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女主角的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山楂树之恋》作品分析有人说:“最伟大的作品往往出自于具有纯真灵魂,且思考并不断追寻着生命意义的作家。
”的确如此,只有心灵保持一份纯真,才能使他们能够准确而又不含杂质地洞察这个世界,洞察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世事,从而书写出非功利性的纯文学色彩的经典著作。
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沈从文的《边城》等等。
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并对我们的人生,甚至是一代人的生活、价值观念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山楂树之恋》也是如此。
一、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山楂树之恋》作品简介总体而言,《山楂树之恋》是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其故事情节和时下流行的爱情剧非常相似,总结起来无非是是灰姑娘遇见了痴情的白马王子,随后是王子苦苦的追求到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最后王子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是身患绝症)离开人世,然后剩下的就是生离死别的伤感……只是,《山楂树之恋》与这些时下流行的爱情泡沫剧相比,它是发生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即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的时候,也正是其发生时代的历史特殊性也就造就了这部个性特异的《山楂树之恋》,它被誉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1975年那段艰苦而又饱含理想的岁月,小说女主人公静秋起初是一个漂亮的城里姑娘,但是由于父亲是地主阶级身份出生,因家庭带有剥削阶级成份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受打击,这在静秋的心理产生了阴影,她骨子里一直很自卑。
当时,静秋下乡之后和一群学生在西村坪体验生活,主要的工作是编写教材。
静秋住在西村坪村长家里,因此有机会认识了小说男主人公“老三”。
老三对静秋是一见钟情,他言谈举止无形中流露出对静秋的喜爱,但是静秋由于身份原因产生的自卑心理,再加上害怕男人的欺骗,起初对老三总是躲躲藏藏。
然而,英俊而又多才的老三虽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但是在他的身上找不到纨绔气,他极重情谊,甘愿为静秋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因此逐渐感化了静秋冰冷的内心。
然而,就在老三痴心绝对地耐心等候着静秋的毕业,等候着静秋的工作,等候着静秋的转正,等候着静秋完成了她所有的心愿之后,老三却患上了白血病,并在病痛的折磨下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张艺谋不愧是中国当代导演中的领头人物和人物性格造型的特写高手,今年推出的所谓史上最纯洁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不知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对爱情已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很多所谓的爱情都是附加在物质的外壳上,而没有那份纯真,无暇和至诚。
在人们在这个失去纯爱的世界上也许出于心灵上的孤独,也许出于对物质的更高追求和向往的同时也希冀着心灵的慰藉,在灯红酒绿的纷杂中,他们的眼睛里折射出现实世界里某些东西的缺失,他们在苦苦的挣扎,在这个世界里去寻找,但却不知所以。
影片采用冷色调处理,画面干净,将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形象和心理世界刻画的十分纯真而没有一丝纤尘。
《山楂》是一部纪实故事片,原题材取自于艾米根据静秋的回忆录而写成的《山楂树之恋》,我认为电影剧本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删去了原作中的些许繁琐,在人物性格上得到了艺术效果上的修复和浓缩,在此基础上尽量的尊重了原作中的原始人物造型,尽量尊重那个年代里的人物性格和特点。
该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一生里什么是最重要的,使我们在对人生和爱情的理解和思考上升华到了哲学的广度和高度。
静秋是一个在那个年代由于成分不好而被称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女孩子,纯真,无暇,腼腆,可爱。
那时她还是一个县八中的学生,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去描写一个关于革命先辈们愤血愈战,血洒山楂树,后来这棵山楂树由于鲜血的浇灌而开红花的文稿而来到了一个后来改变了她一生的小山村,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最爱和爱自己的人,她们可谓是一见钟情,虽然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她们不能天天在一起,但在她的眼睛里洋溢出无比的满足和幸福。
