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血糖,采静脉血好还是末梢血好?等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末梢血和静脉血区别末梢血指的是指血、耳垂血,很多朋友在体检或者是做各种检查的时候,时常会不知道到底要抽的是静脉血还是末梢血(指血)。
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在于末梢血比较好抽,被抽血者也不会特别的疼痛,但是不可多次抽血,而静脉血恰恰相反,具体区别详见如下内容。
人体血液是通过心脏和动脉、静脉以及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进行循环的。
人们在医院中进行抽血化验使用的样品主要有两种即静脉血和末梢血。
静脉血一般采用肘静脉(俗称:胳膊血),用注射器穿刺抽血,抽血量根据化验项目不同及项目多少不同,抽血几毫升至几十毫升不等,一般常用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等生物化学及免疫学实验和绝大多数特殊实验。
指血和耳垂血统称为末梢血,常自指尖或耳垂部取血,采血量较少,常用于血常规检查、血型、快速血糖等简单快速的实验,但现在有许多医疗单位血常规检验也用静脉血来做,可获得更准确稳定的结果。
指血血糖与静脉血血糖有什么不同?指血包含毛细血管全血与组织液,而静脉血是不含组织液的单纯血液。
检测静脉血血糖一般需使用生化仪,医院一般用静脉血浆测定。
医院用静脉血检测血糖时一般是将静脉血分离掉红细胞后,用血浆来测血糖。
指血是毛细血管全血,包含血浆和红细胞。
红细胞中含葡萄糖较血浆中少,因此空腹时指血全血的血糖值应该比静脉血的血浆血糖值低约12%,又由于采取指血时常伴随有组织液的渗出,使指血血糖更容易低于静脉血浆血糖。
不过当进食后,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先到动脉,以后经毛细血管外周代谢消耗部分葡萄糖后再回到静脉,因此,此时动脉血糖值比静脉血糖值高。
而毛细血管接近动脉,所以进食后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也相应要高,但这正好与上述由于红细胞和组织液而导致的指血血糖低于静脉血浆血糖关系相反,所以在进食后,这两个因素相互抵消,使毛细血管全血血糖和静脉血浆血糖大致差不多。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17170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检验·静脉血和末梢血血糖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刘静(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广水 432700)0 引言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医疗手段尚无法将其彻底根治,属于终生性疾病,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分泌不足以及胰腺功能受损而引起的血糖升高症,若不能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有效控制,能够使患者的眼、心脏、神经以及肾脏等多个器官发生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导致糖尿病人群逐渐上升,且患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发展,糖尿病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临床认为尽早发现糖尿病并给予有效干预,能够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糖尿病检测主要以静脉血以末梢血检测为主,为此,本文主要探究静脉血和末梢血血糖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究结果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到我院就诊的9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参与本实验的患者均取静脉血检测和末梢血检测患者的血糖情况。
参与本次实验的96例糖尿病患者中,男48例,年龄在42-72岁,平均(57.69±3.68)岁,病程为2-10年,平均(6.65±3.25)年;女48例,年龄在43-73岁,平均(58.25±3.04)岁,病程3-10年,平均(6.88±3.54)年。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入院一周内未使用过任何降糖药物治疗;③患者均自愿加入本实验。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器官衰竭的患者;②存在精神疾病史的患者;③存在意识功能障碍的患者。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采血方法,它们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有何不同呢?本文将从采血方法的步骤、适用人群、采血过程中的疼痛感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这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的不同点。
我们来看看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的步骤。
静脉采血是通过穿刺患者的静脉进行血液采集,通常是在患者的手臂或者手背部位进行采血。
采血过程需要一根细长的针头和一根管子,抽出足够的血液后拔出针头,然后用棉球按压采血点。
