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6《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案 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2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案第一章:红军的成立与初期斗争1.1 教学目标了解红军的成立背景和历史意义。
学习红军早期的斗争经历和战术。
1.2 教学内容介绍红军成立的背景,如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讲述红军早期的斗争经历,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分析红军早期的战术和战略,如游击战、的人民战争等。
1.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图片,了解红军成立的背景。
分组讨论红军早期的斗争经历和战术,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章:红军的长征历程2.1 教学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学习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重要事件。
2.2 教学内容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
讲述红军长征的历程,如四渡赤水、过大渡河等重要事件。
分析红军长征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红军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2.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图片,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分组讨论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重要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章:红军的抗日战争3.1 教学目标了解红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学习红军的抗日战略和战术。
3.2 教学内容介绍红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如抗日战争的爆发和红军的参战等。
讲述红军的抗日战略和战术,如人民战争、游击战等。
分析红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经验和意义。
3.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图片,了解红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分组讨论红军的抗日战略和战术,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章:红军的解放战争4.1 教学目标了解红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学习红军的解放战略和战术。
4.2 教学内容介绍红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如解放战争的爆发和红军的参战等。
讲述红军的解放战略和战术,如运动战、阵地战等。
分析红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经验和意义。
4.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图片,了解红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分组讨论红军的解放战略和战术,分享学习心得。
第五章:红军的精神传承5.1 教学目标了解红军精神的含义和内涵。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情境教学与体验感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掌握相关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1. 导入新课,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 学生自读课文《长征》,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情况。
3. 讨论红军长征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重要事件1. 学生自读课文《长征》,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重要事件。
2. 教师讲解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红军长征的艰辛,引导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精神。
第三课时:红军长征的胜利和意义1. 学生自读课文《长征》,了解红军长征的胜利和意义。
2. 教师讲解红军长征的胜利和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第四课时:红军长征的诗歌欣赏1. 学生自读课文《七律·长征》,欣赏红军长征的诗歌。
2. 教师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课时:红军长征的手抄报制作1. 学生分组制作红军长征的手抄报,展示自己对红军长征的了解和感受。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帮助。
3. 学生展示手抄报,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和感受。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手抄报制作:评价学生手抄报的制作质量、创意和展示效果。
四、教学资源:1. 课文《长征》。
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 手抄报制作材料。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创新思维与未来发展一、教案设计理念1.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为主线,引导学生感悟红军长征精神。
2. 创新教学方法,将情景模拟、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融入课堂。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启发学生关注未来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及重要事件,提高语文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途径,学会团队合作,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关注未来发展,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红军长征的背景及原因2. 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重要事件3. 红军长征精神的特点及其意义4. 创新思维与未来发展5. 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实践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及重要事件;红军长征精神的特点及其意义;创新思维与未来发展。
2. 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重要事件。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红军长征精神的特点及其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苦环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 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关注未来发展,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创新思维训练心得。
7. 总结发言: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红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并提出课后思考题。
9. 课后跟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10.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收获。
一、教案概述《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历史感知与语文融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理解和把握。
2. 讨论和写作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 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的鉴赏知识,为教学提供参考。
学生准备:1. 对《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进行预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 准备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学鉴赏知识,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历史感知。
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3.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文学价值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讨论和写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文学鉴赏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作品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六、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继续学习《沿着红军走过的路》,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导语】1935年四川省苍溪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过的路前进,历时3个⽉,⾏程1000多公⾥,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赶上了红军⼤部队。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熟读课⽂,学会9个⽣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运⽤“春意盎然”、“⼼急如焚”、“跋⼭涉⽔”等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分段,概括段落⼤意。
3、通过感受⽂章中富有感情⾊彩的词句,体会⼉童团员们有志⽓、有毅⼒、勇于⾯对困难的精神,并能做到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 理清⽂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能反映⼉童团员有志⽓、有毅⼒、勇于⾯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彩。
课前准备 学⽣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课时 ⼀、揭题铺垫 1、师简介:在中国的⾰命,曾有⼀个这样的事件——1934年到1936年,中国百万⼯农红军主⼒为了躲避敌⼈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历经千⾟万苦,⾏⾛两万五千⾥,这就是长征。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群⼉童团员们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 ⼆、初读 1、初读课⽂,要求:(1)⾃由⼤声读,读通、读准(2)想⼀想,课⽂主要描写了谁? 2、初读感知 (1)课⽂主要描写了谁⼲什么?把课题也说进去 课⽂描写了⼀群红⼩⿁们(⼉童团员)沿着红军⾛过的路赶⼤部队。
