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承、创新与融合

传承、创新与融合

传承、创新与融合
传承、创新与融合

传承、创新与融合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出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本文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并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亮点、创新点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要求在校内学习阶段,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高尚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立足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出发点,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矫正传统模式的不足,建构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但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方式以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理论灌输而忽视情感启发、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自觉不自觉的都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而对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创新意识则关注较少,学生缺少认同感,缺少抬头率。

二是,讲授内容上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没有因时、因地、因对象制宜。四门课的教材客观存在着理论性很强,案例较少的问题。照本宣科是容易做到的,但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则是困难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教材收集整理具有时代性、典型性、说服力的案例,教学难免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是,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不能全面考查学生能力。在几门课的考核中,客观的存在着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并且在试卷考试中以知识点的考核为主,较少能考查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事实上决定了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