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灸治疗寒凝湿滞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1.36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与预后情况评价
中医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施加针刺及其他刺激手段,以达到调节人体生理
功能、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针灸的应用可以帮助其减轻疼痛、缓解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等症状,同时提高患者免疫力和体质。
具体而言,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穴位包括:肝经穴位(如曲池、内关、
足临泣等)、脾经穴位(如太白、太溪、阴陵泉等)、肺经穴位(如大椎、太渊、百会等)等。
此外,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症状,还可以选用其他经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1. 缓解疼痛: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在中医针灸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相关指标如VAS评分、关节腔积液量等也有所改善。
2. 改善关节功能:中医针灸治疗对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也有明显效果。
研究表明,中医针灸治疗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支持力和握力也得到增强。
3. 促进免疫调节: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针灸治疗可以调节患
者的免疫反应,提高免疫力,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和病程进展。
4. 存在一定的限制: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仍存在一定的限制,例如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耐受性,对于一些关节破坏比较严重的患者,效果可能不是很明显。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患者
的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同时对免疫调节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但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评估,确定治疗方案并连续进行一定时间的治疗。
麦粒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作者:颜娟易海连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7期(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广东广州 510410)摘要:目的:观察麦粒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为社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
方法:对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施以麦粒灸并进行健康教育,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15 m行走时间(T15)、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并进行比较。
结果:经治后痊愈20例,有效4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0%;而VAS评分、15 m行走时间(T15)、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麦粒灸;社区膝骨性关节炎;VAS;15 m行走时间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7-0056-02膝骨性关节炎(膝OA)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炎,在我国,老年人约在1亿以上,约有8000万人有骨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其中约有4000万人有症状。
如以此推算我国大约有OA 患者数千万,可见骨性关节炎,特别是膝骨性关节炎是损害人类健康,制约人口劳动力和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疾病。
笔者采用麦粒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均为本社区内患者,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1],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56岁,以50~70岁为多;病程最长20 a,最短3个月。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有关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1]:①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②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③晨僵< 30 min;④年龄>38岁;⑤膝检查有骨性肥大;⑥X线示关节边缘骨赘。
满足①②③④或①②⑤或①④⑤或①⑥者,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在50岁~85岁之间,排除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③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和评价有良好的依从性。
麦粒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何悦硕;梁维超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0(029)007
【摘要】目的观察麦粒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采用麦粒灸进行治疗.结果 60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治疗后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双手握力等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麦粒灸是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2页(P449-450)
【作者】何悦硕;梁维超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均安医院康复科,广东,528329;广州市越秀区正骨医院,广东,51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1
【相关文献】
1.电针加麦粒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J], 朱沛荣
