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 讨论题
- 格式:docx
- 大小:18.40 KB
- 文档页数:4
一、《百年孤独》中有哪些神话元素?
第一,马孔多小镇可以看做是伊甸园。
首先,文中有很多关于马孔多的描述与《圣经》中对伊甸园的描述极为相似。
其次,亚当和夏娃是由于偷食禁果而被赶出伊甸园,并从此开始了人类悲苦的历程,而何塞·何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也是为了逃避乱伦的“惩罚”才选择离开家乡,最终到达马孔多地区并生活下来。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布恩迪亚家族来说,马孔多是一个纯洁的新乐园,但是这个新乐园也带着罪恶的标记,它也是布恩迪亚家族灾难的开始,它是历史的重演和未来的预演。
第二,梅尔基亚德斯可以看做是上帝的原型。
在文中,梅尔基亚德斯是一种理性和智慧的代表,他似乎在故事之外,但是一直贯穿于全文,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都与梅尔基亚德斯和他的炼金室有着联系,他引导着他们走向理性和智慧。
而且他从一开始就看清了所有故事的发展,他的羊皮之卷预言了故事的结局,像是上帝一样统筹全局,最后在结尾处等待世人看清。
第三,何塞·何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可以看做是该隐的原型。
何塞·何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逃离家乡是因为他杀死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这一罪恶并没有因为马孔多新生活的开始而结束,这一罪恶延续在奥雷里亚诺的十多个孩子身上,他们在接受神父的洗礼后额头上的十字再也没办法洗掉,并最后被仇敌全被杀死。
这些情节与该隐杀死亚伯的故事极为相似。
第四,大雨故事的情节可以看做是《圣经》中洪水灭世的原型。
在《圣经》中洪水泛滥40个昼夜,生灵万物全被覆灭。
而在《百年孤独》中,一场持续了4年多的大雨让种植园颠覆,最终只剩下几颗香蕉树。
在这里,洪水都是为了惩罚而降,一是惩罚罪人,一是惩罚殖民主义者。
第五,俄狄浦斯情结。
在文中关于乱伦的描写有很多,从最开始的何塞·何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妻子乌尔苏拉开始,到第二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与庇拉·特内拉接触时想象的是母亲乌尔苏拉,直到第三代奥雷里亚诺·何塞与其姑母阿玛兰坦·乌尔苏拉酿成的家族悲剧,都显示了一种恋母的俄狄浦斯情结。
而且在何塞·何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妻子乌尔苏拉身上没有出现的猪尾巴后代最后还是出现了,这也表明了俄狄浦斯最后无法避免悲剧的结局。
二、《百年孤独》中有哪些对哥伦比亚历史现实的描绘?
第一,这是对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整个拉丁美洲历史的描绘。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持续百年的历史,其实也描写了拉丁美洲近一个世界的发展历程。
从马孔多的建立、发展和走向消亡的整个过程也是拉丁美洲从原始状态到被殖民的“屈辱”繁荣知道最后在入侵活动中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的写照。
刚刚建立之时封闭自足的马孔多小镇就是落后封闭的拉丁美洲的象征,而之后被新文化冲击的马孔多小镇也就是被殖民被繁荣起来的拉丁美洲的象征。
作者希望通过马孔多小镇的覆灭,希望拉丁美洲的民族团结起来,摆脱孤独,摆脱这种失语者地位,不要再走马孔多的旧路而走向覆灭。
第二,文中也包含着对哥伦比亚民族历史的描绘。
书中的政治生活和战争生活的描写都与哥伦比亚的内战相关。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数十万人在此间丧生。
书中用
较长的篇幅来描述这一部分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三、小说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有何共同特征?(布恩迪亚家族、外来者)
在文中所有布恩迪亚家族中的男性形象都像是何塞·何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延续和继承,而女性形象都可以看做是乌尔苏拉的延续和继承。
首先,布恩迪亚家族的的男性都承载了男性征服自然世界的各种欲望,例如何塞·阿尔卡蒂奥放纵生理欲望,沉溺于欢愉享乐;奥雷里亚诺上校崇尚暴力战争,一生都在外奋战;第三代阿尔卡蒂奥则贪图权利无限的统治欲;而第三代奥雷里亚诺·特里斯特和奥雷里亚诺·森特诺在实业建设都有着很强的创造欲,一个修铁路,一个制造冰块。
同时,布恩迪亚家族的男性的命运不外乎是两种结局:一是死于非命,即死于整个男性欲望在现实中的交合(如战争、暴力);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中退化,他们或是依附于女性或母性获得一定的生命意义,或是干脆放弃对性别的认同,独自寻求生命的本源,探索人的本来面目。
而外来者的男性,除了梅尔基亚德斯,则都代表着一种侵略性。
不管是最开始的吉普赛人还是后来的殖民主义者,都有着一种不容忽视的侵略意义,他们都破坏了马孔多最初的面目。
其次,布恩迪亚家族的女性形象都是“乌尔苏拉”的延续和补充。
乌尔苏拉是家族的支柱,具有女性几乎一切的优点。
在丈夫退缩脱离男性统治秩序时,她建立了一个与原男性统治秩序有继承性和否定性的女性统治秩序。
其它女性形象的特征则都是对她的补充,例如丽贝卡的野性、丽贝卡·雷梅黛丝的热情,以及雷梅黛丝·莫科特的纯真善良等,都是女性相对男性的特质的承载。
四、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孤独的表现和根源是什么?为什么爱情带来毁灭?