在她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一种至真,至诚的爱。
在刚遇到自己心爱的人时显露出些许羞赧和矜持,让人顿生怜悯,在老三好几天没有回来的时候,她总是在窗口张望,后来老三回来说是去二队修柴油机去了,静秋道:“你也不告诉...大妈一声”,其时她是想说“你也不告诉我一声”,但是由于羞赧没有说出,这一句话道出了她发自内心对他的爱慕和关心,此时她的心里是多么的矛盾和幸福,在老三对她送那支钢笔时,也是很不好意思,虽然她是多么希望心爱的人儿送她那支钢笔,出于矜持,老三以“为了革命也要节约墨水”的名义送给了她。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100字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讲述了一段深情而动人的恋爱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节和真实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与坚韧。
作为一部描写爱情的电影,影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索了很多关于爱情的问题。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阳光而开朗的女孩,她的名字叫做红豆。
红豆在影片中展现了一个女性独立自主的形象,她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同时也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名字叫做小运。
小运是一个内心敏感而执着的人,他一直追求着自己的诗歌梦想。
在与红豆相识之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一起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影片中的主题之一是坚持和追求梦想。
通过红豆和小运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始终不放弃对自己梦想的追求,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
红豆勇敢地踏出舒适区,努力实现自己的电台主持人梦想;小运则始终坚持写诗,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付出,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影片中的另一个主题是爱情与亲情之间的平衡。
红豆和小运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甜蜜和浪漫,却也经历了分分合合和磨合。
他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是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关键。
在追求自己梦想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忽视对家人的责任和关爱。
这个主题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家人的重要性,要学会平衡好家庭和事业。
影片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观影体验。
影片中的演员们凭借出色的演技,生动地展现了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特别是张艺谋导演,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让影片更加迷人和留连忘返。
在观看完《山楂树之恋》后,我深受触动。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简单而真实,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勇敢追求梦想,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只有付出努力和坚持,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洗盡鉛華也從容──《山楂樹之戀》與《我的父親母親》的純愛主題比較目录引言 (2)一、「天不禍人人自禍」──上山下鄉運動的時代背景 (2)二、「當時只道是尋常」──兩部電影純愛主題的文本內容分析 (3)三、「清水芙蓉去雕飾」──電影人物形象塑造 (4)四、「丹青玄黄琦玮色」──《我的父親母親》和《山楂樹之戀》的視覺形式 (6)五、一代愛情觀的改變──《山楂樹之戀》「純愛」標籤的宣傳失敗與思考 (6)尾聲 (8)引言:1999年,張藝謀作品《我的父親母親》上映。
2010年,張藝謀作品《山楂樹之戀》上映。
時隔近十年,十年之間,憑藉著《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張藝謀大場面的華美鏡頭使得中國人一提到張藝謀就是那個「大製作、大規模、大氣度」的導演。
十年一輪迴,十年間他成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導演,十年間他將人海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十年後他返璞歸真,又回到了那個年代,又回到了兩個人乾淨的故事,不再是絢爛的顏色、複雜的人物關係,不再有倫理的千迴百轉,有的是一個導演心靈路程上的自我迴歸。