2.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麦粒灸治疗偏头痛的远期疗效观察 [J], 蔡慧倩;粟胜勇;蒋芳杏;张熙;代琪;黄梅;林安
3.麦粒灸加叩刺拔罐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20例 [J], 黄迪君;王再谟;周志昆;金荣疆;高虹;万大凤;张安仁
4.麦粒灸联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J], 朱栋华
5.麦粒灸加叩刺拔罐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J], 高虹;蓝肇熙;黄迪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和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学的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关节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主要为晨僵、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其中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亚型,其特点是关节症状明显,疼痛剧烈,且受寒湿气候影响程度较为显著。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艾灸被广泛应用于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探讨温和艾灸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并从免疫学的角度解析其可能的调节机制。
1. 艾灸的原理艾灸是中国传统的物理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或局部区域燃烧艾条进行局部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艾灸有温经散寒、活血祛湿、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对于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2. 艾灸治疗的方法温和艾灸是指在进行艾灸时控制艾条燃烧的温度和时间,使其达到温和的刺激作用,而不至于造成过度热损伤。
通常可以选择穴位如风池、曲池、委中等局部进行艾灸,也可以选择患部局部进行局部艾灸,每次15-20分钟,每周进行3-4次。
3. 艾灸的疗效及机制在临床实践中,有研究发现艾灸治疗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调节炎症、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代谢以及调整自身免疫功能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
二、温和艾灸对免疫学的影响艾灸在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研究表明,艾灸可以增加淋巴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加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炎和抗病毒能力,从而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有益。
2. 艾灸对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艾灸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影响免疫学,例如降低TNF-α、IL-6等炎症介质的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关节疼痛。
艾灸还能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平衡,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艾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调节细胞的活性,如增加调节性T细胞(Treg)的数量,降低炎症细胞的数量,从而调节免疫平衡,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麦粒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何悦硕1梁维超2(1.佛山顺德均安医院康复科,广东528329;2.广州越秀区正骨医院;)摘要: 目的: 观察麦粒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以麦粒灸疗法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1例,显效4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
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目、双手握力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 ,关节疼痛数目有显著性意义(p<0.05) 。
结论: 麦粒灸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 麦粒灸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grain of wheat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me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60 patients with wheat-grain moxibustion therapy, Results: The clinical cure in 11 cases, effective in 40 cases, effective in 7 cases, 2 cas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6%.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time of morning stiffness, joint swelling and the number of pairs of grip strength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both p<0.01), the number of joint pain was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Granule Moxibustion has Qufengchushi,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ngluo, swelling pain of the power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ertainly worthy of further study.Key words: Arthritis, rheumatoid; Granule Moxibustion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周围关节的对称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笔者运用麦粒直接灸法治疗RA4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42例,年龄20—65岁,平均42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3.2年.