而末梢采血是通过刺破患者的指尖或者耳垂进行血液采集,通常使用一根专门设计的小针头进行刺破,然后用一根小管子接收血液。
在步骤上来看,静脉采血相对来说比末梢采血更为复杂,需要插入针头、找到静脉等操作,而末梢采血则相对简单。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种采血方法适用的人群。
一般来说,静脉采血适用于需要进行大量血液采集的情况,比如需要进行多项检测或者输血等情况。
而末梢采血适用于需要采集小量血液的情况,比如进行一般的血常规检查等。
可以根据不同的检查需求来选择适合的采血方法。
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采血方法在采血过程中的疼痛感。
一般来说,静脉采血会比末梢采血更为疼痛,因为需要插入针头到静脉中进行血液采集,而末梢采血只是刺破指尖或者耳垂进行采血,疼痛感相对轻一些。
所以对于一些对疼痛敏感的患者来说,末梢采血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种采血方法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面的不同。
一般来说,静脉采血得到的血液样本更为纯净,因为是从静脉中采集的血液,而末梢采血得到的血液样本中可能会受到周围组织的干扰,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一些对检验结果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情况,比如进行特殊检查或者需要进行病原体培养等情况,静脉采血可能是更为适合的选择。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静脉采血相对更为复杂,但是得到的血液样本更为纯净,适用于需要大量血液采集和对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情况;而末梢采血相对更为简单,疼痛感更轻,适用于一般的血常规检查等情况。
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糖和静脉血糖检测的差异比较【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静脉血糖与末梢血糖快速检测的比较结果,为糖尿病血糖检测提供良好的方法。
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尿病患者空腹、餐后2h及6h静脉血血糖和同时采用快速血糖仪对同一患者末梢血血糖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的空腹、餐后2h及6h的均值比较和相关分析,虽然静脉血血糖含量比末梢血血糖含量高,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好(P>0.05)。
结论:对于门诊需反复监测血糖变化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快速血糖仪作为检测工具但诊断糖尿病最好使用静脉血作为检验标本。
【关键词】静脉血糖;末梢血糖;快速血糖仪糖尿病是一种日益多发的常见病,具有遗传倾向的慢性、终身性疾病。
比如妊娠妇女大约有5%合并糖尿病,对母婴有诸多不利影响,如易造成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破膜、巨大儿、死胎、畸形儿等,血糖检测是其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快速血糖监测可以鉴别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及高渗性昏迷,为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本文应用快速血糖仪测定的随机末梢血糖和静脉血糖进行比较,对静脉血糖与末梢血糖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评价。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4例糖尿病患者,为2009年1月至6月我院门诊病人,年龄最小18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38.56±6.45)岁,其中男44例,女20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7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无明显的急性并发症。
1.2 检测方法1.2.1 检测材料:日本HITACHI7060型生化全自动分析仪,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ONETOUCHULTRA便携式血糖仪及其配套的试纸。
1.2.2 检测过程:先测末梢血血糖,后测静脉血血糖。
将配套的试纸插入血糖仪,用消毒剂消毒患者待采血的指端末梢皮肤,待干,用末梢采血针针刺指端末梢采血,出血后滴1滴血于试纸上,5s后血糖仪显示末梢血血糖读数,记录结果。
糖尿病患者静脉血糖和末梢血糖值的比较
孟幼莉;钟国连;王海鹰
【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7)004
【摘要】目的:比较末稍血葡萄糖检测与静脉血葡萄糖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尿病患者空腹静脉血血糖和同时采用快速血糖仪对同一患者末梢血血糖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的静脉血血糖值稍高于末梢血血糖,两者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对于门诊需反复监测血糖变化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快速血糖仪作为检测工具,其对于指导糖尿病治疗有一定的价值,但诊断糖尿病最好使用静脉血作为检验标本.