《山楂樹之戀》電影票房過億口碑卻兩極化明顯,部份明星影評人的肯定和原著小說作者及一部份影評人的大力批評,都說明《山楂樹之戀》自身有著其強烈的可探討空間。
本文試圖對比同為張藝謀導演的敘事內容接近的《我的父親母親》,來分析電影《山楂樹之戀》在處理純愛主題上的優點及不足。
一、「天不禍人人自禍」──上山下鄉運動的時代背景《我的父親母親》的敘事視角是九十年代的孫紅雷飾演的「我」,講述的「我」父親母親的故事發生在三十年前,推演時間可以計算出來那個時代正好跟《山楂樹之戀》發生的時代是重合的──中國大陸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時代。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
此後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爱你如同爱生命——《山楂树之恋》解读新高考新视野2010-12-19 07445cc149a20100nk81爱你如同爱生命——《山楂树之恋》解读王开东教育博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女主人公静秋是K市八中的高中生。
偶然的机会里,她来到西坪村,采集革命传统故事,编写八中的乡土教材。
在路上,静秋遇见了一棵山楂树,据说这是一棵英雄树,开的是奇异的红花。
因为无数的烈士在花下献身,流血。
这棵树深深地吸引了静秋。
静秋住在村长家。
有个叫“老三”的小伙子经常来吃饭,他是地质勘探队队员,过去就住在村长家。
英俊的老三多才多艺,幽默风趣,对静秋体贴入微。
换一盏亮一点的灯泡,怕静秋费眼睛;换一支漏水的钢笔,说是为革命节约墨水。
老三的关怀和照顾,让静秋渐生好感。
当静秋离开西坪村的时候,却因为误听到老三有了未婚妻而恼怒,从此不再搭理老三。
蒙在鼓里的老三,始终暗中关爱,终于,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
静秋的母亲发现了他们的恋情,为了静秋的工作,希望两个年轻人过几年考虑,至少一年之后再见面。
老三为静秋换脚上的药布,面对静秋受伤的脚和自己苦命的爱情,老三流下了眼泪。
几个月之后,听说老三生病的静秋赶往医院,老三隐瞒病情,和静秋度过了一天美好时光。
为了静秋的未来,老三忍痛从静秋的生活中消失了。
静秋苦苦寻觅,等再次见到老三,已是老三的弥留之际。
在“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的呼唤中,老三的眼角流下了热泪……老三用生命兑现了对静秋的感情承诺“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一、这是一个普通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一个普通故事,是因为它真实。
可能是电影省略太多的缘故,我在看的时候,一度认为老三的感情发展太快,也太过火了。
比如河里边游泳,半裸体的老三靠在静秋的身上,感觉有点别扭。
再比如老三搂着静秋飙车,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爱情秀。
也许老三是高干子女的缘故吧,总之,他有点开放。
但老三骨子里的开放,和他对静秋的含而不露的爱,正好显示了他对静秋的尊重和体贴。
文学到影像的叙事转换一网络文学在转换为影视作品时,人物形象的影视化塑造出现变化。
在《山楂树之恋》中,原著的人物形象描写的丰满与真实,作者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塑造复杂的人物。
女主人公静秋是活泼而幽默的,男主人公老三也是同样浪漫而深情的,这一点从他以诗歌向静秋表达就可以看出。
但是与原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形像的特征不同,电影通过视觉的方式转换后,丰富的人物内心活动被忽视,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扁平化,呈现出呆板与保守的性格。
而在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中有一句言简意赅的语言描写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与人物身份,“杜拉拉,南方女子,姿色中上。
”,这句话勾勒出一位平凡、持有姿色的年轻女人形象。
但是在电影中,演员的选定年龄偏大。
在电视剧版的《杜拉拉升职记》,人物形象的表演不如文学书写的杜拉拉深邃而富有力量。
《佳期如梦》中,文学作品中的阮正东的人设是成熟的气质型男人,而在影视剧改编中,阮正东则被塑造成偶像剧中“痞子公子”,遇事缺乏冷静的处理态度,歇斯底里,幼稚至极,造成了人物形象的模式化,艺术质量稚拙。
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样对男主人公进行了影视化的改变。
在文学作品中,陈孝正是懦弱而不知变通的,再遇到选择时,自己难以应对。
而在电影中,人物形象则在影视化的转换中变得丰富饱满,可以让受众全方位的这个人物,在男主人公每一个选择的背后,也会流露出撕心裂肺的痛苦,他要承受的并不比女人主人公郑微少。
陈孝正这个人物形象了可以说是文学作品向影视转换后一个成功的典范,人物情感变化的突出,内心激烈矛盾的塑造,增加了人物的厚重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人性化,能让观众以一种悲悯之心看待人物,从而走向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