排除○1X线检查关节畸形僵直者,○2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者,○3合并糖尿病,精神疾病患者,○4正在服用病情改善药者,○5不能坚持配合治疗者,○6妊娠期间妇女患者.诊断标准参考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诊断标准:○1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持续6周以上,○22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至少6周以上,○3掌指关节、腕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中至少1个区域肿胀6周以上,○4对称性关节肿胀至少6周以上,○5皮下类风湿结节○6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超过正常最高值),○7手和腕X线显示骨侵蚀或明确骨质疏松.凡符合4项及4项以上者,可确诊为RA.2 治疗方法上肢关节发病者:取穴大椎及其相应夹脊穴,至阳及其相应夹脊穴,另根据病痛部位循经选穴,肩部加患侧肩前、肩髎;肘部者加患侧曲池、小海;腕部者加患侧外关、腕骨;下肢关节发病者:取穴命门及其相应夹脊穴,腰阳关及其相应夹脊穴,膝部者加患侧膝眼,阳陵泉,踝部加患侧申脉、丘墟.操作方法:上肢关节发病者,第一次取大椎、至阳,加病痛部位一穴;第二次取大椎、至阳之夹脊穴,加病痛部位另一穴;第三次取大椎至阳另一夹脊穴,加病痛部位的最痛或最肿胀点(避开血管).下肢关节发病者, 第一次取命门腰阳关,加病痛部位一穴;第二次取命门腰阳关之夹脊穴,加病痛部位另一穴;第三次取命门腰阳关另一夹脊穴,加病痛部位最痛或最肿胀点(避开血管).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之棱形艾柱,预先选好部位上抹上凡士林,使之粘着,用线香点燃,任其自燃,每穴三壮.术后嘱患者不可扎破灸泡,让其自然吸收,每周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休息10天。
温和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学的影响【摘要】本文探讨了温和艾灸在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及对免疫学的影响。
在疾病背景介绍中,介绍了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以及艾灸治疗的概述。
在详细阐述了温和艾灸对该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以及对免疫学的影响。
结论部分指出了温和艾灸在治疗该疾病中的潜力,同时从免疫学角度对其认可。
研究发现,温和艾灸能有效缓解关节炎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这些结果对于临床实践和疾病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温和艾灸, 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 疗效, 免疫学, 潜力, 认可1. 引言1.1 疾病背景介绍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类风湿关节炎亚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
这种关节炎的发病与湿邪侵袭体表,寒气阻滞经络有关,患者体内寒湿痹阻,导致关节受损,影响正常活动。
寒湿痹阻型关节炎常出现于湿热季节,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1.2 艾灸治疗的概述艾灸与针灸相辅相成,同属中医五大疗法之一。
艾灸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舒畅气血等作用,特别在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显示出无比的潜力。
通过艾灸来疏通经络、温暖关节,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对于这类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艾灸在免疫学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调理气血,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可以帮助人体更好地抵抗病原菌,提高自愈能力。
艾灸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提升整体身体健康水平。
2. 正文2.1 温和艾灸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温和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有显著的疗效。
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是由湿邪和寒邪侵袭关节所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温和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渗透到经络和关节部位,温煦经络,活血化淤,排除体内的湿邪和寒邪,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与预后情况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性的对称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中医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的评价。
中医针灸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针灸疗法主要包括针刺和灸疗两种方法。
针刺是将细针插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灸疗则是将熏灼燃烧的艾草或其他药材放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药物的熏灼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
针刺疗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关节血液供应,改善关节炎症反应,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
针刺也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有效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发展。
灸疗则主要通过药物的熏灼作用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减轻关节炎症反应,改善关节功能。
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对于预后情况的评价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的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在改善疼痛、减轻关节炎症反应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一项系统评价研究发现,针刺疗法在缓解关节疼痛、改善体能功能和减轻炎症反应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些临床观察研究也表明,中医针灸能够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情况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针灸疗法对于疾病的治愈效果有一定的限制,无法完全消除患者的症状和疾病。
