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史期末论文(批注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设计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设计范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2.1 (1)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
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地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
(2)在结构材料方面,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结构作为承重体系的,因此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甚至可以在正面和背面全部做成门窗,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
中国建筑正是由其木质结构,才造就了独特的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与攒尖顶五种基木的屋顶式样。
也正是为了实用的目的,使硕大沉重的屋顶坚固美观,才产生了“斗拱”这种独特的构件,而“斗拱”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由于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的重量由梁柱承载,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就使得门窗的设置具有了极大的灵活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
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的审美视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
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
关键词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中国传统思想内涵。
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
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
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
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实现方式和确证,体现着建筑设计的物质性,审美价值以及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观。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生命观[摘要]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实现方式和确证,体现着建筑设计的物质性,审美价值以及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观。
[关键词]古代建筑物质观审美观思想观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克服、改变自然的斗争记录;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实现方式和确证;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艺术,成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缩影。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一样,在上古时期就开始用木材和泥土建造房屋,而中国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木构制”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的独特体系,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生命观。
建筑解决了人类居住的问题,在本质上它属于“人工造作” ,改造自然的一种人类文化,成为人类的一种设计创作。
设计既是一种文化,又与各种文化要素相互影响,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物质性建筑产生于实际需要,同时受制于自然物理,结构、形式乃由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诸葛铠先生在《设计艺术学十讲》中提“自然是设计之母”“自然界所生万物皆可成为人类设计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说,没有自然界的金、木、水、土、空气,人类根本无法生存,又谈何设计和造物。
”追溯建筑的起源,从原始社会单树、多树巢居和穴居时代到奴隶、封建社会的木架构到现今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不同的建筑成为人类利用自然物质的见证。
起初,原始居民栖息于树,择冠大而密的大树作为藏身之所,后学会利用石器砍伐树的枝叶,在一棵大树众多的枝杈之间构筑居住面,逐渐又利用几株大树的主干作为支柱建造居住空间,形式“巢居” ,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物质资源的利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2)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4浅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壁【摘要】本文简述了影壁的渊源和功能,通过分析古代建筑中影壁的演化、分类以及影壁的基本装饰形式,体现出影壁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关键词】影壁;演化;分类;装饰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建造在院落大门里面或外面具有屏障作用的墙体。
影壁的出现是和地理位置、气候有着密切关系。
在北方,冬季风大天冷,如果将影壁设置在大门内或外就会起到了阻隔寒冷北风的长驱直入。
在南方,则是起到引导风的疏通流动,以降低庭院内的气温。
但由于古代历史中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人们更多的给影壁附加上许多风水、风俗的色彩。
1、影壁的演化影壁几乎和屏风是同一时期出现在古代建筑中的,在陕西歧山发掘的西周建筑遗址中就出现了影壁的设置。
该影壁设立于大门的对面,与门基本同宽。
据考证,该影壁壁身以夯土筑成,四角可能有立柱四根,上部是或木或草的坡顶。
由此推断,影壁的使用不会晚于周中期或晚期。
早期,影壁被称之为“树”,大约是为了体现有树立屏档的意思,影壁的设置已出现了在大门之内和大门之外两种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内屏”和“外屏”之别。
古代建筑中的门屏观念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汉代的相关文献记载中多称影壁为“罘�”。
此外,在《广雅》、《博雅》和《酉阳杂俎》等古文献中都认为罘�即为影壁。
由此可以推论,汉代影壁应有“萧墙”、“照墙和“罘�”三个名称,至少不能排除罘�被称为影壁的说法。
大约在唐代中后期,独立的空间屏障墙开始使用影壁这一称呼,这也与壁塑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南宋学者、画家邓椿在其所著的《画继》中记载道:“惠之(杨惠之、唐开元人)塑山水壁,郭熙见之,又出新意,遂今垢者不泥掌,止(只)用手枪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同。
于(余)者,以墨随其形迹,晕成峰林壑,加之楼阁人物之属,宛如天成,谓之影壁”。
以后,在室外的照壁、萧墙大多会饰以雕刻有人物、动物、花卉的砖石,而影壁一词也随即取代了原有的萧墙和照墙,更多地为人们所使用。
中国古建筑论文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
第一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遗址,经历了不同朝代和历史阶段的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特点。
从商代到西汉时期,中国古建筑主要以神庙、宫殿和陵墓为主要建筑形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权势和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形式逐渐多样化,增加了官方建筑、民居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类型。
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宫殿、园林和寺庙等建筑形式。
第二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建筑有许多独特的建筑特点,如建筑结构、布局和材料选择等方面。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一般采用悬山式和空心木构架结构,以及青石和红砖等材料的使用。
布局上,中国古建筑讲究室内外空间的平衡和连续,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中的对称和比例。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也是其独特的特点,如彩绘、壁画和雕刻等。
