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5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人类干扰程度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1
量化生物多样性在当今的生态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全球的焦点。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科学、准确、持续的监测和管理。
本文将探讨量化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方法和技术,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相关实践。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石,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品、工业原料等丰富的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量化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调查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分类学研究等。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直观、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无人机遥感技术,可实现对生物多样性分布和变化的快速、大面积监测。
遗传分析技术:通过DNA条形码等技术,可以准确鉴定物种,了解物种的遗传特征和演化关系。
生态系统模型:利用生态系统模型,可以模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种分布和数量。
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GBEP):该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为各国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提供支持。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CBCGDF):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环保组织之一,CBCGDF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Amazon谯味龙:该组织在亚马逊雨林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工作,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量化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球生物资源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运用传统调查方法、遥感技术、遗传分析技术和生态系统模型等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生物多样性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案例也表明了量化生物多样性在保护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整合和分析。
我国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我国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更进一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这是记者从10月13日召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编制交流研讨会上获悉的。
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以及主要保护对象分布特点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域,即东北山地平原区、蒙新高原荒漠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南高山峡谷区、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和华南低山丘陵区。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态功能以及物种的丰富程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因素、地区代表性、经济用途、科学研究价值、分布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大兴安岭区、三江平原区、祁连山区、秦岭区等32个内陆陆地及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黄渤海保护区域、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和南海保护区域等3个海洋与海岸保护优先区。
根据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综合确定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0个优先区域及30个优先行动。
10个优先区域包括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
WWF:人类资源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态承载力50%世界自然基金会(WWF)10月13日发布了《地球生命力报告》。
调查分析指出,热带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
“地球病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副首席代表李琳博士对记者表示,“这个报告是在为生病的地球把脉,找出病症。
”两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伦敦动物学学会和全球足迹网络共同完成的。
该报告以地球生命力指数为指标衡量了2500多个物种、近8000个种群的健康状况。
报告显示,自1970年以来,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30%,这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基础物种的健康程度下降了30%。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日益严重。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阐述生物多样性调查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近年来在调查范围和精度上的提升。
接着,文章将重点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以及保护区建设、物种恢复等保护措施的成效。
本文还将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划定、濒危物种保护遗传学研究等。
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的研究进展,本文旨在揭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进展近年来,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国家层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调查范围方面,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已经覆盖了从森林、草原、湿地到海洋等各类生态系统。
通过广泛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科研人员不仅记录了大量的物种信息,还深入了解了这些物种的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物种发现方面,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不断刷新记录。
近年来,随着调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调查区域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新物种被发现并得到了科学描述。
这些新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宝库,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研究素材和思路。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生物多样性调查问卷篇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区已抬升为陆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
中国是地球上种子植物区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古南大陆的区系成分;动物则汇合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部分种类。
中国的种子植物有30000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都居世界前列。
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
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1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
中国拥有众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白鳍豚(Lipotesvexillifer)、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鹦鹉螺(Nautilus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biloba)、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苏铁(Cycaspanzhi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
中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中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192-2015代替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中国科学院•【公布日期】2008.07.18•【文号】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施行日期】2008.07.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根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二○○八年七月十八日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二〇〇八年七月)目录前言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1. 指导思想2. 基本原则3. 目标二、区划方法与依据1. 生态系统空间特征2. 生态敏感性评价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分区方法2. 区划方案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1.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2. 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3.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5. 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6. 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7. 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8. 大都市群9. 重点城镇群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六、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附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附二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前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是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为落实《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关于加强重要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加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生态空间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在2008年印发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联合开展了修编工作,形成《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科院2015年11月13日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5年11月23日印发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党和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对进一步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规标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2010年发布)【发布部门】河南省安全生产【发文字号】环发[2010]106号【适用区域】河南省监督管理局【发布时间】2010-09-17【生效时间】2010-09-22【关键词】其它生态管理【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关于印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通知环发[2010]1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宣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广电总局,林业局,知识产权局,新华社,中科院,海洋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第126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二○一○年九月十七日附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目录前言一、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一)概况(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问题与挑战(一)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三)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战略目标(四)战略任务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一)内陆陆地和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二)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与行动优先领域一: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与法律体系优先领域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部门和区域规划,促进持续利用优先领域三: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优先领域四: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优先领域五: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优先领域六:促进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合理利用与惠益共享优先领域七: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优先领域八: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优先领域九: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先领域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伙伴关系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落实配套政策(三)提高实施能力(四)加大资金投入(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附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项目言前 言前“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动植物知识竞赛题:全国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试题考试试题五1、单选目前世界生物多样性总的趋势是()。
A.锐减B.破坏得到有效控制C.物种不再灭绝D.递增正确答案:A2、单选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江南博哥)告》初步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为()。
