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23.15 KB
- 文档页数:4
孟子的经典故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道德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孟子的经典故事:1. 孟子见齐宣王:有一次,孟子去见齐宣王,王问孟子如何治理国家。
孟子回答说:“臣以为,国家的治理就像养育一头牛。
要想让牛长得壮健,就要给它提供优质的饲料,提供适当的水源,提供舒适的栖息地。
同样,国家的治理也要关注人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条件,才能使人民富裕、安居乐业。
”齐宣王听后大为赞赏,认为孟子的治国思想非常有道理。
2. 孟子与梁惠王:孟子曾经去梁国拜访梁惠王。
梁惠王自诩为仁王,但孟子认为他的统治并不是真正的仁政。
于是,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国家的统治应该以仁爱为基础,关注人民的福祉和利益。
孟子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仁政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像鱼,君王就是水,水能养鱼,但如果水质不好,鱼就会死亡。
同样,如果君王不行仁政,人民就会生活在苦难之中。
梁惠王听后深受触动,决心改革自己的统治方式,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
3. 孟子与须贾:孟子曾经遇到一个名叫须贾的人,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和惩罚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
孟子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人们就会做出善良的行为。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看到一个溺水的婴儿,他的第一反应是想救助婴儿,而不是去想着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谋取私利。
这个例子说明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最终,须贾被孟子的观点所打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故事展示了孟子的思想和他与君王、他人的交流。
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仁爱和关注人民的福祉,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道德伦理和教育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的5个有趣小故事《孟子的五个有趣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孟母三迁。
你知道吗,孟子小时候啊,他们家住在墓地旁边。
哎呀呀,那时候孟子就天天和小伙伴们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一看,这可不行呀!这环境咋能让孩子好好成长呢?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带着孟子搬家啦!这次搬到了集市旁边,嘿,孟子又开始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啦,孟母又着急了,这也不是个好地方呀!难道就这样啦?才不呢!最后孟母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这下可好啦,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爱读书啦!这不就跟咱现在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拼命买学区房一样嘛!孟母可真是太厉害啦,为了孩子的未来操碎了心呐!第二个故事:断织喻学。
有一天呐,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呢,她可生气啦!拿起刀就把织了一半的布给割断了,孟子吓一跳,问妈妈为啥呀?孟母就说:“你读书就跟我织布一样,半途而废,能有什么出息呀!”哎呀,这就好比你爬山,都爬到一半了,突然说不爬了,那能看到山顶的美景吗?孟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妈妈的苦心,从此再也不逃学啦,开始认真读书。
孟母这一招可真绝呀!第三个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是很尽心啦,河内遭灾,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到河东去,还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去。
可为啥我的百姓还是不见增多呢?”孟子就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
战场上,一方战败逃跑,跑了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这合理吗?”梁惠王一想,哎呀,这确实不合理呀!其实自己和别的国家也没啥不一样嘛!这孟子可真会比喻呀,让人一下子就懂了道理。
第四个故事:揠苗助长。
有个宋国人啊,嫌他的禾苗长得慢,就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累得气喘吁吁的,回到家还得意洋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啦,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儿子一听,赶忙跑到地里一看,哎呀,禾苗全死啦!这不是胡闹嘛!这就好像你想让小鸡快快长大,就拼命给它喂很多很多食物,结果小鸡反而撑死了。
咱们做事可不能这么着急呀,得遵循规律呀,不然就得像这个宋国人一样闹笑话啦!第五个故事:浩然之气。
孟子10个简短小故事摘要:一、孟子简介二、故事1:孟子与梁惠王论政三、故事2: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四、故事3:孟子论孝道五、故事4:孟子谈交友六、故事5:孟子论养生七、故事6:孟子与匡章辩仁义八、故事7:孟子见赵武灵王九、故事8:孟子论教育十、故事9:孟子与淳于髡对话十一、故事10:孟子论君子之道正文:一、孟子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主张君臣共治,倡导道德修养。
他的学说被称为“孟子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故事1:孟子与梁惠王论政孟子见梁惠王,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主张治国应以仁义为本,而非仅仅追求利益。
三、故事2: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孟子见齐宣王,王问:“吾欲用兵,何如?”孟子回答:“王何必用兵?亦宜务仁义而已矣。
”孟子劝告齐宣王不要征战,而是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四、故事3:孟子论孝道孟子认为孝道是天理人伦之至,强调子女应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父母亦应关爱子女,实现家庭和谐。
五、故事4:孟子谈交友孟子提倡交正直、诚信、有德行之人,认为交朋友应看重对方的品质,而非仅仅追求地位、财富等外在因素。
六、故事5:孟子论养生孟子主张养生首先要养心,提倡内心平和、清静,同时要注意饮食、锻炼等生活方面的调养。
七、故事6:孟子与匡章辩仁义孟子与匡章辩论仁义,匡章认为仁义不利国家富强,孟子则反驳说,仁义是国家富强的基石。
八、故事7:孟子见赵武灵王孟子见赵武灵王,王问:“吾国何时可兴?”孟子回答:“王欲兴国,宜先修身;身修,国家自治。
”强调君主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九、故事8:孟子论教育孟子主张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强调尊敬师长、忠诚国家、孝顺父母等品质的培养。
十、故事9:孟子与淳于髡对话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孝道,淳于髡认为孝道在于听从父母,孟子则反驳说,孝道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而非盲目顺从。
