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建设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新生儿病房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T/NAHIEM87-2023)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and equipment allocation of neonatal wards团体标准2023-10-10发布2023-11-1实施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发布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3.1 新生儿neonate3.2 新生儿病房neonatal ward3.3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 3.4 新生儿母婴同室rooming-in3.5 家庭参与式病房family-mode ward3.6 缓冲间buffer room3 .7 隔离室infection isolation room3.8 医疗工艺medical process3.9 医疗流程medical flows4 医疗工艺4.1 基本要求4 .2 医疗功能及分区4.3 医疗流程4.4 医院感染防控4.5 医疗工艺参数5 建筑设计5.1 建筑选址与环境5.2 建筑功能用房设置5.3 建筑装饰6 医疗设备6.1 医疗设备的配置规范6.2 设备配置6.3 特殊设备配置要求6.4 转运设备6.5 其他设备要求7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7.1 一般规定7.2 采暖系统7.3 空调系统7.4 通风系统7.5 NICU重症监护病房空调系统8 医用气体8.1 一般规定8.2 气体配管8.3 气体终端9 给水排水9.1 一般规定9.2 给水系统9.3 排水系统10 电气10.1 一般规定10.2 供配电系统10.3 低压配电10.4 电气照明10.5 接地与安全防护11 智能化系统11.1 一般规定11.2 信息设施及信息化应用系统11.3 公共安全系统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准化工作号则 1分化文件的构和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手术室及相关受控空间分会提出。
26个科室建设指南科室建设指南:科室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础,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医院需要不断优化各科室的布局和管理。
以下是针对26个科室的建设指南,旨在帮助医院更好地规划科室布局和提高科室管理水平。
1.内科:内科科室应设有血液科、心血管科、呼吸科、消化科、内分泌科等专科,医生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提供高效的护理服务。
2.外科:外科科室应设有普外科、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专科,要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和仔细的术前术后护理。
3.妇产科:妇产科科室应设有妇科、产科等专科,提供无痛分娩等高级产科服务。
4.儿科:儿科科室应设有新生儿科、小儿内科、小儿外科等专科,提供儿童健康检查、预防免疫等服务。
5.皮肤科:皮肤科科室应配备先进的皮肤病诊断设备,医生要有丰富的皮肤病治疗经验,并提供美容整形等服务。
6.口腔科:口腔科科室应配备先进的口腔诊疗设备,提供口腔检查、洁牙、牙齿修复等服务。
7.眼科:眼科科室应设有眼科、视光学科等专科,提供眼科检查、配镜、视力矫正等服务。
8.耳鼻喉科:耳鼻喉科科室应设有耳科、鼻科、喉科等专科,提供耳鼻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9.泌尿科:泌尿科科室应设有泌尿外科、男科等专科,提供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10.肿瘤科:肿瘤科科室应设有肿瘤内科、肿瘤外科等专科,提供肿瘤的综合治疗服务。
12.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室应设有康复治疗室、物理治疗室等,提供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
13.放射科:放射科应配备先进的放射设备,提供CT、MRI、X光等检查。
14.核医学科:核医学科应配备核医学影像设备,提供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等检查。
15.麻醉科:麻醉科应配备专业的麻醉设备,提供全麻、局麻等麻醉服务。
16.传染科:传染科科室应设有感染病科、免疫科等专科,提供感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18.急诊科:急诊科应设有急诊医师、急诊护士等,提供急救和应急医疗服务。
19.针灸推拿科:针灸推拿科应设有专业的针灸推拿师,提供针灸推拿治疗和保健。
卫生部关于印发《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
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建立规范的新生儿病室。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新生儿病室是设置在医疗机构内,收治胎龄32周以上或出生体重1500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重症监护治疗新生儿的房间,可以设一间或多间。
第三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在儿科病房内设置新生儿病室。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新生儿病室的管理制度,加强新生儿病室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儿安全。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设置规划和管理,对辖区内新生儿病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
第七条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第八条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第九条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当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新生儿专业的发展,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新生儿病室主要收治胎龄超过34周、体重1800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重症监护治疗的新生儿。
第三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在儿科病房内设置新生儿病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以及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和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可以设置独立的新生儿科病房,并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新生儿病室的规章制度,加强诊疗安全管理,保障患儿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管理,对辖区内新生儿病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检查,保证患儿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医疗机构规模、类别、级别、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保障新生儿诊疗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第七条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第八条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工作区域可分为医疗区、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有条件的可设置早产儿病室。
第九条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区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有陪护病区应当一患一房,且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第十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吸痰吸氧装置、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
有条件的可配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和新生儿使用的无创呼吸机。
第十一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病室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新生儿专业的发展,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新生儿病室主要收治胎龄超过34周、体重1800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重症监护治疗的新生儿。
第三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在儿科病房内设置新生儿病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以及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和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可以设置独立的新生儿科病房,并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新生儿病室的规章制度,加强诊疗安全管理,保障患儿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管理,对辖区内新生儿病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检查,保证患儿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医疗机构规模、类别、级别、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保障新生儿诊疗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第七条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第八条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工作区域可分为医疗区、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有条件的可设置早产儿病室。