【总页数】1页(P604-604)
【作者】孟幼莉;钟国连;王海鹰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2
【相关文献】
1.糖尿病患者前两滴末梢血糖值与静脉血糖值的测定 [J], 陈明珠;陆群
2.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糖和静脉血糖检测的差异比较 [J], 林婉媚;曾彩云;彭成丰
3.ICU危重患者静脉血糖和末梢血糖值相关性比较 [J], 周慧玲;王敏
4.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糖和静脉血糖检测的差异比较 [J], 傅慧平
5.糖尿病患者静脉血糖与末梢血糖快速检测结果比较 [J], 武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区别作者:吴娟娟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4期人体血液的各项指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能反映出身体的很多问题,所以一到医院就医时,通常会进行血常规检测,它是基本的检验项目之一。
比较多见的检验有静脉血检验和末梢血检验两种,那么这两种检验方式有何不同,又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境呢?大家可以慢慢往下阅读进行了解。
静脉血通常情况下用于帮助检测患者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等数据情况,末梢血主要是指手指、足跟、耳垂等部位的血,适用于检测血常规、血型、快速血糖等,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都可用于做血液检测,但是二者又有不同的地方。
静脉采血,主要是通过针管抽取一定量的静脉血,静脉通常为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等。
婴幼儿可以采集颈外静脉血液。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化验项目的不用,需要选择的采血设备、采血量等也不同,具体如下。
首先,医护人员要准备好采血的设备诸如试管、注射器等,每支试管都需要做好标记,将注明患者姓名、采集项目、采集日期、门诊或住院号等信息的标签贴好。
采血人员在进行采血前要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并佩戴好口罩和手套,保证干净。
进行采血前,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使其坐好后露出上臂,并且掌心向上,在手肘下放一枕垫,如果患者是卧床状态下,那么需要患者前臂伸展,并将臂部露出。
医护人员取出注射器后将针头紧密连接到针筒上,保持针头的斜面和针筒的刻度方向一致,安好后检查针筒是否阻塞或者漏气,然后将空气排进,针头在保持无菌状态备用。
医护人员在患者采血部位上部的6厘米处,捆绑压脉带,绕手臂一圈打一活结即可,然后让患者紧握和放松拳头几次,可以看到静脉隆起。
然后医护人员,用左食指,触摸需要进针处的静脉,并用30g/L碘酊棉签对其进行消毒,消毒时要注意由内而外,顺时针方向,等碘酊挥发后,需要再用75%乙醇棉签擦去碘酊,等干了之后,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头,用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处的下部,调整好针头和刻度的位置,使其朝上,能够明确抽取的血量多少,然后顺着静脉走向让针头与皮肤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再成5°角向前穿破进入静脉腔,待进入静脉中心位置则沿着静脉走向将针头往前推入10~15mm后开始后拉注射器针栓,针管内出现少量回血后,解开压脉带,继续后拉针栓直到采血量达到需要采集量即可。
末梢血与静脉血测定血糖结果比较
李雪晶;孙丽莎;马军
【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14)4
【摘要】目的:比较采血部位不同、检测方法不同,测定的血糖值是否有差异以及相关性.方法:糖尿病病人清晨空腹静脉血、指血第1滴、指血第2滴,立即用罗氏Advantage血糖仪测定上述3种标本血糖值,并同时用Beckman CX9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静脉血浆血糖值.结果:血糖仪测定指血,第1滴指血血糖值高于第2滴,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血均低于生化分析仪测定的静脉血血糖值,静脉血较指血高8.7%;同一个体其静脉血浆标本测定值显著高于指血.结论:指血第1滴血血糖值更接近于静脉血浆血糖值,因此第2滴指血不宜采用;静脉血浆适用于全自动生化仪,但不适宜血糖仪,数值偏低.因而建议沿用某一固定的取血方法及检测方法,依此来进行血糖的监控和比较.
【总页数】3页(P536-538)
【作者】李雪晶;孙丽莎;马军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化室,天津,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化室,天津,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化室,天津,30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43
【相关文献】
1.血糖仪测定末梢血糖与生化仪测定静脉血糖的比较分析 [J], 赵跃
2.快速血糖仪测定末梢血糖与生化仪测定静脉血糖的比较分析 [J], 杨洁琼
3.糖尿病患者静脉血与末梢血血糖检测结果比较研究 [J], 赵利利
4.末梢血糖试纸测定与静脉血糖测定结果比较 [J], 詹婷
5.糖尿病患者静脉血糖与末梢血糖快速检测结果比较 [J], 武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脉血糖和手指血糖哪个高在糖尿病的管理和血糖监测中,经常会涉及到静脉血糖和手指血糖的测量。
很多人会好奇,到底静脉血糖和手指血糖哪个更高呢?这是一个常见但又颇为关键的问题,因为准确了解两者的差异对于血糖的有效控制和疾病的管理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静脉血糖。
静脉血糖的测量通常是在医院或专业的检验机构进行。
通过抽取静脉血,然后在实验室中使用专业的仪器和方法进行检测。
静脉血中的血糖反映的是全身血液循环中的血糖水平,其检测结果相对更为准确和稳定。
因为静脉血经过了身体的代谢和血液循环过程,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身体内部的血糖情况。
而手指血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末梢血糖,一般是通过血糖仪在手指尖采血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方便快捷,适合糖尿病患者在家中自行监测血糖。
手指血糖的检测能够及时反映当下的血糖变化,对于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具有即时的指导意义。
那么,静脉血糖和手指血糖到底哪个高呢?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静脉血糖的值会略高于手指血糖。
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的采血部位和检测方法存在差异。
静脉血是从身体深处的血管中抽取的,经过了一系列的代谢和转化过程,其中包含了血浆和血细胞。
而手指血糖测量的是末梢血,主要是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其中血浆的比例相对较低。
由于血糖主要存在于血浆中,所以静脉血中的血浆含量相对较高,导致静脉血糖值通常会比手指血糖值略高一些。
然而,这种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且在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血糖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如刚刚进食后或进行剧烈运动后,手指血糖和静脉血糖的差异可能会不太明显,甚至有时手指血糖可能会高于静脉血糖。
另外,血糖仪的准确性和操作方法也会影响手指血糖的测量结果。
如果血糖仪没有经过校准、试纸保存不当或者采血操作不规范,都可能导致手指血糖的测量值出现偏差。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无论是静脉血糖还是手指血糖,都有其重要的价值。
静脉血糖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评估糖尿病的控制情况,例如在确诊糖尿病时,通常会依据静脉血糖的检测结果。
监测血糖,采静脉血好还是末梢血好?等
作者:
来源:《祝您健康》2008年第12期
监测血糖,采静脉血好还是末梢血好?
