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园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武汉大学教学楼炸了!真可惜了!(3个视频揭露真相)武汉大学教学楼炸了!真可惜了!9月10日凌晨,武汉大学一幢竣工投用16年的高层教学楼被爆破拆除。
这座教学楼是武汉工学部第一教学楼,于其形象挺拔魁梧,被戏称为“变形金刚”。
图为学生拍照留念16年前投资了一个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设计,获得鲁班奖!拆除工程经费达到了1300万元!2016年9月10日爆破,倒塌仅4秒!于是我们得出了一个恐怖的公式:一个亿+1300万+鲁班奖=16年寿命+4秒倒塌!PS: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创立于1987年,该奖项也是国内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
视频为建筑爆破视频拆除前后对比图公开资料显示,武汉工学部第一教学楼地面20层,楼高米,面积万平方米。
该楼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在1997年正式动工修建,2000年与武汉大学合校之后竣工,当年6月投入使用,是上世纪“向高度要空间”理念的产物。
大楼为何被拆?2011年7月7日,《武汉东湖风景区总体规划(2011-2025)》获国务院正式批准。
此次规划是继1993年9月东湖总体规划第一次编制完成后的又一次全面修编。
华中科技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退休教授赵宪尧对媒体介绍,拆除教学楼的背景是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范围里面有一部分是武汉大学的建设用地,在这个背景下对沿线有一个整治规划。
” 该规划要求,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东湖的自然景观特色,不能破坏东湖山水空间构架和尺度,要严格控制湖滨等地区内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与自然山际线相呼应。
对不符合规划的建筑予以拆除。
武汉大学官网给出的拆除建筑的理是:建筑体量和建设高度不符合2011年经住建部批准的《武汉东湖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武汉大学官网曾详细解释了教学楼被拆除的原因:“第一,工学部第一教学楼建筑高度超高违反东湖风景区规划,对景观视线造成遮挡,破坏东湖景观和自然山体轮廓线。
第二,区域现有建筑外观及环境质量不佳与东湖绿道、东湖风景区规划要求不相符,与校园建设要求不相符。
武汉大学是从少年时代起就心仪已久的,那是因为读郭沫若先生的 洪波曲 : 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吧。
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
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渺的东湖。
湖水清深,山气凉爽 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了。
这样的物外桃源,怎能不令人向往呢。
1988年春,终于有机会在武大住了一个星期,目的是参加 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 ,会议的议题也包括武汉大学近代校舍建筑。
于是,得地利之便,每日会后在武大校园之内细细考察,又有同行相聚,交流资料,讨论学术,对武大校园规划与建筑就有了较深刻、较完整的认识。
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同年成立武大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先生任委员长,选址于武昌东湖之滨的珞珈山。
1929年3月1日工程破土动工,至1935年,除大礼堂、总办公厅及农学院、医学院外,各项工程都已陆续建成。
沫若先生在 洪波曲 中所述居住在武大的时间是1938年,已是武汉三镇沦陷(1938年10月25日至27日)前夕。
其时日寇频繁轰炸武汉,却从未炸过武大,沫若先生揣测日寇是想留下武大校舍自用,果然日寇侵占武汉后,神圣的高等学府沦为日军司令部。
但历史却不是按侵略者的意愿写成的,抗战胜利,日军投降,完整的武汉大学又回到人民手中,而武汉大学校舍建筑亦因而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时期有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对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追求与探索,这是历代中国建筑师奋斗的目标,也是政府倡导的方向。
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海外留学归来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就开始了这种探索,其时追求的目标称为 中国固有之建筑形式 。
50年代,政府倡导建筑民族风格,由第一代建筑师及他们兴办建筑教育事业培养出来的第二代建筑师组成的建筑师队伍一脉师承,心意相通,掀起第二次建筑民族风格探索热潮,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一个大学校园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它的建造是百年大计,其场所精神的营造更要经过岁月的沉淀。