孟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孟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是三迁择邻、断杼教子、杀豚不其子。
一、三迁择邻: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
《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
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
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
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
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二、断杼教子:1、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
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
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
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
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
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三、杀豚不欺子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
《孟子》中的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
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2、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3、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孟子的寓言故事
孟子,名轲,字子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
的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为“孟子”。
孟子的著作中,寓言故
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寓言故事,孟子传达了他的哲
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则孟子的寓言故事。
故事一,梁木之器。
孟子说,有一次齐国的国君问他说,“梁木之器,不可以为杼,大而无当也;细而不中也。
如是而已矣,何也?”孟子回答说,
“君子之器也。
”孟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一
个合格的君子,就要像梁木一样,大小适中,恰到好处,不可过大
过小,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君子。
故事二,鱼之患。
孟子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人养鱼,鱼不快乐,说,
‘无水则无处安身。
’”孟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和
自然界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像鱼一样,珍惜自然资源,保
护环境,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
故事三,鸟之道。
孟子曾说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孟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我们要像鸟
一样,珍惜每一天,用善良的言行来对待他人,才能活得更有意义。
孟子的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启迪和教化。
通过这些
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感悟人生的真谛。
总而言之,孟子的寓言故事,虽然历经千年,但至今仍然具有
深刻的启示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修身养性,成为更好的人。
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事有不少流传至今。
1. 孟子拒绝鲁国之命:鲁国国君曾三次派使者给孟子鞠躬请出任政务官,但孟子都拒绝了,理由是鲁国的现政策无法达到他所追求的仁政理想。
2.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曾去会见梁国的惠王,当时梁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政治腐败,外有敌国侵犯。
孟子与梁惠王交流后,诚恳地劝告他实施仁政,提出土地改革、教育改革等建议,最终帮助梁国走出困境。
3. 孟子教授邻国的君王:孟子曾被邻国齐国的君王邀请,希望他能够给他讲授为人君的道理。
孟子尽心尽责地传授了他的政治哲学,最终使齐国国力大增。
4. 孟子与梁山泊:据传,孟子年轻时曾担任过梁山泊水言山的管理官,他在这个职位上起草了一系列水利工程的规划,最终使梁山泊的水利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祉。
这些故事展现了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他致力于改善社会、促进人民福祉、提倡仁爱互助的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孟子的经典故事:故事一:孟子与齐宣王有一次,齐宣王召见孟子,询问他对治理国家的看法。
孟子告诉齐宣王,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以道德为导向,以仁爱为根本。
他说:“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实行王道,才能使国家强盛。
”齐宣王听了孟子的话,深感有理,便向他请教如何实行仁政。
孟子告诉他,要实行仁政,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要有自知之明,要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其次,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多做善事,少干坏事。
最后,要实行“民为贵”的思想,关注民生问题,多为人民谋福利。
故事二:孟子与弟子公都子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都子向孟子请教一个问题:什么是道德的本质?孟子告诉他,道德的本质在于人的本性,是人天生具有的善念和行为。
他说:“人性本善,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人失去了本性。
”公都子听了之后,又问孟子如何保持自己的道德品质。
孟子告诉他:“要保持道德品质,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其次要学习圣贤之道,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最后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做到言行一致。
”故事三:孟子与杨朱有一次,孟子遇到了杨朱,杨朱是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为我”、“贵己”之道。
杨朱认为人应该为自己谋求利益,而不应该为别人付出太多。
孟子听了之后,批评杨朱的思想是“自私自利”,不符合道德标准。
他说:“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谋求利益,那么他就会失去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如果只为自己着想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那么他就会失去社会的认可。
