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建筑对比
- 格式:pptx
- 大小:3.76 MB
- 文档页数:30
中西方庙宇差异中西方的差异,除了我们熟悉的文化差异,同时也体现在我们的建筑当中。
庙宇建筑风格的不同就是其中中西差异的一种表现。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的庙宇建筑风格都给予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
相反的,西方的庙宇气势磅礴,体积感强烈。
如果通过细微观察,中西方庙宇的开门方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庙宇通常都在长方体的长边设置门口,而西方的庙宇,以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为例,就选择以短边上设置大门。
这种建筑方式的不同,与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历史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主要以信奉佛教为主,而西方则以信奉基督教为主。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西方的庙宇注重表现人内心对宗教的狂热,充分的表达了人的征服思想,建筑方式的不同就是其视觉上的一种体现。
而中国的庙宇受到古代儒家“中和”思想影响,注重表现人内心的平静和宁和,与西方庙宇建筑相比较更和谐与含蓄。
正是因为如此,西方的庙宇较中国庙宇高出许多,更能体现出庙宇的体积感,表达出人内心的狂热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以塑造空间感和体积感为目的,征服他们思想外的事物。
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巨柱,寄托和支撑着古希腊人的理想和希望。
所以,在短边开设门口,使庙宇的体积感更强烈,正好表达他们的雄心壮志,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激起人亢奋的情绪。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建筑融入上水之中,表现出一种和谐之美,殿堂、门窗、亭榭、游廊都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中国的庙宇有意识的与山水融为一体,庙宇自身的高度不会像希腊的庙宇那般表现出高耸,气度恢弘的一面,所以通常高度不会太高,需要和环境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
选择在短边开门,更能显示出庙宇典雅庄重,更能贴近人心,与自然更相亲。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纪念。
世界遗产之中西方宗教建筑世界遗产之中西方宗教建筑摘要:宗教文化包括宗教建筑、宗教政治、宗教哲学等。
宗教建筑是人类宗教意识、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在建筑史、文化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宗教与政治是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巨大精神力量。
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宗教哲学在人类社会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塞维利亚大教堂、巴凯尔哈特清真寺历史名城和布达拉宫分别为三大宗教建筑的代表。
关键词: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塞维利亚大教堂巴凯尔哈特清真寺历史名城布达拉宫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Abstract: the religious culture, including religious building,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religious philosophy, etc.Religious architecture is human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aesthetic idea, customs, the embodiment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cultur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art history.Religion and politics is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he great spiritual power.As a kind of philosophy, religious philosophy in human society plays an inestimable role.Sevilla cathedral, and kyle hart mosque historical famous city and potala palace for three religious buildings were the representatives.Keywords: Christianity Islam Buddhism Sevilla cathedral And kyle hart mosque historical famous city potala palace.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中西方宗教古建筑的对比研究——中国道教建筑与西方基督教建筑XXX(XX大学XX 邮编)摘要:要在世上生存,首先要建立一个世界。
当然,这个世界是不可能诞生在一个充斥着各种矛盾、污秽和粗俗的混乱空间中的。
因此,找到活着设计一个固定的中心点与创造这个世界同样重要。
“西方人崇拜神灵,中国人崇拜祖宗。
”不少史学家这样来概括中西传统文化中信仰上的差异。
其实,从文化人类学来看,原始先民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两种崇拜。
在我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对这两种崇拜各有不同的侧重,很自然地,对古典建筑艺术也有较大的影响。
我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建造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对中西方特定宗教古建筑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整体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古建筑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古建筑、道教、基督教、白云观、沙特尔大教堂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道观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但不同之余又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体现了共同的美感。
在此,我选取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白云观和西方基督教沙特尔大教堂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异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一、中西方特定宗教古建筑研究分析(一)中国道教白云观。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和智慧的重要凝聚体。
被称为“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和“全真三大祖庭”之一的白云观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的道教建筑,从白云观欣赏分析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建造艺术、装饰艺术,其中建造技术的思想和装饰艺术蕴含的深意传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风俗和认知习惯,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数学理性和风水习性。
宗教建筑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他有着深厚的思想认识,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宗教思想和传统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由老子创立,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也是我选择道教建筑来研究分析的主要原因。
