测定比色法 纤维素由葡萄糖基组成,它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基本成分。其含量的多少关系到植物的机械组织是否发达,作物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是否较强,并且影响到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蔬菜作物等的产量和品质。 在各种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各不相同,与籽粒皮层厚薄成正比。同种粮食中,原粮纤维素 维素含量最高,加工粗加工精度越高,纤维素含呈越少,如小麦标准粉约0. 7% .稻谷约9.0%,糙米 约 1.0%,白米约0 4%。因此,根据纤维素的含量的测定,可以判别籽粒皮层的厚薄,粮食加工精度高低和营养价值评估。 纤维素的测定方法有酸碱醇醚法、酸性洗涤剂法、碘量法及比色法。第一个是国标法,但比较繁琐,后者操作比较简单。 一、方法原理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基组成的多糖,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使其水解成葡萄糖。然后在浓硫酸作用下,使单糖脱水生成糠醛类化合物。利用蒽酮试剂与糠醛类化合物的蓝绿色反应即可进行比色测定。 二、仪器和试剂 1. 主要仪器恒温水浴、冰罐、电炉、玻璃坩埚、漏斗、定时钟、分光光度计等。 2. 试剂60% H2S04 溶液、浓H2S04。 2%蒽酮试剂:2g蒽酮溶解于100rnl乙酸乙酯中,贮置于棕色试剂瓶中。 纤维素标准液:准确称取100mg 纯纤维素,放入100Inl 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然后加冷的 60% H2SO4 60—70ml,在冷的条件下消化处理20—30min,然后用60% H2SO4稀释至刻度,摇匀。吸取此液 5.0ml放入另一50ml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加蒸馏水稀释刻度,则每毫升含100⑷纤维素。 三、操作步骤 1 .绘制纤维素标准曲线 (1)取6支小试管,分别放入0、0.40、0.80 1.20 1.60、2.00ml纤维素标准液。然后分别加入 2.00 1.60 1.20、0.80 0.40、0ml 蒸馏,摇匀。则每管依次含纤维素0、40、80、120、160、200? (2)向每管加0. 5ml%蒽酮试剂,再沿管壁加5. 0ml浓H2SO4,塞上塞子,微微摇动,促使乙酸乙酯水解,当管内出现蒽酮絮状物时,再剧烈摇动促进蒽酮溶解,然后立即放入沸水浴中加热10min , 取出冷却。 ( 3)在分光光度计上620urn 波长下比色,测出各管消光值。 (4)以所测得的消光值为纵坐标,以纤维素含量为横坐标,绘制纤维素标准曲线。 2.样品的测定 (1)准确称取风干的样品100mg,放入 100rnl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加冷的60% H2SO4。60—70ml,在冷的条件下消化处理半小时,然后用60% H2SO4。稀释至刻度,摇匀,用玻璃坩埚漏斗过 滤。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 布点方法 1) 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 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 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 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 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水质监测中心工作职责(1)(1)

水质监测中心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水质的各项政策、法令、标准规程和制度;贯彻执行质量管理手册和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计划及制度,不折不扣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 二、负责公司范围内水质检测和监测工作。严格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及《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2006) 对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水质进行检测和监测。 三、负责城市供水(包括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水)规定的定期检测并对水质状况做出统计、分析和评价。 四、对水处理剂进行试验,并指导水厂进行加药加氯工作。 五、负责监测数据的汇总及检测报告编制工作,对水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各种水质监测报表。 六、负责对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进行监测,开展水质分析和水质污染处理的研究,为提高净水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七、发现水质问题及时报告运营管理部及主管领导,同时积极查找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八、负责年度水质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及有关技术报告编写工作。 九、负责编报月度年度分析仪器和化学试剂的购置计划,并协助组织购买工作。 十、负责仪器设备管理、维护及自检、送检工作,做好试剂采购

及有毒药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十一、按时完成上级部门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水质监测中心人员岗位职责 一、严格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检测作业指导书》开展各项检测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检测任务,及时出报检测数据。 二、监测中心领导及室主任对日常检测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安排。 三、熟悉所有仪器设备的说明书,严格遵守《检测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和规定,每次使用前后都要认真检查仪器,并如实填写《仪器使用记录表》。 四.仪器设备发生故障,要及时报告仪器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 五、严格遵守分析质量控制程序,认真填写原始记录;原始记录经校对签字后,报送室主任审核,保证检测数据准确无误。 六、发现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要认真进行复查,并及时将异常情况向室主任和质量负责人报告。 七、按分析项目的要求对水样瓶进行清洗、晾干等预处理。细菌检测人员应为采样员提供符合细菌项目检测要求的洁净无菌采样容器,确保水样不受污染。 八、掌握数据分析处理的一般基础理论,能独立进行有关数据的处理,保证正确报出检测数据。 九、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刻苦钻研检测技术,不断提高检测水平。 十、非检测用物品不得带入实验室内。