中医针灸治疗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和持续的疗程,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还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针灸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情况受到患者自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温和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学的影响引言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异常激活,导致关节滑膜炎症和骨关节破坏。
在中医术语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阻”范畴,其中又以“寒湿痹阻”型症状较为常见。
传统中医学认为,温和艾灸可以改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缓炎症进展,达到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就温和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学的影响进行探讨。
温和艾灸在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温和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其应用范围广泛,效果显著。
在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中,温和艾灸通过局部热散寒湿、舒经活络、调和气血等作用,能够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艾灸治疗还可以温经散寒、活血化淤、行气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关节炎症反应,有助于恢复关节和周围组织的正常功能。
研究表明,温和艾灸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免疫异常,降低炎症反应,改善症状。
艾灸通过作用于经络、穴位,改善人体阳气,调和阴阳,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从而提高免疫力,加速机体对抗寒湿痹阻的能力。
在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艾灸可以促使患者体内阳气升发,以抵御寒湿的侵袭,改善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免疫学的影响温和艾灸对免疫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免疫系统功能:艾灸可以促使体内阳气升发,改善气血循环,增强人体对抗寒湿痹阻的能力。
艾灸还可以调和阴阳,平衡阴阳失调的状态,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对外界因素的抵抗能力。
2. 抑制炎症反应: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慢性激活状态,导致炎症反应过度。
艾灸通过温经散寒、活血化淤、行气止痛的作用,可以抑制炎症的发展,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
3. 改善免疫抑制状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伴有免疫抑制状态,艾灸通过增加阳气、提高免疫细胞的活力,有助于改善免疫抑制状态,促进免疫系统的恢复和调节。
麦粒灸在骨关节炎疾病中的应用概述谭洁;李梦娟【摘要】麦粒灸具有调节寒热,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治疗骨关节炎.临床实验表明麦粒灸对骨关节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现代相关实验研究证明,麦粒灸能缓解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可治疗关节积液.现对麦粒灸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7(026)018【总页数】3页(P37-39)【关键词】骨关节炎;麦粒灸;调节寒热;活血化瘀【作者】谭洁;李梦娟【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3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
患者患病后由于关节疼痛肿胀甚至畸形,对其生活造成影响[1]。
据统计,OA在中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OA的患病率为50%,而7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激增至80%[2]。
OA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增,其发病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呈上升趋势[3],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现将麦粒灸对OA的治疗作用简述如下。
中医认为OA是由于平素体虚,营卫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肉筋骨,外邪趁虚而入,病邪流注筋骨,气血阻滞,经络不通,局部水液集聚,瘀血阻滞而成,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积液。
若患者平素体虚,又久居湿地,湿邪困脾,中州失运,则湿邪更重,久之形成关节腔积液,身体困重。
肾主骨,长期关节病变又会引起肝肾不足,血不荣筋,筋不束骨,影响关节活动。
娄多峰等[4]提出治疗风湿病的“虚邪瘀理论”,认为风湿病实为本虚标实,风寒湿是致病基础,痰瘀阻络是致病关键,在风湿病的治疗中,应将化痰活血法贯穿始终。
目前临床上治疗OA多以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主。
2.1 针刺与艾灸针艾各有所长,针刺长于调和经络气血,而艾灸长于温通。
中医适宜技术之麦粒灸一、背景起源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石器时代,如今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
但是作为艾灸中的一种——麦粒灸,其优点甚多,却并不为很多人所知。
什么是麦粒灸呢?它是用麦粒大小之艾炷,作用于身体之特殊敏感点及相应部位,虽是属于直接灸,但不引起化脓与形成灸疮。
麦粒灸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民间广泛运用。
在清朝首创艾条灸以前,麦粒灸作为主要灸法和针刺一起占了《黄帝内经》三分之二的篇幅,可见它在传统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灸疗大师周楣声也曾在他的著作《灸绳》里对麦粒灸进行了深刻的评述:“举凡全身各个系统之陈年痼疾及药物难以为力的病症几乎皆可保罗……用之得当,均可收奇效、显效与有效的不同效果。
”二、优势特点1、麦粒灸所需艾绒很少,烟雾小,刺激量可大可小,灼热、灼痛感、穿透性明显且时间短,能为患者接受。
2、麦粒灸属于直接灸,但不引起化脓与形成灸疮,仅有轻微灼伤或起泡,可在2-3日内结痂脱落。
3、麦粒灸是一种人为的非细菌性炎症,目的是延长对局部区域的刺激量,以形成长效刺激,而且有证据表明,麦粒灸产生的脓性分泌物经过仪器检测是无菌性的,这和其它伤口感染的化脓有着明显的差别。
4、麦粒灸具有补虚与泻实双向作用,补虚作用体现在益气、温阳、养血、滋阴方面。
麦粒灸之灸火助阳,阳生阴长。
泻实可理解为泄热,麦粒灸可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泻去邪之实质。