中西方宗教在建筑中的影响对比分析神学力量甚至在文艺复兴及以后时代仍然浸透着人的心灵,以至于在本质上是和神学抵触的思想,如人本主义和君权主义常常也还要以教堂为寄托。
欧洲的教堂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一二百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建成。
宗教建筑在欧洲系建筑中长期来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与此相反,在古代中国相对于君权而言,神权始终处于次等的地位。
所以中国宗教建筑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受着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人对于鬼神灵魂的信仰是不可免的,但是在中国,注重人事,人们儒学对于鬼神问题采取了清醒的态度。
孔子虽然也倡导由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祖宗崇拜,但却尽量减弱其中的宗教意识,而特别强调把它引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伦常纲教为内容的人世关系中去。
对于鬼神的有无,孔子机智地采取回避态度,故“子不语怪力乱神”。
到了非谈论不可的时候,孔子则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来积极地提醒人们注重人事.儒学的清醒理性,对人们尤其对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有深刻影响,历代有作为的皇帝对于宗教在利用与容忍的同时,莫不都采取了限制的政策。
佛的因果报应、咎由自取,道的清静无为,逆来顺受都是“有用”的,甚至皇帝也参加一些活动,以示恩宠。
但当宗教和皇帝产生矛盾时(主要是经济上争夺民力),就坚决限制,甚至下令灭佛。
中国和欧洲一样,也承认君权神授,但欧洲的君权神授重点在神,君主的权力也须由教会授予。
中国的君权神授的重点却在君,他是天的儿子,他的权力直接受之于天,无须乎教会为媒介,中国也从来没有出现过教皇制。
这些情况,映射在建筑中,就是宗教建筑比起一般的实用性建筑来,或者可以说是宏伟精丽的,有时也相当可观,但相对于代表君权的建筑而言,它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在都城,它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它也没能成为城市布局的中心,《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王宫居中的体制就说明神权和族权都只是皇权的陪衬。
在中国宗教建筑的艺术风格上,也从来没有过分地陷入于神学的激动,接受过超人性的迷狂.换言之,即使在宗教建筑中也没有失去人的清醒理性,而人的理性,正是儒家所特别重视的。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中国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体系,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
不同的宗教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建筑理念、建筑法则及建造方式。
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
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
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
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征。
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式风格。
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
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
”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
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
从中西建筑看其文化和哲学差异——宗教建筑中西艺术门类繁多,我们着重从宗教建筑领域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差异。
一、建筑特征的对比:(一)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中国佛寺不论时间、规模、地点,都讲求均衡对称,其建筑布局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齐严谨。
中国寺庙与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亭廊交相辉映,勾勒出了一幅含蓄温蕴、和谐宁静、韵味十足的山水画。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在传承中发展,从秦汉魏晋一直到明清时期,“均衡对称”的风格特征一直被保留延用。
(二)西方古代宗教建筑西方古代宗教建筑形态多变,气势恢宏,大部分建筑高耸入天,整个发展过程曲折反复。
从古希腊罗马的华美、庄严、明朗,到中世纪哥特式的高、直、尖,再到中世纪晚期的繁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摒弃哥特式风格,转而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简朴、理性成为此时的主要风格;到17、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繁复、华丽、富于变化又取代了上个时期的简朴、理性。
二、由建筑看文化(一)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崇理的儒家精神塑造了中国人偏于宁静、安详、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与心理气质,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建筑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和现世性。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依山而建,隐匿于山林间,清静而不受世俗之扰,就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这一文化理念。
对于宗教建筑,古代的中国人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清醒,也同样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主要形制为庭院式,宛然一处风景绝佳的农家小院,其内古树参天,其外群山环绕,这就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情怀。
由于受到中国君权主义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是“皇权”的陪衬。
(二)西方古代文化西方古代文化,一直是以“神权”为中心,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体现在宗教建筑上则是,建筑外形向高空发展,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中西方古建筑比较学号:1004122216姓名:张鹏经过在中国旅游文化选修课上的学习,我对中西方古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文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建筑理念,价值观念,历史变化等方面对中西方古建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对比分析:1、建筑材料: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2、建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而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3、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中西方制度文化比较结课论文姚婧 20080254 公共事业管理0802关键词:1宗教建筑2建筑文化3教堂4信仰5美术内容摘要: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教堂与寺庙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
在这个历史时期教堂建筑和美术融为一体,成为基督教美术的最高代表。
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效果融为一体且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起到宣扬基督教教义的目的,能更深地控制、麻醉信徒们的思想感情,使人威慑于宗教神权之下,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