第三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是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和学者前来学习和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特点和丰富的文化意义。
研究中国古建筑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建筑史及其发展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ts development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对现今建筑的走势影响,特让大家了解下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整个过程,本文简述了人类建筑高度发展的历史过程。
通过对建筑高度发展的研讨,阐述了古代建筑高度记录的保持者,主要是服务于王权的高大建筑;中世纪是寄托着人们信仰的宗教塔楼;而现代则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实用型高层建筑。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the trend influence which constructs to the nowadays, let under everybody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history entire process, this article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especially which the humanity constructed develops highly.Through deliberation which develops highly to the construction, elaborated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altitude record holder, mainly was serves the royal power big construction; The middle ages are reposing the religious turret which the people believe; But the modern age is take the economic interest as the leading practical high-rise construction.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key words:Construction definition; China ancient architecture; Chinese modern times construction; China modern architecture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2)第1章绪论 (4)1.1 什么是建筑 (4)1.2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4)第2章中国建筑发展史 (5)2.1 中国古代建筑 (5)2.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5)2.1.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 (6)第3章中国近代建筑 (7)第4章中国现代建筑 (8)4.1 现代风格的诞生 (8)4.2 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9)4.3 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 (10)4.4 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现代建筑活动 (10)4.5 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 (11)4.6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12)第5章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第1章绪论1.1 什么是建筑谈建筑的发展史,自要从建筑的词说起。
论中国建筑史的发摘要: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木建筑、建筑发展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论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木架建筑长期,广泛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的优势,其一,取材方便,二适应性强,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四施工速度快,五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缺陷,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大量消耗从而限制它的发展前景。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杠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主要广泛用于南方地区,南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尤为重要,墙体薄,屋面轻,出檐大,用料细,体现建筑外观轻巧。
抬梁式多用于北方地区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暖,建筑物的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暖层,再加上对雪的负荷,用的材料粗大建筑外观显得浑厚凝重。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二、中国古代建筑发展阶段古代建筑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建筑,奴隶社会建筑,封建社会建筑,而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夏朝,标志我国的奴隶社会的幵始,夏朝初期的遗址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土建筑和庭院,并且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在夏代至商代早期幵始走向定型。
商是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其代表建筑有郑州商城。
西周代表性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和湖北薪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在城市规模,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重要建筑物必须按照等级建造,不过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而这种城市制度逐渐打破。
瓦的发明在西周建筑上有突出的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理念、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例如,宫殿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注重山川的风水格局;庙宇建筑则常常以中轴线为主要布局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古代建筑中还融入了许多传统的符号和象征,如屋顶上的飞檐、琉璃瓦等,使建筑更具有文化内涵。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变通性。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榫卯结构,通过将木材的不同部分错综连接起来,增强了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还采用了独特的斗拱结构,通过斗拱的相互嵌套,使建筑具有更大的空间感和美学价值。
第三,中国古代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并且讲究材料的品质和工艺。
古代中国建筑常采用砖、石和木材等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青砖。
青砖质地细腻,色泽独特,经久耐用,并且能够调节室内温度。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对建筑材料的加工和装饰,如在建筑表面涂抹朱砂、彩绘等,使建筑更加美观。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绘画、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的运用。
例如,古代宫殿建筑常常在柱子上雕刻精美的牡丹花纹,表达出皇室的尊贵和富贵;庙宇建筑则常常绘制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壁画,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历史和神话的文化特点。