我今年55岁,自从被诊断为糖尿病后一直注意控制饮食、坚持服药和体育锻炼。
最近女儿又买来血糖仪让我监测血糖。
可听邻居讲,血糖仪测血糖没有在医院抽静脉血准确。
请问是这样吗?
浙江范锋
范锋读者:
人的血液是通过心脏和动脉、静脉以及遍及全身的毛细血管进行循环的,通常人们在医院抽血化验时使用的主要是静脉血和末梢血,静脉血一般采自于上肢静脉(俗称胳膊血)。
主要用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等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其他特殊检验。
从指尖或耳垂部位所采集的血为末梢血(或称毛细血管血),采血量较少,常用于血常规检查、血型、快速血糖等简单快速的检验。
在医院用生化仪测得的静脉血糖是血浆血糖而不是静脉全血血糖,也就是将静脉血中的红细胞分离出来后,用余下的血浆所测得的血糖。
而末梢血是毛细血管全血,包括血浆和红细胞。
红细胞中含葡萄糖比血浆中少,所以空腹时测得的末梢血血糖值比静脉血的血浆血糖值低约12%。
不过进食后,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先到动脉以后经毛细血管外周代谢消耗部分葡萄糖后再回到静脉。
因此,进食后动脉血糖值比静脉血糖值高。
又由于毛细血管与动脉中的葡萄糖含量较接近,所以进食后末梢血糖比静脉血糖相应高些,这正好与上述空腹时检测的末梢血糖低于静脉血糖相反。
这样一来。
这两个因素相互抵消,使末梢血糖和静脉血糖大致差不多。
由此看来,若两者都检测准确,静脉血糖和末梢血糖应该一致或大致相当。
但目前市场上血糖仪品种多样,型号不一,加上检测方法不同,试纸质量差异,所测得的结果可能与静脉血糖稍有差别。
一般认为,诊断糖尿病依据静脉血糖的检测结果更为准确,而末梢血糖主要作为平时的病情监测。
低体温症是怎么回事?
我奶奶75岁,这次北方寒流袭来后,她先是皮肤苍白、发凉,出现紫斑、水疱,接着思
维迟钝、动作迟缓,医生说是“低体温症”,经复温治疗后痊愈。
请问这“低体温症”是怎么回事?
新疆刘洁
刘洁读者:
人体之所以能保持37℃左右的体温,主要是依靠脑内体温调节中枢和凭借辐射、传导、
对流、蒸发等调节方式来完成的。
当人体受寒后,会反射性地通过皮肤血管收缩来维持体温,此时人会发抖,这样因人体肌肉运动而产热。
此时,辐射、传导等上述散热过程也会减慢或暂时终止。
老年人由于体内组织、器官发生了退变,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减退,机体御寒能力下降,新陈代谢缓慢,进食量减少,加上不少老年人还患有多种疾病,长期卧床。
产热量虽减少,但身体耗热量依旧,从而导致体温下降到35℃,有时甚至更低。
此时,如不及时采取保暖措施,
即可产生低体温症。
低体温症起病缓慢,常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形成。
开始表现为皮肤苍白、发凉,且有紫斑或水疱出现;面部肿胀,可有寒颤:下肢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继之心跳、呼吸减慢,当体温降至35℃时,患者反而不觉得寒冷,可出现精神萎靡、昏昏欲睡,思维迟钝,动作缓慢,不
吃不喝。
低体温症还可并发肺炎、下肢坏疽,少数严重者可突发死亡。
寒冬腊月,老年人预防低体温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衣: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添轻便、柔软、保暖性能好的棉织品衣、被、褥,并戴好帽子,手套,穿上棉鞋,有利于保暖;②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并清淡可口,易消化的饮食,两餐间加饮牛奶,身体许可时可进食牛、羊、狗肉等热性食物;③住:卧室应选择向阳房间,保持阳光充足、干燥通风,室温保持在18~24℃,睡前可采取电热毯取暖、睡眠时不摘帽等保暖措施;④行:多下床活动,多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御寒保暖能力。
为何遇冷身上80发风团?
