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比例尺的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9.34 MB
- 文档页数:45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例》知识点归纳(五四制)第六章比例一、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2:1=6:3二、内外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三、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如:3:2=6:4可知3×4=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 1.5。
四、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如:3:x = 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 =3×8.解得x=6。
五、正比例和反比例:(1)、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y/x=k(一定)例如: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②、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因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一定)。
③、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比例.因为:圆的面积÷半径=圆周率和半径的积(不一定)。
④、y=5x.y和x成正比例.因为:y÷x=5(一定)。
⑤、每天看的页数一定.总页数和天数成正比例.因为:总页数÷天数=每天看页数(一定)。
(2)、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例如:①、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②、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因为: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第10讲比例的应用(讲义)(知识梳理+易错汇总+易错精讲+易错专练)1、比例尺的意义。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温馨提示:比例尺是一个比,表示两个同类量间的倍比关系,不能带单位。
2、比例尺的分类。
分法一:按表现形式分,可以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分法二:按将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分,可以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3、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的方法。
先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单位,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然后把它化简成最简整数比,得出比例尺。
三者中知道任意两者,可求第三者。
4、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方法。
(1)确定比例尺。
(2)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3)画图。
(4)标出所画图的名称和比例尺。
5、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6、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一看,看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二算,按已知比计算出放大图或缩小图的每边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
温馨提示:把图形每条边按相同倍数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变,相对应的角的度数也不变。
7、用比例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列出相应的比例并求解。
1、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2、通常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放大比例尺的后项为1。
3、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做单位,实际距离一般用米或千米做单位,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
4、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变,相对应的角的度数也不变。
5、平均锯一次的时间一定,一共用的时间与锯的次数成正比例。
6、在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速度越快,所用时间越短;反之所用时间越长。
【易错一】学校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是90米,宽是60米,小聪想把它画在练习本上,比较合适的比例尺是()。
A.1∶100 B.1∶1000 C.1∶10000 D.1∶1【分析】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先把单位换算成厘米后,把4个选项里的比例尺代入到数量关系中,分别求出练习本的长是多少,找出符合实际的答案即可。
《比例尺》说课稿望江县漳湖中心学校陆云一、说教材《比例尺》一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比例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
这节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本节课知识为第一个例题。
二、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说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四、说学生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会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
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六、说教学流程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联系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说说父母工作所在地,并用尺子量一量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兴趣。
即关注了留守儿童的情感,又起到了引入课题的作用。
2、探究体验,经历过程我安排了探、议、说三个环节。
(1)探:由易到难,先让学生用线段画出橡皮的长5cm,学生可以轻松画出,再让学生画出米尺的长1米,学生不能按原来大小画,只能想办法缩小。
展示不同学生的不同画法,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再通过写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什么是比例尺。
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议: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观察一组比例尺,谈论不同形式的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师生共同根据表示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板书。
小学数学比例尺的意义知识梳理仔细观察下列图形,说出下面比例尺表示的意义。
比例尺1:4 的意义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的4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倍。
比例尺的意义是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的5米。
1. 比例尺的意义在绘制地图和平面图时,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放大),再画在图纸上。
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 比例尺的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例如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6000000,它的意义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60000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3. 比例尺的书写格式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即比例尺1:6000000也可以写成。
为了方便,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这是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注意: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因此不能带计量单位。
比例尺的分类:1.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比例尺可以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用数字形式表示的比例尺是数值比例尺。
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就是数值比例尺。
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关系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这样的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
如一幅地图的中的比例尺,就是线段比例尺。
它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25千米。
该比例尺可以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25千米=1厘米︰2500000厘米=1︰2500000。
2. 根据图上距离是将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比例尺可以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1)缩小比例尺:在绘图时,有时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后再在纸上画出来,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比例尺就是缩小比例尺。
缩小比例尺写成带比号的形式时,前项一般化简为1;若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一般化简为1。
《比例尺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直观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间内在联系,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利用学校小花园的景观图及平面设计图,学生在思考怎样画到纸上时?引出与今天所探讨的知识比例尺有关。
因为,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所以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结合前一天的预习,在组内交流,然后师生互动,层层揭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与所学过知识的联系,在读中发现比例尺的前项为1,认识数值和线段比例尺,在求比例尺中又感知放大比例尺,发现后项为1。
整节课采用了自学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认识,理解,建构知识。
回顾整节课也有一些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首先,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我所设计的导入情景,让学生真切感知比例尺的用处,其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全部完成,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主要是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节奏不够紧凑。
三是一些教学环节还存在头脑中,没能在课堂中得到体现,这就是理念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这一节课上完之后也让我思考很多。
要想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使教材的