此外,古代建筑还注重户外景观的布局和园林的设计,如建筑周围的庭院、花园和假山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拙政园为例浅谈苏州园林之美刘** 20171**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
拙政园又是苏州众多园林之中的经典代表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并聘请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
园名中的“拙政”二字来自西晋文人潘岳的《闲居赋》,“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鱼钓,舂税足以代耕。
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
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表达了园主隐江湖之远、怡然自得的闲适心境。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形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景色。
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全园分为中、东、西三部分,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其中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亭阁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
远香堂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似乎要形成贯穿南北的轴线感了。
但是,聪明的园主人在门内特地设置了一座黄石假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拙政园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不但能阻挡园外的尘嚣,而且能藏住园内清静美景而不外露。
一座黄石假山,把需要给人看的景色阻挡遮藏起来,不让人一下子看到,这种曲曲折折的躲闪,遮遮掩掩的含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美,让人渐入佳境,细细咀嚼,慢慢欣赏,感到妙趣无穷。
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中园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为中心来展开的。
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2)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篇二试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摘要:我们国家的古代的建筑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的,所以在其中也包含着非常多的我国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思想,这种文化在世界的建筑史上是有着特殊的地位的。
我国古代建筑的平面群体结合,还有在外观上展现出的大屋顶和建筑装饰以及色彩应用的特色,不但有着自身独特的积极价值还有审美价值,同时还充分表达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
本文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进行分析以及总结。
关键词:古代;建筑;文化;特色前言我国古代建筑可以说是东方的文化以及哲学的载体,不但本身有着非常高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其平面以及外观上也能给人们一种生动并且实际的美的感受,在全球的建筑史的中所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特点。
我们国家的建筑学界对于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及时有一些关注,可是对古代建筑文化特色的研究和探讨还是很不常见的。
积极的总结我国古代的建筑特点,对我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以及继承还有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对民族传统建筑的弘扬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一、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题中国古代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旧的文化传统,主要是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相互统一的,我国人文化中有着一种支配的地位神一般都是属于一种自然神,所以以伦理代替宗教,也就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种基础的品格。
主要讲的是上下尊卑的一种礼制,在旧的文化中是包含了极大的影响力,以及有着最大的文化范畴。
我国古建筑的不同门类也都展现出了相应的伦理文化的主题,可以说在一定程度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也属于是一部开展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的鸿篇巨制,也是伦理的宗教化和审美化。
到封建社会的末期,这样的一种制度在社会每个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了极限。
宋代的营造法式以及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可以说属于建筑著作的代表,规定了严格甚非常严厉的建筑工程的做法,这也是按照伦理的原则作为最高的文化思维尺度进行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学⽣论⽂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学⽣论⽂的相关⽂章,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史⼤学⽣论⽂篇⼀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摘要: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形或圆形浅⽳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峻岭之上、蜿蜒万⾥的长城,是⼈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达67.1⽶的⼭西应县佛宫寺⽊塔,是世界现存最⾼的⽊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规模建筑群。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艺术传统 ⼀、围院的平⾯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包围房⼦,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
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正两厢,并以抄⼿廊连接,组成⼀座建筑。
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
其特点就在于把“院⼦”作为建筑平⾯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活⽓息。
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相互联系。
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只是“⼀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个社会系统。
国,古为城的⼴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及绝⼤部分的民众⽣息,都在⼀城之中。
城外是⾃然⼴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的。
从东周起,⼀城⼀国或数城⼀国模式,⼀直到秦统⼀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统⼀的国家。
国中有家,故称国家。
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
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国”这个⼤空间的围墙。