第九条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区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有陪护病区应当一患一房,且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第十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吸痰吸氧装置、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
有条件的可配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和新生儿使用的无创呼吸机。
第十一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病室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新生儿专业的发展,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新生儿病室主要收治胎龄超过34周、体重1800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重症监护治疗的新生儿。
第三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在儿科病房内设置新生儿病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以及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和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可以设置独立的新生儿科病房,并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新生儿病室的规章制度,加强诊疗安全管理,保障患儿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管理,对辖区内新生儿病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检查,保证患儿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医疗机构规模、类别、级别、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保障新生儿诊疗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第七条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第八条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工作区域可分为医疗区、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有条件的可设置早产儿病室。
第九条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区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有陪护病区应当一患一房,且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第十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吸痰吸氧装置、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
有条件的可配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和新生儿使用的无创呼吸机。
第十一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病室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新生儿专业的发展,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新生儿病室主要收治胎龄超过34周、体重1800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重症监护治疗的新生儿。
第三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在儿科病房内设置新生儿病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以及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和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可以设置独立的新生儿科病房,并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新生儿病室的规章制度,加强诊疗安全管理,保障患儿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管理,对辖区内新生儿病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检查,保证患儿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医疗机构规模、类别、级别、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保障新生儿诊疗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第七条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第八条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工作区域可分为医疗区、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有条件的可设置早产儿病室。
第九条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区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有陪护病区应当一患一房,且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第十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吸痰吸氧装置、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
有条件的可配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和新生儿使用的无创呼吸机。
第十一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病室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
第1篇一、引言婴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提高婴幼儿保健服务质量,加强婴幼儿专科建设,特制定本指南,旨在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婴幼儿专科建设的指导和管理规范。
二、婴幼儿专科建设目标1. 提高婴幼儿健康水平,降低婴幼儿死亡率。
2. 提升婴幼儿保健服务质量,满足婴幼儿健康需求。
3. 建立健全婴幼儿保健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婴幼儿保健网络。
4. 推动婴幼儿专科人才培养,提高专科医师队伍素质。
三、婴幼儿专科设置1. 专科设置原则:- 符合国家卫生政策和发展规划。
- 适应婴幼儿健康需求,体现公益性。
- 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突出专科特色。
2. 专科设置内容:- 儿科门诊:负责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 儿童保健科:负责婴幼儿生长发育、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保健。
- 新生儿科:负责新生儿疾病的诊疗和护理。
- 儿童康复科:负责婴幼儿残疾预防和康复治疗。
- 儿童心理科:负责婴幼儿心理问题的诊断、治疗和咨询。
四、婴幼儿专科建设标准1. 硬件设施:- 诊疗设备先进,满足婴幼儿诊疗需求。
- 诊疗环境舒适,符合婴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
- 信息化建设完善,实现诊疗信息共享。
2. 人员配备:- 具备一定数量的儿科、儿童保健、新生儿科、儿童康复、儿童心理等专科医师。
-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 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3. 诊疗服务:- 严格执行诊疗规范,确保诊疗质量。
- 提供预约诊疗、上门服务、远程诊疗等便捷服务。
-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婴幼儿保健意识。
五、婴幼儿专科管理1. 组织管理:- 建立健全专科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
- 设立专科主任,负责专科管理工作。
- 定期召开专科工作会议,研究解决专科发展中的问题。
2. 质量控制:- 制定诊疗质量控制标准,严格执行。
- 定期开展质量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3. 人才培养:-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科医师队伍建设。
新生儿及NICU管理指南新生儿和NICU目前没有分科。
新生儿收治普通病号,而NICU是收治危重新生儿的病房, NICU临床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 NICU应具有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较多的护理人员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是医院重点管理科室之一。
根据我国卫生部NICU建设分级管理指南的标准(三级 6等分法),将我科定为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
一、目前新生儿及NICU床位设置与人员编制:总床位40张,NICU 8张床位,新生儿病房 32张床位。
人员编制:医生1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