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将深刻影响校园发展,包括其场所精神的形成、教学的质量,甚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等,因此对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很多新建的校园中,由于规模巨大,建设速度快,缺乏长远持续发展的考虑,因此影响了使用者的感受和使用需求。
本文对已建成及改造的、正在进行建设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进行归类、分析,并从规划、建筑、景观三方面提出校园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要求。
一、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模式——整体考虑、层次丰富大学园区的主体空间框架是在老校园的架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除了常见的串联式、组团式和均质式三种布局形式外,更多的是综合几种结构形式并依据用地特点而设计。
新的校园生活已走向多元化、现代化,综合、灵活的布局形式能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场所。
归纳起来,大学校园主要还有开敞式布局、集约式布局及综合式布局三种。
开敞式布局的校园空间形态较为自由,并不形成强烈的围合形态,多与地形良好结合,形成自然的空间关系。
但由于缺乏建筑对空间领域的控制,容易造成尺度的不适。
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就是一个开敞式布局,虽然其中有图书馆及主体教学楼形成校园主轴,但外部空间尺度巨大,仍无法围合与限定空间,应注意空间节奏的控制,以多种手段强化。
集约式布局多在小而精的学校建设中出现。
它以建筑为主,强调空间的集约化利用,一般来说外部空间比例较小。
在我国香港这个人多地少的城市,集约式布局的校园最为常见。
香港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理工学院都是这类实例。
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分校区、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也属于集约式的布局,特别在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园里,除了必需的体育与活动场地,校园就是建筑,建筑也就是校园。
进入建筑也就是进入了校园,重点开发了中央教学楼的内部空间,在比较苛刻的条件下设计出了动人的空间艺术形象。
综合式布局的校园多数应用于大型的综合型新建校园。
大学校园规划分析——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营造“当东方的朝阳将第一缕晨光洒向路咖山麓,承载着110年历史和文明的武汉大学立刻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是一片厚重的土地,历经了百余年的沧桑:这是一片骄傲的土地,见证了百余年的传奇;这更是一片希望的土地,在数代伟人和学者的耕耘下,武汉大学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历史长河,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续写着中国教育史上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得天独厚的选址使洛咖校园依山傍水,素以风景之秀丽、校园之博大、建筑之精美、文化之浓郁而享誉海内外。
校区环拥洛咖山,凭临东湖水,碧波万顷,登楼远眺满目苍翠。
宫殿式的建筑群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轮美灸,是至20世纪四十年代惟一完整规划且一气呵成的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佳作与典范。
其建筑风格之新颖,设计思想之先进,首开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之先河。
20世纪初叶,东湖一带尽为荒山秃岭,乱石丛生,林木极少。
当年,王世杰校长亲自带领师生从东厂口步行至洛枷山造林,半年植树50万株。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武汉大学林木葱笼,鸟语花香,被誉为花园式、园林式的大学,其间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群更为秀美壮观人。
•——山水赋予园林景观的人文特色•一。
山水骨架构筑校园景观不同的界面•校园景观空间的界面是校园景观空间界定的元素,可以是建筑实体的外墙,屋顶平台、一段防护栏、一排柱廊,也可以是自然的一排行道树、一段缓坡、一座山头、一汪水面。
景观空间的界面有虚实、刚柔之分。
由柱廊、植被界定的户外空间的界面是柔的、虚的,而由实体的建筑外墙围合的界面是刚的、实的。
山水环境条件下地势的起伏、地形的多变、植被的多样,促成了许多天然的“不烦人事之工”的围合空间界面,如倾斜的草地,植被良好的山丘,具有多方向、多层次的立体感。
不仅在水平方向,而且在垂直方向成为一种空间向另一种空间的过渡。
再如山地中常常有许多天然的冲沟,巧妙的利用这些冲沟形成变化的水体,也可以成为分割界定空间的元素。
298百家论坛魅力校园从环境规划入手曾君武汉大学后勤集团园林与环卫服务中心学校是学生教师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不仅影响学生与老师的心情,更能够左右他们的健康,因此在学校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这里是我们的家外之家,这里是师生生活与学习的海洋。