二影视剧通过制造故事情节的冲突来吸收受众的关注度,文学作品向影视剧改变的过程中,影视剧会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进行处理,增添或者删改一些故事情节。
《山楂树之恋》的改变过程中,为了突出电影纯洁之爱的主题,并没有讲述长林与静秋的情感线路,而是将长林塑造成了把静秋视之如妹的男子形象,纯洁至上,同时也删去了老三未婚妻的角色,只保留老三的妹妹,这样的改编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出老三与静秋的爱情是纯洁的,世俗力量对其感情束缚较小,减少诱惑的干扰。
解读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纯”与“美”卢红敏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山楂树之恋》改编自艾米的同名长篇纪实小说,是以文革为背景的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
影片打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的宣传旗号,吸引了众多国人的眼球,让无数观众流下感动的泪水,上映两周票房就突破亿元大关,成为10年来文艺片票房的佼佼者。
一、真挚纯洁的爱情主题台湾知名心理学博士张怡筠说:“纯爱就是爱情纯粹到没有任何杂质,这杂质包括金钱、门第关系等等,静秋与老三之间的爱情就叫纯爱。
”无疑,电影《山楂树之恋》走的就是“纯爱”路线,静秋与老三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朴素的,浪漫的,青涩的。
影片中老三爱上了静秋,于是他拼命在勘探队加班,以换取轮休从西坪村到市里。
他偷偷地躲在学校的院墙外,只为就这样看一眼自己心爱的姑娘;他甘愿在江边的小亭子里留守一夜,只为换取短暂的相聚。
在维艰时代的大背景下,他既迫切地希望冲破政策的牢笼,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静秋“循规蹈矩”的宿命。
他一直在等她,承诺的是一辈子。
静秋说她还没有毕业,老三说等到她毕业;静秋说她还有一年才转正,老三说他等她一年;静秋说她妈妈不允许她25岁之前谈恋爱,老三说他等到她25岁;静秋说要是25岁还不能在一起呢,老三说他等她一辈子。
老三是那么地爱静秋,把自己所有的温情和体贴都毫无保留地给了静秋。
当他看到静秋被水泥和石灰烧伤的双脚时,心疼的眼泪夺眶而出,为了拉静秋去医院,他不惜划破自己手臂。
老三答应静秋母亲,不与静秋见面,临走时蹲下来为静秋重新包扎伤口,边包扎边默默落泪,对静秋的疼惜与珍重尽在不言中。
当然,最感人的场面还是片尾,静秋在医院哭别老三,此时镜头摇向上方:天花板上贴着两人的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老三在追求静秋的过程中,送了不少东西给静秋,如钢笔、核桃、冰糖、胶鞋、泳衣等,甚至还托人转送过100元钱。
这些情节的安排为影片招来一片非议声,有些人怀疑老三的动机不纯,以物质利益来引诱静秋,并据此得出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是庸俗的可笑结论。
龙源期刊网 从《山楂树之恋》看爱情和命运作者:曲东明来源:《心理与健康》2020年第01期静秋家庭出身不好,爸爸出身地主,又是右派,一直在外面劳改,妈妈被批斗,身体又不好,家里一贫如洗。
如果她不能留校工作而上山下乡,那她们家就会垮掉,因此,她小心翼翼,生怕出差错。
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她自卑、胆小、忧郁、忐忑。
她就像开在幽暗角落里的野百合,格外渴望阳光的温暖和照耀。
而老三,就带着阳光的温暖而来。
老三比静秋大7岁,高干子弟,父亲是军区司令员,“文革”中虽然受到冲击,但很快就要官复原职。
相比较而言,老三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生活磨难,因此内心阳光。
他有工作,有经济能力,他阅读广泛,思想成熟,看问题深刻,能预知到“文革”的某些政策不会长久。
他于静秋就像一个拯救者。
通常,父亲是家庭中的拯救者。
父亲倒下了,一个家庭就倒下了一多半。
静秋的父亲不仅常年缺位,而且让一家人也跟着受牵连。
静秋的原型熊音后来参加高考,比她低几十分的都被大学录取了,她因为是右派子女,没有被录取。
所以,静秋的生活中,就缺少老三这样的拯救者。
熊音的父亲是宜昌师专的音乐教师,很有才華。
静秋还没有见到老三,就被他手风琴伴奏下的《山楂树之恋》所吸引。
这首歌,父亲曾经一定给静秋唱过,所以说,静秋在老三身上看到了父亲的影子。
静秋在恋爱中的态度,是既渴望又忐忑,既想靠近,又害怕靠近,也与她跟父亲的关系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
多少与老三的妈妈有关。
老三原型的妈妈是“资本家小姐”,很早就与资本家父亲划清了界限,后来在“文革”期间上吊自杀。
由此可以看出,老三的妈妈和静秋一样,一直受到出身不好的影响,而选择自杀的人,身上也一定常常笼罩着忧伤的气质。
老三对静秋说,“去年的今天,我第一次见到你,心里就想,这个女孩为什么这么忧伤呢?”静秋身上与妈妈一样的忧伤,是吸引老三的重要因素。
老三对静秋的拯救,在象征意义上来说,是在拯救妈妈。
爱情一方面源于人格层面的互补,另一方面是在亲密关系中象征性完成与父母的未完成事件,这也就是所谓的“爱情中的强迫性重复”,这指的是人会在不知不觉中,特别容易被某一类型的人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因为这一类型的人身上具有自己父母的一些心理特征,借着与他们发生或快乐或痛苦的感情关系,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山楂树之恋》女主角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刘海燕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6期
