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5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
这意味着社会的演变是由人类生产历史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动态而决定的。
2. 剩余价值: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新破解了传统学说将企业家和劳动者视为平等合作者的幻象,强调了资本家所占支配地位和资本主义盈利的本质。
3. 马克思对货币的观点:马克思对货币的功能与现代货币经济学的解释基本相同。
马克思强调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通用媒介,并关注货币对经济及社会属性的影响。
4. 当代意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指明了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如提高工人阶级的组织程度、实行公有制经济,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等,以实现经济公正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content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商品与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资本流通过程•分配过程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性波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目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阶级本质和局限性。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资本论》的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关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过程和趋势。
03020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从阶级关系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既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客观描述,又强调对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
商品与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种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所赋予的神秘性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崇拜掩盖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劳动价值。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货币的产生与职能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形式货币的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也逐渐出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剥削与阶级斗争,它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矛盾与阶级对立,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基本原理、重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经济学、阶级斗争等重要概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随后,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雏形。
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一种形式。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流转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独特的贡献之一,它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2. 商品经济学商品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通过研究商品的交换关系,揭示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立和矛盾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只有通过对经济基础的改变,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即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与信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D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E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适合的5、注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
·不能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辨析题: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导论●教学目的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
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
“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
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
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
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
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
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确定)、安排、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探讨动身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定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定趋势。
(探讨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详细形式必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运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运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意他人须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详细劳动创建③价值: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创建④商品是运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运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担当者,价值是运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详细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确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详细劳动,形成运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建价值.3,商品的价值及价值量(二)①商品的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聚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简洁商品经济的基本冲突: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确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困难劳动创建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洁劳动创建的价值量4,商品的价值量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更而变更。
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生活的学科,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理论,通过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指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经济的核心活动。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私人占有、自由竞争、利润追求等特征。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所得到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2.1 基本经济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的经济概念需要了解。
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概念。
商品是指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组合,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
2.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别造成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和不公平性。
2.3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重要理论。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基本度量单位。
通过研究价值规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商品交换和利润产生的原因。
2.4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们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和批判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首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就是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量,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本质,为我们理解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多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原因。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通过资本的不断积累来实现自我扩张和增值的。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不断地进行生产资本的再投资,这就形成了资本的持续积累。
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和批判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这些原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劳动价值论。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或者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普遍认可的平均劳动时间所决定。
比如,一个工人花费了比社会平均时间更多的时间生产出一件商品,但这件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仍然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这个工人个人所耗费的时间决定。
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让我们明白了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的获取。
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工作 8 小时,创造的价值足以支付他一天 4 小时工作的工资,那么剩下 4 小时创造的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内在危机。
再生产理论则关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
只有当这四个环节保持协调和平衡,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比如,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无法在市场上顺利销售,就会导致生产环节的停滞,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和意识形态。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革。
例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当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时,也会引发对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反思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讲解学科内容概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考查内容共七章,包括:导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资本的运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全部内容按照逻辑关系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五部分:(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这一部分即《考试大纲》中的第一章"导论"。
作为本课的开篇章,它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这样一些基础性的内容。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这一部分即《考试大纲》中的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
把握这些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
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惫赜谏缁峋济制度变革的理论,主要揭示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惫赜谏缁峋济的基本形式问题,从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出发,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说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基本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采取的基本经济形态,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把握好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和运行机制。
3本咛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其重点是在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内涵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突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并围绕价值规律这一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展开对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内容的分析。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原理这一部分包括《考试大纲》中的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和第四章"资本的运行"两章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旨在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通过对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劳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社会经济现象的途径。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结构对社会运行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工人的私有制度。
2.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利润。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的劳动力是唯一可以创造价值的源泉。
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然后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利润来源和不平等现象。
3. 商品交换和价值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商品交换和价值量。
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核心机制,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商品具有的交换价值。
价值量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研究商品交换和价值量,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经济周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危机。
这些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过剩生产所导致的。
经济周期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和危机,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扩大国家干预等。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派别的比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派别有着明显的区别。
与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个体行为和市场均衡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社会关系和阶级斗争。
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通过推翻资本主义来实现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经济规律的学科。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基础。
本讲义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展开阐述,从生产方式、剩余价值、商品交换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二、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生产方式是指人们通过劳动活动来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形态。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以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家为中心,通过市场商品交换实现资本的增殖。
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以全体劳动者为中心,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手段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剩余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工人所得到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工人只能获得劳动力的等价物,即工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这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商品交换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交换是基本的经济行为。
商品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有自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指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量度,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价值规律作为核心原理,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潜在矛盾和深层次的利益冲突。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危机和不平衡现象。
五、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不断积累过程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经济的持续稳定。
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需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满足人们多样化、立体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 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