自然天成、万物一体将是我们园林办公室在针对校园绿化方面基于的根本原则。
自然天成即为让校园绿化如同自然景色一样,万物一体能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同时也不会有造景的生疏感。
我相信武汉大学校园绿化的制高点将是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的规划理念进而充分体现出园林化、生态化、共享化、协调化的特点。
我们究竟为什么注重校园绿化的配置?我们究竟是想要打造一个怎样的绿色天堂?其实归结与一个基本点是以为大学校园的优良生态环境对于生活其中的学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心灵的安定能够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向,作为武汉大学校园绿化的贡献者我们仅仅是起到了一个给予环境影响的辅助作用,当然我们也需要明确校园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丰富多样的空间和场所,让来到这里的人们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四季交替的美感,感受到落英缤纷的奇妙。
因此大学校园的景观配置、绿化工作不仅仅只是让大家观赏的对象,而是应该能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让人能够感到校园环境的自然、宁静、平和、安详的校园氛围这个过程中园林工作者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作为园林绿化这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山水之景色,什么是绿化之精髓。
我相信山水顾名思义,就是要在校园绿化中引用水,创造山。
所谓引用水就是在绿化过程中将水景融入到校园绿化中去,采用自然的景观供水设施让水的占比量达到一定份额,这个过程需要园林工作人员这对水循环系统进行合理设计达到不浪费,不造成用水隐患。
创造山即为人为山景观,园林景观不是不可复制,不是不可创造,往往在造景的过程可以运用一些自然的手法,我们去模拟自然景观的精髓就在于山水融为一体,就在于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如此能够增加庭园式绿化景点和校园外围绿化带,完善其绿化环境体系。
56ARCHITECTURAL THEORY书馆或教学大楼等为中轴线端点,两侧布置教学用房,形成合院,作为整个大学校园的中心,其形态规则对称,气势较为雄伟,如北京八大学院(图3)。
但这些大学校园风格雷同,功能也常常因为附和形式而有所欠缺。
十年浩劫,大学校园规划建设遭受重创,随后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我国大学校园恢复期,大学基本以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目的,大多属非研究性大学。
大学校园规划基本延续已有的思路,强调入口广场的气势,并常设立毛主席雕像形成视觉中心予以强调,注意入口与人流方向的一致;讲究功能分区,一般包括:教学、行政、体育、学生宿舍、后勤、教工住宅、科研和校办企业几个区。
这些明确的功能分区对以后的高校改革是有利的,如学生和教师住宅的社会化;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之处,如各个院系联系不方便,不利于学科的交叉促进等。
部分大学校园十分注意利用地形,如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校园规划就不强求轴线和对称(图4),按照功能分区把校园组织在体育运动区的周围。
许多大学校园在绿化上注意突出教学中心区,利用几个大体量的建筑围合成合院或广场,进行重点绿化,常常以大片草地为背景,辅以高大的树木和绿篱、雕塑等,形成开阔幽雅的校园形态,如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运用轴线来组织校园空间是这一时期大学校园规划的突出特点,一般以入口大门为开端—然后用合院围合形成校前区广场,一般用图书馆、行政办公楼、公共教学楼(多数高校还另有专业教学楼)来围合—之后多用图书馆或者是办公楼、教学楼形成校园中心—最后用大礼堂作为轴线的结束。
自解放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大学校园基本走的是建筑低密度布置的道路,建筑形式从民族式向简约的装饰风格演变再转向现代主义风格,同时新的大学校园开始较多地出现一次性投资建成的趋势,如深圳大学、汕头大学9)等。
这些一次性建成的校园更为理性,建筑单体和总平面结合也更加紧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发展加快,许多大学都面临用地紧张的局面,为了兴建更多的建筑以适应师生数量的增加,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开始出现尝试建筑高密度布置和建设高层建筑的倾向。
校园道路、建筑、景观等统一命名方案(征求意见稿)一、命名更名基本原则1.遵循国家和地方等关于命名、更名的法律法规。
2.已有名称并被广泛认同的继续保留,对确需修改和尚无名字的予以命名。
3.遵循整体化、序列化、规范化通则。
4.避免重名、谐音、同音、歧义和有时代局限的名称。
5.体现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特点,弘扬文化传统,彰显人文底蕴。
6.中英文同步推进。