解决:红⼩⿁ (2)可以把课⽂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下段吗? 分段并概括段落⼤意,训练概括能⼒,指名答。
(3)⼆读课⽂,⾃由读。
读准、读好。
指名分段读课⽂。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段。
1、“春意盎然”与“⼼急如焚”的对⽐,进⾏体会。
(1)师引:孩⼦们离开⼤部队已经半个多⽉,于是他们决⼼沿着红军⾛过的路前进。
虽然四⽉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们——(⽣)⼼急如焚,只顾赶路。
板书:⼼急如焚 (2)你从哪读出了他们的“⼼急如焚”? 从“春意盎然”的环境与孩⼦们的⾏为进⾏对⽐,理解对⽐的写作⽅法。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学会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运用“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等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通过感受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并能做到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铺垫1、师简介:在中国的革命,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件——1934年到1936年,中国百万工农红军主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行走两万五千里,这就是长征。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群儿童团员们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1、初读课文,要求:(1)自由大声读,读通、读准(2)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2、初读感知(1)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干什么?把课题也说进去课文描写了一群红小鬼们(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
解决:红小鬼(2)可以把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一下段吗?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训练概括能力,指名答。
(3)二读课文,自由读。
读准、读好。
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
1、“春意盎然”与“心急如焚”的对比,进行体会。
(1)师引:孩子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半个多月,于是他们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虽然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子们——(生)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板书:心急如焚(2)你从哪读出了他们的“心急如焚”?从“春意盎然”的环境与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对比,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
板书:春意盎然(3)朗读指导:注意对比的部分朗读上的变化。
2、出示问题: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时,遇见了哪些困难呢?(自学:默读为主,划一划,标一标)3、交流:(板书)累——壮胆睡大庙怕——紧挨靠着坐饿——吃供品馒头四、小结、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说说红小鬼们在前进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二、研读第二段,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1、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请再读一读课文第二段2、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④感情朗读(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分角色朗读(3)点拔:进行困难描述时,都是先描写遇见了什么困难,再写红小鬼们是如何克服的,词句间透露出红小鬼们可贵的精神品质。
一、教案概述《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创新思维与未来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精神对未来的启示和意义。
教学内容:1.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红军长征故事中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案例。
3. 红军长征精神对未来的启示和意义。
教学资源:1.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故事案例。
2. 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相关理论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展示:通过讲解和分享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故事案例,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红军长征故事中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案例,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4.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相关理论资料,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团队合作实践,并分享自己的成果和体验。
6.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红军长征精神对未来的启示和意义,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创新。
二、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红军长征故事中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对未来的启示和意义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三、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红军长征相关的历史遗址和纪念馆,加深对红军长征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的理解。
2. 邀请红军长征历史专家或幸存者来校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和经验。
3.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等,将红军长征精神付诸实践。
四、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在教学拓展中,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审美教育与品德修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深刻思想和感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七、课堂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讲故事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有关专家或老红军来校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八、课后作业:2. 调查了解身边的长征故事或相关人物,下节课分享。
九、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十、评价与考核: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发言、合作等情况。
2. 课后作业:作文质量和调查报告的完整性。
3. 期末考试:语文综合素质测试。
十一、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学生自读课文。
2.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第三课时: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春六年级语文下册6《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案鄂教版第一篇:春六年级语文下册6《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案鄂教版6《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
、2.体会词语的感情,能用“心急如火”“跋山涉水”写句子。
3.默读课文,体会红小鬼在追赶大部队的路途中表现的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
部分课前课中学习(自主、合作10-15分钟)教师(导)课前预习: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自己不明白的字词。
3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一、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二、合作探究1、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2、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勾画相关语句,使你感动的是什么?3、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4、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学生(学)1、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2、我会认的字:3、我理解的词:4、收集一些有关毛竹的资料或小故事1、小组学习读下面的词语:广昭战役陕南战役嘉陵江战役胜利捷报暖风煦煦春意盎然瘆人龇牙咧嘴阴森可怕神龛跋山涉水餐风宿露2、课文描写了一群()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大部队3、儿童团员(),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课中展示(展示、交流15-20分钟)课中反馈(反思和总结5-10分钟)教师课后反思1、交流上述问题组织学生展示交流2、,课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吗?一、选择正确的读音广昭(zhao zhao)掐尖(qia xia)豺狼(cai chai)二、组词婉()陷()泼()冽()豌()掐()跋()咧()三、多音字填空干()馒头调()皮供()应干()活调()查供()品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几个词,概括了儿童团经历的磨难,历时三个月说明(),行程1000多千米说明()第二篇:2015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19《空城计》教案鄂教版《空城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有关常识和《三国演义》。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3. 提高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2. 