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外;还要备好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与认知心理,预设课堂的生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第1篇】知识结构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轻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教法建议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轻易产生爱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轻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非凡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重对相近概念的比较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参与感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轻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教学设计示例1(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设计先学后做,启发引导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两条线段比的概念.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 叫比的后项)讲解新课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等.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表示a是b 的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轻易使学生注重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重尺度.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重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4)除了a=b之外, . 与互为倒数.例1 见教材P202.讲解完例1后:(l)提问学生AB是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爱好.例2 见教材P202.讲解完例2后:(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熟悉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学生把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①知道例2中“”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因此,今后如碰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尺的意义人教版教案:比例尺的意义一、教学内容1. 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用来表示地图、设计图等图形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
2. 比例尺的计算:根据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计算比例尺的方法有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
3. 比例尺的应用:通过比例尺,可以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相互转换,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计算方法,以及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设计图、直尺、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种关系。
2. 讲解比例尺的概念:介绍比例尺的定义,解释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
3. 讲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讲解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根据地图上的距离,计算实际距离。
5.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根据比例尺,计算地图上的距离对应的实际距离。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比例尺应用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比例尺的定义2. 比例尺的计算方法3. 比例尺的应用示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地图上的距离,计算实际距离。
答案: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比例尺2. 题目:根据实际距离,计算地图上的距离。
答案:地图上的距离 = 实际距离÷ 比例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比例一、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可以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 :d,那么ad=bc o3.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也可以解比例。
三、解比例1.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解比例的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的方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为外项之积与内项之积相等的等式,再通过解方程求出未知项的值。
提示: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既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读法相同。
2.4:1.6=60:40't内项J t例如:----外项——12.4X40=1.6X60提示:如果4个不同的数能组成比例,那么这4个数一共能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
提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是解比例唯一的方法,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或其他方法解比例。
总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先找变量(两种相关联的量),再看定量(两种量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最后作出判断。
四、正比例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A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乙以oX3.正比例的图象:如果把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中相对应的数都看作是一个数对,在方格纸上把写这些数对相对应的点连起来,形成一条射线:反之,该射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的就是正比例关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一组具体值。
五、反比例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本节知识框架】知识点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知识点二: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知识点讲解】知识点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比例的认识: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如: 80:2= 200:5探索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依然相等。
2.4 : 1.6 = 15 : 10 1.6×15=2.4×10 内项积=外项积1.6 :2.4 = 310 :5 2.4×310=1.6×5内项积=外项积60 : 15 = 40 : 10 15×40=60×10内项积=外项积6.14.240602.4×40=1.6×60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20028080×5=2×200(交叉相乘,积相等)【知识归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1)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比例;若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2)先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就应该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若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例题11、请写出-一个比,使之与4:8能够组成比例。
4:8=( ):( )。
内外2、比例6:11=12:22写成分数形式是(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成乘法的形式是( )。
3、写出两个比值都是1. 2的比,组成比例是( )。
4、如果7a=5b .那么a :b=( ):( ),a :5=( ):( )。
5、甲数的32等于乙数的43,求甲数与乙数的比。
【变式练习】1、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3.6,一个外项是43,另一个外项是( )。
2、在比例3.02.08.42.3=中,两个内项是( )和( ),两个外项是( )和( )。
2021-2022学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系列之第四单元比例尺部分(解析版)编者的话:《2021-2022学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系列》是基于教材知识点和常年考点考题总结与编辑而成的,该系列主要包含典型例题和专项练习两大部分。
典型例题部分是按照单元顺序进行编辑,主要分为计算和应用两大部分,其优点在于考题典型,考点丰富,变式多样。
专项练习部分是从常考题和期末真题中选取对应练习,其优点在于选题经典,题型多样,题量适中。
本专题是第四单元比例尺部分。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比例尺的认识及应用,考点和题型相对简单,建议作为本章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一共划分为十一个考点,欢迎使用。
【考点一】比例尺的意义。
【方法点拨】1.比例尺的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一般用文字描述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么厘米。
【典型例题】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图上1cm 的距离,表示实际( )m 。
解析:100【对应练习】比例尺1∶6000000表示图上1cm 的线段相当于实际距离( )km ;比例尺10∶1表示图上1cm 长的线段相当于实际( )mm 。
解析:60;1【考点二】比例尺的改写。
【方法点拨】1.比例尺主要有两种分类,即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2.比例尺三种形式的写法:①比的形式: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②分数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即比例尺1∶2500也可以写成25001; ③线段形式: 注意:实际上,通常图上距离的单位是厘米,实际距离的单位是千米,因此计算时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
【典型例题】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是千米,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
解析:1∶3000000这是一个( )比例尺,用数值比例尺表示是( )。
解析:线段;1∶4000000【对应练习2】是( )比例尺,把它改成数值比例尺是( )。
解析: 线段;1∶3000000【对应练习3】把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比例的应用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比例的意义比例尺的意义: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在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二)比例尺的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比例尺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分:比例尺可以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数值比例尺:用分数或数字比例的形式表示的比例尺,就是数值比例尺,如:1:1000000或10000001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它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这样的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按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分,比例尺可以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知识点一:数值比例尺例题1: 甲、乙两地相距48km ,画在一幅地图上的长度为6cm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练习1. 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20km ,画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两地的图上距离是( )练习2:比例尺为1:50000的一幅地图,现在改用200001的比例尺重新绘制,原地图中的4.8cm 的距离,在新地图中应该画多少厘米?例题2: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的平面上量得一块空地长3厘米,宽2厘米,这块空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练习1: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cm 。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km 的速度从甲地到丙地,需要行驶几小时?练习2: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相距6cm,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
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5:7。
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知识点二:线段比例尺例题1:在标有 0 60 120km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5cm,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km。
练习:0 180 360 540km是一个()比例尺,它表示图上()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km,把它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是()。