[摘要]不同的时代孕育着不同的爱情故事,《山楂树之恋》同样也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背景。
静秋作为一个时代单纯女性的缩影,有着不同的爱情经历,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时代背景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I2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75-01
一、时代背景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唯美的爱情童话,是一部最纯的爱情故事,是提纯化处理的古典式爱情,是一部被诗化的爱情。
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那段贫穷而饱含理想的时光:那个年代的爱情是被压抑被克制的爱恋,同样是落后年代的前卫恋爱。
把“自由式爱情”限定在某一个特定的空间,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却产生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
知青上山下乡成了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情节就是通过那个时期山楂树和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展开。
二、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下面就对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一)一个符合历史背景的羞涩女孩,一个朦胧爱情的代表者
静秋是个恬静纯情的女孩,她的言谈举止无不渗透着她那纯情下的羞涩。
内心中也蕴藏着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她的爱情观在那个时候还是比较朦胧的。
静秋的脑海中总有一种幻觉,隐约中看见一个身穿白衬衣的英俊小伙子正站在山楂树下等待自己心爱姑娘的到来。
这就预示着静秋的内心深处有种爱情在萌动。
静秋和老三孙建新的第一次见面是从静秋听到优美的手风琴琴声开始的,拉的正是静秋最喜欢的苏联歌曲《山楂树》。
静秋一下子被琴声吸引住了,不禁开始幻想起拉琴人的长相。
这个时候静秋突然开始变得无比慌乱起来,似乎突然很在乎自己的穿着打扮起来,这是她原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她从没有在谁的面前如此局促不安过。
这是静秋朦胧爱情的进一步深化。
这就是爱情吗?在静秋心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表现在静秋身上的那种羞涩是无法掩盖的,她在与人交谈中也流露出那种羞涩的表情。
在故事中村长家中的小女儿就是对静秋的一个映衬,因为小女孩的表情在某方面也和静秋很相
似,也意在表现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纯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爱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爱情程序,最起码大部分的人都在按照当时的程序进行着。
(二)家庭责任感
静秋的父亲被定义为走资派,母亲也无法逃脱相应的惩罚,于是成了学校里的清洁工。
静秋课后总会看见母亲在辛苦地工作。
此时的静秋总是泪流满面,当某次泪水划过脸庞落地的瞬间,静秋下定决心要找份工作减轻母亲的负担。
静秋找到一份零工,很辛苦,脚也被沙石磨破,但是静秋很满意这份收入。
(三)略带青涩和稚嫩的形象
喜于言表:老三李建新离开几天后,她就要写决心书,不与老三联系,当老三回来之后她又把所有的不如意抛到脑后。
当她无意中从别人口中得知老三是有未婚妻的,而且是城里高官的女儿,她深受打击,决定从此不再理他,还向别人借钱,将买冰糖的钱还给了老三。
知识的匮乏:与老三度过生死离别的一夜之后,静秋以为发生了什么。
恰巧老三自己由于白血病转院,让静秋产生了怀疑,认定老三是个骗子。
当她的女伴魏玲来找她陪自己做人工流产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她错怪了老三。
这些从不同层面反映了静秋的孩子气和对某些知识的匮乏。
其实对知识的匮乏不单单指静秋个人,在那个时代文化知识并不被重视,甚至反而会让你面临牢狱之灾。
所以纵观那个年代,静秋的青涩和幼稚实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四)静秋的形象是对时代背景的烘托
一个简单的恋爱故事,一段纯美的爱情,一个单纯的人物,一个纯美的形象,但是却蕴含着极为复杂的社会背景。
从文化角度来说,静秋在那个时代算是幸运的,在要下乡的时刻,遇上政策的转变,于是留校顶替其母亲的职务做了老师。
(五)一个时代女性恋爱的缩影
那个年代几乎不存在自由式的爱情,自由发展恋爱是对家庭的一种背叛,对社会的一种抵触,为众人所不齿。
静秋是一个对爱情执著的女孩,一句话可以概括当时的恋爱观,此生只爱初恋人。
这不只是静秋的恋爱观,也是整个社会的风气。
一个时代催生一个时代特有的产物,静秋处于那个时代,当然就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她的形象打上了历史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