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重要节点3. 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事迹4. 红军长征的意义和影响5. 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重要事件和英雄事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红军长征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红军长征的意义和影响,促进学生互动和思考。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观红军长征纪念地,亲身感受红军长征的历史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用书2. 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3. 教具:地图、时间线等教学辅助工具4. 实践活动安排:红军长征纪念地考察、红军歌曲学唱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报告: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感悟,以及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4. 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点和能力的考核。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第5-8课时:讲解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重要节点第9-12课时:讲述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事迹第13-16课时:分析红军长征的意义和影响第17-20课时:讨论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第21-24课时:实践活动:参观红军长征纪念地第25-28课时:小组讨论: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29-30课时: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点和能力的考核七、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沿着红军走的路》甘肃镇原南川小学梁芃《沿着红军走的路》记叙了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四川省苍溪海外县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克服了种种因难,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的事迹,表现了后代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1、对本课的9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型,了解“春意盎然”、“心急如焚”等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受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体会儿童团员们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揭题铺垫1、师简介: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曾有一个这样的事件——1934年到1936年,中国百万工农红军主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捕,过草地、爬雪山,历经千辛万苦,行走两万五千里,这就是长征。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是在长征的过程中,一群儿童团员们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初读课文,要求:(1)自由大声读,读通、读准。
(2)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2、初读感知(1)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干什么?把课题也说进去课文描写了一群红小鬼们(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大部队。
解决:红小鬼(2)可以把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一下段吗?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训练概括能力,指名答。
(3)二读课文,自由读。
读准、读好。
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重点突破,学习第二段1、“春意盎然”与“心急如焚”的对比,进行体会。
(1)师引:孩子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半个多月,于是他们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虽然四月的川北,春意盎然,但是孩子们——(生)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途中红军所面临的艰苦困苦和英勇奋斗的历史背景;2.理解“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意味着继承红军艰苦卓绝、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革命精神;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长征历史背景,悟出“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所蕴含的精神内涵;2.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理解艰苦卓绝、坚韧不拔和团结奋斗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黑板上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长征”,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
2.讲解通过PPT和实物图片的呈现,讲述长征的历史背景。
并带领学生着重讲述长征中的艰难,特别是红军面临的困难,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精神所蕴含的内涵。
3.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包括课文、课外阅读等。
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协作能力的提升。
4.讨论通过小组座谈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学习的内容。
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深度引导学生思考题目:当你听到“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句话时,你觉得它代表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5.激发情感在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就“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进行感性的表达。
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如音乐、朗诵、绘画、手工等。
6.总结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表达,教师对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总结。
加深学生对于“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知。
7.作业针对本课内容,布置学生的作业任务,可以包括自由阅读和书写心得体会。
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探究、总结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和革命精神在当代的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使得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历史的沉重。
理解到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顽强拼搏的精神。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表达,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6沿着红军走的路教学内容6沿着红军走的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10个生字。
会用“心急如焚”、“跋山涉水”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默读课文,学会静思默想。
3、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面对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 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 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 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小有志气,有毅力,面对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默读课文,学会静思默想。
2、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面对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搜集有关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质疑导入。
1、谈谈对红军的认识,感受红军品质。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你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那个年代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简介故事背景。
4、据题质疑。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读,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可分成几部分。
3、妇女部长何连芝称赞这些孩子:“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读一读,想一想,她为什么要夸这些孩子有志气,有毅力?你们从文章中那些句子感受到呢?再仔细读,勾画一下。
三、精读,理解感悟。
1、重点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感受孩子们有志气、有毅力的特点。
预设句一:可今日不行,谁也没心思多观赏这春天的美景,一个个心急如火,只顾攒足劲儿往前赶路。
(1)学生汇报。
(2)重点词语掌握:没心思,心急如火,攒足劲儿是什么意思?(3)联系上文,这么美丽的,有意思的春景,如果是你,你会干什么?而这些孩子呢?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4)指导朗读。
预设句二: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餐风宿露,途经剑阁、江油、中坝、北川、茂县等地。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理解15个词语,认识多音字。
3、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因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4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破题法、问题教学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谈谈对红军的认识,领会红军品质。