植物组织中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纤维素含量的多少,关系到植物细胞机械组织发达与否。因而影响作物的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的强弱。测定粮食、蔬菜及纤维作物产品中纤维素含量是鉴定其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 一、原理 纤维素(cellulose)为β-葡萄糖残基组成的多糖,在酸性条件下加热能分解成β-葡萄糖。β-葡萄糖在强酸作用下,可脱水生成β-糠醛类化合物。β-糠醛类化合物与蒽酮脱水缩合,生成黄色的糠醛衍生物。颜色的深浅可间接定量测定纤维素含量。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烘干的米、面粉或风干的棉、麻纤维。 (二)仪器设备:1. 小试管;2. 量筒;3. 烧杯;4. 移液管;5. 容量瓶;6. 布氏漏斗;7. 分析天平;8. 水浴锅;9. 电炉;10. 分光光度计。 (三)试剂:1. 60%H2SO4溶液;2. 浓H2SO4(AR);3. 2%蒽酮试剂:将2g蒽酮溶解于100ml乙酸乙酯中,贮放于棕色试剂瓶中;4. 纤维素标准液:准确称取100mg纯纤维素,放入100ml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然后加冷的60%H2SO460~70ml,在冷的条件下消化处理20~30min;然后用60%H2SO4稀释至刻度,摇匀。吸取此液5.0ml放入另一50ml 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则每ml含100μg纤维素。 三.实验步骤 (一)求测纤维素标准回归方程 1. 6支小试管,分别放入0,0.40,0.80,1.20,1.60, 2.00ml纤维素标准液,然后分别加入2.00,1.60,1.20,0.80,0.40,0ml 蒸馏水,摇匀,则每管依次含纤维素0,40,80,120,160,200μg。 2. 向每管加0.5ml 2%蒽酮,再沿管壁加5.0ml浓H2SO4,塞上塞子、摇匀,静置1min。然后在620nm下,求测不同含量纤维素溶液的吸光度。 3. 以测得的吸光度为Y值,对应的纤维素含量为X值,求得Y 随X而变的回归方程。 (二)样品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1. 称取风干的棉花纤维0.2g于烧杯中,将烧杯置冷水浴中,加入60%H2SO460ml,并消化30min,然后将消化好的纤维素溶液转入100ml容量瓶,并用60%H2SO4定容至刻度,摇匀后用布氏漏斗过滤于另一烧杯中。 2. 取上述滤液5ml放入100ml容量瓶中,在冷水浴上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用。

房产测量规范

1总则 1.0.1为了规范房产面积测量,保护房屋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则。 1.0.2本规则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房屋登记的房产面积测量。 1.0.3本规则所称房产面积测算系指房屋水平投影面积测量计算,它包括房屋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产权面积、使用面积等测算。 2术语 2.0.1自然层 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 2.0.2房屋的自然层数 房屋的自然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坪±0.00以上自然层计算,房屋的地下层(负层)数按±0.00以下的自然层计算。 2.0.3房屋层高 房屋的上下两层楼面、或地面至楼面、或楼面至屋面的垂直距离,局部不一致时,以主要部分的层高为准。 2.0.4地上层数 房屋±0.00以上的自然层数。采光窗在室外地坪以上的半地下室,其室内层高在2.20m以上(含2.20m,下同)的,计入地上自然层数。地上层数用正整数表示。 2.0.5地下层数 房屋±0.00以下,室内层高在2.20m以上的地下室(含采光窗在室外地坪以下)层数。地下层数用负整数表示。 2.0.6房屋总层数 房屋的地下层数与地上层数之和。假层、夹层、插层、阁楼、装饰性塔楼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水箱间不计房屋层数。 2.0.7地下室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1/2的建筑物。 2.0.8半地下室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但不超过1/2,且采光窗在地坪以上的建筑物。 2.0.9架空层 底层架空一定的高度,作为入口、存车、储藏、公共活动使用的空间。 2.0.10结构转换层 简称转换层,是指建筑物某楼层因上部与下部的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而采用不同建筑结构类型,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转换。 2.0.11消防避难层 简称避难层,是指作消防避难用的楼层。 2.0.12技术设备层 简称技术层(设备层),是指专用于为安装布置水、电、暖、卫系统等设施的楼层。 2.0.13假层 位于两自然层之间,在房屋外部难于判断的局部楼层。 2.0.14夹层 亦称附层,是指位于房屋自然层内的局部楼层,未形成完整楼层结构但属于房屋整体结构的一部分。 2.0.15插层 位于房屋两自然层之间与房屋整体结构不相关联而加插进去的局部楼层。 2.0.16挑楼 楼房向外悬挑的封闭楼层房屋。 2.0.17骑楼 楼层部分跨在人行道上的临街楼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