中国建筑史论文翻开中国建筑史的篇章,便深深地被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果所震慑,无不赞叹那长城的浩瀚雄伟;故宫的磅礴气势;莫高窟的威严神秘以及苏州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等等,让我们对历史的为发展无不敬畏和崇拜。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正因如此,形成了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造就了我国古代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如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构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数千年来,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官署,佛寺,道观,寺庙等都普遍采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由于它的覆盖面广,各地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不同,又使之产生许多变化,在平面组成,外观造型等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木架建筑之所以成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因其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由于木架结构具有上述优势,也由于古代社会对建筑的需求没有质的飞跃,木材尚能继续供应,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没有强有力的外来因素的冲击,因此木架建筑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然牢牢地占据我国建筑的主流地位。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诸如木材有限,木架建筑易遭火灾,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因此,进入20世纪后,传统的木架建筑终于成为一种被逐步取代的构筑方式。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主要广泛用于南方地区,南方气候炎热,余量充沛,房屋通风尤为重要,墙体薄,屋面轻,出檐大,用料细,体现建筑外观轻巧。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范文一: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即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主体思想感情的表达。
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和工具,是在时间的序列中绵延的线条。
于培杰说:“语言的线型性质使它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必须改变、扭曲对象的实际状态:共时性的现实存在变成了历时性的语言流动,三维空间的形体,被挤压到一维时间的线条中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外一切文学都具有“线”性特征,而且时代越早,“线”性特征越明显。
但是,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与绘画、雕塑等艺术样式一样,西方文学逐渐将“线”演变成团块结构,而中国古代文学则沿着原始叙事文学原初的“线”路,发展并凝固成“线”性结构。
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其一,“线”性叙事;其二,白描出神。
1、“线”性叙事文学的叙事方式,大略地划分,有两种类型,线型和非线型。
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属于前一种。
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主要是线性叙事。
中国文学从原始劳动歌谣、远古神话到《诗经》中的叙事作品,从标志着中国小说成熟的唐传奇、变文,直到宋元话本、元代杂剧、明清长篇小说,在叙述事件时,通常采用时间顺序方式,有头有尾,强调情节单一和完整性。
体现出鲜明的“线”性特征。
如《吴越春秋》所载的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四句八言,描写了砍竹、接竹、制造出狩猎工具,然后用弹丸去追捕猎物的整个劳动过程。
再如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的神话《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是一个悲壮的英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对事件过程的单向的时间描述。
又如《诗经·采薇》篇前三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古代,以其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建筑历史注定是一个承载着悠久传统和文化记忆的宝库。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建筑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内容将涵盖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建筑以其颇具特色的传统风格而闻名,诸多古建筑如长城、故宫、萧何故里等至今仍矗立在中国大地上。
古代中国建筑主要由两个主要风格组成:木质结构和砖石结构。
木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各种宫殿和寺庙中,木制的梁柱和雕刻辟书的门窗,彰显着古代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而砖石结构则广泛应用于城墙、门楼和寺庙等公共建筑,其精湛的技术和精美的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中,唐代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
唐代以其独特之处和创新性而在建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定居于今天西安的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中的建筑物、街道和运河等都显示出了当时的繁荣和发展。
唐代建筑以其大胆和雄伟的特点而闻名,如大雁塔、小雁塔和大明宫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工艺的结晶,更是唐代美学和文化的体现。
古代中国建筑在明清时期迎来了一个新的变革阶段。
明与清代建筑的设计不仅延续了古代传统风格,还吸取了西方建筑的一些元素。
明代建筑注重平衡和对称,建筑群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谐和的感觉。
而清代建筑则更加注重装饰和雕刻,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寺庙令人震撼。
这一时期的建筑代表作如北京的故宫和承德的避暑山庄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西方建筑理念的引进和新材料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中国的城市景观开始变得多样化和现代化。
一些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广州的CCTV大厦成为了中国城市的地标。
中国的建筑业也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建筑师的设计和创新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通过这篇论文,我们可以明白中国建筑史是一个多元而独特的领域。
从古代到现代,每个时期的建筑都代表着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
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大学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影响摘要: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近现代建筑紧随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并结合中国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建筑艺术体系。
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关键词:古代建筑现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尽管我国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但在很大的方面还传承与发展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丰富。
现代建筑受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上。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北方很大一部分人在沿用着这种庭院式布局。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
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
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
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
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
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