新生儿专业护士 28人,护士长1人。
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一、新生儿室(一)布局新生儿室应有独立的区域,设置床位不少于6张。
需设置接待室、配奶间、沐浴区、隔离间、有条件者可设置早产儿间。
可根据条件选择有陪或无陪管理两种模式。
无陪病区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3 m2,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病区实施母婴同室者,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6m2。
(二)设施设备1、基本设施每个房间至少设1套非手触式的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及连续24小时不间断的空气消毒设备。
2、诊疗设备暧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氧浓度监测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低负压吸引器等。
(三)技术指标1、病人收治范围①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上的新生儿;②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各类新生儿呼吸系统疾患;不需静脉营养的低出生体重儿;③不需换血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2、转诊指标①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低出生体重儿;③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合并器官功能损害的重症疾患;④先天畸形等需外科诊治者;⑤其他需要转诊的患者。
3、诊疗技术要求应具备新生儿复苏术及气管插管术、新生儿氧疗(FiO2可调)、nCPAP技术、静脉途径建立(含静脉留置)、无创监测技术、蓝光治疗、新生儿听力筛查、疾病危重程度评分、出院病人管理等。
新生儿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引言概述:新生儿病房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专门为出生不久的婴儿提供医疗护理和监测。
因此,新生儿病房的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建设和管理两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的相关内容。
一、新生儿病房的建设1.1 病房空间规划新生儿病房的空间规划应考虑到婴儿的安全和舒适度,通常应包括分娩室、护理室、观察室、洗澡室等功能区域。
每一个区域应有合适的面积和设施,以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
1.2 设备设施配置新生儿病房的设备设施应包括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专业设备,以满足不同情况下婴儿的治疗需求。
此外,还应配置婴儿床、婴儿称重器等基础设施,以保障婴儿的日常护理需求。
1.3 卫生环境要求新生儿病房的卫生环境至关重要,应保持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干净整洁。
医护人员应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和清洁,以确保婴儿不受感染。
二、新生儿病房的管理2.1 人员配置新生儿病房的管理应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专业人员。
他们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进行婴儿护理和监测工作。
2.2 医疗流程规范新生儿病房的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医疗流程规范,包括婴儿的入院流程、护理计划、医疗记录等。
医护人员应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工作,确保婴儿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2.3 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的管理应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包括防止交叉感染、防止误用药物等方面。
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新生儿病房的护理3.1 专业护理技能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应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包括喂养技巧、体温监测、换药护理等。
护士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护理水平。
3.2 家属教育新生儿病房的护理还包括对家属的教育工作,匡助他们了解婴儿的疾病情况、护理要点等。
家属的合作和支持对婴儿的康复非常重要。
3.3 心理护理新生儿病房的护理还包括对婴儿和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匡助他们缓解焦虑和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新生儿专业的发展,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新生儿病室主要收治胎龄超过34周、体重1800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重症监护治疗的新生儿。
第三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在儿科病房内设置新生儿病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以及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和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可以设置独立的新生儿科病房,并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新生儿病室的规章制度,加强诊疗安全管理,保障患儿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管理,对辖区内新生儿病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检查,保证患儿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医疗机构规模、类别、级别、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保障新生儿诊疗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第七条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第八条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工作区域可分为医疗区、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有条件的可设置早产儿病室。
第九条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区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有陪护病区应当一患一房,且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第十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吸痰吸氧装置、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
有条件的可配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和新生儿使用的无创呼吸机。
第十一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病室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
新生儿科建设的指南新生儿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它研究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发育,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疾病。
建设一所专业的新生儿科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建设新生儿科的指南:1.设定目标和愿景:在建设新生儿科之前,需要明确设定建设的目标和愿景。
这可以包括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降低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等。
2.确定基础设施需求:建设一所新生儿科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包括新生儿病房、监护室、手术室、实验室、诊断设备等。
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和技术支持。
3.招募专业人员:新生儿科医师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掌握新生儿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
招募具备相关背景和经验的医师和护士团队对于新生儿科的建设至关重要。
4.建立实验室和诊断设备:新生儿科需要进行各种实验室检查和诊断,以便判断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和诊断设备是非常必要的。
5.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新生儿科的建设应该鼓励医护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同时,也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新生儿科的教学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6.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指南:为了保证新生儿科的高效运作,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指南。
这包括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医疗记录的管理流程等。