2、揭示课题,读题,解题3、据题质疑:(主要问题有)⑴谁在什么时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⑵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⑶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⑷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结果怎样?二、初读感知: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思考以上几个问题(3)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提出不懂的词语适当解决。
(2)回答以上四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课文脉络,分段(3)交流分段结果(4)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并再次质疑,根据情况解答。
三、学习第一段:1、自学课文,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2、交流3、概括段意4、指导朗读四、布置作业:尝试自己解决另两个问题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三段1、① 师引读:儿童团员们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② 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理解“春意盎然”、“心急如焚”,体会环境烘托的作用领会对比写法③ 感情朗读本节2、出示问题: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3、小组合作,初步研读课文4-6节后交流:累--壮胆睡大庙饿--吃供品馒头怕--紧挨靠着坐4、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再次研读课文4-6节5、再次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④感情朗读(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分角色朗读6、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①读第7节第1句后,回答②根据自己喜欢,选择其中一点,或此外的困难,展开想象写话③交流7、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8、理解妇女部长何连芝说的话的意思(1)谈谈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2)课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吗?9、朗读课文,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三、拓展作业再现儿童团员们与红军战士重逢的情况1、自由组合,讨论儿童团员是怎样与红军重逢的,重逢时大家的表现,以及问长问短说些什么等2、编写剧本3、确定演员,编导短剧第三课时一、复习二、学习单元提示,概括主要内容1、自学提示,回答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及步骤2、回答本课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借助课后第三题,自己尝试概括主要内容4、交流5、师小结三、诵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四、展示同学们的表演五、拓展课外阅读。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历史感知与语文融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学作品,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奋斗精神。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历史遗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红军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学生能够从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中,学习到坚持信念、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学作品,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奋斗精神。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奋斗精神,并从中汲取启示。
学生能够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进行有效的探究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包括文学作品、历史资料、图片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学生分享自己对红军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故事等,帮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奋斗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历史遗迹,让学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3. 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红军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感知和语文融合的理解程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表达,展示自己对红军长征的认知和感悟,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历史感知与语文融合第一章:红军的诞生与早期革命活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红军的诞生背景,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逻辑。
2. 通过课文阅读,体会红军早期革命活动的艰难困苦,感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历史感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红军的诞生》阅读与解析。
2. 红军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背景介绍。
3. 红军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事件回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红军的诞生背景、历史意义。
2. 阅读理解法: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军早期革命活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红军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红军的诞生背景。
2. 阅读课文《红军的诞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红军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意义。
4. 分组讨论红军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事件。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红军的诞生》,写一篇关于红军早期革命活动的短文。
2. 调查了解家乡的革命历史,分享红军早期革命活动在当地的留下的足迹。
第二章:红军的长征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 通过课文阅读,感知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历史感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红军的长征》阅读与解析。
2. 红军长征的背景介绍。
3. 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回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历史意义。
2. 阅读理解法: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2. 阅读课文《红军的长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4. 分组讨论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
6《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
、 2.体会词语的感情,能用“心急如火”“跋山涉水”写句子。
3.默读课文,体会红小鬼在追赶大部队的路途中表现的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叙事的顺序,并找到富有感情的词句,体会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能反映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勇于面对困难的语句,体会词句蕴含着的感情色彩。
部分教师(导)学生(学)
课前课前预习: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理解自己不明白的字词。
3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谁?可
以分成几个部分?
1、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
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
题呢?
2、我会认的字:
3、我理解的词:
4、收集一些有关毛竹的资料或小
故事
课中学习(自主、合作10-15分钟)一、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
1、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
路前进?
2、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
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勾画
相关语句,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3、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想
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
4、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
的英雄少年”?
1、小组学习读下面的词语:
广昭战役陕南战役嘉陵江战役
胜利捷报暖风煦煦春意盎然
瘆人龇牙咧嘴阴森可怕神龛
跋山涉水餐风宿露
2、课文描写了一群()沿着红军
走过的路()大部队
3、儿童团员(),饿了,就();
累了,就(),怕了就()。
课中展示
(展示、交流15-20分钟)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1、交流上述问题
2、,课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吗?
课中反馈(反思和总结5-10分钟)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广昭(zhao zhao)掐尖(qia xia)豺狼(cai chai )
二、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三、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几个词,概括了儿童团经历的磨难,历时三个月说明(),行程1000多千米说明()
教师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