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Triz理论研究存在问题不足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业的典型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建在老厂房、老大楼等老建筑内成了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固然,这些老建筑有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的先天优势,但并不代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必须选址老建筑。
798老工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当时很重要的原因是其低廉的租金,而现在很多的老大楼,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老大楼租金却极其昂贵,并不利于规模小投资少的文化创意企业发展。
四、今后发展方向的探讨1.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
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与资金措施鼓励创意集聚区的形成,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人性化管理和比较灵活的做法,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从而推动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主体作用凝聚产业要素,充分利用和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推进作用。
2.充分发挥内部的集聚性。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应该在集聚上下功夫,在打造内部向心力上下功夫,在而非简单的将一些文化创意企业安置在产业园内。
3.园区企业引进要有系统性,今后发展的方向是形成产业链。
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好的国家来看,产业链的形成是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
韩国在创意企业项目运作上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它有严格的项目评估体系,在项目立项,执行和效果评估上的体系是非常完备的。
韩国目前创意产业的发展从创意策划,可行性研究到成品制作,批量生产再到广告宣传,使产营销等已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市场运作程序。
因此能较好的把握市场动态,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
而我国目前在创意产品的市场化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产到流通的过程并不顺畅,因此要极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形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
参考文献:[1]创意时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http://yuanqu.ccitimes.com/index.php?m=yp&c=index&a=list_company&catid=&zhulin=&genre=&are-aname=&futong=1&page=9.[2]邵培仁,杨丽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J].文化产业导刊,2010(5),62-69.[3]王发明,马立强.产业集聚与创意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模式[J].学习与实践,2012(6),13.[4]邵培仁,杨丽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J].文化产业导刊,2010(5),62-69.[5]郑文文.创意产业价值链价值机理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生毕业论文,2009(6),38.TRIZ诞生于60多年前,是由俄文转换为拉丁文字母后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既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CHUANGXINKEJI 2013.03韩德超(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河南洛阳471003)创新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只有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合适、高效的创新方法成为企业实现创新必备条件之一。
TRIZ 理论在创新中的优势和作用被国内外无数的实践经验所证明。
那么,如何快速、有效推进我国的TRIZ 理论推广和普及,加速企业创新活动步伐,建设创新型社会成为社会各界的话题之一。
正是基于此,本文总结了TRIZ 理论推广和培训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以加速创新方法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TRIZ 理论概况TRIZ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G ·S ·Altshuller (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创立的。
该理论研究人们在发明创造、生产生活中所遵循的科学规律和方法,最后达到彻底解决矛盾的目的,从而引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自主地进行创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TRIZ 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任何产品或者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每种产品或技术都有其客观的进化模式和规律;其次,矛盾的解决是推动发展和进化的根本动力;第三,系统发展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以最小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TRIZ 在国内外的推广应用(1)TRIZ 理论在国内推广应用2001年亿维讯公司将TRIZ 理论培训引入中国,开启TRIZ 理论在中国的推广。
2002年,亿维讯建立中国公司和研发基地;2003年,亿维讯在国内推出了TRIZ 理论培训软件CBT/NOVA 和成套的培训体系,同时推出了基于TRIZ 理论、辅助企业技术创新的Pro/Innovator 软件,开始在近百所高校开展TRIZ 讲座;2004年,亿维讯与国际TRIZ 协会合作,将TRIZ 国际认证引入中国,并资助西南交通大学出版了TRIZ 科普书籍《发明家诞生了》;2005年,亿维讯引进并组织翻译了最新版的TRIZ 教材《怎样成为发明家—50小时学创造》;2006年,亿维讯建立了专业的培训中心和与符合国际标准的培训体系;2007年,亿维讯推出适合中国大陆国情的TRIZ 培训教材和培训软件。