三、适应证麦粒灸临床主要适用于虚、寒、痰、瘀等证,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落枕、肩周炎、失眠、痿病、头痛、痛经、月经不调、胃下垂等症。
禁忌症1、颜面部、心前区、体表大血管部位和关节部位不可用化脓麦粒灸;2、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小腹部禁用化脓灸;3、动脉搏动处如太渊、经渠、冲阳穴不宜用麦粒灸;4、不便操作的部位如腋窝、脐窝、会阴等处禁用麦粒灸。
四、注意事项1、施灸前要给患者解释本技术的操作特点,说明施灸程度和反应,在取得患者理解和同意后,方可施灸。
2、灸后起泡较小可待其自行吸收,水泡较大者可用消毒针穿破,放出液体,外敷消毒干敷料。
麦粒灸在临床中的应用麦粒灸在临床中的应用一、引言麦粒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麦粒灸的定义、原理及其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
二、麦粒灸的定义麦粒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点燃袖珍炙热草药而产生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或促进健康的目的。
草药主要成分为麦糠、川云母等。
三、麦粒灸的原理1、热刺激作用:麦粒灸草药点燃后产生的热刺激,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氧供,加速代谢和废物排除。
2、草药成分作用:麦粒灸草药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抗炎、舒筋活络等作用。
3、穴位刺激作用:将麦粒灸施于特定的穴位上,可以通过经络传导作用激发人体内部的疏通和调节作用。
四、麦粒灸的临床应用1、麦粒灸在风湿病中的应用:通过草药的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风湿病引起的疼痛和骨关节功能障碍。
2、麦粒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麦粒灸可刺激脾胃经络,增强胃肠蠕动,改善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3、麦粒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通过草药的热刺激作用,舒缓神经系统的紧张,缓解神经痛、头痛等症状。
4、麦粒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麦粒灸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系统,改善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5、麦粒灸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通过草药的温热刺激,促进气道畅通,缓解咳嗽、哮喘等症状。
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疗法:传统中医学上应用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2、草药:中药学概念,指天然植物制成的药物,具有多种疗效和药理作用。
3、经络:中医学理论,指人体内的经脉,负责气血运行和调节身体功能。
六、结尾附注内容1、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有一份麦粒灸治疗方案的具体施行步骤和操作示范视频。
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中医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规定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所包含的医疗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与预后情况评价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优势,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与推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关节病,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与预后情况进行评价。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机体,经络气血不通所致。
而针灸作为中医特有的手段,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患者接受度高。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通过针刺不同的穴位,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改善气血循环。
针灸还能刺激机体自身的抗炎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耐受力,从而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情况良好。
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
针灸具有疗效确切和副作用少的特点,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与病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
早期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病程较长、严重程度较高的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针刺技法,如一次刺多穴、留针时间较长、调整刺激强度等,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配合饮食调理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机体的康复。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针灸治疗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经验,操作不当可能造成感染等不良后果。
针灸治疗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效果也会因患者的体质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取得了良好的预后效果。
但在临床应用时,仍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探索更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赶紧试下麦粒灸(附案例)2018-04-21 脉脉艾灸痛风以关节疼痛、红肿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是由血尿酸增高而致尿酸盐沉积在关节而引起的急性炎性反应。
西医以别嘌醇、苯溴马隆、秋水仙碱等为常用药,但这些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易复发,不良反应多。
痛风属于中医“热痹”范畴,多因进食膏粱厚味,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湿浊内生,郁久化热,再加外邪侵袭,气血阻滞,经脉闭阻而致。
目前,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多综合使用数种手段,单纯用直接灸治疗鲜有报道。
今天分享一个单纯用麦粒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案例,疗效显著,供大家参考。