孤独的主题及表现:
小说的主题是孤独,这里的孤独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
首先是指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心理上的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深陷孤独,但他们的具体表现又各不相同,例如何塞·何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因追求真理而孤独的,阿玛兰妲因为爱情而孤独……
其次,这种孤独是两个层面,不仅仅指个体心理上的孤独,更指群体精神上的孤独。
这种群体孤独在作者马尔克斯看来更为可悲,它主要表现为不团结。
在外来文明的侵袭下,马孔多小镇的人们为了个人私欲而放弃团结合作,不管是长期的内战还是残酷的独裁统治,都是一种不团结,而这种不团结直接造成了马孔多的悲剧结局。
最后,这种孤独也象征着全人类的孤独。
在家族描写和拉丁美洲的命运后面表现的其实是人类整体的孤独情绪,正如书中所写的一样,对死的恐惧、对真理的追求等都是人类不可摆脱的现实。
孤独的根源:
总结来说,《百年孤独》中产生孤独的根源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产生孤独的原因是人性与道德的冲突。
这一根源在文中最明显的表现是乱伦情节。
何塞·何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妻子乌尔苏拉为了躲离猪尾巴而远走他乡,但最后还是没有摆脱命运的惩罚,猪尾巴还是长在了家族最后一代人的屁股上,而后的种种乱伦现象都在这种人性和道德的矛盾中使他们陷入了孤独的情绪之中。
第二个产生孤独的原因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这一根源在文中最明显地表现在奥雷里亚诺上校身上,他出于对自由的向往和冲动走向了革命的道路,而后他在残酷的现实中忘记了自己的初衷而选择妥协,并最终交出革命果实,这种理想的破灭使奥雷里亚诺上校选择退回自我,后半生都在孤独中制造金鱼。
第三个产生孤独的原因是对命运无常的恐惧。
在文中所有人被笼罩在无常的命运中,他们不仅对死感到恐惧,对无所捉摸的生也感到迷茫,从而形成一种无法消散的孤独感。
《百年孤独》中所描写的爱情都是畸形的,他们世世代代的爱情都缺乏正常的爱情生活,而仅仅是凭借着欲望本能去“爱”,这种爱是孤独的。
首先,这种“畸形”表现在文中多次提到的乱伦现象中,从第一代到最后一代,不管怎样都没有办法逃离猪尾巴的命运,这就代表着乱伦之爱的悲苦下场。
其次,这种“畸形”还表现在爱人之间远离的心灵。
他们之间并没有心灵之间的沟通,缺乏温暖的相爱,这种爱情最终还是两个人各自的孤独。
因此,缺乏爱人能力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终究还是在孤单中毁灭。
五、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何特别?
六、
首先,小说的叙述时间颇具创新性的,常常是在过于、现在和将来三者之间来回折返,常常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但他叙述的逻辑起点却是时间不明确的“现在”,同时也常将目光投向“将来”。
其次,小说的叙述手段是逆时序的,常是是追叙和预叙。
文中常用的句式就是“多年以后,……将会想起……”,这样的叙述方式避免了单调地叙述一件事,而呈现是一种多层次的总体感受。
再次,小说的叙述视角主要是三个人物,奥雷里亚诺上校,奥雷里亚诺第二和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小说正是在这三个人物的串联下构成一个整体,同时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布恩迪亚家族的三个发展阶段。
最后,小说的叙述语调是冷峻客观而又颇具亲切感的。
一方面,叙述者客观冷峻的语调建立了一个无可置疑的文学空间,赋予文学一种真实感;另一方面通过叙述者,我们可以理解每一个人物的所说所想,它大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文学的真实感更进一步。
七、马孔多为什么叫做镜子城?
我认为镜子城在这里主要有三个解释:
第一,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轮回就像是镜子一样。
无论是他们相似的名字抑或是他们重复着的同样的孤独命运,都是在马孔多重复上演而最终走向沉寂。
第二,镜子城即虚幻之城,不管镜子折射的光有多耀眼绵长,最终都是一片虚无,马孔多也是在一片飓风中消失。
第三,镜子或许还可以是对拉丁美洲的反映,马孔多的历史变迁其实就是影射了拉丁美洲从封闭到殖民直到现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