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经济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山西省迁移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经济因素分析秦志琴【摘要】Based on the data base compiled from Chinese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es in 2000 and 2010 ,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s of migran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Shanxi Province.It is found out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on the migration spatial structures between 2000 and 2010 .The migrant popula-tion flowed mainly into mega-cities and big cities while less into middle and small cites, so the spatial structures showed the style of “core-periphery”.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ESDA technique and GIS platform, 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migration in Jinzhong area is most significant, and in Jinbei area from strong to weak, and in Jinnan area is insignificant and stable.Then,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ata from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s of Shanxi Province in relevant years, this paper confirmed that there is high coincidence between the size of migrant population and the GDP, and the coal sales insignificantly influence migr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nges of out-put values of three industries and the employment of migration show the consistent trend, and the density and grade of road, especially the highway are positive relation with the migration.%采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2010年山西省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
晋东南地区村落空间特征分析摘要: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在取得丰富的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深入农村,尤其是传统村落,对其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村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空间、总结空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成果将对新农村建设提供非常有效的指导。
本文对寺庄镇地区的39个村落进行调查和研究,从总体形态,公共活动空间以及新、老村并存的二元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村落空间,空间分析,新农村建设,寺庄镇Abstract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years. We have made rich achievement while also discovered many problems. In order to be better, we must analysis the space of rural areas,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standing the village space is a very important job. The results would be go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The SiZhuang Town,. Who has 39 villag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village space of this aero possess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village space, spatial analysi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izhuang town一、引言村落是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它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和乡土民俗,同时在千百年的演化中构筑了各种人居聚落的安全模式,它是大地景观生命的元素和节点(俞孔坚等,2006)。
以来山西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及原因分析2000年以来山西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及原因分析本文建立了耕地资源利用效益指标体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法、GIS 对2000-xx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说明:①在13年间,山西耕地总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②耕地利用总体效益有所增加,分布特征由南高北低变为东南高西北低的阶梯式格局,耕地利用水平差距大。
③耕地利用效益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后者的影响逐渐加强。
人口、资源、环境与开展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我国相对短缺的资源尤其是耕地的缺乏,是我国生存和开展的制约因素[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开展、社会的持续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张,大量的耕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消失,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2]。
耕地数量平衡与质量下降的错位是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个不可无视的问题[3]。
探讨影响山西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驱动机制,以期对中原经济区,黄土高原地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分析耕地利用空间分布提供参考。
2.1指标体系构建与计算本文经过筛选,选取9个指标构建山西省耕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X1人口密度,X2城镇化率,X3复种指数,X4年降水量,X5每公顷耕地的化肥施用量,X6每公顷耕地的农机动力投入,X7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劳动量,X8灌溉指数,X9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最后提取出3个主成分(表1)。
2.2原因分析2000年城镇化率对主成分1的荷载奉献率最大,到达0920。
因为2000年城镇化刚起步的时候,城市扩建,加剧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耕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xx年每公顷耕地的农机动力投入对主成分1的荷载奉献最大,到达0.860,说明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耕地进行大型的机械化的操作,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耕地的有效利用率。