某患,男,47岁,销售经理,2007年12月26日就诊。
主诉:右足第1跖趾关节疼痛1天。
呈急性痛苦面容,呻吟不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查体:右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局部温度升高,拒按,压痛明显,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示:血尿酸665μmol/L;血沉19 mm/L;血常规WBC10.1×109/L,N73.3%,L17.4%;X片示关节正常。
西医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热痹,湿热阻滞型。
治则:健脾祛湿、清热除痹。
取穴:阿是穴;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双侧。
操作方法:取适量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
用2%碘酊消毒后,以棉签蘸取红霉素药膏涂于穴位,从上到下施灸。
足三里、阴陵泉用补法,待自然烧尽、患者诉已无热量时扫去灰烬;阿是穴、曲池用泻法,点燃艾灸后,以纸片煽动加速其燃尽。
再次施灸时选取穴位附近、与上次不同、皮肤状况较好的部位。
每穴3壮,灸处用消毒纱布包扎。
3日1次,3次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若治疗过程中皮肤出现水泡,则以毫针挑破水泡,挤出内容液后消毒包扎。
嘱灸处避免沾水、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负重、穿宽松鞋袜、禁食高嘌呤食物、忌烟酒、多饮水。
两日后,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减轻,治疗6次后红肿、疼痛等症状全部消失,查血尿酸、血沉、血常规,均已正常。
告知无需治疗,但仍需少食或不食高嘌呤食物,忌烟酒,多饮水。
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与预后情况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的慢性疾病,以多关节痛、红肿、僵硬、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与预后情况来评价其疗效。
1.针刺法针刺是针灸的主要治疗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也十分明显。
针刺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功能,改善疼痛、肿胀等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1)主穴选取常用的针刺穴位有太冲穴、足三里穴、合谷穴、内关穴、阳陵泉穴等,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疾病程度,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
(2)操作方法针刺时应注意穴位的选取、针刺力度的控制、针头的入刺方向及深浅等,操作要规范、准确。
针刺前应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了解患者的症状及疾病程度,然后确定针刺的目标穴位、用针的方法、针头的深度、时间等。
2.艾灸法艾灸是利用艾叶和灸具进行治疗的一种中医疗法。
艾叶经过烘烤后可以挥发出一些活性成分,通过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身体表面,刺激经络,调节机体的生理机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穴、气海穴、关元穴、膝关节风池穴等,因为这些穴位均与人体的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紧密相关。
艾灸时应先将艾叶燃烧,然后用灸具将烧好的艾叶按摩在患者的穴位上。
灸具的大小和形状应根据不同穴位的需求而选择,待艾叶燃尽后即可结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良好,并取得了一定的预后效果。
1.改善疼痛、肿胀等症状经临床观察,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肿胀等症状,缓解患者的病情。
2.提高生活质量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体力、免疫能力,让患者更加活跃地参与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
3.不良反应小相比于其他药物治疗,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不良反应明显要小得多,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重视和推广。
麦粒灸结合独活济生汤治疗外感证型产后身痛的临床观察产后身痛是指产后妇女出现的各种疼痛症状,包括腰酸腿痛、关节疼痛、头痛等症状。
产后身痛的发生与产后恢复期的荷尔蒙变化、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
传统中医认为,产后身痛多属于外感证型。
结合麦粒灸和独活济生汤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产后身痛,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
一、麦粒灸和独活济生汤的祛风祛湿作用麦粒灸,又称盐灸或盐炙,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热盐的炙烤作用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寒湿痹痛等疾病。
独活济生汤是一味祛风祛湿、温肾止痛的经典方剂,由独活、白芷、细辛、川芎、桂枝、当归等中药组成,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等疾病。
1.1 患者基本信息选取产后身痛患者100例,年龄在22-35岁之间,均符合外感证型产后身痛的诊断标准。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
1.2 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麦粒灸结合独活济生汤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药治疗。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产后身痛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2.1 实验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产后身痛症状明显改善,腰酸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康复期明显缩短。
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和康复期较实验组有明显差异。
2.2 结论麦粒灸结合独活济生汤治疗外感证型产后身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通过祛风祛湿、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产后妇女的身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三、临床体会结合麦粒灸和独活济生汤治疗外感证型产后身痛,不仅可以缓解疼痛症状,还可以促进产后妇女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患者对这种治疗方法普遍反应良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便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麦粒灸结合独活济生汤治疗外感证型产后身痛,具有良好的疗效,对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麦粒灸治疗寒凝湿滞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18T15:51:46.9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4期作者:何彦刘敏(通讯作者)