”他还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以仁爱为中心,关心他人、关爱社会、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以上三个故事都是关于孟子的经典故事,它们表达了孟子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道德的本质在于人的本性;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以仁爱为中心关心他人、关爱社会、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孟子中的故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孟子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孟子的风采,也传承了他的思想精髓。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孟子中的一些著名故事。
故事一,孟子见梁惠王。
有一次,孟子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问孟子,“先生能使人不忧乎?”孟子回答说,“不能。
”梁惠王又问,“能使人不忧乎?”孟子回答说,“能。
”梁惠王不解,问孟子到底能不能使人不忧。
孟子解释说,“如果一个人失去亲人,哭泣悲伤,这是人之常情,我不能使他不忧。
但如果我能为他解忧,帮助他摆脱忧愁,这就是我能使人不忧的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强调的是化解人的忧愁,而不是简单地让人不忧。
故事二,孟子与梁惠王谈仁义。
孟子曾经对梁惠王说,“王好仁义,要推行仁义,那么就要先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让他们相信王的仁义。
”梁惠王问,“如何才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呢?”孟子回答说,“只要王能够行仁义之政,用仁义之心,就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认为仁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仁义之心和仁义之政,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故事三,孟子劝学。
孟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学习就像耕田一样,要有恒心和毅力,才能有所收获。
”他告诫学生们要刻苦学习,虚心向前辈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他还说,“学习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修身养性,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途径。
故事四,孟子与梁惠王谈天命。
孟子曾经对梁惠王说,“天命之谓性也,率性之谓道也,修道之谓教也。
”他告诉梁惠王,天命是人的本性,而遵循本性就是道,修养本性就是教化。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本性,修养本性,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强调天命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人生的根本。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孟子的思想,也可以感受到他的风范。
关于孟子的10个小故事孟子的10个小故事: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出尔反尔、水深火热、寡不敌众、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与人为善、事半功倍、与民同乐。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3、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4、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5、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6、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
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7、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8、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9、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0、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孟子的故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父亲去世后,母亲仉氏将他抚养成人。
孟子小时候很容易受外界影响,不能安心读书,母亲为了给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择邻而处,经过三次搬迁,最终在学宫旁定居。
孟子在学宫旁边耳濡目染,学习演习礼仪,行为符合法度。
然而,在最初的新鲜感消失之后,他又感到厌倦,学习松懈起来,走上了嬉戏玩闹的老路子。
母亲得知之后十分生气。
她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对孟子说:“你停止读书,就不能博学多才,扬名天下,就像这麻布剪断之后,就成为废品,毫无用处。
”孟子心中惭愧,自此之后牢记母亲教诲,学习十分刻苦。
孟子对孔子创立的儒学十分感兴趣,而鲁国儒学最为兴盛。
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孟子离开邹国,到鲁国拜师学艺。
这时孔子的孙子子思已经逝世,他只好向子思的门人求学问道。
孟子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列国纷争不已、人民死伤无数的社会现实的思考,发展了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推行仁政。
回到邹国后,孟子仿效孔子,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见解。
他的名声日渐高涨,邹、鲁等国的国君每有疑难问题,都会向他请教,遇到难以处理的国事,也请他出主意。
有一次,邹国与鲁国开战,33名邹国官员死于战场,邹国人民却冷眼旁观,见死不救。
邹穆公十分愤怒,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不顾长官性命的民众,就向孟子倾诉,大吐苦水。
孟子回答他说:“在饥荒年岁,您的人民年老体弱的就死在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也只能四处逃荒,您的那些官员们对他们不也是不管不顾、不去救助吗?”
在七雄对峙的战国时期,邹、鲁这样的国家太过弱小,实现不了孟子以仁义拯救天下的高远抱负。
于是,他带着学生,到东方最为强大的齐国去寻找机会。
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威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邹忌为相推行政治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
他很重视招纳人才,不过,他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冲锋陷阵的猛将和治理政事的贤者。
孟子反对“以力服人”的霸政,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与齐威王的观点不合。
在齐威王眼中,孟子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的主张显得迂阔、不切实用,孟子也深知威王不是自己乐于辅佐的君主。
孟子终于决定离开齐国。
齐威王派人送来一百镒上等好金作为盘缠,以表示自己对孟子的敬重。
孟子坚辞不受,扬长而去。
弟子陈臻感到很奇怪。
孟子解释说:“齐王没有任用我,也就没有送给我财物的理由;没有理由却要赠送,这是要收买我。
哪有君子可以被人用财物收买的呢?”
宋国国君偃即位后准备推行仁政。
孟子听到消息后,以为自己终于有了一展才能的机会,便率领弟子们奔赴宋国。
宋君偃虽有行仁政的心思,却没有具体的方案,朝廷内外只有薛居州、戴不胜等几个人支持这一举措。
尽管困难重重,孟子还是决心要辅助宋君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实施仁政的过程中,孟子的很多意见都遭到阻碍。
他主张将税率降低到十分之一,免收关卡市场的赋税,大夫戴盈之敷衍他说:“这不能操之过急,能不能今年先少收一点,等到明年再彻底执行您的意见!”