我是位30岁的女性。
这几年每逢冬季来临、我清早上班路上吹冷风后。
面颈,手背等处
皮肤就出现许多风团疙瘩,瘙痒难忍,到室内一会儿就消退,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又该怎么办?
湖北张敏
张敏读者:
你这种情况医学上叫“寒冷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类型。
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是身体对寒冷特别敏感,当气温降低或皮肤受到寒冷刺激时,体内肥大细胞立即释放出大量乙酰胆碱、激肽等组胺类物质。
这些物质作用于血管舒缩中枢,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浆外渗而出现皮肤水肿,于是便产生了风团,即寒冷性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壮年中畏寒怕风的人,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其特点是遇冷即发,此起彼消,来得快、走得也快,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后即可发生,一遇温暖环境风团又迅速消退。
整个寒冷季节时发时消,多年难愈。
患者自觉瘙痒难忍,以致常常影响工作与休息。
患者如能避免寒冷刺激尤其是突然冷风吹袭,可不发病。
但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患者加强防护工作,譬如,平时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以增强皮肤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
寒冷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早晨起床时要多穿些衣服,严冬及刮大风时,要戴好口罩、帽子与手套,洗脸用温热水而不用冷水,不要让冷风、冷水直接刺激皮肤。
另外,还要注意洗澡时不用碱性强的肥皂,也不要用手或毛巾使劲搓揉皮肤,以免皮脂丢失过多,降低身体御寒功能。
一旦患了寒冷性荨麻疹,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扑尔敏、赛庚定,也可选用脑益嗪和安太乐片。
中药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也能减少发作。
患处外涂地塞米松软膏具有止痒作用。
切忌用于搔抓,以免抓破皮肤继发感染。
也不要用热水烫洗求得暂时舒适,这样反而会加重刺激促使病情加重。
尿路感染愈后缘何尿频依旧?
我是位32岁的已婚妇女,前段时间得了尿路感染,但治愈后尿频依然存在,尤其夜间次
数更多,以至影响睡眠,令我苦恼不已。
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又该怎么办?
安徽杨梅
杨梅读者:
尿频、尿急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症状,其特点是每天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但每次尿量却很少。
细菌入侵泌尿系统后,便会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
如果感染发生在尿道,称为尿道炎;若发生在膀胱,则称为膀胱炎:若累及肾脏,就会患肾盂肾炎,其中,膀胱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尿路感染。
医学上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又将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称为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称为下尿路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患者像你这样,虽然尿路感染治愈了,且多次尿常规、尿培养复查均正常,X线、B超检查亦无异常发现,但尿频症状依然存在。
其中不少人在白天注意力分散时无尿频症状,夜晚也无异常,只是在空闲时越想它就越想排尿。
其实,这些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只是存在一些心理与精神上的问题。
对于这些患者,只要通过及时心理疏导,辅以服用可减少膀胱收缩的M受体阻滞剂(如舍尼停)和镇静抗焦虑药物(如安定)即可。
不过话又说回来,若尿路感染已治愈,但不仅白天尿频,夜晚也尿频,且伴有下腹部胀满,排尿时尿线变细、有尿不尽感,就很可能存在下尿路梗阻的情况。
尿路梗阻不排除,尿路感染还会反复发生。
用膀胱镜检查可发现尿路狭窄或膀胱颈硬化、膀胱内有小梁小房形成。
对这些患者,需进行尿道扩张,并适当服用抗生素和β-受体阻滞剂。
若尿频、尿急症状重且伴有尿痛、发热,尿化验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则应警惕尿路感染复发或膀胱结核,应做尿道膀胱镜检查加活检,以排除膀胱肿瘤、腺性膀胱炎和内质性膀胱炎,再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病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