[导读] 作为一种病因未明的、关节结构破坏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420)
【摘要】目的:探究麦粒灸治疗寒凝湿滞性类风湿膝关节炎的效果。
方法:本研究选自2018年7-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疼痛科、风湿科进行诊疗的60例寒凝湿滞性类风湿关节炎病患,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片10mg
qd,酮络芬0.1g bid连续12周。
研究组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麦粒灸(选穴:患侧阳陵泉、阴陵泉、犊鼻、内膝眼、阿是穴)的治疗,1次/3d。
治疗12周之后,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VAS量表,并检测CRP、ESR。
结果:两组在进行治疗之后,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论:麦粒灸治疗寒凝湿滞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应用。
【关键词】麦粒灸;关节炎;膝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4-0204-02
作为一种病因未明的、关节结构破坏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我国10000人中约有32~38人患上类风湿关节炎(RA),男性与女性患病的比例是1:3。
近几年,女性的患病人数有上升趋势。
该病对于关节产生病变的畸形有消极的影响作用,大多数寒凝湿滞性关节炎在患病之后都会出现膝关节受损,这是RA入侵后产生的最严重并发症、丧失行走能力。
在没有进行治疗的病患中,患该病2年的致残率达到50%,患该病4年的致残率高达80%。
现对我院自2018年7月-2018年12月所诊治的60例寒凝湿滞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病患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疼痛科、风湿科接受诊疗的60例病患,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与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寒凝湿滞性关节炎病患的相关标准相符合,并对这60例病患的资料进行相关的收集,这60例病患一共有92个膝受到关节病变。
其中,对照组30例(44个膝),双膝病患有14例(28个膝),单膝病患有16例(16个膝);研究组有30例(48个膝)病患,双膝病患有18例(36个膝),单膝病患有12例(12个膝)。
所有病患年龄分布在18~75岁之间。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其一,符合中、西医疾病诊断标准;其二,近4个月内未使用生物制剂;其三,自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签署了医院的相关文件资料和知情同意书,配合治疗的同时也服从安排。
1.3排除标准
其一,不符合相关纳入标准的病患;其二,合并肝、心脑血管、造血系统、肾等严重疾病病患;其三,合并有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因素对膝关节有影响的病患,比如急性创伤、牛皮癣等等并发症;其四,劳动力已经没有,已经残废的人;其五,处在哺乳期或者正在妊娠的妇女;其六,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病患;其七,无法配合治疗的病患;其八,资料不齐全的病患。
1.4方法
对照组单纯服用口服的来氟米特片10mg qd,酮络芬0.1g bid连续12周。
研究组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麦粒灸(阳陵泉、阴陵泉、犊鼻、内膝眼、阿是穴)的治疗,1次/3d。
两个小组都治疗3个月。
治疗3个月之后,再进行观察。
具体操作方式:在制作艾炷时,将少量艾绒进行揉搓之后,搓成麦粒大小,通过棉签涂一些红花油在底部,这是为了防止艾炷的烫伤的。
将制作好的艾炷放置在穴位皮肤处,点燃时采用线香,如若艾炷在燃烧的过程中接近皮肤,病患产生强烈的灼烧感时,采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每穴灸3壮。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x-±s),接受t值处理,若P<0.05,即为存在意义。
2.结果
治疗后症候总积分研究组较低,但尚无显著性P>0.05.VAS评分研究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1、2。
3.讨论
RA发病机理仍未统一定论,初步达成的共识是多个条件的共同作用,其中免疫紊乱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多种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都参与RA发病过程,从T细胞、肥大细胞、到各种炎症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17、白介素-12)都对RA形成起到了较为关键作用。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言,其在临床上的主要病状是疼痛、功能问题、肿胀等等,特别严重的话也有可能出现关节残废。
免疫紊乱与炎症破坏关节伴随这个疾病的始终。
而传统灸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镇痛消肿作用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加体内镇痛介质的释放,消除炎症介质和改善血流变而实现的。
(1)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前IgM、IgG大多有升高,而麦粒灸治疗病人后血液IgM、IgG有所下降。
(2)麦粒灸增加IL~2含量,调节其紊乱的免疫功能。
(3)通过白介素等因子的作用,减少病人的炎症反应。
而麦粒灸特有的温通特性,对中医病机中“寒”的特性更为适用,故此,采用麦粒灸可多个方面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对寒凝湿滞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灸
疗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董奕裕,陆建良.人类微小病毒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661-4662.
[2]庄健海,张劲丰,吴英,等.邸病毒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0,32(10):1277-1278.
[3]赖爱云,吕昭萍,徐健,等.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危险因素及治疗依从性的调查研究[J].云南医药,2010,31(03):276-278.
[4]倪紅燕.类风湿关节炎危险因素的瞄床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5):3160-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