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原因]刘兰芝被遣原因探究
- 格式:docx
- 大小:14.79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刘兰芝被休的原因刘兰芝是中国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也是贾宝玉的妾室之一、她在小说中的形象并不像其他角色那样鲜活,她被描述为一个长相平庸、性格暴躁、粗野无礼的女人。
所以,她被休的原因可以从她的外貌、个性和行为等方面来分析。
首先,刘兰芝在外貌上与其他贵族女子相比显得平凡无奇。
在《红楼梦》中,女子的美貌是被高度重视的,而刘兰芝并不具备这一点。
她的形象被形容为略显庸俗,没有贾宝玉心中所期望的那种高贵气质和美丽容貌。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也难以讨得宝玉的喜欢和宠爱。
其次,在性格上,刘兰芝被描述为脾气暴躁、任性妄为。
她常常与贾宝玉发生争执和冲突,言辞激烈,行为粗野。
在一些场合下,她对长辈不尊敬,对宝玉的父母贬低和嘲讽。
这样的行为让贾府的其他成员对她的看法不佳,也让贾母对她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此外,刘兰芝在一些重要场合的表现也引起了宝玉家族成员的不满。
例如,在贾府搬迁时,刘兰芝竟然擅自将宝玉藏匿在箱子里,不经允许就带走了他。
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对家族规矩和礼仪的不敬,给贾府的形象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最后,刘兰芝的身世和家庭背景也是她被休的原因之一、根据小说描写,她的母亲刘姥姥是一个性情放纵,颇具野心的女人,她一直希望通过刘兰芝来获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而刘兰芝的父亲则是一个并不在世的九品官员,这在宝玉的家族中的地位可谓微不足道。
这样的背景使得刘兰芝在贾府的地位本来就不高,她也无法得到贾府其他成员的认可和尊重。
总的来说,刘兰芝被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她的平凡外貌、暴躁任性的性格、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以及不佳的家庭背景,这些因素使得她在贾府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导致了她被贾宝玉休弃。
刘兰芝在小说中的形象也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美貌、温柔贤淑等品质的重要性,以及对个性鲜明、自主独立女性的偏见和排斥。
浅析刘兰芝缘何被遣[摘要]:《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的原因,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如赵新尉的无子说(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2年第21期),王运熙、孙殊青等人的不顺公婆说等等。
凡此种种观点,在分析研究其作品时,都能够尊重其原文的某些事实,自园其说,有一定学术价值。
今笔者欲从中国古代女子的标准“四德”来探讨其被遣缘由。
关键词:被遣缘由四德秦汉一代,辞赋盛行,诗坛一度冷落。
及至“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出现,使文坛为之一新,大放异彩。
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光彩,并成为汉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它是汉末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其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此诗最早见于南朝诗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以诗的篇首句“孔雀东南飞”作为篇名)。
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不少学者专家的许多文章的观点,以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为原则,切中肯綮,为后代学习研究者所认同,皆已形成共识。
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史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这一系列困惑,让我更为执着地深思刘兰芝到底缘何被遣?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有人认为是因为刘兰芝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