7.加强家庭教育和社区宣传:新生儿科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外,还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和社区宣传。
鼓励家长做好新生儿护理和健康管理,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
8.建立和其他科室的合作机制:新生儿科往往涉及到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比如妇产科、麻醉科等。
建立与其他科室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和协同工作,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医疗效果。
9.评估和监测:建设新生儿科后,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以评估新生儿科的运行状况和效果。
这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新生儿的疾病数据、医疗质量指标等来实现。
10.持续改进和发展:建设新生儿科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发展的过程。
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标题: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新生儿科病房是医院中关注新生儿健康的重要部门,其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新生儿科病房的管理制度。
一、人员配置1.1 医生:新生儿科病房应有专业的儿科医生负责患儿的诊疗工作。
1.2 护士:护士在新生儿科病房中承担着重要的护理工作,应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和经验。
1.3 医技人员:包括呼吸治疗师、放射技师等,为患儿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设备设施2.1 器械设备:新生儿科病房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等。
2.2 环境卫生:病房环境应保持清洁、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2.3 安全措施:病房内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确保患儿的安全。
三、护理管理3.1 24小时监护:新生儿科病房应实行24小时轮班护理,确保患儿的安全。
3.2 定期评估:护士应定期对患儿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3 家属教育:护士应对患儿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护理意识。
四、医疗质量管理4.1 病历管理:对患儿的病历应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医疗记录的完整和准确。
4.2 质控活动:定期进行医疗质控活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4.3 不良事件报告:对于发生的不良事件应及时报告,并进行事后处理和改进。
五、制度规范5.1 规章制度:新生儿科病房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
5.2 培训考核: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培训,定期进行考核评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3 持续改进:管理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结语: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保障新生儿健康的重要保障,只有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才能为新生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各医疗机构能加强新生儿科病房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构建区域性危重新生儿救治体系,提高新生儿疾病救治能力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华人民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是指医疗机构独立设置的,以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为依托实体,具有危重新生儿监护诊疗能力,承担区域危重新生儿救治、转运、会诊和新生儿专科技术培训、指导任务的临床单位。
第三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检查,促进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工作标准化、规化和科学化。
第二章区域组织管理第四条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按照服务能力基本要求(附件1)分为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三级。
各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认定由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建立由上级专家参加的评审委员会,采用材料审核和现场评估的方式确认。
第五条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设置应当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遵循择优确定、科学布局、分级诊疗的原则。
(一)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新生儿诊疗需求,对区域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数量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
(二)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区域医疗服务需求、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结合自身功能定位确定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服务能力的层级目标。
(三)原则上所有的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区)行政区域应当至少设立1个服务能力不低于相应层级的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第六条各级行政区域应依托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立健全危重新生儿救治协作网,参照新生儿转运工作指南开展转运工作。
所有开展危重新生儿医疗服务的机构,超出技术能力围或床位满员时,应当及时将患儿转运至适宜的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以保证区域每个新生儿均能及时获得适当的医疗与护理服务。
封志纯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草案)》(以下简称指南)工作小组起草,经广泛征求同行意见,现已提交有关部门审理。
指南发布之前,在适当范围进行必要的介绍,对于它的出台和实施都很有必要。
鉴于新生儿病房于社会和伦理的重要性及其平台和运作的整体性,规范化建设至关重要。
发达国家成功实行的新生儿病房分级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目的意义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和管理可以促进其技术条件和能力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保证新生儿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可以使其相互间综合业务实力具有科学可比性;有利于公众知情,有利于构建规范的区域性新生儿重症转运系统,有利于多中心临床研究,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决策和监督,从而有力促进我国新生儿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并切实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起草过程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筹备过程中卫生部妇幼司下达专项基金,委托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组织研制《中国新生儿重症病房监护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专委会筹备组组织完成了《全国109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现状调查》指南编写工作小组启动该项工作通过会议、电子邮件等形式十二番征求卫生部妇幼司、医政司相关处室参与会议专委会常委、顾问、委员五易其稿呈报草案◆《全国109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大量国外文献◆工作小组专家的实践经验◆接轨国际前沿、适合我国实际情况依据参考融入力求特点◆相对于美国儿科学会(AAP)等新生儿服务分级指南类文件,本指南细致、明确、定量,创新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
儿科或围产医学科医疗单元中与其他病室共用护理站的新生儿住院区域。
设有独立护理站的医疗单元,属于儿科或围产医学科领导。
规范了新生儿病房的形式定义新生儿病房形式可以根据医院实际需要和区域卫生规划设置为新生儿科、新生儿病区或新生儿病室。
新生儿科新生儿病区新生儿病室设有专门病区的独立临床学科,由医院直接领导。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新生儿专业的发展,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新生儿病室主要收治胎龄超过34周、体重1800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重症监护治疗的新生儿。
