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阶层的崛起
- 格式:ppt
- 大小:3.83 MB
- 文档页数:49
创意阶层的困境——读《创意阶层的崛起》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中作者佛罗里达认为一种创新型的经济模式已经诞生,创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换句话说人类本身具有的创意就是新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一个社会若想繁荣昌盛就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挖掘人们的创意。
如果说蓝领阶层兴起于19世纪,白领阶层滥觞于20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佛罗里达所谓的创意阶层的世纪。
他认为“创意阶层”的显著特点就是他们都从事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的工作。
由此他划分了创意阶层的成员组成:第一类是超级创意核心群体。
由尖端创新型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设计师与建筑师等等组成。
佛罗里达认为最具创意的工作是创造易于传播并可广泛使用的新形式和新设计。
这种工作是创意阶层的核心人群的常规工作;第二类是创新专家,即一群具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的群体,不但可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还可以利用广博的知识体系来处理发现的具体问题。
广泛分布于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以及工商管理领域等知识密集型行业。
创意专家可以经过努力跻身于“超级创意核心”群体。
此外作者还描述了创意阶层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习惯方面所发生的深刻的改变。
他们更加要求个性化与自我的表达,崇尚精英化的管理思想,同时他们也更关注多样性和包容性。
佛罗里达认为创意人共同具备的一个品质是他们都努力寻求能够发挥其创意的机会。
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成为自由职业者找到这种机会,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成为自由职业者。
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从不属于任何机构,蔑视那些攀附任何机构的行为,他们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丰富选择性以及过‘匿名’生活的机会,来回避与家人、朋友、邻居或者同一经济或社会阶层成员通常意义上的日常接触。
与此相反,他们与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朋友们保持着个人的联络。
”。
由此可见,传统的稳定持久的紧密型关系已经不再受到青睐,创意阶层更喜欢相对疏离的社会关系。
他们更喜欢松散的社会关系、半匿名社区,并不断变换的社交网络。
一、创意阶层崛起的背景分析“创意阶层”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发展学教授理查德·弗罗里达在2002年写的《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提出。
他指出,创意在当代经济社会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 )的崛起,并将创意阶层分成“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两个组成部分。
前者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引导当代社会潮流的小说家、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社会舆论具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人士。
后者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及其他各种知识密集行业的专门职业人员。
根据这个定义,理查德·弗罗里达当时就推测2002年美国的创意阶层人数达3001万人,占劳动力市场的30%。
当前,创意部门创造的财富占全美国的47%,而工业占23%,服务业占30%。
创意阶层的崛起,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化需求的产生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全球人才大战烽烟四起。
在20世纪,产业与企业对人才的依赖有了巨大的增长。
在20世纪初,知识工人占工人总人数的17%,而现在,这个数字已超过了60%。
知识工人与一般工人在工作时的最大区别,就是创造价值和利润的不同,知识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利润要比一般工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几百倍。
思科CEO 约翰·钱博斯曾说,一个世界级的工程师和5个同事可以超过200个一般的工程师。
人类在经历了工业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后,需求也随之而升级,由物质需求上升至文化精神需求,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刺激了文化产业与商业的结合并蓬勃发展。
这样,伴随着创意经济的到来,创意阶层就随之产生了。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
作为以高端人才和以个体创造性的创意产业来说,创意人才在创意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书报告创意并非只是这些少数天才的“专利”,创意是一种几乎所有人都具备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组织化模式使人们“仅需工作,无需思考”,白领所做的工作比在工厂工作的人更不人性化,更有失尊严。
工人的工作只需要在工厂完成,但白领们还需要把工作带回家,并且把灵魂都卖给了这些巨型企业。
关键词:创意精神、创意经济、创意阶层。
创意是指在已经存在的事物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而衍生出其他事物的过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意并不是那些天才的专属代名词,而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能力,唯一区别只是后天发掘的程度。