xx年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农业劳动力是对主成分1的载荷奉献率最大的,到达了0.863,农业生产进行规模化,不在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但是可能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农业技术劳动力。
晋中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发布时间:2023-02-20T05:51:17.012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0月19期作者:杜庆[导读] 以晋中地区的14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应用GIS10.8为支撑平台杜庆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市 110168摘要:以晋中地区的14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应用GIS10.8为支撑平台,使用Map Location确定传统村落的坐标,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在宏观角度分析,晋中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型分布,在部分地区呈现出分散型。
在晋中西部、南部出现了高度集中分布。
从坡度、坡向、高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晋中传统村落的分布在阳坡的数量是阴坡的两倍,且在高程700-800m中分布较为集中。
之后从河流流域、经济、人口、与中心城镇距离等方面探索影响传统村落的分布,对晋中地区传统村落的挖掘与保存提供依据。
关键词:晋中地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1.研究区域概况山西境内主要有四大山脉分别是恒山山脉、五台山山脉、武当山山脉、太行山山脉。
山西山体的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四,山西在《晋问》中进行了提到,“晋山之河,表里而险固。
”翻译成白话就是“山西大地,里里外外都是大山大河,险要的地形,固若金汤。
”整体上来看,晋中地区所处于山西中部,东至西横穿吕梁山脉和太岳山脉,南北又通向山西大同的东北大门和运城的西南大门。
这使得晋中地区显得既封闭又开放。
晋中地区盆地较多,多集中于晋中地区中部,汾河流域位于盆地且沿着盆地的走势从南流向北。
另外当地的文化多样且深厚,商贸文化、农业文化、军事文化交融,为晋中地区的传统村落的存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见证晋商、军事文化的兴起衰落的“代言人”,晋中地区的传统村落拥有绝对的数量、完整度、文化底蕴等多种优势,在五批中国传统建筑名录中一共有148个村落入围。
2.研究方法1.获取村落空间坐标信息,利用GIS平台的平均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状况及聚集程度;2.获取晋中地区的DEM高程数据图,利用坡度、坡向分析及叠加分析来研究传统村落的选址特征及优先级;3.用GIS中的缓冲区分析来研究城镇中心距离、水系、交通道路对传统村落的影响;4.用spss分析工具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产业之间关联性。
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变化分析一、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具有永久性、固定性和有限性的特点。
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变化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进行空间分布变化的分析。
二、耕地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资源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3%,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工矿企业的不断扩张以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耕地面积不断收缩,空间分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资源分布比较集中,而西部地区耕地面积较小。
但近年来,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西北地区,随着水利投入的增加和科技进步的推动,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增加。
三、林地资源我国林业资源丰富,但林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东北、西南、华北地区的林地分布比较广泛,而中国中部地区和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林地分布相对较少。
随着国家加大了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的力度,林地面积不断增加。
尤其是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森林质量也有所提高,林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四、草地资源草地资源是我国的重要生态资源,但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和青藏高原。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草地面积广阔,但近年来,草地资源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造成草地逐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五、城市建设用地资源城市建设用地是指城市中建筑物所占的土地,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
城市建设用地资源在集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分布比较集中,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较少,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导致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六、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资源之一,分布较为广泛,但空间布局不均。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地区包括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等。
基于InVEST模型的晋北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研究郑吉林;蔡艳龙;郭晓宇;魏小勇;杨志伟;孙靖尧;刘智【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24(43)1【摘要】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采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晋北地区1990年、2000年、2013年和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InVEST模型计算出晋北地区1990—2019年间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
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主要发生在2000—2013年间,转出面积最多的为耕地,转入面积最多的为建设用地和林地。
这与该时段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和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有关。
研究区1990年、2000年、2013年和2019年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3.50×10^(7)t、53.53×10^(7)t、54.25×10^(7)t和54.00×10^(7)t,碳平均密度分别为147.89 t/hm^(2)、147.97 t/hm^(2)、149.95 t/hm^(2)和149.27 t/hm^(2)。
在总体碳储量中,土壤碳储量占比最大,超过80%,而林地对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值最大(约55%)。
晋北地区应继续坚持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以期能够用高效固碳来代偿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碳损失。