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
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试想一下仍是难以服众。
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
焦母为何坚持要赶⾛刘兰芝?这是⼀个⽐较有意思的思考题,⼤体可以做以下⼏个推论:1、⽆⼦说这种说法认为,焦母驱逐兰芝是因为兰芝没有⼦嗣。
在诗⾥焦仲卿说过“共事⼆三年,始尔未为久”,看来他们已经结婚两三年了,⽽刘兰芝还没有⽣下⼀男半⼥(从诗中任何地⽅都看不出有孩⼦),古⼈云:不孝有三,⽆后为⼤。
是不是就因为着急抱孙⼦焦母才驱逐了兰芝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的婚姻制度有所了解。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遵循“七出三不去”的原则。
七出是休妻的七个具体条件,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
七出:⼀是⽆⼦,⼆是淫,三是不顺⽗母,四是⼝多⾔,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是患恶疾。
三不去:⼀是有所取⽆所归,⼆是与夫守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
如果是因为不⽣孩⼦这个原因,焦母⼤可以直接引⽤ “七出”的第⼀条打发兰芝⾛⼈,没有必要横挑⿐⼦竖挑眼,拐弯抹⾓。
话说回来,虽然古代允许出妻,但从中国⽂化总的倾向看,并不赞成出妻。
要知道,琴瑟和鸣,⽩头偕⽼才是中国古代⼈追求的婚姻理想。
因此即使构成了出妻的条件,古⼈也不会轻易出妻,⽽是尽⼒维持夫妻关系。
如果是因为⽆⼦⽽出妻⼀般也要等到⼥⽅50岁过了⽣育年龄以后。
况且,古代有纳妾的制度,妾所⽣的孩⼦都以妻为母,就等于是妻的孩⼦。
在焦仲卿的这样的官宦家庭⾥,以⽆⼦为理由出妻实在没有必要。
看来,刚刚结婚⼆三年就因为⽆⼦⽽休掉兰芝在当时看来也不是⼗分合理的借⼝。
2、门阀说这种说法认为,兰芝被驱谴是由于焦母的门第观念。
⾸先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下什么是“门阀”。
门就是门第,是指在封建社会⾥有较⾼地位;阀,就是财阀,是指在当时的社会上拥有较多财富。
门阀⼀旦联合来就会双⽅互补,有钱⼜有势。
汉魏之际,⼀些有钱却没地位的新兴地主或暴发户往往以嫁娶为⼿段攀起门第,以抬⾼⾃⼰的地位;⽽⼀些有地位但没钱的家庭也不得不以联姻的⽅式维持或提升⾃⼰的经济实⼒。
焦刘的婚姻很有可能就是这种互补互利的婚姻。
我们不妨先看看刘兰芝的穿着,⽂中哪写诗句是描写兰芝的穿着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浅析刘兰芝被休的原因汉代,儒学一跃而为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及其伦理规范开始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
法律伦常化可以说是汉代的特点。
“四德”作为所谓的女性准则,应该是焦母这个封建老太太选择儿媳的基本标准。
下面,我就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来分析刘兰芝被休的原因。
一妇德,秦汉时代的妇德标准是由贞顺与才智两部分组成。
首先要忠于爱情,恪守妇道,善于侍奉父母舅姑和丈夫。
面对县令和太守的豪华权势,刘兰芝不为所动,固守爱情;为了爱的承诺,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义无返顾,一死殉情:可谓大贞;“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可谓极顺。
至于才智,兰芝“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也是知书达理,才艺双全。
“磐石”与“蒲苇”坚贞与共但责任不同的比喻更显示了她的理性和聪慧。
二妇容,就是女子既要美丽又要能适宜打扮自己。
诗中写道“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作者精心的铺排就是想告诉人们刘兰芝的会打扮、有仪态和无双美貌。
三妇功,即女工。
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学成后“三日断五匹”;紧要时“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不能不说精于女工。
既然“妇德,妇容,妇功”都是优秀,那么问题一定出在“妇言”上了。
刘兰芝“奉事循公姥”“女行无偏斜”,这样的恭谨礼让是不可能在言辞上冒犯焦母的。
是不是她无意的语言流露触犯了焦母的忌讳呢?在刘兰芝的语言中有这样几句“君即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这样清晰的告白包含了兰芝几多埋怨,几许凄楚。
新婚日短,别离日长。