二、命名更名范围1. 校园园区(教学、科研和生活等公共区域)2. 道路(教学、科研和生活等公共区域)3. 典型建筑物4. 校门5. 文体活动场馆6. 人文自然景观三、命名更名依据和方法(一)专名的依据和办法1. 以植物命名2. 以山水命名3. 以功能命名4. 以方位命名5. 以格言、典故等命名(二)通名的依据和方法1.点状地名的通名分为6类:馆、山庄(酒店)、楼、舍、栋、校门。
2.线状地名的通名不分类别:通称路。
3.面状地名的通名分为5类:园、苑(邨)、场、湖、山(岭)。
四、命名更名具体建议(一)园区名称按照办学资源相对集中、地标位置固定、师生员工联络方便的原则,对全校集中的典型园区进行命名。
文理学部:樱园、桂园、梅园、枫园、湖滨、杨园工学部:栎园(栎树为工学部典型树木之一,“栎”音同“力”)信息学部:星园医学部:杏园(二)道路名称所有的道路,以“路”命名;除主干道路外,一般道路依园区名称加方位取名;直接贯通的道路,不能有2个名称;校训进入道路命名。
(三)公用房屋对建筑体量较大、使用期限较长、建筑设计优美的教学、科研、办公楼房取名;体量小、质量差、临时性的公用房屋不命名;已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用建筑沿用原名称。
(四)校门名称我校的校门大都分布在沿湖、沿路地带。
为便于识记,按校门所处自然环境、区位和方位命名。
(五)体育场馆名称命名原则:1. 依所在园区名称取名。
2. 保留历史上已定的名称。
(六)人造景观名称1. 广场2. 塑像及其它(七)自然景观名称。
武汉大学校园土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武汉大学校园土地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范土地使用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武汉大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校园土地包括:武汉大学本部土地及在校外的武汉大学所属设施用地和新增用地。
第三条武汉大学校园土地的使用权归学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使用或转让。
第四条武汉大学校园土地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学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全校师生员工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校园土地。
第五条武汉大学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代表学校依法处置校园土地的有关事宜。
第六条基建管理部是学校校园土地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校园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校园土地使用管理第七条规划建设用地。
因规划建设需要使用校园土地,必须依据学校批准的项目建设任务书或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由基建管理部根据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用地位置、范围、面积、规模等,并提出论证意见,报学校研究决定。
规划建设用地手续由基建管理部按国家规定办理。
第八条临时建设用地。
临时建设用地的单位,必须经学校专题会议研究批准,由临时建设用地单位到基建管理部办理临时用地手续,签定临时建设用地协议。
临时建设用地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含2年)。
期满后,使用单位必须在1个月内拆除,归还用地。
超过规定时间仍未拆除的,按违章建筑处理。
在使用期内,若因学校规划建设需要,临时用地单位必须无条件退还用地。
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使用期限的,应提前到基建部办理延期手续,经批准后,方可延长。
第九条管网建设用地。
在校园土地内敷设地下管网,包括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电信、网络等,用地单位必须持施工路由图、施工方案等资料到基建管理部备案,办理管网建设用地手续,管理与施工按《武汉大学校园管网规划与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并在工程完工后向基建管理部提供管网竣工图(outCAD电子文本格式)。
浅议武汉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发表于:2012-2-26 19:32:39 浏览人数:1881 概述“一流大学”在现在看来,它的定义除了有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等其它因素外,一流的校园环境建设也是衡量一流大学的硬件指标。
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武汉大学位于湖北武昌,坐落于珞珈山麓、东湖之滨,系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武汉大学自在珞珈山建校起,非常重视校园的环境建设。
经过几代师生的努力,现已形成以珞珈山半自然山林为中心绿地;樱园、梅园、桂园、枫园、中心湖等景点为特色的绿化体系。
但校园景点特色不够突出,缺乏供师生室外活动的场所及游憩设施等等。
为此,学校先后对校园环境及其重要景点进行了环境综合改造,以适应“世界一流大学”环境建设的需要。
2 景点改造的总原则及指导思想2.1 突出校园景点文化特色“一流大学”校园环境,应该在景点环境改造中,充分利用校园内独特的环境特色和文化内含,突出校园景点的文化特色。