目前国内Triz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Triz理论的文献报道分析,指出了Triz理论在国内传播与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Triz理论主要局限于机械设计领域,缺乏团队合作,缺乏大的系统化的科技创新实例的研究等等,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弥补不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创新TRIZ 综述技术创新Triz理论,即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它是有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S.Altshuller)于1946年开始,花费1500人·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250多万份高水平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和方法。
1 国内关于Triz理论的研究与文献综述Triz属于前苏联的国家机密,在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促进苏联科技创新的重要促进力量。
苏联解体后,一大批Triz专家移民到西方国家,Triz理论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得到传播与重视。
Triz理论传到我国是上世纪末期,目前可检索到的最早介绍Triz理论的文献,是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牛占文等人于1999发表于《中国机械工程》第10卷第1期上的《发明创造的科学方法论——TRIZ》一文,文中首次向国人介绍了TRIZ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详细列举了Triz理论中40个发明创造所遵循的基本原理、39对技术矛盾及其矛盾矩阵表、物场模型、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等等重要内容,已经较为全面概括地对整个Triz理论进行了描述,而且通过一实例演示了Triz理论解决发明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此后,国内陆续见有关于Triz理论研究的论文发表,且论文数量呈每年大幅盘升之势,截至2011年底,可见关于Triz理论研究的论文共计899篇。
图1为1999年至2011年关于Triz理论论文数量的统计图表。
(如图1)通过读秀搜索可知,国内关于Triz理论的专著现有31种,最早面世的是2002年出版的檀润华编著的《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一书,2004年又见有范怡红,黄玉霖翻译的根里奇·阿奇舒勒原著译作出版,分别是《哇发明家诞生了TRIZ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与《创新40法TRIZ创造性解决技术难题的法则》。
TRIZ理论的研究应用概况(I)徐克庄(杭州枫惠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杭州310012)摘要:介绍了TRIZ理论的三个核心思想和九项主要内容,综述了俄罗斯、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瑞典、欧州、中国等的TRIZ理论研究和应用概况。
关键词: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表明,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创新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现在,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原因之一,就是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创新还相当落后。
科技创新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应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加以指导,运用创新工具进行探索实践,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取得突破。
实践表明,研究开发离开了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其成功只能寄托于偶然性与随机性,结果往往是创新效率低下,“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1946年,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Г.С.Альтшуллер)(G enrich Altshuller)对发明创造和技术难题的解决是否有科学的方法和法则可遵循这一问题开始了研究。
他和他的合作者花费了1500人年的时间,通过对250万件专利文献的研究分析,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了一套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创新理论体系,即TRIZ。
TRIZ是俄文ТРИЗ(Теориярешения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задач)的英文音译,中文意译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的英文名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s Solving(TIPS)”。
TRIZ现已在世界先进国家的科技创新中获得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1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1.1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
[TRIZ创新理论]的意义与存在问题许常凯[用TRIZ进行创造性思考实用指南]一书的作者迈克尔A•奥尔洛夫说:「在20世纪就有人指出整个文明社会都不会思考。
这意味着由于没有对思考进行良好的组织,人们浪费了他们的潜在智慧,不仅没有学习思考,甚至都没有怀疑他们无效的思考方式!有人认为:在今天,仍像数千年前一样,「试错法」是基本的思考方法。
这种方法是对某类解决方法的非结构化猜测,这些猜测中只有极少产生正确思想,绝大多数都在后来被舍弃了。
人类如果能从成功中学习不是更符合逻辑吗?!从众多最佳解决方法中抽取经验并转化成明确的规则,进而发展成具有完整模型的方法学甚至作为实践理论岂不更好?这个人就是阿奇舒勒(GenrichS.Altshuiler)。
在20世纪中叶,是他提出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___「TRIZ」。
」阿奇舒勒(1926__1988)是前苏联人,曾是前苏联的一名海军专利调查员。
20世纪的中叶,他在研究了大量专利后,发现专利的发明中存在一些解决问题的通用摸式,认为「一旦我们对大量好的专利进行分析,提取它们的问题解决模式,人们就能够学习这些模式,从而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于是他开始了对专利的专注研究与分析。