创意阶层是创意界的优秀代表,他们深刻地诠释了创意精神的意义,并证明了创意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
精神是指文化的基本特质或特征。
同样,创意精神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当代人民对创意的不断追求,使其成为当代文化的中流砥柱,才逐渐成为了各个名族的精神,扎根于每个人心中,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而衍生为时代的精神文明。
创意精神的建立即是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建立,创建新颖的思维方式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使创意精神成为社会精神的主流,即创意精神的崛起。
创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颠覆性,需要创意者具有一定的自信心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同时,因为创意的特殊含义,不一定所有创意都能在第一时间被人接受,这又会受到社会的宽容度的影响。
所以要真正实现创意精神的崛起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打破传统的勇气,还要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创意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能够创造的社会价值如经济价值。
创意经济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以美国为例,在1953~XX年间,美国政府对创意的投资由50亿增长到2500亿;巨大的投资促进了创意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的专利发展迅速,由1950年的43000增长到1999年的150000,增长了3倍多;这必然促使了创意工作者数量的不断增长,由1950年的52万人增长到1999年的250万人。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读了《创意阶层的崛起》这本书,真的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书中所描述的创意阶层的兴起,让我联想到了身边许多鲜活的例子。
就拿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小李来说吧,他可真是这个创意阶层中的典型代表。
小李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里做着一份看似稳定却枯燥乏味的工作。
可这小子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总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该就这样平淡无奇地过下去。
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说,他受够了那种毫无创意和激情的日子,决定要辞职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我当时心里还犯嘀咕,这小子是不是头脑发热了?但没想到,他还真的说到做到,果断辞了职。
刚开始的时候,他也迷茫过,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后来,他发现自己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
于是,他省吃俭用,买了一台不错的相机,开始自学摄影技术。
为了能拍出好照片,他可真是下了苦功夫。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去寻找拍摄的灵感。
有时候为了等一个完美的日出瞬间,他能在寒风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手脚都冻得麻木了也不在乎。
记得有一次,他听说郊外有一片花海,花开得正艳,特别适合拍照。
他二话不说,背着相机就去了。
结果那地方偏远得很,交通也不方便,他倒了好几趟车,最后还走了好几里的土路才到达。
到了那儿,他顾不上休息,就开始选角度、调参数,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摄中。
那天,他拍了几百张照片,一直到太阳落山才罢休。
回到家的时候,整个人都累瘫了,但他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摄影技术越来越好,作品也开始在一些小的摄影比赛中获奖。
这让他信心大增,决定要把摄影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
他开始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作品,慢慢地积累了一些粉丝。
后来,有人找他拍婚纱照,还有一些小公司找他拍产品照片。
他的业务越来越多,忙得不可开交。
但他从不敷衍任何一个客户,每一次拍摄都精心准备,力求做到最好。
有一次,他接了一个给一家新开的咖啡店拍宣传照的活儿。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读了《创意阶层的崛起》这本书,感触颇深呐。
书中所描绘的创意阶层的兴起,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以前,咱总觉得所谓的工作,无非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拿着一份固定的薪水,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
可这本书却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那些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人们,是如何改变着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削尖了脑袋往那些大公司里钻,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
他搞的可不是什么传统的生意,而是一家创意工作室。
刚开始的时候,小李那叫一个惨。
工作室就设在一个小小的出租屋里,里面堆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工具和材料。
他每天起早贪黑,为了一个创意方案能熬上好几个通宵。