2.2 满足学生需要的小环境空间高校学生需要校园有个安静的环境,同时也希望有足够的运动场地。
所以在环境改造中,必须提供必要的生活、运动、游憩空间以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
2.3 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坚持以植物构造景为主,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生态环境意识在高校校园中的具体体现。
2.4 创造适宜的环境设施校园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情绪、工作学习效率和学生的交往沟通。
因此在景点环境改造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设施,满足人本主义的需要。
3 实例之一:“中心湖”工程改造“中心湖”位于校中心区,是校理科区、梅园、樱园、桂园交汇点。
景观利用下沉式多区交汇地形,将樱园斋舍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倒景在水面。
改造前,由于湖区长期未清理、漏水等原因,致使湖水浑浊、发臭,失去倒影的效果。
改造后的景区有以下特点:3.1 突出“中心湖”景观的主题在工程的改造设计上,从给排水,湖底污泥处理等方面着手,保持湖水清澈,同时拆除原湖区西南边的宣传栏,将新图书馆建筑倒映在湖区的西南段。
这样不仅突出“中心湖”景观的主题,且使“中心湖”主题得到了延伸。
3.2 创造适宜的环境空间(1)交往空间“中心湖”湖区四周设漫步小道,湖岸四周设花岗岩护栏、石凳、庭园灯等园林设施,湖岸设二处下沉式亲水台阶,为学生提供宜人化的交往空间。
(2)游憩空间利用原湖区东岸自然式植物群落,在树林下设石桌、石凳、筑卵石与碎花岗岩相间的小路,创造室外游憩空间。
(3)运动空间湖区北岸原运动场地周围设台阶条凳,既方便学生观看比赛,又是运动场地的分界线。
3.3 绿化改造“中心湖”改造前,周围植物杂乱,我们努力创新,力争植物景观特色分明,树木特点突出。
改造后绿化景观由东岸自北岸可分为:(1)植物品种保护区保留原树木品种区内的秤锤树、杜仲、榔榆、朴树等古树名木以及多品种植物,在小区内筑小路,种植耐荫的地被植物,以保护原树木的生态环境。
(2)花卉展示区在西南段筑条形和半圆形组合花坛,向水方向悬空处理,种植一二年生草花,烘托湖区的环境气氛。
(3)山石、疏林草地区利用西北岸湖内凹地段,用天然花岗石石刻湖的标题。
结合自然坡度种植天堂草坪,自然点缀棕榈,达到疏林草地的效果。
(4)杉林季影保留原北岸高大池杉,将池杉四季的林相美倒映在湖面。
此外,在湖内不影响倒影的基础上,设二处圆形直径2m的种植池,种植多品种睡莲,体现湖北水乡、水生植物丰富的特色。
4 实例之二:“梅园”工程改造“梅园”是我武汉大学较早形成的集学习、生活、教学多功能一体的综合小区,面积5万余m2。
因种植的梅花、蜡梅较多,故取名“梅园”。
改造前,“梅园”中梅花、蜡梅特色不突出,缺乏观赏中心,无学生室外活动的场所。
改造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4.1 确定观赏中心利用小区的中心地带,布置组合式观赏花坛。
花坛中心种植大型梅花树桩,置刻有“梅”字的珞珈山石,作为标志。
花坛四周种植一二年生草花,烘托山石石标、梅桩,突出花坛群为梅园的观赏中心。
花坛群周围绿地设置条凳,筑卵石小路,设报栏,为学生提供室外的学习空间。
4.2 提供室外活动空间开辟专用的运动场地并保留已建学生俱乐部的场地,为梅园学生提供室外活动空间。
4.3 绿化改造主要以调整为主。
在保留古树、大树等大乔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段的环境,片植蜡梅、梅花,突出“梅园”文化特征。
植物配置上,在乔木下,种植大面积地被植物和小灌木,使植物立面配置丰富多彩。
另外,采用自然式、规则式种植梅花、蜡梅,松、竹,利用“岁寒三友”配置等不同种植方式,表现不同的文化内含。
5 结语高等学校校园景观应挖掘特有的校园文化作为创造的主题,创造适宜青年学生活动的室外空间。
在武汉大学“中心湖”、“梅园”校园景点工程的改造过程中,抓住校园文化内涵和室外活动空间这两个要素,创造具富高校特色的校园环境。
武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分析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得天独厚的选址使洛咖校园依山傍水,素以风景之秀丽、校园之博大、建筑之精美、文化之浓郁而享誉海内外。
校区环拥洛咖山,凭临东湖水,碧波万顷,登楼远眺满目苍翠。
宫殿式的建筑群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轮美灸,是至20世纪四十年代惟一完整规划且一气呵成的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佳作与典范。
其建筑风格之新颖,设计思想之先进,首开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之先河。
1930年3月动工,1936年全部竣工。
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实验室、工厂、校门牌楼、珞珈山水塔等。
校园占地3200余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
珞珈校园于1950年被划为武昌东湖风景区范围,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区的10个游览区之一。
2001年6月25日,武大早期建筑以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大新校址,具有极高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价值。
