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格式:pdf
- 大小:232.16 KB
- 文档页数: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content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商品与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资本流通过程•分配过程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性波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目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阶级本质和局限性。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资本论》的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关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过程和趋势。
03020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从阶级关系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既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客观描述,又强调对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
商品与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种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所赋予的神秘性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崇拜掩盖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劳动价值。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货币的产生与职能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形式货币的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也逐渐出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1.色诺芬的《经济论》一书,是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
2.法国的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荣克莱田出版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3.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原因:(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生存,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5.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6.经济形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1)区别:经济形式是指与生产力的某个发展阶段相联系,并由该阶段生产力性质决定的人们经济活动的交往形式。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基本经济关系所作的制度规定。
经济体制是国家组织、管理和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的具体形式。
(2)联系:经济体制以经济制度为基础,反映着经济形式的内在要求,并促进着经济制度基本目标的实现。
7.社会生产关系的分类。
(1)一类是反映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
(2)另一类是那些不反映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实质是什么?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并运用对规律的科学认识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揭示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1.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区别:(01)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即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
使用价值的质与量都是不一样的。
(02)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1、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
二、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资本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要实现物质资料生产所进行的劳动过程,需要具备三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四个环节:(一)生产;(二)分配;(三)交换;(四)消费。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二)科学的抽象法和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方法。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一)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反应生产关系的性质。
(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三、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定义:具体劳动——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可以从劳动目的、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上表现出来。
这种在具体形式上不同质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的定义:抽象劳动——指抽去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个要素的结合。
∴自然物质和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且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属性,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四、商品的价值量(一)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
1、价值的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2、价值的量——决定于社会在该种商品生产上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
(不是个别劳动时间)(二)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分析:1、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3、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1、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关系,价值量的决定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是个人行为。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50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其理论基础是()。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劳动价值论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答案】B。
解析:A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C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D 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物质资料生产C.商品 D。
社会总产品【答案】B。
解析:A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C项是研究商品经济的起点;D项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即生产方式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D。
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答案】B.解析:A项的范围过大,生产方式还包含了生产力;C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D项是经济学的另一个分支——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4.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A.生产B.交换C.分配D.消费【答案】A。
解析:生产的内容、方式、性质,决定了交换、分配、消费的内容、方式、性质.所以生产是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5.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A.人的劳动 B。
劳动资料 C。
劳动对象 D.生产资料【答案】D。
解析: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构成。
生产资料具体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6.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并决定其性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C.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和使用方式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答案】A。
解析: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具体包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概念及其种类,理解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生产关系;2. 使学生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和作用,认识剩余价值理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方面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和运用;2. 教学重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课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 知识讲解:讲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概念、种类及其特点,让学生理解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生产关系;3.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使学生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和作用,认识剩余价值理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方面的重要性;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某个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其特点;2. 生产关系;3. 剩余价值理论。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分析我国当前的主要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其特点;答案:我国当前的主要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政治经济学》逢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版《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微观经济学》吴开超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宏观经济学》曾志远、刘书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复试)邵宇清华大学出版社《投资学精要》(复试)兹维¡博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证券期货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全部的参考书目都在这了,英语、高数、政治这些公共课是全国统一的,这些教材我们基本都有的。
