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大革命1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27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篇一(1)背景不同。
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领导阶级不同。
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3)革命成果不同。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革命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群众基础不同。
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的力量,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5)革命纲领方面。
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
(6)革命武装方面不同。
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7)群众觉悟程度不同。
人民觉悟提高,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8)斗争方式不同。
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力量,又依靠工农力量。
篇二一、领导阶级不同。
辛亥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
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亿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民革命是由国共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决定了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当时的国民党,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内容代表着各革命阶级的共同利益,因而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领导,动员了群众,促进了团结,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进行。
二、群众觉悟程度不同。
辛亥革命时群众对革命党人武力推翻清朝的革命手段缺乏认同,决定了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正如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回忆的那样“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漫骂之声,不绝于耳”。
二是由于当时改良思潮盛行,很多人受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蒙骗,仍旧迷恋改良道路,坚持认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
1927年大革命大革命即国民革命。
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指中国从1924年至1927年7月,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反帝反封运动。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1927年8月7日,秋收起义。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秋收起义。
1927年9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国民大革命①通过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军阀内部的分化和革命,孙中山北上宣言和国民会议运动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大,国民革命开始兴起。
②从1924年1月开始到1927年7月失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就是北洋军阀,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人民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③鉴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广州国民政府北伐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工农运动的积极促进和配合下基本消灭孙、吴两大军阀,打败了奉系军阀。
革命高潮由南向北,由珠江流域迅速席卷到长江流域。
④革命有四个突出特点:a、四个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全力(规模大)进行革命;b、中共直接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此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没有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c、有正规的新式的革命军队,并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北代战争,这是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所无法比拟的;d、大革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上述四点足以说明这是一场国民大革命。
⑤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势力的瓦解破坏和蒋汪叛变革命以及中共的右倾妥协,北伐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但又出现了充当中外反动势力代理工具的蒋介石集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未改变,民主革命任务仍未完成,大革命最后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