TRIZ理论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而不是逃避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而不是采取折中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体设计与开发过程,而不是随机的行为。
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展的过程,并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它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问题情境,快速地发现问题的本质或者矛盾,它能够准确探索方向,不会错过各种可能,而且它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系统思维,还能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帮助我们开发富有竞争力的市场和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目前国内Triz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triz理论的文献报道分析,指出了triz理论在国内传播与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triz理论主要局限于机械设计领域,缺乏团队合作,缺乏大的系统化的科技创新实例的研究等等,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弥补不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创新 triz 综述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t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c)-0221-02triz理论,即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它是有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s.altshuller)于1946年开始,花费1500人·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250多万份高水平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和方法。
1 国内关于triz理论的研究与文献综述triz属于前苏联的国家机密,在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促进苏联科技创新的重要促进力量。
苏联解体后,一大批triz专家移民到西方国家,triz理论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得到传播与重视。
triz理论传到我国是上世纪末期,目前可检索到的最早介绍triz理论的文献,是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牛占文等人于1999发表于《中国机械工程》第10卷第1期上的《发明创造的科学方法论——triz》一文,文中首次向国人介绍了triz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详细列举了triz理论中40个发明创造所遵循的基本原理、39对技术矛盾及其矛盾矩阵表、物场模型、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等等重要内容,已经较为全面概括地对整个triz理论进行了描述,而且通过一实例演示了triz理论解决发明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此后,国内陆续见有关于triz理论研究的论文发表,且论文数量呈每年大幅盘升之势,截至2011年底,可见关于triz理论研究的论文共计899篇。
图1为1999年至2011年关于triz理论论文数量的统计图表。
(如图1)通过读秀搜索可知,国内关于triz理论的专著现有31种,最早面世的是2002年出版的檀润华编著的《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一书,2004年又见有范怡红,黄玉霖翻译的根里奇·阿奇舒勒原著译作出版,分别是《哇发明家诞生了triz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与《创新40法 triz创造性解决技术难题的法则》。
图2是自2002年至今有关triz理论研究的著作出版情况的统计图表。
(如图2)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单纯从论文与专著数量上,只能看到triz理论在国内研究与传播的表层问题,不能准确把握triz理论在国内各个技术领域研究的内涵与实质,所以还要仔细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具体内容与学科分布特征。
2.1 triz理论的研究过多局限于机械设计领域第一篇关于triz的论文的作者就属于机械工程专业学者,此后绝大多数triz论文的作者也多是研究机械工程或者与机械工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所以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研究论文,除了相当数量的以介绍triz理论基本内容与研究进展情况综述性文章之外,绝大多数是发表于机械类科技期刊的以机械设计为主的triz应用与研究的文章,还有一部分是从事科研管理或者说知识管理研究的学者,从创新方法本身对triz理论的关注与研究。
机械设计专业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报道很少,例如,2003年只有一篇《基于rp/triz的网上服务系统研究》的硕士论文,2004年也只有1篇《非工程领域中的triz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发表,2005年见有《triz理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一文,2006年只见有《创新理论引入软件项目管理研究》一文,从2008年起,在非机械设计领域的triz研究论文逐渐增多,分别见有利用triz理论对企业管理、商业运营、电子设计、园林设计、生物医学、仓储物流等领域内技术与管理问题的研究,但与传统机械领域的研究相比,仍然只占了微不足道的比例。
事实上,这与triz理论最容易在机械设计领域得到体现有关。
在高新技术革命以前,发明创造领域与机械有关的技术革新与进步占了较大部分,根里奇·阿奇舒勒在介绍triz理论的著作里,所举的例子也多是跟机械密切关联的技术案例,很少涉及化工、电子、医学等较为抽象技术领域的技术问题。
这是triz理论诞生时期人类科技发展阶段所造成的固有局限,那时无论计算机技术、还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都处于薄弱发展时期,triz理论创始者与研究者缺乏进行归纳总结的相关的专利文献等创新素材,所以不可能脱离时代的束缚。
从triz理论中所介绍的40个基本原理,尤其是39对技术矛盾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些原理与技术矛盾很难对微电子电路,生物科技、化工、医学等领域的技术问题进行直观的描述,所以在triz理论刚刚进入中国十多个年头的今天,很难苛求各个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都能对triz理论感兴趣,并且去理解、掌握并熟练应用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中。