数学复习:《高等数学》上下:同济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第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绿色)《线性代数》: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第4版或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紫色)或清华大学居于马编写的线性代数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黄色)。
线代你水平高的话选同济的4、5版都一样,水平一般的话就选清华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江大学盛骤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4版浙江大学出版社(蓝色)。
数学主要还是以课本为主的,个人建议其实你就看你当初上高数线代概率时用的课本就可以的,吃透了课本,买本李永乐或者陈文灯的复习全书认真复习,完全不用担心的,因为大家手上的复习资料都差不多。
政治的教材:每个大学都会学的四本书,无非就是马毛邓,都会考。
政治一般建议报个班。
不报班就先在网上下上一年的大纲和课间看看。
英语的教材:这个你应该懂得,教材派不上用场的,和四六级一样。
找一份真题看看各种题型,按模块专项复习了。
如果真想要教材,有精力的话建议可以选择看看《新概念英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微观经济学》吴开超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宏观经济学》曾志远、刘书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但是据说,初试主要复习前四本书就行。
《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命题学院:经济学院考试科目代码:802 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二)一、考核目标经济学(二)的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要求考生: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政治经济学部分:(75分)(一)导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
(二)商品与货币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工资的本质。
(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五)资本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生产资本两种划分的区别;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六)社会总资本在生产与经济危机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条件。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的决定因素;股份资本和股票价格;虚拟资本及其与实际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的作用;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与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土地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八)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垄断的形成、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及其特点,垄断价格;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二重性。
(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和计划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DIM特征,经济体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及其特征;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国农户经营的利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经营的关系。
(十二)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以及再分配的功能,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关系的调整,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政策取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优化开放结构。
(十四)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危害、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认识;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运用(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货币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
(十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联系和区别;“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
《微观经济学》部分(一)消费者行为1、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原则,推导收入提供曲线和价格提供曲线,推导需求函数和曲线。
2、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能计算和画出正常品、一般低档品和吉芬商品希克斯分解。
3、应用:能解释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能理解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生产者行为1、长期和短期的生产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2、长期和短期的成本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3、理解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和原则,长期和短期的供给曲线,能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效率特性。
(三)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与福利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部均衡,掌握均衡价格、产量的概念和计算、能理解均衡的变动,能掌握弹性的概念和计算。
2、理解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的概念,能计算各种剩余和进行相应的分析。
3、理解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概念,掌握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含义,掌握基本的埃奇沃思图的分析方法,理解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关系。
4、能运用上述概念和方法分析税收、补贴、关税等实际经济现象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影响。
(四)不完全竞争1、掌握垄断厂商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自然垄断的特点;垄断厂商的均衡原则和图形;垄断厂商的效率评价和福利损失;自然垄断厂商的管制;价格歧视行为2、垄断竞争厂商的特点,长期和短期的均衡、效率评价。
3、寡头厂商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卡特尔模型、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和计算。
4、理解博弈论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占优策略和占优策略均衡,掌握纳什均衡,理解囚徒困境等经典博弈模型。
(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1、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和表现,理解外部性的效率,掌握外部性的治理方法、理解科斯定理。
2、理解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含义,掌握物品的分类,并能举出实际例子。
3、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及产生的问题,理解共有资源概念及产生的问题(六)不对称信息1、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不对称,举出不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
2、掌握逆向选择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什么是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
3、掌握道德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方法。
(七)要素市场1、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需求曲线的形成。
2、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供给曲线的形成。
3、掌握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理解垄断性要素市场的均衡。
《宏观经济学》部分(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指标的定义;GDP指标的各种相关指标定义;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2、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PI指标的定义;PPI、GDP求实指数与CPI的关系;CPI、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二)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式1、简单模型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
2、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函数;投资需求函数。
3、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宏观均衡和乘数原理: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4、三部门经济体系和宏观均衡和平衡预算原理:三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平衡预算原理。
(三)扩大的凯恩斯主义模型1、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IS曲线的经济含义。
2、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LM曲线的经济含义。
3、IS-LM模型:IS-LM模型的经济含义;运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变动效果;运用IS-LM模型解释货币政策变动效果。
(四)一般的凯恩斯主义模型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需求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需求曲线的经济含义。
2、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供给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供给曲线的经济含义。
3、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AD-AS模型的经济含义;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需求政策变动效果;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供给政策变动效果。
(五)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收支变动原理的含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工具:公债原理;公债募集资金的基本过程。
3、财政政策的效力分析:政策时滞;利益集团的阻挠;预期因素的影响;挤占效应。
六)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
2、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率的含义和功能;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功能;再贴现率的含义和功能。
3、货币政策的效力分析:利率对货币供给变动的弹性;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投资乘数;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效力分析。
(七)短期宏观经济问题1、失业:失业的含义;失业的类型;“奥肯定律”。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效应。
3、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安全区域;反失业和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