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
中国建筑艺术史期末论文——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
姓名:盛豪
学号:20113342
专业:景观建筑设计
班级:2011级2 班
指导老师:彭丹
摘要: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几乎涵盖了所有建筑类型,至今遗留下来的建筑,仍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几百年间人们卓越的建筑成就。
关键词:明清;建筑;宫殿;宗教建筑;园林
正文: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建筑类型,并在宫殿、宗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方面有着较高的发展。
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另有《营造法式》、《园冶》。
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
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
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时期的建筑出现了许多之前未曾有过的新特点:一方面是皇家建筑的定型,另一方面是民间建筑的多样化;那时的建筑用途大概有三大类:象征性建筑,实用性建筑和观赏性建筑;象征性的建筑包括宫殿、祠庙、陵墓。
实用性建筑有民居、库房、交通设施和防御工事;观赏性建筑主要指园林,其中皇家园林有着象征和观赏的双重作用。
1宫殿
中国皇家的建筑始终贯彻萧丞相“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因为皇家的权威需要壮丽的建筑方能体现君权的威严。
所以这时期的皇家建筑也都沿袭了色彩华丽、体积庞大、装饰繁缛、用料高贵的基本特点。
主体建筑仍严格按照中轴线进行布局,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左右严格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密。
譬如宏伟壮丽的紫禁城,其布局就是严格按照中轴线进行的。
紫禁城现名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被誉为“东方最大的宫殿”。
北京故宫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其它四殿分别是: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美国白宫。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2宗教建筑
现存的宗教建筑,多数都是明、清两代重建或者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各地。
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
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为祖师殿。
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称寺。
此外,法堂。
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现在全国尚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
为了便于七众受戒,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
明、清时代,
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
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着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望而知。
此时期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
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
明、清佛塔多种多样,形式众多。
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
由于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总体轮廓上起很大作用,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图,装点了风景名胜。
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对象。
3园林建筑
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个辉煌的时期,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这有我们今天仍能亲眼目睹的很多实物实景所证明。
这时期的园林主要分为两种,即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的代表是明清两代的紫禁城与清朝数代帝王修建的圆明园;由于当时封建社会的高度集权,许多仕途不顺的人寄情于山水,创造了许多精美的私家园林,自古就有“江南园林甲中国,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说法,其中苏州、无锡两处的私家园林最负盛名。
这个全盛时期的园林,与以往时代所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功能全、形式多、艺术化。
分述如下:
1功能全
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园林发展,都有新增加的内容,诸如听政、受贺、宴会、观戏、居住、园游、读书、礼佛、观赏、狩猎、种花等等,应有尽有,甚至为满足统治者的“雅兴”,还建商业市街之景,如近年恢复的颐和园苏州街,以及圆明园原来的买卖街.包罗了帝王生括的全部活动,功能的多样花,自然扩大了园林的建筑营造规模,此其一。
2形式多
这里指的是作为园林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而言,无论其为建筑群落组合,抑或单体建筑形色,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既吸收了各地区的地方特点和各民族的民族风格,既有殿堂楼阁,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墙石垣,又有竹篱泥巴,灵活而多变,随处而点缀,这在‘红楼梦》中大观园也有非常生动的反映。
在园林布局及布置方面则吸收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因地制宜地加以汇聚,比如圆明三园的诸多景色中就再现了国内苏杭扬州等地著名园林的特点,谓之“移天缩地”亦不为过。
3艺术化
园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园林建筑的高度艺术化,其景物、其凤格、其布局,移步借景,动静相兼等艺术美学理论的运川,已臻成热,各种建筑形式的风景景观的结合融为体,自水木石的精心安才i沁建筑植物的众从位粉,都起到了立体形象l,甚至在附属设施的样式、内部装修和环境色彩等方面也都得到统一的和谐的没计,体现了中国造园思想的高超境界。
在一些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中这些特点则体现的淋漓尽致。
4民居
民居的发展所受限制较少,虽然还是有一定的规范,但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个时期比较典型的民居有徽州民居,这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村落 ,白粉的山墙,青灰的瓦房,在青天白云绿水的环抱中 ,在婆娑丛林的掩映下 ,显得格外的古朴与典雅 ,仿佛不是人为的构筑 ,而是大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部分 ,使人恍若隔世。
尽管它没有宫殿般的豪华绚丽和宏伟庞大 ,却使人心头不由升腾起一种感动。
这些最古老的、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民居建筑真实地记载了徽州地区几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历程 ,有人曾这么形容它:“乡村如星列棋布 ,凡五里十里 ,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
”
5结论
中国建筑史是一段穿越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智慧与艺术的史诗级巨片,中国的建筑掩映于山水之间,挺立于原野之上,迎送多少寒暑,阅尽多少春秋。
而明清时期的建筑大多是我们现在依然能看到的,由于中国建筑历来是木制结构为主,所以至今仍能让我们身临现场感受前人在建筑领域的非凡造诣的建筑不多了,均是以明清时期为主。
明清时期的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光创造了多种先例与艺术手法,而且对我们研究整个建筑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营造法式》中华书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明史》卷49 岳镇海渎山川之礼.
《中国建筑艺术史》钱正坤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城记》王军三联出版社,2003.
百度百科.
整个文章的语言文字再重新调整,结构要清晰,内容明确,修改完后发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