新校址依据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同时也遵循了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优良传统以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
建筑师凯尔斯根据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古典建筑文明有机融合,使校园总体规划具有鲜明的特色。
珞珈山的校园建筑物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化有序,做到“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祟楼”,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
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
因此,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
一、山水骨架构筑校园景观不同的界面•校园景观空间的界面是校园景观空间界定的元素,可以是建筑实体的外墙,屋顶平台、一段防护栏、一排柱廊,也可以是自然的一排行道树、一段缓坡、一座山头、一汪水面。
景观空间的界面有虚实、刚柔之分。
由柱廊、植被界定的户外空间的界面是柔的、虚的,而由实体的建筑外墙围合的界面是刚的、实的。
山水环境条件下地势的起伏、地形的多变、植被的多样,促成了许多天然的“不烦人事之工”的围合空间界面,如倾斜的草地,植被良好的山丘,具有多方向、多层次的立体感。
不仅在水平方向,而且在垂直方向成为一种空间向另一种空间的过渡。
再如山地中常常有许多天然的冲沟,巧妙的利用这些冲沟形成变化的水体,也可以成为分割界定空间的元素。
这些“天赋的财宝”,无论从校园整体空间的界定,还是空间的细部划分,均对一所大学空间特色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水格局主导校园景观丰富的类型•山水条件下的校园景观空间,不同的山水部位往往具有不同空间属性。
山顶上的空间,中心性、标志性较强;而在山脊上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对山脊两侧的空间有分割的作用;山腰处空间方向明确,可随水平方向的内凹或外凸形成内敛或发放空间,并随坡度的陡缓产生紧张感或稳定性;而山麓,类似于山腰,只是稳定性更强。
山谷具有内向性、内敛性和一定程度的封闭感。
武汉大学将校园图书馆置于视觉最为开阔的山顶,以图书馆的广…场、平台形成户外空间的氛围或者以其控制中心区,能很好地显示一所大学校园的气质。
这些只是山地立面的空间特征。
而在水平方向上,山的走势形成了大小、形状、方向、长短不同的地块空间,这些均是我们塑造新空间形式的良好素材。
三、山水情趣赋予景观空间深远的意境•山水条件下,校园无论从平面还是剖面,呈现出来的都是“曲线”。
山水校园中,曲线形道路空间、蜿蜒流转的校园水体空间,均显示了山地校园中独特的品质,每经过一次曲折,便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层出不穷,便会产生一种玩味不尽的妙趣。
为了缓解山地高差引起的高程上的变化,校园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解体和平台,使之具有适宜的宽度和坡度,在满足交通的同时,也能创造出富有趣味的校园交往空间。
山地相比平原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人的视点和视高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不断变化,校园景观随着人视点的变化而呈现跌宕起伏的景观,因此屋顶的设计便显得至关重要,这同时也增加了校园空间的趣味性;山地校园因为有远山的衬托,景观空间的视觉层次将更加丰富,如能巧妙的组织,便能形成近景、中景、远景犹如一副山水画般的景观意象。
国内外许多旅游景区设在山地条件中,也反映了山地条件所带来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便是对事物的“猎奇”心理,带有强烈趣味性的景观空间往往会吸引大学生的聚集,这间接的增加了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激情。
武汉大学景观植物分析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具有植物群落丰富、季相分明、植物景观、独有古树名木和奇特珍稀濒危植物的绿化特色。
武大校园绿化经历年植物引种栽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的植树造林,主要是马尾松、香樟、小叶栎、柏类、石楠等乡土树种的栽培;第二阶段的提高发展,主要是水杉、水松、杜仲、秤锤树等湖北特色、珍稀濒危植物和雪松等观赏树木的引种栽培;第三阶段的巩固完善,以引种栽培樱属、梅花的品种、蜡梅科、桂花的品种和相关种以及季相变化分明、秋色显著的乔木等植物,丰富充实校园植物景观,完善各植物专类园。
利用植物的历史文化、季相特征、观赏特性,通过园林造景手法,启迪师生的心灵,使其产生联想,达到寓教育人目的。
樱园樱花记载着日军侵华的历史,警示国人,不忘国耻;梅园松、竹、梅“岁寒三友”的植物配置暗示学习的艰难,以鞭策学子进步;枫园枫香在深秋季节,霜叶红于二月花。
“植物搭台,文化唱戏”,营造了独特的武大校园文化。
樱园1946年有开花的28株东京樱花栽培在老斋舍南坡。
1958年老斋舍南坡、理学院前补种东京樱花,形成了校园的樱花大道。
南一楼有马尾松、竹类较多,补种梅花、腊梅,形成松、竹、梅“岁寒三友”植物景观,取名为“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