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世界triz理论研究与应用领域,并非只局限于与机械工程密切相关的行业,韩国三星电子集团就是triz理论成功应用的典型范例。
2005年9月19日,美国《财富》杂志75年专刊发表《三星:永久的危机机器》一文,三星首次在主流媒体上宣布技术创新成功的秘密与实施triz密切相关。
特别是三星电子公司(英文简称sec),实施triz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工程所取得巨大成就。
1995年,三星电子设立内部设计学校——三星创新设计实验室。
1996年,董事长李健熙宣布本年度为“设计革新年”,强调设计人员在产品规划方面应处领导地位。
1997年三星电子成立价值创新计划引入triz,邀请十多名前苏联triz专家在研发部门进行triz培训。
1998年,仅三星先进技术研究院(sait)实施triz就节省0.912亿美元的研发费用。
同年,三星电子第一次进入美国发明专利授权榜前10名;随后至今,三星电子的美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排名稳步上升。
1998年至2004年,三星电子共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17项工业设计奖,连续6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
2000年至2004年,三星电子在美、欧、亚的各项顶级设计大赛中共获得100多项大奖。
三星电子的例子说明,triz理论绝不是只适合于机械设计领域,只要深入研究技术内涵,抽象归纳出技术问题下面隐藏的原理性的技术矛盾,triz理论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这是被世界科研领域与著名企业所证实了的。
2.2 triz理论的研究缺乏团队合作另一个值得忧虑的地方,在于目前国内对triz理论的研究缺乏团队合作,缺乏多学科之间的交叉配合。
而且triz理论研究以高校教师为主,缺乏与企业科研实际的结合。
当然,这其实是我国科学研究领域的通病,并非限于triz研究一域。
triz理论本身就是团队密切合作的产物,缺乏团队合作的triz研究,不会是高水平的研究。
前文介绍过,它是在根里奇·阿奇舒勒的带领下,花费1500人·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250多万份高水平专利的基础上,通过归纳与分析总结出来的,没有高效密切的合作团队,是无法完成这一巨大工程的。
另外,从triz理论中定义的5个创新等级来看,个人知识的局限性也不适合于刚水平的技术创新。
当阿奇舒勒对250万个专利进行研究时,发现可以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将这些专利技术解决方法分为5个“创新等级”。
第一级:技术系统的简单改进,是显然的解的获得,所要求的知识来源为个人的知识。
第二级:包括技术矛盾解决方法的发明,是少量的技术改进,要求企业内的知识。
第三级:包含物理矛盾解决方法的发明,属于根本性的改进,要求行业内的知识。
第四级:包含突破性解决方法的新技术,属于全新的概念上的变革,需要行业外的知识。
第五级:包含新现象的发现,是属于发明创造的范畴,要求全社会的综合知识。
一般任务triz最适用于第2级到第4级的创新。
而这些级别中的创新,都不是基于个人的知识与经验,所以,如果缺乏团队精神,缺乏与相关行业技术实践的结合,很难想象会发挥triz理论的最大作用。
2.3 triz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化的实践目前已发表的大量关于triz研究的论文中,缺乏深入细致的应用研究。
很多论文侧重于triz理论基本内容的介绍,内容彼此重复部分很多,鲜有原创性的应用实践的案例分析。
有的论文是以简单的例子去阐述triz理论的应用方法与步骤。
有的论文是对triz教材中早被人熟知的典型案例,例如波音737发动机引擎罩的创新设计,薄板玻璃的加工方法等等,按照triz39对矛盾矩阵表与40个创新原理进行展开说明,或者是对已经得到技术解决方案的产品或系统,利用triz理论进行倒推,重新以triz理论的角度来审视。
3 措施与对策在国家层面,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于2008年4月23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呼吁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为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方法的突破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工具的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手段。
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
积极推动一批急需科学方法的研究。
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及一些热点问题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新兴学科、衍生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急需科学方法研究,催生一批原始创新性的重大成果。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鼓励与扶持下,国内triz理论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
例如:2008年8月,黑龙江省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首批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之后,以黑河市人民政府、黑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电力triz研究中心、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等五大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成为国内triz研究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
北京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世界领先的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cai(computer aided innovation)软件供应商,长期致力于创新理论体系和以triz(萃智)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学的研究,是一家专注于cai软件的研发、应用、创新理论培训和技术咨询的高新技术公司,是科技部和国家级创新方法研究会研究和推广创新方法的技术支撑单位。
2010年5月,亿维讯公司发布全新企业级研发平台——pro/innovator v6.0,是帮助科研人员结合triz理论进行科技创新的强大辅助工具。
4 结语尽管表面看来,triz理论传播到中国始于1999年,然而在一开始的四五年内,无论从发表的论文数量还是专著出版的数量上看,都是少之又少,所以triz理论研究的真正形成规模与气候,只是最近六七年间的事情,总体来讲大家还处于“当学生”的阶段,主要是对triz理论的方法策略进行摸索学习阶段,还谈不上实质性的应用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