我记得有一次去他那,好家伙,满地的废纸团,垃圾桶都被塞得满满的,他头发乱蓬蓬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嘴里还念念有词,对着电脑屏幕不停地比划着。
可他就是有那股子劲儿,不服输。
他跟我说:“咱这创意的事儿,就得较真,就得不断地琢磨,才能出好东西。
”慢慢地,小李的工作室开始有了起色。
他接了几个不错的项目,靠着独特的创意和精心的策划,赢得了客户的认可。
有一次,他接到了一个为一家新开的咖啡店做品牌设计的项目。
这可把他兴奋坏了,立马带着团队开始头脑风暴。
他们先是跑到各种咖啡店去体验,观察店里的装修风格、顾客的行为举止,甚至还和咖啡店的老板、员工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期望。
回来后,小李带着大家一起画草图、做模型,不断地修改完善。
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拿着一块画板,上面画满了各种奇怪的图案和线条,一边跟我解释:“你看啊,这家咖啡店想要营造的是一种温馨又时尚的氛围,所以我打算用暖色调为主,再加上一些复古的元素,但是又不能太老气,得有点现代感……”他说得眉飞色舞,我听得云里雾里,但从他的眼神里,我能看到那种对创意的热爱和执着。
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调整,最终的设计方案出炉了。
目录:第一章生活大变革第一部分创意时代第二章创意精神第三章创意经济第四章创意阶层第二部分工作第五章创意工作的吸引力第六章横向劳动力市场第七章〃无领〃办公第八章创意管理第九章时间错位第三部分生活与休闲第十章体验式生活第十一章试论大异变第四部分社区第十二章区域的魅力第十三章创意的地理分布第十四章技术、人才和宽容度第十五章参与还是疏离第十六章构建创意社区第十七章创意阶层正在崛起第一章生活大变革1.变革非匀速时代的变化不是匀速的,而是时快时慢的。
让我们做个穿越假想:一个人从1900年穿越到1950年,另一个人从1950年穿越到2000年,谁对时代变化的感受更强烈?刚开始,技术突变会让前者更受冲击。
1900年穿越到1950年:马车消失,汽车穿梭,飞机轻跨大洋,收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无不令人惊叹。
1950年穿越到2000年:世界在技术方面并无本质区别,无非是电视频道更多,电脑速度更快。
时间稍长,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的变革却会让后者更迷惑不安。
从1950年到2000年的穿越者,会发现人们的打扮随心所欲,到处都是少数族裔和频繁跳槽者,诸如此类,变化和不确定性本身变成日常规范的一部分。
2.变革的推动力变革的推动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提升。
创造的冲动,这一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属性,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得到释放。
在经济领域,创造力已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来源。
在几乎所有行业,从长远看,获胜者都是能持续提出创意的企业。
3.创意阶层的诞生创意的经济性需求催生出一个新阶层一一创意阶层。
全美大约有3800 万人属于此阶层,占总就业人口的30%o其核心成员包括科技、建筑、设计、教育、艺术、音乐以及娱乐等领域的工作者。
围绕此核心,还包括“创造性专业人员〃群体,分布于商业、金融、法律、卫生保健等相关领域。
我们所在的时代发生的深远、持久的变革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社会和文化上的,这些变革是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变化逐步累积而成,因此很难觉察。
创意阶层在中国的崛起作者: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供稿我们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将是一个创意可以带来一个产业、改变整个世界的创意时代。
计算机、电子通讯、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成为历史,他们将不再是新的经济大浪潮的主角,而是已经转型为载体和驱动力。
人们会日渐习惯英国作家罗琳那样的故事,哈利波特的创意和写作,不只是给个人带来了上亿的身价,还创造了超过百亿美元的产业价值,仅仅电影票房就超过50亿美元。
目前,创意产业正每天在全球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还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在产业结构中扩张。
创意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7%,超过了房地产业在美国GDP的比重,因此,创意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不仅是一种经济,而且正成为众多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而大约在十年前,美国的经济学教授查德•弗罗里达便敏锐捕捉到工业化时代以企业为中心的“组织化”制度的式微,以激发个体创意的时代的来临。
之后,他写作了《创意阶层的崛起》,并为这个时代的主流推动者命名——创意阶层,还掷地有声地宣告创意经济的兴起,也由此获得《华盛顿月刊》的政治图书奖以及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10个观点之一。
当然,弗罗里达定义的“创意阶层”是个泛化的“脑力生产者”的概念,他认为,美国社会已经分化成四个主要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创意阶层是由“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文化、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所构成,是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主要工作者。
如果将创新和创意区别的话,狭义的创意阶层是指文化、观念、思想等“软实力”的缔造者,传统的文化、艺术、设计、媒体、广告、电影娱乐等人文学科产业,还有商业管理、金融、法律等知识服务经济,都是以创意阶层为核心的产业,还包括从事研究、咨询等社会工作的群体,包括像我从事政策研究的智库学者,也在此范围。
创意产业的直接产品不是衣服、食品,不是石油、煤炭,也不是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而是人大脑所产生的知识、技术、想法、经验,通过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