【总页数】8页(P173-180)【作者】郑吉林;蔡艳龙;郭晓宇;魏小勇;杨志伟;孙靖尧;刘智【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自然资源部哈尔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F301【相关文献】1.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2.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中国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影响的模拟3.基于PLUS与InVEST模型的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与碳储量评估4.基于PLUS与InVEST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评估5.基于InVEST模型的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时空分异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贾宇平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
【年(卷),期】2008(15)3
【摘要】根据晋中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资料,分析了该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耕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数量减少,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未利用地数量增加,其它土地数量没有变化,牧草地数量变化最大。
(2)各类用地单一动态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牧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未利用土地、其它农用地、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耕地、园地、水利设施用地、其它土地。
(3)各类用地相对动态度区域差异性程度存在显著差别,牧草地的相对动态度区域差异性最大,耕地的相对动态度区域差异性最小。
【总页数】3页(P197-199)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晋中市
【作者】贾宇平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4
【相关文献】
1.湖南省龙山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J], 张俊;张洪潮;曾剑;樊旺东;乔双;吴致远
2.湖南省龙山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J], 张俊;张洪潮;曾剑;樊旺东;乔双;吴致远
3.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J], 孙敖
4.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J], 李明蔚;马方正
5.邹平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 [J], 孙宇晴;杨鑫;贾艳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论探索/・43・DOI : 10.16675/14-1065/f.2021.09.015山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分析□杜薇,吴志红(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8)摘要:山西省土地资源并不丰富,未利用土地占到全域面积的30%.利用实证分析法,测算山西省土地资源的单一动态度,然后运用熵值法对山西省土地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集中度进行分析,发现山西省各类型土地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呈集中态势。
城镇化推进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是山西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的主要影响因素。
应通过完善土地规划、提升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和建立动态监控等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关键词:熵值分析法;单一动态度;土地集约利用文章编号:1004-7026(2021) 09-0043-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01.24; F299.21文献标志码:A1山西省土地规模及结构概况山西省土地面积约为15 669 779 hm 2,占全国总面 积的1.634%。
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0 029 585.88 hm 2, 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 ;建设用地1 220 797.73 hm 2, 占比不到7% ;未利用地面积为4 419 395.39 hm 2,占 比接近30%。
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1山西省各类型土地构成概况1.1农业用地山西省农业用地由耕地、林地、园区和其他农用 地组成。
耕地面积为4 056 788 hm 2,占农业用地面积 的40%,这与山西省地形以山地为主有关。
林业用地 面积最大,为4 854 733.37 hm 2,这表明山西省在自然 条件不利的情况下,绿化率持续向好。
园区用地很少, 仅占到农业用地面积的4%左右。
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674 671.07 hm 2,占农业用地面积的6.7%。
1.2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是山西省3类土地面积中最少的,占土 地面积的7.2%,主要包括城乡、工矿、交通、水利等建 设用地。
城镇工矿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96 746.55 hm 2,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为561 981.40 hm 2,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较小,为168 269.92 hm 2。
晋东南经济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作者:李强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2年第05期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以晋东南经济区2000年和2010年的TM影像遥感解译结果为基础,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涨势图和减势图两种空间表达方式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分布、流转方向以及相关细节进行描述。
得出的结论是:研究区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空间格局;晋东南经济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决策的实施,作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晋东
南经济区人口经济和产业发展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对土地的需求也日趋明显,
[1]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与数量都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化,而区内地势相对平坦的河谷盆地,由于开发历史、人口规模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会表现出更明显的对土地的依赖,由此造成了研究区土地供需矛盾的加剧。
[2]本文以晋东南经济区2000年和2010年的TM影像遥感解译结果为基础,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为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并进一步促进研究区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晋东南经济区古称“上党”地区,由多个盆地和围绕其周边的山体组成,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从行政区划上包括长治、晋城两个市,但无论从历史渊源、经济联系、文化传承的各个角度都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尤其是最近随着国家将中原经济区战略提上日程,晋东南经济区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发展与人口承载等重要作用。