刘兰芝对于终日相守,弹琴鼓瑟的向往溢于言表。
即使不能厮守日日,每天多一些时间共处说说话也聊以慰藉相思之情吧。
然而这只能是一种奢望。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伶俜的不只是身形,还有兰芝那颗渴望关爱的孤寂的心灵。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的深层原因《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文章结尾极富浪漫主义的将“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结局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开篇首尾呼应,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
人们不禁要问: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除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刘兰芝被休的深层原因。
有人认为刘兰芝的身高太低,是个侏儒,所以焦母不喜欢她。
理由是:诗中说“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
”刘兰芝结婚时,小姑才会扶床走,估计也就是一两岁吧,然而仅过两三年,小姑就长得和她一般高了,可见刘兰芝的个子不会有多高。
这种看法比较偏颇。
试想如果刘兰芝是个侏儒的话,县官和太守能叫她嫁给自己的儿子吗?显然,这里是夸张手法的运用。
也有人认为是门不当户不对户。
这种说法看似也有一定道理,证据就是焦母劝焦仲卿不要殉情时说的那句:“贵贱情何薄!”。
但是在此之前,太守儿子向刘兰芝求婚时有查过刘兰芝身世,证实刘兰芝上辈人中有很多人当官,而且从刘兰芝嫁到焦家时所带的嫁妆上看,刘家也比较富裕。
这样看来刘兰芝与焦仲卿应还算是门当户对的。
其实,刘兰芝是一位“有苦难言”的女人,她的强烈自尊心和自觉不自觉的抗争才导致了她为焦母所不容。
刘兰芝“有苦难言”,主要是基于她久婚不育的实情而说的。
或许正是刘兰芝的不育才导致了她的被驱遣。
诗文中虽然没有提及焦刘子女的情况,然而这正可以作为他们没有子女的凭证。
我们只知道,当时时兴的观念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嗣观念在人们的封建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七出者,无子,一也……”。
可见古代妇女因无后而遭休遣属正常现象。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焦母要以“此妇无礼节”作为表达愤懑的托辞,诬陷媳妇,“遣归”媳妇,以便让儿子另娶她人,续接香火了。
优秀的刘兰芝为何被驱遣?是儿媳妇出身低微,还是婆婆恋子?文/姜子说书《孔雀东南飞》这一篇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女主角刘兰芝被婆婆驱遣,最终与男主角焦仲卿双双殉情,一个投水而死,一个自缢于庭树,让很多人惋惜不已。
那没问题来了:刘兰芝那么优秀?为何婆婆看不上她?是儿媳妇出身低微,还是婆婆恋子?《孔雀东南飞》故事里,汉末时期的刘兰芝,长得非常漂亮,以至于被休之后,反复被高干子弟看上,媒人天天往她家跑。
刘兰芝回娘家才十几天,县令就请媒人上门,来替他十八九岁的儿子求亲,据说男方貌似潘安,才过子建,非比寻常。
但是,刘兰芝告诉母亲,自己答应了前夫焦仲卿,要等他再次迎娶自己回去,虽然,她自己也早已明白——“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过了几天,又有太守家的五公子看上了刘兰芝,这一回,除了媒婆,还有“两个古代公务员”也一起上门了——“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很多人认为,焦仲卿的母亲看不上刘兰芝,是因为焦仲卿是大家族出生,而刘兰芝家境不好,门不当户不对,因此看上了东家女。
其实不然,《孔雀东南飞》文中有一句“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写的是太守家求娶刘兰芝的缘由之一。
而纵观《孔雀东南飞》一文,也可以看出刘兰芝在家也曾养尊处优,并非贫苦出生的女子。
更多的人认为,焦仲卿的母亲是一个单亲妈妈,之所以看不惯刘兰芝,是因为看不惯小两口恩爱,觉得儿媳抢了自己的儿子。
虽说焦仲卿的母亲有一定程度的恋子情结,然而,她之所以驱逐刘兰芝,却不是单身妈妈恋子情结造成的。
因为《孔雀东南飞》一文明确交代了一件事:焦仲卿常年忙于公务,平常根本就没回家。
既然刘兰芝常年独守空房,与焦仲卿相见日稀,焦仲卿的母亲根本就没有理由去吃刘兰芝的醋。
一言以概之,优秀的刘兰芝被驱遣,既不是因为儿媳妇出身低微,也不是因为婆婆恋子。
那么,汉末的刘兰芝究竟为何被婆婆驱遣?欲知详情,请听下回说书!。
兰芝为何被遣归1、封建家长制下的逼迫。
这是传统的观点。
刘兰芝的悲剧首先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的悲剧。
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2、焦母的“恋子情节”。