孟子反驳说:“有个贼天天偷邻居家鸡,如果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君子所为,他回答说,能不能让我先少偷一点,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停止偷盗,这样不是很荒谬吗?”
滕国的太子路过宋国,往返两次都来拜见孟子。
孟子为他讲述了尧、舜等古代圣王的故事,告诫他滕国虽然弱小,也应该精心治理,使之成为一个好的国家。
孟子感到宋国缺乏实行仁政的诚意,就离开宋国,回到家乡。
滕国太子即位为君,这就是滕文公。
他派人向孟子请教丧礼和治国之道,最终把他请到滕国,待之如上宾。
滕文公对孟子言听计从,孟子也趁机发表了自己的一系列施政纲领。
在孟子的鼓舞和支持下,滕文公决定实行仁政,他甚至接受了孟子恢复“井田制”的主张。
大致说来,井田制就是把九百亩方田分给八户农民,每户一百亩私田,耕种所得全归农户,剩下一百亩公田由大家共同耕种,收获的粮食上缴国家。
这相当于国家按九分之一的比率征收赋税。
滕国施行仁政的举动引起了各家学派的注意,许多学者闻风而至,有些人观摩之后大加赞赏,也有些人不以为然,与孟子进行辩论。
农家学派的陈相向孟子转述了老师许行的意见,认为滕文公如果真要实行仁政,就不能像现在这样侵吞人民的劳动所得,应该与农民一起耕种田地,同时治理国家。
孟子反驳了这种说法。
孟子指出,每个人的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凡事亲力亲为;大家应该各有分工、各尽所能,然后互通有无。
就好像农民收获粮食,工匠制作器具,只有相互交换,才能各得所需。
他进一步说,有的人劳心,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劳力,干的是体力活;劳心者治理别人,劳力者只能被治理;被治理者供养治理者,治理者接受供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治理国家如此重要,应当专心致志,哪能一边耕田一边治理!
孟子对劳心者、劳力者的区分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有时候也会成为统治者懒惰腐败的借口。
滕国的仁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孟子仍不满意。
他希望将自己的仁义之道推广到全天下,弱小的滕国显然不能满足他的这一愿望。
于是孟子带领弟子去往魏国。
魏国本是强国,但接连被齐、秦、楚打败,大片土地被侵占,太子也被俘身亡。
魏惠王决心重振国威,便招贤纳士,收揽人才。
年过花甲的孟子刚到魏国就受到隆重接待。
魏惠王一心要报仇雪恨,十分急功近利,孟子则认为施行仁义,自然可以使天下顺服,劝说魏惠王先休整内政,让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
两人政见多有不同,话不投机。
有一次,梁惠王问孟子:“我治理国政,在邻近的国家中算得上是尽心尽力的,遇到饥荒就积极赈救。
但是为什么邻国的人民没有减少,我的人民没有增多呢?”
孟子说:“大王喜欢战斗,就请我用战争来作比喻。
两军交锋,兵士调头逃窜,有人跑了一百步停住,有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跑五十步的嘲笑跑百步的不够勇敢,这样可以吗?您认为邻国不如魏国,其实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
齐国在齐宣王当政时,位于国都临淄城西稷门外的稷下学宫十分兴旺,各地的学者汇聚一堂,研讨学术,议论天下大势,给齐王出谋划策。
孟子觉得在魏国也无法实现理想,又来到齐国。
一天,有人牵着一头将要被杀掉祭祀的牛从堂下走过,齐宣王不忍心看它恐惧颤抖的样子,就下令把它放掉,用羊来代替。
孟子说,如果国君扩展这份“不忍之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就能够施行仁政。
齐宣王被他的高论折服。
孟子认为,人生来有恻隐之心,是仁的根源;有羞恶之心,是义的根源;有恭敬之心,是礼的根源;有是非之心,是智的根源。
每个人都应该守护这善良的本性,不让它被恶劣的环境损坏。
齐宣王一心要吞并诸侯、称霸天下,不能接受孟子推行仁政、反对兼并战争的主张。
他不听从孟子劝告,讨伐燕国失败,心中感到十分愧疚,给予孟子很高的待遇,让他在齐国宣讲学术,将来为他养老送终。
孟子却决定回到家乡,著书立说。
他和他的弟子们一起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又总结自己一生的思想、活动,编成了《孟子》七篇。
孟子终老乡里,享年八十多岁。
孟子在后世被推奉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他高明深刻的思想,自信饱满的精神,不为权势所动、执着追求理想的人格,有着令人景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