第三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在儿科病房内设置新生儿病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以及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和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可以设置独立的新生儿科病房,并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新生儿病室的规章制度,加强诊疗安全管理,保障患儿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管理,对辖区内新生儿病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检查,保证患儿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医疗机构规模、类别、级别、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保障新生儿诊疗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第七条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第八条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工作区域可分为医疗区、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
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有条件的可设置早产儿病室。
第九条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区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有陪护病区应当一患一房,且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第十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吸痰吸氧装置、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
有条件的可配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和新生儿使用的无创呼吸机。
第十一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
施,每个病室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
病室内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均应为非手触式。
第十二条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第十三条新生儿病室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
第十四条三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室负责人应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室负责人应由具备儿科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
第十五条新生儿病室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第十六条三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室护理组负责人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任职资格且有2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室护理组负责人应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且有1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第十七条新生儿病室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
员。
第三章科室管理
第十八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十九条新生儿病室患儿如出现生病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重症监护者,应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第二十条新生儿病室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第二十一条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第二十二条新生儿病室应当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和患儿的正确。
第二十三条新生儿病室应当严格限定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数,患传染性疾病者不得入室探视。
新生儿病室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无陪护病区医疗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第二十四条新生儿病室应当执行配奶制度,配奶间工作人员应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配奶间环
境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新生儿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第二十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第二十七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十八条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有关医疗文书。
第二十九条医院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新生儿病室的管理。
第三十条医院应当建立新生儿病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新生儿诊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分析,提高医疗质量。
第四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第三十一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第三十二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
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第三十三条新生儿病室空气要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
有条件者可使用动态空气消毒器。
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齐、换工作鞋、洗手,进入治疗室及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帽子、护目镜、手套。
未穿工作服不能随意在病房走动。
第三十四条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
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隐患,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第三十五条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二)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听诊器、浴巾、浴垫、粉扑等。
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吸痰管一用一灭菌。
患儿使用后的奶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
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治疗室冰箱及奶制品存储箱要定时清洁与消毒。
早产儿暖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用毕终末消毒。
(三)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四)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保持清洁,每周更换不少于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第三十六条新生儿病室每日清洁拖地不少于2次,拖布专室专用,如疑似污染用400-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病室窗台、床头桌等物体表面每日擦拭2次,一桌一布,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备用;各种仪器表面、门把手、洗手池等物体表面应每天进行清洁擦拭,如有污染随时消毒。
第三十七条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
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调离新生儿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第三十八条发现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阮病毒、多重耐药菌株等)或传染病患者,要按传染病的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同类病人可相对集中。
所用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第三十九条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每日各项操作先由早产婴开始,隔离患儿最后接受治疗。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
染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第四十条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第五章检查评估
第四十一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或委托相关机构对所辖区域医院新生儿病室工作的加强检查与指导,促进新生儿病室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机构开展的检查指导和质量评估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指南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