从文中可推知,仲卿父亲去世较早,焦母一手把儿子拉扯成人,而且,在她的多年努力下,家境尚较为殷实。
长年的生活磨难,使得她练就了铁一样的手腕;多年的相依为命,使他对儿子有一种特殊的依恋。
她心中的好儿子,就是要处处唯她命是从。
所以他不甘心自己儿子的渐渐离他远去,不能忍受儿子对自己片言只语的反抗。
在这种情形下,美丽贤慧的兰芝只能是她眼中的祸害的根源。
3、仲卿的懦弱仲卿始终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面对衷爱的妻子和敬爱的母亲,她太难取舍。
她尊敬她的母亲,可以推想,除了遣归兰芝以外的事,他都能迁就他的母亲。
然而,无率他怎样坚持,兰芝终被遣归,他除了说一些“海枯石烂,此情不移”的话以外,实在无能为力。
你能指望他和母亲断绝母子关系吗?这绝不可能,和母亲多年的相依为命,使他怎么忍心作出这样的决定。
他是善良的,因此他也是无奈的,从而在行动上也表现为某种懦弱。
4、兰芝的“贤慧”某些情况下,美丽会成为一种错误;同样道理,某些情况下,贤良也会一种罪恶。
在焦母的心中,兰芝是抢走自己儿子的罪人,所以她的眼中,当然视兰芝美德于不见;何况,兰芝是十全十美的吗,我们细究的她“自诉”、“遣归”的语言,为什么感到那么刺耳?5、兰芝的“不孝”没有人否定兰芝是美丽的、贤良的,她的最大的“不孝”就是没有能给焦家留有后代。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结婚三四年来,兰芝为何和仲卿“相见常日稀”呢?为什么结婚三四年了,还称其为“新妇”?所以,对焦母而言,有什么比为焦家留有一个后代更为迫切呢?(这一说法在安徽潜山一代流传甚广)。
刘兰芝遭驱遣原因的探析乐府双璧之一《孔雀东南飞》塑造了善良温顺、美丽贤惠、聪敏而又能干的刘兰芝形象。
这么一个招人喜爱的姑娘,怎么会遭到焦母的驱遣呢?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解说为:是由于封建家长制的迫害,是焦母的一意孤行。
是为了维护她的家长权威。
四川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今日中学生》的解说是: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他的妻子刘兰芝两情相笃,却不为当世所容……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年轻人纯真爱情的戕害。
“不为当世所容”,究竟指什么不为当世所容呢?很多教辅书归纳为“封建礼教”,那么,刘兰芝究竟违背了封建礼教的什么条款呢?有的凭诗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而分析仲卿出生于官宦人家,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将来有可能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兰芝自叹“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文中媒人有“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而说刘兰芝出生名门,应是媒人讨好的话,未可轻信)而认为是等级地位的差异造成兰芝被遣。
如果真是门第差异的话,他们当初就绝对不会走到一块。
其实,兰芝被遣,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她未为刘家生下一子半女,传宗接代的任务没有完成。
《大戴礼记·木命篇》规定了“七去”(又名“七出”)条款:“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这无异于法律,兰芝嫁到刘家“共事二三年”,但未有一子,惹恼了“以孝治天下”而具有绝对权威的父母。
如此,兰芝怎么会不遭焦母的驱遣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呀。
所以焦母随意找个借口“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便算“不顺父母”,将兰芝逐出家门。
而真正被遣应该是“七出”之二“无子去”。
试想:“无子”是兰芝的过错吗?“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这里的理解颇关键:我嫁给你后,眼见自己未怀上孩子,心中很是不安,所以常悲苦;你作官后遵守衙门规则专心不移,很少回家,我常常独守空房。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首,全诗共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清沈德潜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它以人物为中心铺叙故事,情节曲折,讲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纷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被遣,造成刘兰芝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何在?一、刘兰芝被遣之谜刘兰芝为何被遣,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就目前而言,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1、礼教迫害说关于刘兰芝为何被遣,传统的权威解释是:以焦母和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迫害,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简单武断。