我们将研究视角对准此区域,具有一
定的典型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模型
MARKOV转移矩阵是一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常用方法,[3]许多学者据此模型研究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变化过程。
我们以ArcGIS软件作为技术平台,利用研究区的两期遥感影像数据,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统计与地学分析功能,计算出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
具体计算模型见公式(1)和公式(2):
(1)
(2)
在上述两个公式中,代表的是研究区域的原始转移矩阵各个行列的值,表示的是监测初期的第i种转化到监测末期的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表
示监测末期的第j类土地利用类型中从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流转过来的比例。
三、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ArcGIS软件对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栅格数据运算,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统计与地学分析功能,结合Excel电子数据表格计算出研究区的2000-2010年土地类型转换的转移矩阵(表1),生成研究区2000-2010年各地类的涨势图和减势图(如图1),以两种空间表达方式对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分布、流转方向以及相关细节进行描述。
1、总体变化特征分析
由表1可以得知,10年间晋东南经济区耕地有的面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转变成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如建设用地、草地、林地等地类。
在所有转入的地类中,转变成建设用地的面积为,是最为明显的一种变化,而转变成林地和草地及水域的面积详见表1。
也从不同程度上说明了研究区研究时段内耕地的剧烈变化与明显减少的趋势。
而耕地转为草地的面积最小,仅为,占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0.12%,研究时段有的耕地未发生变化,占到2000年耕地面积的。
从空间地域上看,在晋东南经济区的很多市县,特别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是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和
粮食生产较大的区域。
而与此同时,10年来建设用地也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这种趋势与耕地的变化相反,2000至2010年10间建设用地的面积累计增加了。
由表1可以看出,10年间有93.87 耕地转变成了建设用地,远远高于其他地类的转化率,所以可以说耕地对建设用地的增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林地,面积为,占到201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11%,贡献最小的是草地,面积为,占到201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08%。
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区域小于耕地面积减少区域,说明此时段有相当部分耕地转移为林地和草地,可见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特别是还草)成效较明显。
从空间分布上看转为建设用地较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治市区,晋城市辖区,长治县和泽州县等县区。
2、不同地类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根据图1可知,晋东南经济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变化特征如下:
(1)研究时段期初晋东南经济区的林地总面积为,而到2010年减少为,研究时段内99.30%的林地变化不大,可以说没有明显的转入转出,这项位置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县区,如表1和图1,他们是壶关县、平顺县、晋城市区、阳城县的南部,沁水县和沁源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武乡县和黎城县的交界等地区。
截止研究时段末期,有为数不多的林地地类发生了转变,转变成的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完全,但各地类大小不一,其中转变为草地的面积最大,约为,转移率为0.68%。
结合图1可知,沁源县、黎城县的南部、沁水县的东北部以及壶关县的北部靠近长治市区的部分是林地减少的典型区域。
(2)晋东南经济区的草地主要分布于武乡县的北部,黎城县、平顺县的东部,沁水县的北部,沁源县的中部以及沁水县与襄垣县交界地区。
2000年草地的总面积为,2010年草地的总面积为。
研究时段内草地基本上变化不大,草地转变成林地的面积在其他地类的比较中最大,也有部分转变为水域或建设用地。
转变成林地的面积约为6.86 ,转移率达到0.18%,其次为转变成耕地,转出面积达到了,转移率为
0.02%,转成建设用地和水域的面积较小,合计约为。
草地减少的典型区主要分布在潞城县的南部及沁水县的中部地区。
在研究时段内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草地的情况也有发生,累计共转变了的总面积,典型的草地增加区位于沁源县的南部和东北
部、黎城县的东南部、壶关县的北部以及零星分布于沁水县的中部和东北角等区域。
(3)耕地总面积占晋东南经济区的比例最大,研究期初总面积为,占期初总面积的44.25 %,但由于城市建设及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原因使得耕地面积有所缩减,到2010年从期初的减少到了,平均以每年
的速度递减。
在研究时段内耕地也表现为减少,其减少转变成其他地类也比较典型,转变为建设用地的面积是最大的,累计面积达到了,占有很高的百分比,详见表1。
转出的耕地典型区分布长治市中部,长治县与壶关县的北部,晋城市的中部以及沁水县的东南部分地区。
研究时段内在耕地转出的同时,部分地区的草地、林地等类型的土地转变成耕地,其中草地的贡献率较大,约为0.0093%,面积为,林地的贡献率约为0.0057%,面积约为,耕地增加的区域零星分布在晋城市、壶关县、长治市以及长治县的部分位置。
(4)水域面积在研究区变化不是很剧烈。
从期初的到2010年缓慢的增加到。
水域面积减少的显著区位于武乡县的中部和壶关县的南部,水域面积增加的显著区域分布长治市和襄垣县的西部地区,主要位于漳泽水库以及浊漳西源和浊漳南源区域。
(5)晋东南经济区建设用地面积在研究时段内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在建设晋东南经济区等政策引导之下,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工业化的发展促使晋东南经济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2000-2010年期间,由期初的增加到期末的,累计增加,10年来平均每年增长。
转变成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较多,包括草地、林地,特别是耕地,耕地达到了22.88%,约为。
而建设用地减少的区域几乎
不明显,相比较而言,建设用地增加的显著区域为长治市、长治县、长子县和晋城市的中心城
区以及阳城县、潞城县和陵川县的中心城区等地区。
四、结论
本文以晋东南经济区2000年和2010年的TM影像遥感解译结果为基础,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時结合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涨势图和减势图两种空间表达方式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分布、流转方向以及相关细节进行描述。
主要结论如下:研究区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造成的。
耕地总面积到2010年从期初的减少到了,平均以每年14.56 的速度递减。
耕地主要是转变成了林地和建设用地,特别典型的是建设用地,10年间转入的面积累计达到了,占期初耕地面积的0.91%,流向林地的面积为,占期初耕地面积的0.27%。
【参考文献】
[1]徐源,RoyC.Sidle.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J].地理学报,2001.56(6)658-
[2]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地理学报,2009.64(11)1363-
[3]刘彦随,杨子生.我国土地资源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
2008.35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