A.39330亿人民币B.1800亿人民币C.220亿人民币D.100亿人民币正确答案:A3、单选我国现在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居世界第()位。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C4、单选我国拥有()大海洋生态系。
A、黄海、东海、南海、黑潮流域B、黄海、东海、渤海流域C、黄海、东海、南海流域D、黄海、渤海、南海、黑潮流域正确答案:A5、单选《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个主要目标是()。
A.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B.保护野生植物、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人体健康C.保护遗传资源、保护环境和保护森林D.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正确答案:A6、单选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使环境结构和环境状态产生变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或破坏。
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A.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B.水污染和大气污染C.工业污染和生活排污D.噪音污染和光污染7、单选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联络点和履约办公室设在()。
A.外交部B.国家环保部C.财政部D.科技部正确答案:B8、单选环保部门对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总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发给()。
A.环境友好企业证B.排污许可证C.环保产业证D.绿色企业证正确答案:B9、单选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调整必须经()评审通过,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
A.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B.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C.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D.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发展规划司正确答案:B10、判断题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
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评估侯鹏;王桥;房志;王昌佐;魏彦昌【摘要】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植被长势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类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为研究区,选取年累积NDVI作为指示因子,监测评估了1998-2007年间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植被长势特征.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总面积为536.59万km2,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5.89%.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叠面积较大,分别占到相应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53.36%和50.2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他三种类型区域的空间叠加关系较好,尤其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叠面积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5.10%.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叠面积分别占各自面积的63.73%和39.15%.(2)对于植被长势总体状况,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中东部的植被状况好于西部.植被状况较差的区域面积为10.59%,植被状况一般的区域面积为29.59%,植被状况好的区域面积为23.44%,植被状况较好的区域面积为36.3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优先区的植被状况好于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差异最大.(3)对于植被长势变化趋势,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植被状况整体呈现出变好趋势.62.39%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较为稳定,22.69%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呈现出变好趋势,14.93%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呈现出变差趋势.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植被变好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植被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最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最小.【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03【总页数】9页(P780-788)【关键词】生态保护;植被长势;遥感;监测评估【作者】侯鹏;王桥;房志;王昌佐;魏彦昌【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北京100094;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正文语种】中文国家先后设立的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主要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KEFR)、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IEFR)、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BPRR)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NPR)等,他们在国家生态保护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生物多样性SHENGWU DUOYANGXING 第28卷第12期 2020年12月目次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编者按1445 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考虑复杂的空间异质性傅声雷1447 基于“三类分区框架”的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曹越侯姝彧曾子轩王小珊王方邑赵智聪杨锐1459 黄河流域鸟类多样性现状、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段菲李晟1469 黄河流域湿地水鸟多样性保护对策孙工棋张明祥雷光春1483 基于卫星追踪探讨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对3种水鸟栖息地的保护现状王昱熙谢彦波 Nyambayar Batbayar朱宝光董树斌 Anna Barma Anton Sasin曹垒,1496 黄河流域淡水鱼类多样性和保护赵亚辉邢迎春吕彬彬周传江杨文波赵凯1511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及近岸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及长周期变化李宝泉姜少玉吕卷章陈琳琳闫朗刘春云李晓静宋博李新正1523黄河流域被子植物和陆栖脊椎动物丰富度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孙远胡维刚姚树冉孙颖邓建明1533生物入侵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殷万东吴明可田宝良于宏伟王麒云丁建清研究报告1546林冠结构是局域尺度木本植物功能性状beta 多样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周昌艳王彬邓云乌俊杰曹敏林露湘1558扬州宝应湖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胡芮王儒晓杜诗雨李萌邢雨辉潘达徐海根孙红英1570西藏横断山区溪流细菌beta多样性组分对气候和水体环境的响应李明家吴凯媛孟凡凡沈吉刘勇勤肖能文王建军———————————————————————————————————————————————————————————————— 封面: 黄河三角洲湿地位于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 是世界上暖温带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该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而且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转站”,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6–201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近岸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详见本期1511–1522页李宝泉等的文章)。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方法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姓名:学号:201511540915班级:2015级9班专业:野保摘要:如何客观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优先性, 为自然保护区的晋级和确定管理类型提供科学依据, 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已有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对比、专家咨询、评价指标量化处理, 提出了量化评价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方法。
此评价方法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等量化模型。
同时我们应用此方法对华北暖温带区域的39个自然保护区和东北温带区域的67个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位于华北暖温带区域的河北南大港湿地和辽河源及北京雾灵山, 以及位于东北温带区域的黑龙江镜泊湖、大佳河和翠北湿地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较高, 可推荐优先晋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保护区之间物种及各类群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差异, 确定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序列。
此外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在不同自然保护地理区和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和重要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近些年区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其保护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截至目前, 全球已经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 以期遏制区域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丧失的态势。
如何评价这些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保护优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人员提出了很多通过样方数据评估物种多样性的指数方法,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保护价值, 包括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 但是这些指数在较大尺度的研究中却难以应用。
而且多样性并不能作为评价保护价值的唯一标准, 特有性、分类独特性以及生境代表性等均应该成为评价内容。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作者:暂无
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7年第10期
为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出了27个重要区域,1998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提出了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但上述区域都没有落实具体边界,所以无法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影响了保护成效。
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 ~2030)》,在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态功能,以及物种丰富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因素、地区代表性、经济用途、科学研究价值、分布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全国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2013年8月,环保部启动了优先区域边界核定工作,并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了优先区域范围。
优先区域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的保护地,还强调这些保护地的连通性,将这些保护地周边的重要区域,甚至是部分城镇纳入优先区域范围,保证了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充分贯彻了山水林田湖统一保护和修复的理念。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09.17•【文号】环发[2010]106号•【施行日期】2010.09.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通知(环发[2010]1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宣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广电总局,林业局,知识产权局,新华社,中科院,海洋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第126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二○一○年九月十七日附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目录前言一、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一)概况(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问题与挑战(一)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三)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战略目标(四)战略任务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一)内陆陆地和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二)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与行动优先领域一: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与法律体系优先领域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部门和区域规划,促进持续利用优先领域三: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优先领域四: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优先领域五: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优先领域六:促进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合理利用与惠益共享优先领域七: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优先领域八: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优先领域九: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先领域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伙伴关系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落实配套政策(三)提高实施能力(四)加大资金投入(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附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项目前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