本诗所表现的决非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而是为了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的爱情。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编者的编选诗歌的标准上看出来。
诗前有这样一段小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序文中的“时人伤之”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动机。
在当时的社会,“出妻”是较为常见的,不足以引起作者的创作冲动。
故事中真正感动作者,使作者提笔创作的原因在于兰芝和仲卿的双双殉情,兰芝夫妇誓死捍卫爱情的行为震撼了作者,在爱的力量的感召下,作者才写下了如此哀婉动人的诗篇。
可见,作者的创作动机在于肯定刘兰芝的美丽、忠贞,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最早被《玉台新咏》收录。
《玉台新咏序》中称编者“于是燃脂暝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
曾无忝于雅颂,亦糜滥于风人。
”唐李康成在《玉台后集序》中说:“昔陵在梁世,父子俱事东朝,特见优遇。
时承平好文,雅尚宫体,故采西汉以来所著乐府艳诗,以备讽览。
”可见,《玉台新咏》所收的诗歌,是乐府艳诗。
从编者的角度看,《孔雀东南飞》被定位在艳歌题材上,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篇,而非为了批判封建礼教。
刘兰芝被遣原因探究
笔者在读高中的时候,学到《孔雀东南飞》一文,曾有一个疑问,兰芝被焦母所遣,会不会是焦母怪她没生小孩?当时觉得问题太荒诞,不敢问老师。
后来自己当了语文教师,多次讲解《孔雀东南飞》一文,读书百遍,有了些思考。
中学时代我大胆假设,如今来个小心求证。
我的观点是,兰芝被焦母所遣,表层原因是焦母所恶,即“我意久怀忿”,但根源有可是兰芝未能生养(全诗未提及焦刘二人有子女)。
“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一句,是兰芝为自己尚无生育的解释,从刘兰芝角度来看,未为久;但是,焦母没有这个耐心,从急着抱孙的婆婆的角度看来,是相当久的了。
况且,这个“二三年”,只是个往短里说的约数,应当不止二三年,因为原文还说到“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看小姑的生长发育,可知不止二三年。
刘兰芝被休,诗中借焦母和兰芝二人之口所叙理由相当牵强。
全诗两次提到兰芝“能织素,学裁衣。
”可见兰芝多才多艺,再加上“昼夜勤作息”,足证被遣“非为织作迟”;那么是不是如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呢?也不是,全诗也两次提到“十七诵诗书”,可推知兰芝受过女德教育,知书识礼;那会不会是焦母看上了东家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而想休掉兰芝呢?这理由也站不住脚,一来古人不是强制实行一夫一妻,二来兰芝被遣后求婚的人络绎不绝,级别也高(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从侧面可证兰芝德才貌都不输所谓的秦罗敷。
而且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呢?兰芝说了个隐晦的理由“君家妇难为”,这倒是合理的解释。
古代男子娶亲,首要任务为繁衍儿孙。
这个任务没完成,无论刘兰芝做得多好,焦母都不会满意,这便是“君家妇难为”的真正原因吧!
那么焦刘二人未生育,会不会原因在于刘兰芝?笔者对此是否定的。
焦仲卿为庐江府小吏,职位虽不高,工作却挺忙碌的,刘兰芝被遣返的当天,家庭遭遇如此变故,仲卿还要急着上班去(吾今且报府),可见工作之忙压力之大,这于怀孕生育不利。
而刘兰芝常留守空房,相见常日稀,更是两人多年未育的最重要原因,虽然结婚几年,其实实际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却极少。
因此,笔者认为,诗作者在文中有明显的褒贬立场,同情刘兰芝,贬斥焦母,刻意隐去焦刘二人未生育的因素,把焦母驱遣刘兰芝一概归结为焦母的无端厌恶,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